走在熙熙攘攘的日本街頭,每到早晚高峰期的十字路口,是人潮湧動最多的時刻。看來來來往往,穿著各異的人們,匆忙的邁著步伐,手持公文包的如是,手拿化化妝包的也如是。
整個日本的社會流動,階層與階層的上升之間,也是如此之快嗎?
據此,日本社會曾經做過一項調查。
其中,堪稱日本版的《人生七年》,記錄了來自不同家庭環境之中的孩子,從七歲到十四歲,從21歲再到28歲,想要脫離開原生家庭的桎梏,向上突破的社會流動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結果顯示,「孩子承襲父母的事業」這一現象更為明顯。
放到具體的現象而言,在日本傳統社會裡面,原生家庭裡面父母輩是從事著陶藝事業的工匠,那麼他們的孩子長大之後繼承這項事業,成為一名陶藝製作者的可能性更大。
而住在島上的漁民家庭,他們的孩子也會仍然子承父業,從事著漁民的工作,捕魚為生,代代相傳。
因此,縱觀日本所謂的「匠人傳承」,背後更深刻的原因竟然指的是——深度固化的社會階層流動現象。
對此現象,日本著名的經濟學家橘木俊詔也曾經尖銳的說明事實:「日本的社會流動性正在減小,父母職業決定子女職業的比重在上升」。
這一點在日本社會之中幾乎是可以驗證的社會定律,「政治家的孩子是議員,醫生的孩子還是醫生」。
從小在原生家庭之中接觸到的資源,極有可能就是未來孩子長大後所擁有的資源,而窮人家的孩子,如果想要在日本社會裡面跳出原有的社會階層,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而不少在日本的研究學家指出,想要改變社會分層的固化,解決問題的方法卻是一組悖論:「想要實現階層流動,關鍵是教育。」
但是,要知道從另一方面而言:「一個人能否受到良好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父母的階層、職業和收入」。
所以在日本匠人傳承的社會裡面,把實現階層流動的希望寄託於教育本身,就是一個細思極恐的「偽命題」。
對此現象,特別欣賞部分網友們留言給出的「中肯評價」。
他們說:「不管身處在哪,教育應當是彌合階級鴻溝的橋梁,而不應該成為高價商品,因為那樣的話,教育原本的作用就會相反,成為富人固化本階級優勢的黃金天梯,而窮人只能望梯興嘆」。
最後對此,不知諸位都是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