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漢學心態」:中國古代歷史研究方法論芻議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簡介:包偉民,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北京 100872

  內容提要:20世紀80年代起開始出現的大量翻譯、引進西方漢學論著的現象,在中國古代史研究領域曾經起到了不可忽視的正面推進作用,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那就是「一味追求和模仿」西方漢學風格的「漢學心態」。造成漢學心態的原因比較複雜。如果試圖推動中國古代歷史研究走向深化,那麼走出漢學心態、重建學術自信,是一個不可迴避的任務。西方學者關於中國古代歷史的研究,無不是站在以西方為主體的立場之上,既有意無意地受到其本民族不同歷史經驗的影響,又受不同地區漢學學術傳統的制約,因此他們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解讀存在著明顯不足是必然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以唐宋城市史研究等為例證,可以探索出一條走出漢學心態之惑的可能途徑,即發揮本土學者在掌握歷史資料方面的長處,更具體、更細緻地重構史實。在更加接近歷史真實的基礎之上,重新解釋我們民族的歷史,文化自覺可能也就在其中了。

  關鍵詞:漢學心態;學術自信;史學理論;唐宋歷史研究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是我國學術進步最為顯著的一個歷史時期。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現象,就是人文社會科學的各個學科,都廣泛地受到西方學術的影響。中國古代歷史研究領域也不例外,西方漢學對它的推動與影響相當明顯。

  對一個文明古國歷史文化的觀察與研究,局外人的「話語權」有時甚至超過本民族學界,不能不說是一件頗為奇異的事情。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難簡單評判。不過,研究古代歷史對於深入理解民族文化,具有基礎性的意義,如果我們希望中國古代歷史這個研究領域今後能夠得到持續的與實質性的進步,認真分析、思考這一現象,是十分必要的。

  因此,本文試圖以筆者熟悉的學術領域——主要是唐宋歷史研究為例,對這種現象的表現、原因與利弊稍作分析,並就如何樹立學術自信的路徑略陳己見。

  一、理論饑渴與漢學心態

  筆者此前曾撰小文,指出當前史學界存在著一種「理論饑渴」的症狀。①所謂「理論饑渴症」,指學者痛惜本學科可用以指導學術研究的理論方法有所不足,渴望引入新說的一種焦慮心態。這首先可以從近年來學界對探尋新理論方法的不絕呼聲來觀察。有學人甚至將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古代史領域的理論範式未見更新的狀態,描述為一種「理論危機」。②也有學者反思30年中國大陸的宋史研究,認為其中的一個不足就是「史學理論的匱乏甚或缺失」。③當時,筆者雖然點明了「饑渴」的各種症狀,卻未及深入分析其成因,只是簡單提到,傳統理論研究的一些不足之處,例如在理解上的教條主義,造成了新一代學者對它產生疏遠感等。同時,學者困惑於如何推動學術發展的心理壓力,也是產生「饑渴」現象的一個原因。其實如果稍加深入,還可以發現,經典理論的主體內容,是關於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基本規律的一些總體性的宏觀結論,因此也常常被稱為「歷史理論」或曰「史觀」。④它雖然在理論信仰的層面給了學界以指導,不過宏觀理論與落實到可供具體「操作」的研究方法——也被稱為「史學理論」者之間,存在著一定距離。經典理論中屬於具體研究方法的那部分內容,大多是關於某時某地具體史事的結論,一方面,理論界一向認為這些具體結論對於歷史研究雖仍有重要指導意義,但有進一步深化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涉及研究不同方面的人類社會活動,其中有一些,經典理論的積累較為豐厚,例如關於經濟學就是如此,但也有許多方面,或者涉及不多,或者是在社會演進過程中產生的新問題,經典理論無法給予我們現成的答案。

  經典理論無法包攬一切,是可以理解的。歷史學將以往的人類社會活動作為研究對象,但由於這一研究對象許多必要信息的缺失,以致很難歸納演繹出一整套針對當時人類社會不同側面的分析研究方法,以形成一種「歷史的社會科學」——如果可以如此命名的話,所以不得不經常借用現代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人類學、社會學及政治學等學科。歷史學常有待於這些學科研究的進展,提出新見,以便得到幫助。可是及至改革開放之前,在中國社會科學領域,尤其如前面提到的那些學科,發展比較遲滯,其所能夠提供給歷史學借鑑應用的學術資源,也就極為有限了。

  另一方面,雖然我國傳統史學源遠流長,但近代史學並非傳統史學的自然延續,而是20世紀初年在西方學術影響之下構建起來的一門新的人文學科。長期以來,因受各種複雜因素的影響,發展很是緩慢,及至20世紀80年代,仍然相當不成熟,甚至一些基礎性的學科規範,都不甚健全,亟須參照一些成熟的學科,引為借鑑,以有利於提高。

  於是,出現了大量譯介西方漢學研究成果的現象。

  20世紀80年代是一個我國學術思想開始「走向世界」的歷史時期,「文化熱」方興未艾,知識界與出版界聯手,開始大量譯介西方的學術著作。其中有幾種大型譯介叢書尤其引人注目,例如從1981年開始由商務印書館推出的《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至2012年共出版14輯600種。在海外漢學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則首推江蘇人民出版社於1989年開始出版的《海外中國研究叢書》。截至2013年,這套叢書共譯介西方研究中國歷史文化的學術著作161種,既囊括了費正清等名家的代表作,也推出了一些作者相對年輕但在叢書主持者看來其論說不乏價值的著作。近年來更按專題,推出了「女性系列」、「海外學子系列」、「環境系列」等子系列。至今每年仍推出新書十餘種,在知識界與出版界享有盛譽。在此之外,其他一些出版社分別推出的各種譯介西方漢學著作,面廣量大,比較重要的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的多卷本《劍橋中國史》中文本、中華書局的《世界漢學論叢》數十種,各省市出版社也大都推出過數量不等的譯介海外漢學的著作,例如上海遠東出版社的《史景遷中國研究系列》、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外國學者筆下的傳統中國》叢書,等等。三十餘年來,雖未見有人作過精確統計,但如果說這樣的譯介著作已超過千種,估計不致過於誇大。

  專著之外,各類學術雜誌也多開闢專欄,或撰文,或傳譯,介紹西方學界關於中國歷史的研究成果。與此同時,一些專業研究機構陸續被建立起來,展開對海外漢學的學術研究。這些機構大多辦有專門研究、介紹海外漢學的專業期刊,如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辦的《國際漢學》,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主辦的《世界漢學》,陝西師範大學國際漢學研究所主辦的《國際漢學集刊》,以及北京語言大學主辦的《漢學研究》等。這些機構還經常性地組織召開關於海外漢學的專題國際學術會議,出版學術專著,討論、介紹海外漢學。

  更為重要的是,隨著譯介工作的推進,國內學者接觸了解西方漢學學術成果越來越方便,在中國古代歷史的幾乎每一個研究領域,都出現了重視、借鑑西方漢學的現象。、

  在上述多方面的推動之下,西方漢學開始對中國古代歷史研究領域產生持續性、全方位的影響。正如《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主編劉東曾不無自豪地說:「我們引進的不僅僅是一批書,而是一個知識領域、一個學術傳統。當今中國學界,幾乎罕有人不受這套書的影響。」④這種「影響」表現在中國古代歷史研究領域的方方面面,其對學術的正面推動意義不容置疑。在各個專題具體研究之外,最有意義的,一是有助於基礎性學科規範的確立,二是對一些新研究領域的開拓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無論是以「新史學」為標榜的社會史,或是以「華南學派」為重要代表的歷史人類學,還是常常攪動學界一池靜水的個別爭議性議題的提出,例如所謂「新清史」的說法等,無不如此。2004年,鄧小南在梳理國內宋代史研究學術史時,就曾指出:「近年來,我們在研究方向、取徑,乃至議題的選擇方面,許多是受海外學界的影響。」⑤所以有學者這樣說:「在我們看來,我們一直是在做中國自己的學問,其實背後卻受到國外漢學治學模式的很深影響,它在不斷地重構我們的學術。」⑥

  可是,人們對事物的認識,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矯枉過正是最為常見的認識路徑。在「幾乎罕有人不受」其影響的格局之下,一些為推動者所始料未及的現象於焉產生。這就是劉東所說的「現在國內有些學者研究中國也淨是漢學意識,年輕學子更是惟恐學漢學家的風格學得不像,這恐怕也是問題」。⑦張西平這樣界定所謂的「漢學心態」:「西方漢學作為主導世界文化的歐美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學術界對它的接受也顯現了另一種特點:漢學心態的出現。這就是對西方漢學的一味追求和模仿。」「急切地套用西方漢學著作中的學術術語,照搬西方漢學的研究方法,這已經成為當前文科研究中,特別是在傳統人文學科研究中的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一些看似很新潮的著作,看似很玄妙的理論,如果我們深究一下,幾乎都可以在西方漢學(中國學)的著作中找到原型。」⑧一些儘管相當不經、卻比較能迎合民眾心理的西方學者的論點,經過一些文化人士的鼓譟,其影響甚至已經溢出學界,波及到了社會,例如關於「宋代GDP的全球佔比」論即是。⑨

  影響過於強化所帶來的「一味追求和模仿」,以及以西方學者的論說為標準的現象,當然不僅無法對學術研究產生正面的促進作用,更有可能反過來阻礙它的發展。因此,有學者甚至將對這種複雜影響的評判,提升到了文化上的「自我殖民化」這樣嚴重的程度。⑩在一些具體的研究取向上,類似的批評也不少。典型的例如葛兆光批評近年來西方漢學流行的區域研究方法,認為它「至少在歐洲,對於民族國家作為論述基本單位的質疑,我相信,是出於一種正當的理由,因為民族國家在歐洲,確實是近代以來才逐漸建構起來的」。但在中國,由於民族國家發展歷史與歐洲存在差異,這種方法雖然也有一定的可取之處,「卻意外地引出了對『同一性中國歷史、中國文明與中國思想是否存在』的質疑」,不能不令人擔憂。(11)

  在西方漢學被大量譯介三十餘年、目前勢頭仍未稍見消減之時,針對其在我國學界所產生的複雜影響,冷靜客觀地評估這一學術潮流,並站在學術本土化的立場上,就如何推動中國古代歷史研究走向深化,提出自己的思考,是這一學術領域每一個具有責任心的學者不應迴避的任務。

相關焦點

  • 2019年國內學界海外中國學(漢學)研究綜述
    學者們對於海外中國學(漢學)的研究路徑、研究模式、研究方法進行了總結和探討,對海外中國共產黨的研究、西方人眼中的中國歷史進行了繼續的深入研究,並從研究材料、研究方法、研究視角方面進行了深化;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國內學界還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海外中國學研究進程、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梳理和總結;還有學者關注了海外中國學研究中的個案問題。
  • 周偉洲:中國絲路學理論與方法芻議
    正如有學者所說:「當代的絲路學,不只是面向過去的,也是立足現實、發掘過去、面向未來的。」[10]無怪乎近幾年來,全國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紛紛成立以「一帶一路」或「絲綢之路」命名的研究機構。至於絲路學學科的研究方法,以往研究多以歷史學,特別是中外關係史,以及地理學中的歷史地理學的視角和方法為主,綜合其他學科。
  • 世界漢學研究 WORLD CHINESE STUDIES
    世界漢學會的主要特質有:    1、前所未有之開創性:世界漢學研究的歷史源遠流長,但世界漢學研究會卻是開天闢地、前所未有的創舉。現為武漢大學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詞學研究會會長、中國宋代文學學會常務副會長、中國韻文學會副會長、中國李清照辛棄疾學會副會長、湖北省古代文學學會會長。出版有《宋南渡詞人群體研究》、《兩宋詞人年譜》、《唐宋詞史論》、《詞學史料學》、《詞學研究方法十講》、《唐宋詞名篇講演錄》、《宋代文學傳播探原》等詞學研究和文學傳播研究專著10多部,發表論文200多篇。曾連續獲得三屆夏承燾詞學獎一等獎。
  • 中國古代哲學經典詮釋方法論探勝-光明日報-光明網
    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當今時代,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詮釋學,不僅應該借鑑西方詮釋學的精華,而且必須發掘和闡揚中國古代詮釋學的精神、法則與效應,使之相互補充、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隨著這一領域的研究走向深入,學者們提出:深入探討中國詮釋學尤其是中國哲學詮釋學發生發展的真正規律並闡揚其精神、法則與效應,必須重點考察中國詮釋學尤其是中國哲學詮釋學之詮釋方法論的創造、運用、效應與基本特性。
  • 中國古代朝貢關係研究評述
    從這個意義上,研究已經成為歷史的非西方世界的地區性體系或國際秩序,不僅具有重構一個完整和客觀的世界歷史之學術性意義,對於重新建立一個更加合理和完善的國際新秩序無疑也有重要的「溫故知新」作用。國內外學界歷來重視對古代中國朝貢關係的研究,即是因為朝貢制度曾是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傳統關係的主要形態,進而成為近代以前以中國為中心之整個東亞地區的一種基本國際關係形態。
  • 英國漢學六百年——以英國漢學的發展看中英文化文學之交流
    從學術上來看,自近代以來,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域外各國漢學研究的萌芽、生長、發展歷史相互勾連彼此影響,這使得中國的思想、知識和文化開始呈現出一種世界性學問的形態。張西平教授主編的19卷《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書系》由大象出版社付梓刊印。
  • 《原佛》修證|裴勇:關於佛法修學次第比較研究的探討
    因此,建立佛教修學次第,是佛教傳續的內在需要,對於佛教的生存、傳承和健康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二、南傳佛教、藏傳佛教具有較為完備的修學次第在佛教發展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南傳佛教、漢傳佛教、藏傳佛教各自在尋找、總結、建立各地的修學次第,以循次第趨入解脫或成佛之道。
  • 劍橋大學漢學研究的見證人——訪英國著名漢學家魯惟一教授
    自1990年退休以來,魯惟一教授就這樣孜孜不倦於自己的漢學研究,樂而忘憂而不知老之將至!這才是吾輩治學的楷模,這才是學者的價值所系。臺下不乏七八十歲的老友聽眾,他們就這樣攜手樂遊於漢學的海洋。3月10日下午三點的預約訪談,我們一起回顧了魯教授的漢學研究歷程。訪談結束後,面對1992年才參加工作的後學,魯教授深情而感慨地說:「你這麼年輕,前途可期,要加油啊!」
  • 韋伯方法論視域下的「中國社會學本土化」
    德國國民經濟學歷史學派中的「國民」指的是構成一個國家的民族,實際上應該翻譯成「民族」或「國族」經濟學。他們也並非是要研究某種「經濟史」,而是對英國範式進行了批判,提出具體的經濟行為與各民族特殊的、具體的歷史發展狀況緊密相連,應該用歷史的、經驗的方法去研究這一進程。即便要歸納出「一般規則」,也需要在對各個「特殊」進行了充分研究之後才能進行。
  • 苗懷明整理:2020年1-2月新出中國古代文學研究論著一覽
    故書中著重介紹中國自先秦以來的關於文學作品解釋的傳統,力圖將文學闡釋的觀念、方法與詩歌的注釋形式、文集的編纂方式結合起來考察,從中見出某種共同的「闡釋學眼光」。目 錄緒論 闡釋學研究的目的和意義第一講 中國和西方闡釋學主要原理和原則第二講 關於中國文學闡釋學方法的「右文說」第三講 詩歌、詩人與解釋者的關係以及解詩原則
  • 學者程國賦:域外視角豐富中國古典小說研究
    陳驥旻 攝中新網廣州8月30日電 題:學者程國賦:域外視角豐富中國古典小說研究作者 蔡敏婕「在中國古典小說研究領域,我們要了解西方漢學界的研究方法,也要把中國內地相關研究成果傳播到海外。」程國賦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以跨學科、跨文化的視角研究古代小說,把中國古代文學放在古代文化諸如思想、制度、民俗、士人心態等背景中加以考察,了解文學作品產生的獨特的時代背景、文化氛圍,獲得「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家」稱號。海外學者對中國古代小說的研究由來已久。
  • 沃爾特·沙伊德爾 編《古代中國與羅馬的國家權力》
    沃爾特·沙伊德爾(Walter Scheidel)美國史丹福大學人文學科迪卡森講席教授、古典學和歷史學教授,古羅馬研究領域當前最重要、最活躍的學者之一。所涉領域主要包括古代社會和經濟史,前現代歷史人口學以及世界歷史的比較和跨學科研究。
  • 楊聯陞:海外漢學的先驅者
    除了近百篇論文與書評之外,他結集成書的英文著作有《簡明漢語口語詞典》(與趙元任合編,1947)、《中國史專題講授提綱》(1950)、《中國貨幣與信貸簡史》(1952)、《文白對照中文詩選》(1953)、《中國制度史研究》(1961)、《漢學散策》(1969)等。
  • 漢學主義專欄||「漢學主義」引發的理論之爭——兼與張西平先生商榷
    在「漢學東方主義」這一知識生產框架內,他批評說,西方有關現代中國的知識生產主流觀點和話語大多是東方主義的,因而不可避免地扭曲甚至有意歪曲了中國的實際狀況。10武科維奇的書並不避諱東方主義的批評方法,走的正是後殖民主義的意識形態批判路徑,不少漢學主義的批評研究也常採用這一批評方法。
  • 李學勤:我為什麼提出「走出疑古時代」
    王氏的研究與疑古的差別,在上述一段話中可以看得很清楚。我們還要提到郭沫若先生。郭沫若先生在1929年撰《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開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古史的先聲。他有自序中稱:「本書的性質可以說就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續篇。研究的方法便是以他為嚮導,而於他所知道了的美洲的印第安人、歐洲的古代希臘、羅馬之外,提供出來了他未曾提及一字的中國的古代。」
  • 劉璇:2019-2020年日本新出中國古代通俗文學研究論著要覽
    說 明本文搜集整理2019-2020年間日本出版的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及說唱論著,部分2019年出版的論著在《日本新出中國古代小說研究論著要覽》、《日本新出中國通俗文學研究論著》中已著錄,不再重複。由於筆者日語水平有限,難免出現遺漏與錯誤,敬請批評指正。
  • 卞東波編:《中國古典文學與文本的新闡釋——海外漢學論文新集》
    他對歐美漢學的熱情,及其對漢學研究的持續努力,令人感佩。《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新視鏡》兩年前他才出版了一部北美漢學譯文集,題為《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新視鏡:晚近北美漢學論文選譯》(安徽教育出版社,2016年),現在他又完成了該書的續集:《中國古典文學與文本的新闡釋
  • 常紹民:漢文化研究的世界意義
    不過這一工程固然重要,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對中華文明至少具有同樣重要意義的是秦漢文明尤其是漢文化研究。關於中國文明起源,就考古界本身而言,最重要的研究者當推蘇秉琦,他認為中華文明是多點開花:「中華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滿天星鬥,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
  • 孫衛國: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古代中國與朝鮮半島關係史研究述要
    南京大學有韓國研究中心和域外漢籍研究所,偏重與古代中朝關係史與文學文獻交流史研究,其主辦的《域外漢籍研究集刊》為開展域外漢籍文獻研究的主要陣地,朝鮮古代漢籍是其研究重要組成部分。中山大學韓國研究中心致力於韓國史、韓國當代國際關係等問題的研究。中國海洋大學研究側重於中韓文學比較和中韓經濟交流的研究。
  • 趙現海明代中國的歷史定位與研究視野——2015年明史研究的總結與展望
    萬明、徐英凱《明代〈萬曆會計錄〉整理與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結合歷史學與數學的方法,對現存中國古代唯一的國家財政會計總冊《萬曆會計錄》進行系統整理與研究,復原了16世紀末明代財政全貌,包括財政總量、結構與貨幣化比例,指出明代財政體系從以實物與力役為主向以白銀貨幣為主全面轉型,標誌著中國由傳統賦役國家向近代賦稅國家的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