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代域外天文學》:古代世界文明共同體的明珠
本書的研究可為古代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一個具體、詳細的個案,它將以古代中外天文學交流為窗口,使人們進一步了解古代的中外科學文化交流盛況,以具體的事例來揭示人類文明自古以來都不是在孤立、封閉的狀態下生長、發展起來的。本書的讀者對象為對中國古代科技史、中外科學文化交流史感興趣的學者、研究生、本科生和業餘愛好者。
-
文化評析:太極申遺、盲盒出海背後是立體的中國
,那就是傳統與現代並存的中國文化,以及一個豐富多元的「立體中國」。中國文化是什麼?如果你問身邊人,很可能一萬個人就有一萬個答案。因為中國文化的豐富性難以窮盡。但是,如果你向一個遙遠國度的人提問,答案就會單調許多——令人遺憾的事實是,中國文化在國外普通民眾中的知曉率不太高。中國以悠久歷史、燦爛文化著稱於世,絲綢之路聯通中歐,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風靡歐洲。
-
一句話了解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知識
中國的歷史文化悠久,五千年璀璨文明史讓國人自豪不已。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非常喜歡我國古代的歷史文化知識。今天紫色百合香就以簡短的一句話、100個問答題的形式為您簡要介紹這些知識,使您利用最短的時間開拓知識的視野,體驗學習的樂趣。
-
醫生戴VR眼鏡看「立體圖像」做腦瘤手術
VR 技術運用到顱內腫瘤手術,首先要構建腫瘤的虛擬立體模型,醫生和家屬戴上 VR 眼鏡能夠清晰地看到虛擬立體模型," 通過 CT、核磁共振採集患者腦部的信息數據,用 4-6 小時通過軟體重建出腫瘤的位置、大小形狀以及和血管、神經的關係,呈現出來的是立體圖像,並且可以縮放、旋轉,戴上 VR 眼鏡後可以 360 度全方位查看。"
-
太極申遺、盲盒出海背後是立體的中國
太極拳申遺成功;盲盒出口超過120個國家,出口額同比增長400%——兩則「風馬牛不相及」的新聞,其實有著共同指向,那就是傳統與現代並存的中國文化,以及一個豐富多元的「立體中國」。中國文化是什麼?如果你問身邊人,很可能一萬個人就有一萬個答案。因為中國文化的豐富性難以窮盡。
-
初中歷史《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專題》
《史記》西漢司馬遷著,記述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2.《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著,記述戰國到五代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1.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定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離騷》。甲骨文——商朝(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小篆——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全國規範文字;後推廣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1)東晉王羲之,後人稱為「書聖」。
-
朝鮮半島與古代漢字文化的傳播:讀戴衛紅《韓國木簡研究》
一自西嶋定生以降,東亞史的研究至少有兩個趨勢特徵值得警惕:一是將東亞特別是古代中國、朝鮮、日本(有時還有越南)劃分為一個似乎是天然的歷史世界——東亞世界,而對「中國」哪一部分參與「東亞世界」曖昧不明;二是偏愛於強調中國文化對東亞的單方面傳播和影響。
-
張啟東:年輕人更要重視中國古代歷史文化
張啟東:年輕人更要重視中國古代歷史文化。 如果說去研究歷史文化估計大部分的人是沒啥興趣,工作後的人更多的注重自己的業績、收入、公司發展。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受一句話的影響:「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然後很多理科生就忽略了文科類學科(歷史、哲學、心理學)的意義,更不要說去研究古代的歷史文化了。
-
成語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見證和文化結晶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化沒有中斷的國家,這其中語言和文字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語又是我國語言和文字中的一朵奇葩。它來源於我國古代的寓言神話、歷史事件、詩文及人們的日常口語,又經過長期的錘鍊和演變,最終形成大家認可的固定詞組。
-
揭秘丨立體剪裁中國2300年前就有!
不過,紡織考古發現,服裝的立體剪裁,早在2300年前我國的戰國時期就有了!發現它的就是這位紡織考古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高級工程師、著名紡織考古學家王亞蓉1巴掌大方片讓紡織考古專家不解1982年的一個冬夜,紡織考古專家王亞蓉對著剛剛出土的幾件古代衣衾發呆。
-
美術、圖像和視覺文化:如何定義「藝術作品」?
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所謂的「美術」。「美術」這一詞從學術歷史意義上來考證的話,它是近代的舶來品。中國傳統的文藝理論和美學著作中是沒有美術這一詞的,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傳統藝術和中國美術這一概念可能是不相容的,甚至是需要重新考慮的。在中國古代,「美」並非是藝術最高的準則。
-
李公明︱一周書記:歷史圖像中的……商業帝國與跨文化交流
東印度公司的崛起和強盛吸引了大批英國畫家前往印度旅行寫生、創作,他們的作品描繪了印度風土人情、宣傳東印度公司的商業與政治成就,使英國觀眾對印度文化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也改變了看待世界的目光。為了證明圖像在記錄和傳揚重大政治社會變革的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本書將基於豐富的畫作圖像資源,深入挖掘相關歷史背景,全面展現繪畫藝術蘊含的力量,並揭示其如何反映英國與印度次大陸複雜微妙的關係」。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傳承文明,學習古代文化的一本好書
非常感謝能收到這本好書《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插圖修訂第四版),該書是王力教授主持並召集眾多專家共同編寫的關於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的簡明讀本,出版50餘年來前後歷經4次重要修訂,到今天仍然是大眾認識中國古代文化面貌最重要、最全面的基礎參考書,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後浪出版公司出版。
-
專家溯源中國圖騰文化:「熊」是古代東亞大陸之神
據中新社10月7日報導,在7日的上海圖書館講座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教授、中國神話學會會長葉舒憲表示,「我們自稱是『龍的傳人』,但古代沒有這個說法。在古代,熊才是東亞大陸的神。」 俄羅斯飛行員養的小熊曼蘇爾 葉舒憲告訴記者,這一「石破天驚」的發現有著「文學人類學與四重證據」的支撐,包括文獻、出土文字、口傳與非遺、文物和圖像。
-
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立體呈現「衣冠裡的中國」
近日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亮相的中國古代服飾文化展,都能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展廳現場 餘冠辰 攝 國博首辦服飾通史類展覽 展覽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終身研究館員孫機等國博學者數十年學術研究成果為依託,按歷史時期分為「先秦服飾」「秦漢魏晉南北朝服飾
-
「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今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圖說:唐代·「大吉」嫦娥月宮紋葵式銅鏡(局部) 主辦方供圖 「鏡裡千秋——中國古代銅鏡文化」展今天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展覽從數以千計館藏銅鏡及相關文物中精選出260餘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聯起中國古代銅鏡的發展脈絡
-
第三屆中國地圖文化大會之「中國古代地圖文化展覽」
古地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國地圖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世界地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
黃河文化:中國古代釀酒史
中國酒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釀酒的歷史也即為悠久,但究竟起源於何時,由誰創造,歷代學者各有考論,但至今未見確切記載,也沒有統一的定論。今天小編為大家剖析一下我們中國古代酒釀製的發展歷程。根據對出土文物的考證,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中國仰韶文化時期已出現耕作農具,即出現了農業,這為穀物釀酒提供了可能。郭沫若在《中國史稿》中指出,仰韶文化時期是穀物釀酒的「萌芽」期。當時是用櫱(發芽的穀粒)造酒。公元前2800年至公元前2300年的中國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中,有不少尊、盅、盂、高腳杯、小壺等酒器,反映出釀酒在當時已進入盛行期。
-
「中國古代佛教文化」講座走進以色列特大孔院
現場聽眾 據國家漢辦網站消息,近日,應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孔子學院邀請,浙江大學歷史系教授孫英剛,舉辦了「中國古代佛教文化」系列講座,講座題目分別為《圖像、符號與政治:中古中國對轉輪王理念的接受 在第一場講座中,孫英剛教授指出,轉輪王的形象與理念並不僅僅局限在印度,在整個中亞甚至印度尼西亞都發現了他的形象,而在中國中古時期,無論是長安、洛陽、鄴城,還是地處邊陲的敦煌,轉輪王以及七寶的圖像都廣泛存在。大量證據表明,轉輪王觀念曾經在中國中古時代,在政治起伏、社會生活和思想變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