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初中生顧則行,在翻看《中國歷史地圖冊》時,看到引用了兩枚古錢幣照片,文字標註為「北魏孝文帝時期的銅錢太和五銖和宣和通寶」。
在他的記憶裡,宣和通寶的「宣和」不是北魏孝文帝的年號,他立即上網查了宋徽宗、北魏孝文帝的年號,同時查閱其他古錢幣書籍,確認「宣和通寶」是宋徽宗時期所造。
為此,他向上海歷史博物館研究員、中國錢幣學會第七屆理事傅為群求證。
傅為群直言「這是硬傷」:「如果具備一些錢幣學方面的知識,就能發現這個明顯的錯誤。『宣和通寶』不是北魏孝文帝時期的貨幣,書中配圖和說明都錯了,中小學教材更需要科學嚴謹。」
傅為群還引導顧則行又發現了一個小細節——「太和五銖」上「太」字的筆意寫法有點怪。
「我比較了有關的圖譜,發現教科書中的這枚古錢『太』字在字體、鏽色上也有些可疑。」顧則行說。
傅為群鼓勵顧則行寫一篇小論文,分析教科書上這個小問題,建議教科書中插圖註明博物館或藏家名,既有利於嚴謹考證,也可供感興趣的小朋友前往參觀。
為此,中華地圖學社《中國歷史地圖冊》(第一冊)責任編輯張懷表示,將「宣和通寶」這枚古錢幣放在孝文帝時期確實有一點不妥,將考慮明年刪掉。
這件事傳到網上後,網友紛紛為顧則行點讚:
很多人奇怪,這麼明顯的錯誤,為什麼是一個初中生發現的,這麼多歷史老師都沒有發現嗎?
也許老師上課太信任教科書,沒有仔細研究過這個小細節,或許有人發現你不妥,但是覺得太麻煩,也就將錯就錯了。
顧則行能發現別人沒發現的錯誤,說明他觀察細緻,善於思考,對歷史的熱愛是他尋求真相的動力。
俗話說「讀史使人明智,鑑以往而知未來」、「欲知大道,必先知史」,歷史不僅關乎歷史觀、知識面,談吐氣質,更關乎人生觀、眼界和格局。
從小被歷史「餵大」的孩子,見識更廣,眼界更寬,格局更高,思辨和判斷能力也更強。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套《給孩子讀的中國歷史》,是一套從春秋戰國時期講到大清皇朝的歷史科普書,選取200多篇精彩有趣的歷史人物和孩子感興趣的精彩事件,非常適合6-15歲的孩子閱讀。
孩子讀歷史就像看電影一樣!不只是為了應付考試,更是真正的讀懂歷史,了解我們的歷史。
這套給孩子讀的中國歷史系列共有8冊,分別是:
《從遠古至春秋》《戰國七雄》《漢家天下》《三國鼎立》《大唐盛世》《宋元興衰》《明朝風雲》《大清皇朝》
內容全面,符合「大語文學習」要求: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獨立的故事和數百幅靈動的插畫,為孩子描繪出一個完整的歷史畫卷。
張騫開闢「絲綢之路」,為中西之間的交流帶來了什麼影響?
諸葛亮大開城門,竟讓司馬懿不攻反退?
真實歷史上的包青天是一個怎樣的清官?
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只是遊山玩水嗎?
作者選取每個朝代的經典故事,用簡明有趣的說故事手法,讓孩子沉浸其中,從此愛上歷史。
「大事表」帶孩子理清歷史脈絡。
掃描書籍攜帶的音頻二維碼,邊聽邊讀,紙質書與有聲書隨意切換,趣味十足,讀後印象深刻,讓讀歷史就像看電影一樣簡單。
印刷品質也好到無可挑剔,全彩印刷,封面精美,畫風細膩、色彩鮮亮,第一眼就能吸引孩子注意力。
這套書一共8冊,適合6-15歲的孩子,超級厚實的一大摞,含金量十足!原價263元,「雙十一」限時優惠價只需88元/套,出版社發貨,保證正品,點擊下面連結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