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實現民族統一政策之後,漢族與少數民族的同胞早就不分你我,血濃於水。無論是河西走廊的甘肅還是遼西走廊的東北我們中國人都是行走自如,暢通無阻。
但是在中國古代可與如今完全不同,顯著分明中原是中原,西域是西域。全國的領土除了中原政權外,出河西走廊的勢力主要有匈奴,鮮卑,突厥等,出遼西走廊的勢力主要有蒙古,遼國金國等,當然這些勢力並不是同時存在的,也如同中原王朝一樣興衰交替。
當時的中原人要是西出嘉峪關東出山海關,那可是要性命不保的,而這倆個走廊也一直是中原王朝政權與其他政權之間天然的保障。那麼這倆個走廊為何如此重要,主要還是源於他們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是當之無愧的咽喉要塞,我們下文開始分析。
首先先說河西走廊,河西走廊因為古今絲綢之路的關係一直要比遼西走廊的知名度大。河西走廊的特點就是山脈所形成的堆積平原,夾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形如走廊。
當地雲量比較稀少,光照時間特別長,土壤十分肥沃,唯一缺點就是降水稀少。但是山脈多有什麼好處?對,不缺水。
山脈的這些積雪和冰川在每年特定的季節融化,為這一地區大量的綠洲和耕地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源頭活水,充分解決了河西走廊降水量少的問題,當地的農業條件十分優越,周圍自然也衍生了不少政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匈奴。強如大秦朝號稱統一全國卻沒統一河西走廊,河西走廊一開始屬於月氏後被匈奴打敗就被匈奴佔據。
匈奴實力越發強大就不斷跟秦朝叫板,西北的邊境不得安生,匈奴又十分擅長遊擊戰,搞得以步兵為主的秦軍不可奈何,只好修長城來抵抗匈奴。
漢武帝劉徹為什麼能成為千古一帝?很大原因是因為他派霍去病在隴右擊匈奴,其雄才武略使整個河西走廊首次納入華夏的版圖。
有人可能以為奪取走廊是為了發展貿易,但是事實上漢武帝控制河西走廊不止是絲綢通商,更大的可能為了一勞永逸,為大漢永除匈奴的後患。史書《漢書·西域傳》中記載說:」匈奴西邊日逐王置憧僕都尉,使領西域,訪居焉香。危須、尉犁間,賦稅諸國,取富給焉」,什麼意思?
大致是匈奴利用河西走廊這塊地日益強大,足以威脅到大漢的江山。可見河西走廊對中原軍事防禦的重要性。河西走廊也是養馬重地,從西漢至今一直都是給中國曆朝歷代的軍隊供應著良馬和車。
其次我們說說遼西走廊,遼西走廊比河西走廊出現要晚了許多。秦朝統一全國時只開闢到了天津,並沒有遼西走廊這一存在。遼西走廊的貫通始於遼而發展於金。契丹建立遼國奪取了燕雲十六州之後,俘虜了不少漢人,這些漢人就被用於開闢遼西走廊。
女真族建立金國之後聯合宋朝把遼給滅了,東北之地被金收入囊中,遼西走廊自然也包括在內。到了明朝初期遼西走廊歸其所有,但是除走廊之外東北仍是蒙古勢力範圍,明朝就建立了關城即山海關,保證明朝在遼東的統治地位。
不止是遼東的統治地位,遼西走廊也逼近明朝首都北京,如果遼西走廊不保,首都岌岌可危。所以明朝又修建了邊牆沿途設立了驛站。在後來的明清寧錦之戰、松錦之戰,以及近代的淮海戰役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而清朝的努爾哈赤及皇太極能夠最終奪取中原政權覆滅明朝也與遼西走廊有些極其緊密的關係。
無論是河西走廊還是遼西走廊都曾是兵家的必爭之地,上演過一幕幕宏偉的戰爭掠影,他們為曾經中原政權的邊疆鞏固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與不朽的貢獻,他們的興衰存亡也決定了中原王朝的交替覆滅。
當今中國已經將這些領土收回到自己的懷抱,走廊再也不用承擔著防禦少數民族入侵的重任,但是歷史不會忘記這些走廊的光榮使命,他們也為當今中國留下了寶貴的歷史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