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了解中國古代歷史文化知識

2020-12-22 紫色百合香

中國的歷史文化悠久,五千年璀璨文明史讓國人自豪不已。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也非常喜歡我國古代的歷史文化知識。今天紫色百合香就以簡短的一句話、100個問答題的形式為您簡要介紹這些知識,使您利用最短的時間開拓知識的視野,體驗學習的樂趣。

1.失蠟法

失蠟法是青銅器鑄造方法之一。

2.鬲

古代炊器,多為陶製。

3.豆

古代盛食器。青銅或陶製。

4.鉞

古代兵器。

5.山子鏡

古代銅鏡的一種,流行於戰國時期。

6.規距鏡

古代銅鏡的一種,西漢晚期、新莽時期、東漢時期最為流行。

7.瑞獸葡萄紋鏡

古代銅鏡的一種,流行於唐代。

8.帶鉤

古代束在腰間的皮帶上的鉤。

9.虎符

調遣軍隊權力的憑證。

10.宣德爐

明代宣德年間的一種香爐。

11.金文

金文,又稱為鐘鼎文,是古代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

12.印紋陶

印紋陶是漢朝前我國南方經常使用的陶器。

13.遼三彩

我國遼代燒制的仿唐三彩低溫釉陶器。

14.宋三彩

宋三彩是在唐三彩、遼三彩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15.縹瓷

淡青色釉的瓷器。

16.琺華

琺華是低溫釉陶瓷製品。

17.紫口鐵足

器物口沿呈現灰紫色而底足呈現鐵褐色的現象。

18.盤口壺

古代壺式的一種,流行於東漢時至五代時期的南方地區。

19.君持

佛教徒飲水和洗手時的用具。

20.花澆

古代澆花用器。

21.天字罐

底部有釉下青花「天」字款而得名。

22.六泉

西漢、新莽時期貨幣。

23.十布

新莽時期貨幣。

24.馬蹄金

漢代貨幣,由黃金鑄成。

25.玉玦

形如環而有缺口的古代玉器。

26.司南佩

玉佩的一種,意味著佩戴玉佩的人可永遠保持正確的方向。

27.玉璦

古代玉佩,中間有大孔的扁平圓形玉。

28.玉璇璣

古代用來觀測天象的玉制器具。

29.鋪首

古代含有驅邪意義的建築門飾。

30.玉山子

清代開始出現的玉制圓雕擺件。

31.四神瓦當

漢代瓦當,瓦頭上有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神圖案。

32.金銀錯

用金、銀嵌入青銅器表面構成紋飾,再用磨石錯平磨光的古代工藝。

33.髹飾

用漆塗器物並繪紋飾。

34.描金

在漆器表面上用金色描繪花紋的裝飾方法。

35.百寶嵌

漆器鑲嵌的工藝品種。採用珠寶等珍貴材料鑲嵌在漆器表面並組成一定的圖案。

36.螺鈿

用貝殼鑲嵌到鏤雕或者髹漆的器物上。

37.大食

大食是我國古代對阿拉伯地區的泛稱。

38.景泰藍

我國的掐絲琺瑯器。

39.透明琺瑯

利用透明或半透明的琺瑯釉料,罩在金屬胎上,經過焙燒製成。

40.廣琺瑯

廣琺瑯是我國廣州生產的琺瑯器。

41.素紗禪衣

我國西漢時期服飾,出土於馬王堆漢墓。

42.椰雕

在椰殼或者椰木上進行雕刻的工藝。

43.博古紋

泛指由鼎、尊、瓶、爐等在古器物上構成的圖案。

44.卜辭

商周時期在龜甲獸骨上用來記錄佔卜的文字。

45.簡牘文書

書寫於簡牘上的公、私文書。

46.帛書

我國古代用絲織品書寫文字的文字資料。

47.五體

書法中的五種書體。

48.顏筋柳骨

唐代顏真卿的字多筋,柳公權的字多骨,故名「顏筋柳骨」,是書法術語。

49.題跋

書寫在碑帖、書畫作品前後的文字。前面的文字稱為「題」,後面的文字稱為「跋」。

50.裝裱

裝飾書畫用語。是裝飾書畫和碑帖等的專門技藝。

51.立軸

書畫方面的裝裱樣式。

52.絹本

書寫或繪製於絹上的繪畫和書法作品。

53.臨本

依照書畫原本臨寫的作品。

54.摹本

依照書畫原本摹寫的作品。

55.唐初四大書家

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

56.明末四大書家

董其昌、刑侗、米萬鍾和張瑞圖。

57.洛神賦卷

南宋高宗趙構草書墨跡。

58.石鼓文

我國現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59.秦刻石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巡行各地時所立的紀功刻石。

60.王羲之

我國東晉時期的書法家。他的《蘭亭序》被稱為天下行書第一。

61.沒骨

用彩色直接繪出形象,但不用墨線勾勒的畫法。

62.六彩

指的是黑、白、幹、溼、濃和淡六種色彩。

63.皴法

我國古代畫家根據各種山石的不同質地結構和樹木表皮狀態加以概括而創造出的表現程式。

64.三遠

山水畫的透視構圖方法。

65.設色

設色也稱為塗色,是中國畫的術語。

66.三品

品評書畫藝術的三個等級。

67.吳帶當風

對吳道子人物畫風格的描述,屬於中國畫術語。

68.徐熙畫派

以五代南唐畫家徐熙為代表的花鳥畫派。

69.肖形印

印面只有圖像而無文字的古代印璽。

70.九疊篆

我國璽印文字的一種。最初用於官印。

71.封泥

我國古代璽印的一種使用痕跡。

72.邊款

指的是古代印章側面或者背面的文字和題記等。

73闢雍硯

流行於南朝至唐宋時期的瓷硯。

74.松花硯

以松花石為硯材的硯臺。

75.鎮紙

寫書作畫時用來按壓紙和絹的器物,屬於文房用具之一。

76.新石器時代

開始於距今大約1.2萬年。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都屬於新石器時代。

77.紅銅時代

介於新石器時代和青銅時代之間的過渡時期。

78.磁山文化

我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發現於河北武安磁山。

79.賈湖遺址

我國黃河中遊新石器時代的遺址。

80.彩陶文化

彩陶文化即仰韶文化,中國新石器時代文化之一,首次發現於仰韶村。

81.賈湖骨笛

我國新石器時代骨制的樂器。

82.蛙紋彩陶

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彩陶器。

83.秦權

秦代官府頒發的標準衡器。

84.滇王之印

西漢時期滇國國王金印。

85.滿城金醫針

西漢的針灸用針。

86.鎏金銀壺

我國北周時期傳入的波斯銀器。

87.昭陵六駿

唐太宗昭陵前的六塊浮雕石刻。

88.牛首瑪瑙杯

唐朝時傳入的異域風格的瑪瑙器。

89.冕服

帝王、諸侯等在重要場合所穿的衣服。典禮不同冕服不同。

90.品服

我國古代官員按品級所穿的衣服。

91.竹雕

在竹子上進行雕刻的技藝。

92.留青

利用青筠和竹肌的色澤變化進行雕刻的淺浮雕技藝。

93.核雕

在果核上進行雕刻的技藝。

94.根雕

在樹根上進行雕刻的技藝。

95.尺八

竹製樂器。

96.三重花

青銅器紋飾的表現形式。

97.卷草紋

植物紋飾的一種。

98.纏枝花卉紋

各種花卉枝葉纏繞,連綿不斷的形式。

99.勾蓮紋

也稱之為纏枝蓮花,屬於蓮花紋的一種。

100.四季花卉紋

明清瓷器中較為多見的植物紋飾

更多精彩好文每日呈現,請您加關注!感謝您的收藏和轉發文章!

相關焦點

  • 張啟東:年輕人更要重視中國古代歷史文化
    張啟東:年輕人更要重視中國古代歷史文化。 如果說去研究歷史文化估計大部分的人是沒啥興趣,工作後的人更多的注重自己的業績、收入、公司發展。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我們受一句話的影響:「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然後很多理科生就忽略了文科類學科(歷史、哲學、心理學)的意義,更不要說去研究古代的歷史文化了。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傳承文明,學習古代文化的一本好書
    中華文明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觀測星體,製作曆法,創作音律,了解地理,乃至形成一套治理社會的制度,這都閃耀先人們的智慧,要攀巖,要前行,從歷代文化典籍中,我們可以從中得到巨大的力量。就如同行人累了,要回到母親的身旁,感受家的溫暖,也好比遠航的輪船要回到港灣,進行補給和修繕,我們要從經典的古代文化中吸取營養,砥礪前行。
  • 中國古代傳統知識分子的文化心態
    有感而發,我今天與大家分享的知識,討論的話題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文化心態』根據史料記載中華文明約起源於公元前31世紀,至遲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的殷商時代就已經創造出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但是一直到西周滅亡,中國社會始終沒有產生我們現在意義上的所謂的『知識分子』。
  • 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
    立體的歷史:從圖像看古代中國與域外文化 2020-11-11 16: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初中歷史《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專題》
    《史記》西漢司馬遷著,記述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2.《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著,記述戰國到五代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1.屈原:被世界和平理事會定為世界文化名人,代表作《離騷》。甲骨文——商朝(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小篆——秦始皇統一文字,為全國規範文字;後推廣筆畫更為簡單的隸書。(1)東晉王羲之,後人稱為「書聖」。
  • 古代酒桌文化的冷知識
    中國#古代酒桌文化# 與政治文化緊密相連中國的酒文化有著很久遠的歷史,遠在漢字還沒有成熟以前,人們就已經掌握了釀酒的技術。在最早期,酒被認為是一種聖液,並不是拿來飲用的,而是用於祭祀,與國家大事緊密相連。
  • 讀過這套中國文化的微型百科,才知道自己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實在太少
    除此之外,關於中國的制度、禮儀,古代的體育、交通,姓名的起源、變化,古代的教育,歷朝的服飾樣式,各代的稅收細末……現代人經歷了太多的社會變革,幾乎已經完全不能了解和理解古人的境界和修身養性的方法。分門別類、條分縷析、使用方便、查閱快捷,堪稱案頭必備中國文化工具書。全方位解讀5000年文化精粹,囊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全方位、多角度把握其精髓,是了解中國文化的優秀指南。
  • 事業單位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在事業單位的考試當中,歷史文化的題目是經常出現的,儘管大部分的題目不算太難,但也有一些題目往往容易弄錯,主要是由於對歷史人文知識理解不夠透徹造成的,下面就讓我們共同來剖析一下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天生麗質。當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救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亂吳宮。西施為了完成使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由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舉手投足間,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
  • 古玉收藏要具備廣泛的歷史、文化、美學、專業知識
    學好古玉收藏要關注器物的歷史文物價值,美學, 經濟價值,要對收藏界有統攬性的認知了解藝術品行情。這些都要靠專業知識找對人,進對門有正確收藏方向。古玉文物藝術品不僅可以賞心悅目,與心靈對話,而且其具有歷史、文化和學術的傳世價值,同時凝聚著父輩文化理念的價值取向,是傳承家庭文脈的上佳選擇,象徵著一個人的文化品位和社會地位,是進入高層次文化圈的通行證,古玉是收藏保值增值的最好選擇。
  • 成語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見證和文化結晶
    我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一個文化沒有中斷的國家,這其中語言和文字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成語又是我國語言和文字中的一朵奇葩。它來源於我國古代的寓言神話、歷史事件、詩文及人們的日常口語,又經過長期的錘鍊和演變,最終形成大家認可的固定詞組。
  •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歷史——著名的外交家
    2020山東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中國古代歷史——著名的外交家 2020-06-18 09:06:02| 中公事業單位考試題庫 山東省事業單位考試陸續發布公告,考試在即,為了大家能夠輕鬆備考,
  • 「知識傳遞者」大龍:三年走遍中國5A景區和古代墓葬
    抖音ID叫走遍中國5A景區,slogan是「三年時間走遍中國5A景區和古代墓葬」,主要拍攝主題是「探墓」+「拍5A景點」。「瘦黑鬍子、黝黑瘦高、東北口音」這是給人的第一印象,「真實、乾貨、風趣」是他視頻的特徵。 「我一長得醜、二不會打扮、三也不整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就憑一點,把中國的5A景區和古代墓葬,裡面包羅萬象的歷史文化當作知識點,像講故事一樣分享給粉絲。」
  • 【小知識】十大中國古代傳統祥紋賞析
    紋樣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貫穿於中國歷史發展的整個流程,貫穿於人們生活的始終,
  • 說古代中國沒侵略過別的國家,那你是真不了解古代中國歷史
    認為古代中國沒有侵略過別的國家,顯然是一種不了解古代中國歷史的想當然偏見。說古代中國從始至終沒有侵略過別的國家,這個確實也不是客觀事實,古代中國還真是侵略過不少別的古代國家。 從三皇五帝時的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時代,直到大秦王朝封建時代大一統之前,古代中國的版圖擴展,就是一副對周邊古代國家的侵略史。 首先,最核心意義上的中國,其實是來源於古代中國的三大人文始祖。
  • 中國歷史繪本《奇思妙想一萬年》!兒童閱讀的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創造知識!
    當歷史遇到科學,中國人的「創新」其實從一萬年前就開始了。相信每個孩子都了解咱們中國的一些發展史,也都為自己來自「四大發明」古國而感到自豪。但你知道嗎?「四大發明」僅僅是中國古代科技創新的冰山一⻆,讓你驚掉下巴的中國「創新」其實從一萬年前就開始了:5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在樹上發現了一種神奇的胖蟲子——蠶;春秋時期,中國就領先於世界開啟了改變歷史的「鐵器時代」;兩千多年前,李冰父子利用自然地勢修建的水利工程不但滋養了川府沃野,而且兩千多年後的今天仍然在發揮水利作用;一千多年前,人們沒有吊車,沒有用一根鐵釘
  • 古代史學:優秀的——古代史學文化傳統(下)
    讓我們接上之前的文章,繼續來了解一下古代史學:優秀的——古代史學文化傳統,從中國古代史學發展來看.關於史家自身的修養問題,史家歷來都十分關注,他們在總結、評論前人的史學成果時,也同時就史家修養作了評論。
  • 聆聽歷史的聲音 傳承中國文化 該如何孩子在博物館學習歷史知識
    聆聽歷史的聲音 傳承中國文化 該如何孩子在博物館學習歷史知識 2020-12-03
  • 解讀歷史文物:帶你了解歷史文化的作用
    首先文物是研究歷史、科學的重要素材。我偶學智了歷史唯物主義,常常會登生一個疑,就是中國社會羲展的歷史,是不是也同樣過這幾個階段;尤其對中國古代骨否有過奴隸制度這一點,很引起人偶懷疑。在商代後期的大墓中,餮現了不少殉葬的人骨;在西周銅器銘文中,餐常有賞喝多少人的配載。人可以像東西一樣的作為賞賜品,可以把活生生的人隨便殺死了來殉葬墓主,這難道不就是奴隸制度的特徵之一!
  • 第三屆中國地圖文化大會之「中國古代地圖文化展覽」
    古地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國地圖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世界地圖發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 走出「漢學心態」:中國古代歷史研究方法論芻議
    如果試圖推動中國古代歷史研究走向深化,那麼走出漢學心態、重建學術自信,是一個不可迴避的任務。西方學者關於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無不是站在以西方為主體的立場之上,既有意無意地受到其本民族不同歷史經驗的影響,又受不同地區漢學學術傳統的制約,因此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解讀存在著明顯不足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