鰥寡孤獨皆有所養,中國古代慈善機構完備

2020-12-14 騰訊網

清朝的慈善機構相當完備,不僅有官辦的養濟院、育嬰堂、普濟堂等,也有民間力量自辦的地方善堂、宗族義莊和工商業者的會館公所。官辦和民辦的慈善活動涵蓋了慈幼、養老、恤婺、助葬和疾病救助等多個方面。

官辦慈善機構體現了當政者以「仁政」治理天下的理念。如養濟院最早出現在南宋,制度化始於元代,明朝太祖皇帝下詔將養濟院推廣到州縣一級,並發展成為比較成熟的救濟體系。清朝承襲明制,並將這一救濟體系擴展到一些邊疆地區。可以說,清代的養濟院是平均分布於全國各地的,基本上每個州縣都有一所養濟院。

根據《大清律例》,養濟院救濟的對象是「鰥寡孤獨及篤廢之人,貧窮無親屬依倚,不能自存」。一旦符合上述條件,他們就可以優先進入各地的養濟院,得到清政府的贍養。

再看育嬰堂和普濟堂,它們最初出現在明末,屬於民辦慈善機構,前者收養被遺棄的嬰兒,後者接納無所依靠的老人。到了清雍正年間,官方開始在經費和管理上介入其間,乾隆元年更是下令「各省會及通都大郡,概設立普濟堂,養贍老疾無依之人,撥給入官田產,及罰贖銀兩、社倉積穀,以資養贍」。自此,各地方政府承擔起了興建、撥款、管理普濟堂和育嬰堂的責任。一時間還形成了育嬰堂、普濟堂遍天下的局面。此時的育嬰堂和普濟堂已經帶有強烈的官辦色彩。

河北保定育嬰堂收養的棄兒,攝於1919年

不過,隨著清中葉人口的飛漲以及為應對白蓮教支出的軍費,從嘉慶皇帝開始,清政府財政出現問題,無法再為社會救濟提供更多經費,民間慈善機構逐漸增多,綜合性善堂在一些大城市興起,宗族義莊和工商業者資助建立的會館公所也在江南一帶迅速發展。

綜合性善堂的善舉包括恤婺、贍老、施棺、掩埋、建義學、施棉衣、收買字紙以及代葬、濟急、水龍、放生、收瘞路斃浮屍等諸多事宜。如上海「善堂林立,甲於他邑。而資斧亦皆充足」,如廣東最著名的善堂是1871年創辦的廣州愛育善堂,其得到了富商們的廣泛贊助,其在當時「規模之大、積儲之厚、捐輸之廣、施濟之宏,尤前此未有……其惠幾遍於全省」。

宗族義莊以義田為主體,以贍養貧困族人為宗旨。其發端於北宋,當年名揚天下的範仲淹在蘇州創建了全國最早的義莊——範氏義莊,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北宋後至清代,義莊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區,以蘇州最為集中。

而工商業者組建的會館、公所主要分布於各城市和商業巨鎮,救助功能較強的基本集中在蘇州、上海地區,主要救助同鄉和同業者。

儘管育嬰堂、養濟院、善堂等慈善機構,基本上各地都有,但滄州卻有一個其它地方沒有的並且是專門收養盲人的慈善機構,即「養瞽院」。

清代有個叫劉君瑞的盲人說:康熙年間,曾經有位候補官員陳某路過滄州時,資費用盡,而他在此地舉目無親,根本沒有地方可以借錢。在走投無路之際,他決定選擇投河自殺。

在陳某準備投河之時,一位路過的盲人遇到了他,聽了他的故事後,傾囊而出,資助他旅費。陳某這才得以進京,並得到了官職,還被推薦到某地當州牧。

在上任前,陳某念念不忘那位資助自己的盲人,自籌了數百兩銀子,回到滄州,想仿效韓信報答漂母之恩,報答資助自己的盲人。但他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那位盲人,就連盲人的名字也無人知曉。

無奈之下,陳某就將銀兩捐助出來,建造了一所「養瞽院」,專門收養無所依靠的盲人。這位慷慨相助的盲者和報答恩情的陳某都頗有上古之風。因此,眾盲人在「養瞽院」中專門留出一間房屋,作為早晚祭拜陳公的地方。

無疑,無論是官辦還是民辦慈善機構,都折射了儒家「仁者愛人」與佛家善有善報、道家重視德行的思想,它們的善行善舉善心也推動了社會好善風氣的盛行,因為一個地方有了慈善活動,就會帶來善行的模仿,就會有更多人在生活中行善

相關焦點

  • 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這個朝代很好地踐行了這一理念
    《禮記·禮運篇》云:「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儒家的社會倫理學說要求人們「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要讓人們在年老時有人奉養,以終天年。古往今來,能不能老有所養是每一個人必須關注的話題,在中國古代普遍沒有「五險一金」的情況下,古代人是怎麼解決養老問題的呢?
  • 中國古代的低保體系比你想像中的更好!甚至還會專門收養盲人?
    儘管育嬰堂、養濟院、善堂等慈善機構,基本上各地都有,但滄州卻有一個其它地方沒有的並且是專門收養盲人的慈善機構,即「養瞽院」。救濟很多人以為,慈善機構是當代人的產物。但實際上,清朝的慈善機構就已經相當完備,不僅有官辦的養濟院、育嬰堂、普濟堂等,也有民間力量自辦的地方善堂、宗族義莊和工商業者的會館公所。
  • 如何「有所養」、「有所依」?中基協副會長鍾蓉薩再談養老金體系三...
    12月13日,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副會長鍾蓉薩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背景下的養老金融展望暨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成立五周年年會上表示,在「積極應對」養老上,既要「有所養」,即讓老百姓有足夠的養老金;也要實現「有所依」,即依靠養老金體系的建立。「說起20年來基金業服務養老金的經驗,一定離不開社保基金。
  • 中國的死刑覆核制度,在古代就已經十分完備了,這一點比西方先進
    作為一個始終堅持依法治國的國家,中國對死刑的適用也十分嚴肅,像如今的最高人民法院,就擁有最終的死刑覆核權。其實,中國對死刑的嚴肅態度也是有一定歷史溯源的。在遙遠的古代,囚犯被判死刑是要經過重重審核才能定性的,且其執行過程也是極為縝密。可以說,中國的死刑覆核制度,在古代就已經十分完備了。
  • 新普育堂: 民國上海最大的留養機構
    為了聯合上海各主要善堂統一施行慈善事業,上海慈善團於1912年成立,主要成員為當時上海社會一些素孚聲望的紳商。慈善團隸屬上海市政廳,其下屬慈善機構包括同仁輔元堂、普育堂、果育堂、清節堂等。隨著近代化進程的加快,傳統善堂在急劇的社會變遷中開始走向衰落,時代呼喚新型慈善組織的建立。
  • 揭秘全球最大慈善基金會:一家賺錢的投資機構
    如今,蓋茨基金會在比爾·蓋茨夫婦和巴菲特的投資、運作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慈善基金會,而它又是怎樣運作的?  一家賺錢的投資機構  目前,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下稱蓋茨基金會)已獲得371億美元的捐贈款,其中一位基金會的聯席主席幾乎把自己相當大的一部分財富都投在了蓋茨基金會,到現在為止,他已經捐贈了至少價值95億美元的股權,但卻連名字都不在基金會管理者的班子裡放——他就是巴菲特。這筆錢怎麼用才能取得巴菲特這麼大的認可?
  • 北宋的居養院、​安濟坊、漏澤園,實現了貧有養、病有醫、死有葬,是中國古代國家福利體系發展的最高峰【長篇連載--兩宋繁華往事】
    居養院,即鰥寡孤獨的居住護養機構,政府提供食品、衣物和住所。此前,京城和地方已有一些相關機構,但規制不同、名稱不一,在進行了完善和擴充後,徽宗賜名居養院。居養院,除收留鰥寡孤獨等不能自養之人,冬天還收養乞丐。在宋朝,乞丐含義較廣,凡貧困人口皆可納入乞丐範圍。對於因自然災害,如水旱災造成的遺孤及小兒,也由居養院就近收養。
  • 通遼的這家民辦託老所,已成為鰥寡孤獨老人的福音
    通遼的這家民辦託老所,已成為鰥寡孤獨老人的福音 2020-08-25 16: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慈善機構妙用「白金裙」 被贊做「聰明的慈善」
    不過,一些慈善機構卻從中嗅到商機,開發出不少創意點子,被網友稱讚為「聰明的慈善做法」。一家國際性慈善團體6日抓住「不同人看到的裙子顏色截然不同」這一現象,在南非推出一則公益廣告,呼喚人們更多關注家庭暴力,幫助拯救那些在家中遭毆打的婦女和兒童。廣告畫面中,一名女子身著「白金裙」,腿部有明顯烏青,顯然是家庭暴力受害者。圖片文字是:「為什麼難以看見(裙子是)藍黑色?」
  • 高傳捷:利用慈善信託促進我國慈善事業實現新發展
    中國範仲淹規範的「慈善信託」——義莊架構圖新中國公益慈善、社會保障事業使用了同樣的管理結構。1950年到2020年,我國農村實行的五保戶制度也是一個供養老年人的「信託」。人民政府是委託人,拿出錢財、實物、勞務作為「信託」財產,支持鰥寡孤獨老年人的生養死葬,「受託人」是村委會,監管人是民政部門,受益人是符合條件的人。
  • 歷史 | 中國古代的譯經院
    在中國歷史上,佛經翻譯對中國歷史、政治、宗教、哲學、藝術和日常生活等諸多領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東漢以來的佛經翻譯是中國翻譯史的開端,也是中國翻譯思想史、理論史的肇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中國古代翻譯佛經的官設機構——譯經院。譯經院多設於宮殿或規模比較大的寺院之中。
  • 中國慈善聯合會發布《2017年中國慈善信託發展報告》
    2月9日,中國慈善聯合會在北京發布了《2017年中國慈善信託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
  • 成美慈善基金會:蹚出地方性公募基金的創新發展之路
    海南日報記者 陳蔚林400多家合作機構響應,1785萬元善款及醫療物資迅速到位……今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剛一發生,成美慈善基金會就牽頭髮起「防控疫情,守護健康」項目,及時募集籌措醫療物資,為全國共460家醫療機構解燃眉之急。
  • 竇瑞剛:中國的基金會和慈善信託亟需回歸本源
    他從英國講到中國,從古代講到現在,我理解核心是闡述「慈善」很難準確定義,只能通過立法的形式進行列舉,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概念。 他介紹了慈善信託9個要素和基本結構,以及目前我國慈善信託的整體情況。
  • 內涵與外延:慈善概念再思考
    王衛平教授《救濟與勸善:「慈善」本義的歷史考察》一文(《光明日報》2019年5月6日14版),以中國慈善發展演變為線索,對慈善本義問題作了翔實論證與深刻解讀。筆者讀後,深受啟發,但仍有一些疑惑。故不揣譾陋,擬以此問題為切入點,進而對慈善概念做簡要辨析。    現有研究表明,「慈善」一詞最早出現於約3世紀《大方便佛報恩經》等佛經譯典,本為一個宗教用詞。
  • 中國古代家訓中的豐富內涵
    中國古代家訓產生於先秦、成熟於兩晉至隋唐、繁榮於宋元,至明清時期由盛轉衰,迄今已有數千年歷史。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中國人歷來十分重視家訓的整理與記錄。古代家訓不僅保存在各個家族的家譜之中,也留存於歷代編寫的單行本家訓書籍中。它們既凝聚著中國古人的治家心得,又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