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 中國古代的譯經院

2021-03-05 靈隱寺

9月30日是國際翻譯日,每個國家的語言都不一樣,而為了能夠互通交流、互相了解才有了翻譯。

在中國歷史上,佛經翻譯對中國歷史、政治、宗教、哲學、藝術和日常生活等諸多領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東漢以來的佛經翻譯是中國翻譯史的開端,也是中國翻譯思想史、理論史的肇始。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中國古代翻譯佛經的官設機構——譯經院

譯經院多設於宮殿或規模比較大的寺院之中。我國之佛典翻譯工作始於後漢,多領先帝王之保護和支持才能完成。

有史料記載的最早譯經院當屬隋大業二年(606)隋煬帝在營建東都時,在洛陽上林園建翻經院,從長安招徠達摩笈多等人在譯經院中從事佛教典籍翻譯活動,並任命彥琮掌管處理庶務。

唐代貞觀二十二年(648),唐太宗在長安大慈恩寺建造翻經院,安置玄奘法師從印度取回的佛像、經卷、佛舍利等物。第二年二月,玄奘法師便在翻經院大規模翻譯經典。

唐神龍二年(706),唐中宗在長安大薦福寺造翻經院,專供義淨法師翻譯經典。

至宋太宗時,法天翻譯出《聖無量壽經》、《七佛贊》等經典,州官上表進奉 ,宋太宗覽表大悅,於是命人在京城建造譯經院,命天息災、法天、施護等高僧在此從事譯經工作。


宋太平興國八年(983),譯經院改為傳法院。當時的很多高僧大德在此從事佛經翻譯工作。這座譯經院的組織相當完備,設有譯主、證義、證文、書字、筆受、綴文、參譯、刊定、潤文等九職,通稱「譯場九位」。又在傳法院西側附設印經院,負責刊行所的經典。

傳法院是北宋的譯經中心,所翻譯的經典幾乎囊括當朝的所有譯經。在《大中祥符法寶錄》、《景佑新修法寶錄》中收錄譯經院所翻譯的經典有一百多部之多。景佑以後的的北宋經典翻譯,由於缺少資料,史料中記載的僅有智吉祥、金總持、日稱、招德、慧詢等高僧在此從事譯經工作。

譯經院的九位經典翻譯者,每人各司其職,共同完成經典的考證、翻譯和潤色等過程。

據《佛祖統記》所載:「天息災述譯經儀式,於東堂面西粉布聖壇,開四門,各以一梵僧主之,持秘密咒七日夜。又設木壇布聖賢名字輪,曰大法曼拏羅。請聖賢阿伽沐浴(阿伽此雲器,凡供養之器,皆稱曰阿伽,今言阿伽,乃是沐浴器),設香華燈水餚果之供。禮拜繞旋,祈請冥佑,以殄魔障。」

在從事經典翻譯時,九位經典翻譯人員共同合作,方能完成經典的翻譯。

第一,譯主。譯主正坐面外,宣傳梵文。

第二,證義。坐在譯主左邊,與譯主一起評量梵文。

第三,證文,坐在譯主右邊,聽譯主高聲誦讀梵文,以勘驗梵文的差錯。

第四,書字,書字負責審聽梵文,書寫成華字,這些書寫的華文,多為梵文的音譯。

第五,筆受,將書寫成華文的梵音翻譯成華音。比如將梵文「素怛覽」翻譯為「經」。

第六,綴文,回綴文字使成為完整句子的意思。比如,筆受雲「照見五蘊彼自性空見此」,今雲「照見五蘊皆空」,大率梵音多先能後所,如念佛為佛念,打鐘為鍾打,故須回綴字句,以順中土之文。

第七,參譯,參考兩土文字,使翻譯準確無誤。

第八,刊定,就是將文字冗長的經句加以刊削,定取句義,使更簡潔。

第九,潤文,僧官在僧眾南向設位,參考詳訂對經文加以潤色。

譯經院中的僧眾在譯經期間,每天沐浴三衣坐具,保持威儀齊整,所需要的四事供養,悉由官府供給。

宋代譯經院翻譯經典十分興盛。

據山堂考索曰:「太宗崇尚釋教,置院於太平興國寺,後改為傳法院,車駕亦嘗臨幸。得西域僧法天及天息災、施獲等,取所獻梵書翻譯焉。天息災等並賜紫袍師號,又命文臣潤色其文。是歲天息災等獻所譯經文一卷,詔入藏刻板流行。自是盡取禁中梵夾,俾之翻譯,每誕節即獻經焉。天息災等皆至朝散大夫光祿寺鴻臚卿以卒。自是譯經之盛,後世無比。」

譯經院是中國古代翻譯佛經的重要機構,從佛教傳入中國以來,歷代的佛經翻譯家都曾組織規模宏大的譯場,邀請高僧大德共同參與佛教經典的翻譯。正是有了眾多的翻經院和高僧們不辭辛苦地翻譯經典,才使我們今天能夠閱讀到內容異彩紛呈的佛教經典。

蓋聞欲種福田,無過齋供最勝;希登覺岸,莫如布施為先。苟能具嚴精潔,奉萬德之慈尊,心起虔誠,延六和之上士,必定功無虛棄,德有攸歸,多臻福慧於今時,早脫塵勞於異日!

長按左側二維碼線上隨喜供佛齋僧,廣種福田!

相關焦點

  • 吳其堯︱中國古代典籍中「士」的英譯
    頃見網友在一個名為「百人百譯中國文化名言」的公眾號上討論「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英譯,覺得頗有意思。這個公眾號每日一期,每期選譯一句中國文化名言,譯者既有中國從事英語教學和翻譯的學者,也有英語為母語的學者,譯文的優劣由讀者投票決定。我關注該公眾號為時已久,不時翻看還常有所斬獲,因此也推薦給了學生。
  • 歷史上為「亞洲文明對話」,傾其一生的五大譯經高僧!
    譯界第一流宗匠:鳩摩羅什鳩摩羅什,東晉時期後秦高僧,是中國佛典漢譯史上的傑出翻譯家,位列中國佛經四大譯經家之首。湯用彤贊其譯經為「法筵之盛,今古罕匹」。鳩摩羅什的譯經活動,對佛教在中土的傳播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對中華文化和東亞文化以及世界文化交流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原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認為:「這位有印度血統、出生於中國西北的大師智慧卓越,是中印兩大民族共同的光榮。」
  • 德格印經院:再現「雕版印刷術」記憶
    「早先的德格印經院,不僅印經書,也聚集了一批研究藏學的學者。德格印經院的經書不僅印製精美,而且『德格版』也往往代表藏文佛教典籍中的善本。」格西告訴我們。在各種流行文化頻繁更替的今天,德格印經院如同門前的千年菩提,吸取日月精華,靜靜生長,枝繁葉茂,支撐起對歷史、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壯碩綠蔭,庇護一方精神園地。甘孜民俗文化專家噶瑪降村說,德格印經院的藏文印刷,在290年的時間裡一直沿用傳統雕版印刷技術,很多獨門技藝是秘而不宣的。
  • 經院VS電光,決戰!
  • 敦煌正覺寫經院面向全球發行1200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中新網甘肅新聞1月8日電 新年伊始,在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發現120周年之際,敦煌正覺寫經院震撼發布:面向全球發行1200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1900年5月26日,敦煌藏經洞被發現,讓整個世界都為之震驚而聚焦了全球的目光,時間如白駒過隙,但文明的載體與傳承永遠歷久彌新,精神寶藏的榮光時刻在普照寰宇。
  • 藏地印經院,一座座收藏時光,讓歲月永駐的博物館
    寺院能夠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承擔文化傳播這一職責,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把軟體視為經度,將硬體看作緯度,那麼時間就是編織這張網的第三維度,讓縱橫交織的網有了深邃的景深。時間有形亦無形。在這裡面體現時間概念的,是印經院。一個沒能普及的常識:在藏區幾乎每個規模以上的寺院,都是自己的印經院。
  • 經院足球 | 新球員簡介
    2020年10月11日,經管大戰第一場,經院以2:0的比分取得秋天第一場勝利,這無疑是注入新鮮血液後球隊的第一次精彩脈動。球隊的新鮮血液當然是指飛馳於綠茵場上的少年和才貌雙全的經理們啦,快來一起了解吧!
  • 戰報|經院vs材料
    下半場剛剛開始,經院就打了對方一個措手不及,這也是高勵治在本屆賽事打入的第二粒進球!陣法被破後的材料積極調整心態,試圖穩住節奏,進行了一次換人並伺機尋找機會。但經院這邊進球後士氣大振,進攻浪潮迭起,絲毫不給對手以喘息的機會,上半場機會寥寥的張雨飛也開始在前場活躍起來。
  • 多民族的古代中國裡,翻譯的作用和他們的素質與操守
    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歷史。我國境內現行語言的數量有 120 種,而古代民族數量比現在要多得多,語言的數量也遠超現在的 120 種。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群體的交流,必須需要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翻譯,也因此產生了專門的專職或者兼職翻譯這一群體。
  • 無睡意哲學 | 小結:經院哲學 - EP19'
    甚至乎我們經常聽見的「上帝已死」,為甚麼上帝的角色那麼重要——中世紀時期的哲學史或許能解答一二:哦,原來在歷史的這麼一段長時期裡,哲學與宗教的關係如此緊密。 當然,這星期有許多我們不常聽見的人名,普羅提諾、阿維森納、阿奎那、司各脫、奧坎,都是相對陌生的名字。只是,當我們理解歷史,理解哲學,理解世界是怎樣從一點走往另一點時,或許就是陌生的名字們,影響了世界的流向。
  • 北大經院 | 一周講座概覽(11.11~11.13)
    北大經院工作坊第170場信息公開與行為規避:汙染信息披露對中國勞動供給影響 勞動-健康經濟學工作坊主講人:孫文凱(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主持老師:(經院)袁野,(國發院)雷曉燕參與老師:(經院)秦雪徵、王耀璟、石菊,(國發院)趙耀輝、李玲、劉國恩、張丹丹題目:信息公開與行為規避:汙染信息披露對中國勞動供給影響(Information and avoidance behavior
  • 【歷史】印祖故事33、初到揚州藏經院,刻印善書覺群迷
    流通《安士全書》是大師的夙願,早在1908年的時候,就曾勸四川李天桂居士刻印流通,並撰寫了序言,但因緣不具足,沒有印成。這次劉居士出資刻印,大師自然要採用傳統的刻印方式,以保證質量。明清以來揚州的刻經質量上乘,天下聞名。大師決定到揚州藏經院去刻印。  七月十五,大師離開普陀山,先乘船到定海,再由定海到鎮海,從鎮海登陸。由陸路到寧波,再由寧波到上海。
  • 佛教:德格印經院,全面地保存了藏族文化,所印行書籍行銷全世界
    德格印經院是薩迦派在長江流域最重要的一個建築,是一座印刷出版機構,就是位於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縣的德格印經院。據記載,德格印經院是德格四十二世土司卻吉·丹巴澤仁創建於自己的家廟貢欽寺,始建於清雍正七年,至今已有260多年的歷史。工程持續了九年,直到丹巴澤仁士司六十一歲去世時都還沒建完。
  • 走出「漢學心態」:中國古代歷史研究方法論芻議
    如果試圖推動中國古代歷史研究走向深化,那麼走出漢學心態、重建學術自信,是一個不可迴避的任務。西方學者關於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無不是站在以西方為主體的立場之上,既有意無意地受到其本民族不同歷史經驗的影響,又受不同地區漢學學術傳統的制約,因此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解讀存在著明顯不足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
  • 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
    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 2020-11-11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北大經院教學 | 《巧克力簡史》成果簡介
    北大經院教學 | 《巧克力簡史》成果簡介 2020-06-25 0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玄奘在中國譯經史上是一位劃時代人物,一生中翻譯經書多達千部
    古代典籍中不乏與玄奘有關的內容,如道宣的《玄奘傳》(《續高僧傳》卷四)、慧立本、彥悰箋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冥祥的《大唐故三藏法師行狀》等,都對玄奘的生平做了較為詳細的記錄;而《舊唐書》、《新唐書》等其他歷史著作中,則有零星的記載。
  • 中國古代歷史足球名人錄
    中國古代歷史足球名人錄 四年一屆的足球盛會世界盃又開始了,很遺憾,這一次中國隊還是只能呆在家裡看大屏幕
  • 說古代中國沒侵略過別的國家,那你是真不了解古代中國歷史
    認為古代中國沒有侵略過別的國家,顯然是一種不了解古代中國歷史的想當然偏見。說古代中國從始至終沒有侵略過別的國家,這個確實也不是客觀事實,古代中國還真是侵略過不少別的古代國家。 從三皇五帝時的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時代,直到大秦王朝封建時代大一統之前,古代中國的版圖擴展,就是一副對周邊古代國家的侵略史。 首先,最核心意義上的中國,其實是來源於古代中國的三大人文始祖。
  • 歷久彌新:中國史詩外譯傳播的多維思考
    中國史詩文化豐厚,內涵博大,是中華文化多樣性與整體性的重要代表。中國史詩外譯是史詩文化躋身國際史詩話語體系的一種文化傳播行為,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保障國家文化資源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再次,譯者既要考慮史詩價值,也要把握時代潮流;既要充當譯文「忠實對等」的監控者,又要扮演信息傳播的「守門員」,在文化語篇創建與外譯傳播的過程中起到「過濾」和「篩選」的作用。  當前,中國史詩外譯的數量嚴重滯後於中國史詩的體量,主要原因在於中國史詩外譯人才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