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勤:我為什麼提出「走出疑古時代」

2021-02-19 大同思想網

我為什麼提出「走出疑古時代」

李學勤

來源:《原道》第一輯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

編者按: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於今晨逝世,享年八十六歲。《原道》創刊號曾於1994年刊發《談「信古、疑古、釋古」》,現重新發布,以紀念之。

《原道》創刊號

前年我應邀在一次小型學術座談會上作了發言,後經友人整理,發表在《中國文化》第七期上,標題為《走出疑古時代》。

最近遼寧大學出版社印行我的小書,書名便移用了這個題目。對於有關問題,我本已沒有新的話可說,只是發言中引到馮友蘭先生的一個提法,未能詳細說明,有些遺憾。

正好《原道》創刊,要我就這個問題寫些東西,於是想略談幾點,作為那次發言的補充。

我所引馮蘭先生的話,見於三十年代後期他為《古史辨》第六冊撰的序,近年已收入《三松堂學術文集》。馮先生說:

「我曾說過,中國現在之史學界有三種趨勢,即信古、疑古、及釋古。就中信古一派,與其說是一種趨勢,毋寧說是一種抱殘守缺的人的殘餘勢力,大概不久就要消滅;即不消滅,對於中國將來的史學也是沒有什麼影響的。真正的史學家,對於史料,沒有不加以審查而即直信其票面價值。

疑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夫即是審查史料。釋古一派的人所作的工作,即是將史料融會貫通。就整個的史學說,一個歷史的完成,必須經過審查史料及融會貫通兩階段,而且必須到融會貫通的階段,歷史方能完成。

但就一個歷史家的工作說,他盡可作此兩階段中之任何階段,或任何階段中之任何部分。任何一種的學問,對於一個人,都是太大了。一個人只能作任何事的一部分。分工合作在任何事都須如此。由此觀點看,無論疑古釋古,都是中國史學所需要的,這期間無所謂熟輕熟重。」[1]

馮先生的這段話,由於《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年第1期作為補白的「語林」摘錄了,已經引起更多人的注意。

好多年來,學者們談起馮先生的「信古、疑古、釋古」之說,總是當作三個階段來理解的,甚至認為三者的關係是辯證法的正、反、合。

重看上面引的有的原話,馮先生只講了三種趨勢,沒有說三個階段。他提到的「階段」,是說審查史料和融會貫通為歷史研究工作的兩階段,不是以「信古、疑古、釋古」為三階段。

不過,細心均為歷史研究所必須,但融會貫通究竟應居審查史料之後。因此,馮先生所說的三種趨勢,在一定意義上還是帶有三個階段的意味。不少人將之理解作三階段說,不能認為出於無因。

「信古、疑古、釋古」之說,涉及中國學術史上的一大公案。「信古」一名之生,是由於疑古思潮的興起,在疑古出現以前並無其說;而「釋古」一名的提出,又是為了與疑古有所區別。

所以,「信古、疑古、釋古」一說的出現,關鍵仍在疑古思潮的盛行。疑古思潮最盛的時期,正是在本世紀的二、三十年代,馮友蘭先生「」信古、疑古、釋古「之說,是針對當時業已充分展開的這一思潮及其影響提出來的。

疑古有著相當久遠的根源,疑古思潮中的不少著作,已經把這一點反覆說明了。需要指出的是,歷史上有好幾次流行疑古的風氣,各有代表的學者和作品,就其成果的承襲來說,確有一貫的脈絡。但是,各個時期的疑古之風,其歷史、文化的背景互不相同,絕不可一概而論。

疑古之風的首次流行,是在宋代。北宋慶曆以後,學風丕變,如王應麟《困學紀聞》所云:「自漢儒至慶曆間,談經者守故訓而不鑿。《七經小傳》出而稍尚新奇矣;至《三經新義》行,視漢儒之學若士梗。」

宋儒之學的一般特點,是以義理之學取代漢唐的註疏之學[2],從而能擺脫註疏的約束,直接考察作為經典的古書,自行裁斷。集宋學大成的朱子,便是富於這種精神的,其流風遺韻直至明代。

疑古之風的第二次流行,是在清初。清儒力反宋學,而於辨偽書方面則繼續了宋人的統緒。他們所辨古書,每每同反對宋學有關。

例如閻若璩等指摘古文《尚書》,宋儒津津樂道的《大禹謨》十六字心傳便失了依據;胡渭等批評圖洛書,也是針對周敦頤以至朱子的學說。

清人崇尚門戶,先以漢學反對宋學,接著以今文經學反對古文經學。劉逢祿作《左氏春秋疏證》等例子,是大家熟知的。

到了晚清,今文經學與變法維新的進步思想結合起來,這一趨向,在龔自珍學說中已見其端倪。梁啓超《清代學術概論》說:「光緒間所謂新學家者,大率人人皆經過崇拜龔氏之一時期。初讀《定庵文集》,若受電然,稍進乃厭其淺薄。然今文學派之開拓,實自龔氏。」[3]

這一學派魏源著《詩古微》、《書古微》,邵懿辰著《禮經通論》,等等,都主張辨偽,梁氏書中已有詳述。至於其最典型的人物著作,自推康有為及其《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梁書指出康有為的今文經學愛廖平影響,「有為早年酷好《周禮》,嘗貫穴之,著《政學通議》,後見廖平所著書,乃盡棄其舊說。」[4]我們卻不能說廖氏也有像康有為那樣的變法維新立場。由此可見,不可以把當時的今文學派同變法維新完全等同起來。

康有為的著作對二十年代以來的疑古思潮有頗大影響,可是兩者的思想性質實有根本的不同。康氏和其他今文經學家一樣,把孔子推崇到神的地位,後來力倡建立孔教,二十年代的疑古思潮則與此相反。

顧頡剛先生1924年在一則筆記中說:「我們今日所以能徹底的辯論古史,完全是沒有崇拜聖人觀念之故。這崇拜聖人的觀念須到今日倫理觀念改變時才可打消」[5],這與康有為的孔教剛好對立,有很不同的歷史背景。

無論如何,龔自珍到康有為的今文經學,和二十年代興起的疑古思潮,都起過重要的進步作用。我曾說「今文學派作為思想史上的思潮,其進步意義應予以充分肯定」[6],即指此而言。

二、三十年代的疑古思潮,確實把信古打倒了。凡細讀過七冊《古史辨》的人,都會看到這一思潮的成績。疑古的學者不僅總結了宋、清以來這方面的成果,而且完善了辨偽的方法和理論。這一思潮的基本學說,如顧頡剛先生在1922年建立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至今仍影響著海內外的學術界。

《古史辨》肇端於1923年在《讀書雜誌》上進行的長達九個月的古史討論,隨之一個階段的論爭主要是環繞古史問題。後來討論的範圍漸趨擴大,涉及古代的很多方面,特別是古書的真偽問題更是突出。

現在看來,疑古思潮的影響表現最顯著的,正是在古書的辨偽問題上。馮友蘭先生專門提出的史料審查,也即這個問題。

梁啓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說:「無論做那門學問,總須以別偽求真為基本工作。因為所憑藉的資料若屬虛偽,則研究出來的結果當然也隨而虛偽,研究的工作便算白費了。中國舊學,十有九是書本上學問,而中國偽書又極多,所以辨偽書為整理舊學裡頭很重要的一件事。」[7]

自宋以來,學者疑古,首在辨古書之偽,其成效昭著,為人所共見。但是他們的辨偽,每每議論紛紜,難於折衷,並且擴大化,以至如梁氏所說偽書極多,漢以前古書幾乎無不可疑,所謂「東周以前無史」的觀點於是產生。

疑古一派的辨偽,其根本缺點在於以古書論古書,不能跳出書本上學問的圈子。限制在這樣的圈子裡,無法進行古史的重建。我不很清楚馮友蘭先生所講融會貫通釋古究竟是指什麼,不過在二、三十年代,重建古史的正面工作實際已在開始了。

我們看中國古史研究之所以有今天的局面,主要是由於有了新理論觀點和考古發現,而這兩者都可溯源到二十年代。

這裡當然要提到王國維先生。

王國維先生早年治哲學、文學,1911年冬東渡日本後始轉攻經史小學。他研究經學,既不是康有為那樣的今文家,也不是章太炎那樣的古文家。實際上,他對於清代以來的今古文之爭並非漠視,而是做了很多切實重要的研究工作。

例如他在1916年開始研究漢魏石經,尤其注意魏石經的古文,這一工作隨著石經陸續出土而逐步深入,一直到1925年還在繼續[8]。

也是在1916年,王國維在研究石經中,"頗怪漢石經諸經全用今文,而魏時全用古文,因思官學今古文之代謝實以三國為樞紐,乃考自漢以來諸經立學之沿革,為《漢魏博士考》",書共三卷[9]。

他從古文字學角度,專門研究古文,1916年著《漢代古文考》[10],1918年校唐寫《本尚書孔傳》和薛季宣《書古文訓》[11],到1926年還作有名文《桐鄉徐氏印譜序》[12]。

此外,1917和1920年,王氏又校勘過與古文經學有關的《孔子家語》。至於他對《尚書》研究的貢獻,是用不著在這裡多說的。

1927年3月,王國維先生的學生姚名達給顧頡剛先生寫信,講到:「『王靜安(國維)先生批評先生,謂疑古史的精神很可佩服』,然『與其打倒什麼,不如建立什麼。』」[13]這體現了王氏對疑古一派的態度。王氏是努力於古史的建立的,他著名的「二重證據法」就是建立古史的方法。

大家知道,1924年冬,顧頡剛寫信給胡適,薦王國維到正在籌辦的清華學校研究院,胡適遂向清華推薦[14]。次年初,王氏就聘,4月遷入清華。

7月,應學生會邀請,向暑期留校學生講演,題為《最近二三十年代中中國新發見之學問》,發表於《清華周刊》[15]。文中列舉近期古器物圖籍的發現,強調其對學術發展的影響。

9月,清華國學研究院開學,王氏講課題為《古史新證》,其總論說:

「吾輩生於今日,幸於紙於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種種材料,我輩因得據以補正紙上之材料,亦得證明古書之某部分全為實錄,即百家不雅馴之言,亦無不表示一面之事實。此二重證據法,惟在今始得為之。」[16]

對他7月講演的觀點,作了理論的提高和引申。王氏的研究與疑古的差別,在上述一段話中可以看得很清楚。

我們還要提到郭沫若先生。

郭沫若先生在1929年撰《中國古代社會研究》,開以馬克思主義觀點研究中國古史的先聲。他有自序中稱:「本書的性質可以說就是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的續篇。研究的方法便是以他為嚮導,而於他所知道了的美洲的印第安人、歐洲的古代希臘、羅馬之外,提供出來了他未曾提及一字的中國的古代。」[17]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自序裡特別講到「在前兩年跳水死了的王國維」,「王國維,研究學問的方法是近代式的,思想感情是封建式的。……然而他遺留給我們的是他知識的產品,那好像一座崔嵬的樓閣,在幾千年來的舊學的城壘上,燦然放出了一段異樣的光輝。」

1930年,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追論及補遺」中,郭沫若先生肯定「顧頡剛的『層累地造成的古史』,的確是個卓識」[18],並就顧氏提出的夏禹的問題,依據準實物的材料(齊侯鑹鍾、秦公簋等),提出自己的見解。這仍然是以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為出發點的。

把古書的記載與考古的成果結合起來,再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郭沫若先生開拓的這條道路,決定了此後很多年中國古史研究的走向。應該說這已經超出疑古,而進入新的時代了。

馮友蘭先生肯定疑古一派的史料審查,是很正確的。有些朋友(包括外國學者)擔心我們不重視史料審查了,也不無道理。

現在確有些論作忽略了史料審查,他們的結論自然是不可信的。在史料審查上,我們主張要以「二重證據法」來補充糾正疑古一派的不足之外。

疑古的史料審查,由於限於紙上的材料,客觀的標準的不足,而「二重證據法」以地下之新材料補正、證明紙上之材料,這本身便是對古書記載的深入審查。

最近這些年,學術界非常注意新出土的戰國秦漢時期的簡帛書籍。大量發現的這種真正的「珍本秘籍」,使我們有可能對過去古書辨的成果進行客觀的檢驗。

事實證明,辨偽工作中造成的一些「冤假錯案」,有必要予以平反。更重要的是,通過整理、研究出土佚籍,能夠進一步了解古書在歷史上是怎樣形成的。

我們還體會到,漢晉時期的學者整理、傳流先秦古書,會碰到怎樣複雜的問題,作出多麼艱辛的努力,後人所不滿意的種種缺點和失誤又是如何造成的。

我曾經說過,「疑古思潮是對古書的一次大反思,今天我們應該擺脫疑古的若干局限,對古書進行第二次大反思。」[19]

這就是我大膽提出「走出疑古時代」的原因。

注釋:

[1]《傳統文化與現代化》1994年第1期,第48頁。

[2]侯外廬主編:《中國思想通史》第四卷上冊,第497頁,人民出版社,1992年。

[3]朱維錚校註:《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第61頁,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

[4]朱維錚校註:《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第61頁,復旦大學出版社,1985年。

[5]顧潮:《顧頡剛年譜》第101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6]李學勤:《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人文雜誌》,增刊《先秦史論文集》,1982年

[7]朱維錚校註:《梁啓超論清學史二種》第61頁,第383頁。

[8]孫敦恆:《王國維年譜新編》,第57、120、122、124、133、138、150等頁,中國文史出版社,1991年。

[9]孫敦恆:《王國維年譜新編》,第62頁

[10]孫敦恆:《王國維年譜新編》,第63頁

[11]孫敦恆:《王國維年譜新編》,第78頁

[12]孫敦恆:《王國維年譜新編》,第162頁

[13]顧潮:《顧頡剛年譜》,第139頁。

[14]孫敦恆:《王國維年譜新編》,第136頁;同顧潮:《顧頡剛年譜》,第101頁,兩書所紀月分稍有不合,似應以顧書為準。

[15]同上,第143-144頁。此文後收入《靜庵文集續編》,《王國維遺書》五,上海古籍書店,1983年。

[16]同上,第146頁。

[17]《郭沫若全集》歷史編1,第9頁,人民出版社,1982年。

[18]同上,第304頁。

[19]李學勤:《對古書的反思》,《中國傳統文化的再估計》,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附錄

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李學勤先生

來源: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李學勤先生因病於2019年2月24日0點11分去世,享年86歲。李學勤先生是著名的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專家,對於甲骨學、青銅器研究、簡帛學及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做出了傑出的貢獻。李學勤先生的去世,是清華大學的重大損失,也是中國學術界的重大損失。

清華大學師生沉痛悼念並深切緬懷李學勤先生!李學勤先生千古!

李學勤先生1933年生於北京,曾就讀於清華大學哲學系。

1952至1953年,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參加編著《殷虛文字綴合》。1954年至2003年7月,在中國科學院(後屬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工作,歷任研究實習員、助理研究員、研究員,1985至1988年任副所長,1991年至1998年任所長。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成立後,任第一、二屆委員。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二至四屆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

2003年起全職回母校清華大學工作,現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出土文獻與中國古代文明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主任、國際漢學研究所所長,中國文字博物館館長,中國先秦史學會名譽理事長,楚文化研究會名譽理事長,「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

1997年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1986年被推選為美國東方學會榮譽會員。

1984年獲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1991年獲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1年獲「九五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突出貢獻者」稱號,2002年獲「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2013年榮獲首屆「漢語人文學術寫作終身成就獎」和本年度「孔子文化獎」,2014年獲首屆國學大典「全球華人國學獎終身成就獎」,2015年榮獲第四屆吳玉章人文社會科學終身成就獎,2017年獲第三屆會林文化獎。

李學勤教授學術興趣愛好廣泛,被學術界譽為是「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擁有很高的學術威望。他長期從事中國古代文明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是當代中國古代文明研究領域的一面旗幟。

他對於許多學科領域都有獨到的研究和貢獻,尤其致力於中國先秦秦漢史、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的研究,涉及甲骨學、青銅器研究、戰國文字研究和簡帛學等各方面。

在甲骨學研究中,他建立了殷墟甲骨「兩系說」的分期理論,發展了「非王卜辭」的研究,並首先鑑定出西周的甲骨文。

在青銅器研究中,他強調要從「形制、紋飾、銘文、字體、功能、組合和鑄造工藝」等各方面綜合研究,推動制訂西周金文歷譜,在分期上取得新成果。

在戰國文字研究中他率先提出進行綜合研究,提出「五系說」,使這一學科分支得以成立。

在簡帛研究中,他參加或主持整理馬王堆帛書、定縣漢簡、睡虎地秦簡、清華簡等多種珍貴材料,並將簡帛學與學術史研究結合起來,取得眾多的成果。

他提出了「重新估價中國古代文明」、「走出疑古時代」等主張,提倡比較考古學和比較文明史研究、國際漢學研究和重寫學術史,在學術界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從上世紀50年代起,他已出版《殷代地理簡論》《東周與秦代文明》《新出青銅器研究》《比較考古學隨筆》《走出疑古時代》《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古文獻叢論》《周易溯源》《文物中的古文明》《通向文明之路》《三代文明研究》《夏商周文明研究》《清華簡及古代文明》等學術專著40餘部。

訂購杜鋼建《文明源頭與大同世界》、諸玄識《虛構的西方文明史》、董並生《虛構的古希臘文明》及《稻生一》、《稻可道》,請點擊大同書城「閱讀原文」。

支持大同思想網!請長按後打賞



關於大同思想網:大同思想網是由大陸新儒家代表、湖南大學法學院原院長杜鋼建、青年學者枕戈、天地人律師事務所鄒紅豔律師、嶽麓書院唐宏站博士發起,並有學界代表人物鄭佳明、盧德之、陳明、秋風、林安梧、黃玉順、伍繼延、杜文忠、韓星、何真臨、曾亦、韓秉欣、黃守愚等一大批學者支持的文化學術網,於2012年9月1日在湖南長沙成立。網站以推動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實踐法治中國為當下目標,弘揚王道文化、中道思想、大同理想,並希冀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在中華傳統文化的復興大潮中,大同思想網已成為中國獨具特色的國學網站之一。

關注大同思想網


聯繫電話丨微信:

18670082891

歡迎向大同思想網公眾號投稿:

datongsixiangwang@163.com

大同思想網

http://www.dtsx.org

相關焦點

  • 日知丨林澐:真該走出疑古時代嗎?——對當前中國古典學取向的看法
    「古典學」是指研究古書和古史的學問。這門學問在中國有很悠久的歷史。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考古工作中不斷發現戰國秦漢時期手抄的各種古書,形成了研究的熱潮。在這種背景下,李學勤先生在1992年提出了「走出疑古時代」的口號。學術界反響不一。1996年冬天我在長春召開的紀念於省吾先生百年誕辰古文字討論會的開幕式講話中說:「走進疑古時代就很好,不用走出來的。」
  • 王紅霞:顧頡剛疑古辨偽思想的經學背景
    這種綜合分析是比較有說服力的,能夠較為全面地揭示顧頡剛疑古辨偽思想的影響因素。但是,當我們從內在學術理路的角度對顧頡剛疑古辨偽思想進行考察時,就會發現學術界的研究存在一個薄弱之處,那就是較少辨析顧頡剛對經學認知的多樣性問題,而更多地把歷代疑古思想、時代背景當作影響因素來看待,認為顧頡剛反對經學、主張推翻經學偶像。
  • 李學勤談如何自學古文字
    著作有《殷代地理簡論》《古文字學初階》《走出疑古時代》《三代文明研究》《初識清華簡》等。前不久,李學勤與饒宗頤一同榮獲由鳳凰傳媒與嶽麓書院聯合主辦的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終身成就獎」。(我們在文末也搞了個「最受喜愛的古文字學家」小投票,歡迎參加~)談自學古文字文 / 李學勤案頭這封長信,是遠方一位青年教師寄來的。信中談到他在十年浩劫期間失去了讀書機會,但由於愛好篆刻,經常接觸古文字,逐漸對古文字學發生興趣,連同古文字產生的歷史時代,也想深入研究。
  • 李學勤:如何自學古文字
    李學勤先生治學廣泛,被學術界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尤其是致力於漢代以前的古代文明研究,涵蓋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等諸多領域。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李學勤先生在殷商甲骨、兩周金文、戰國秦漢簡帛、陶文璽印文字等多個領域,均有創穫。
  • 遮天荒古時代的十七位大帝,除了無始、狠人與虛空,你還認識誰?
    大家好,我是橘子。遮天荒古時代的十七位大帝,除了無始、狠人與虛空,你還認識誰? 伏羲大帝:創八卦圖,帝兵伏羲龍碑,疑為神話時代一位古天尊屍身通靈,結出輪迴印。後裔風族。 女媧大帝:不詳。
  • 鄭秀文疑走出父親去世悲痛 曬美照稱「重新出發」
    鄭秀文疑走出父親去世悲痛 曬美照稱「重新出發」 時間:2020.12.21 來源:新浪娛樂 分享到:
  • 為什麼現在女性提出離婚的比較多?
    原創:唐英說愛據有關部門統計,當今社會居高不下的離婚率中,其中有80%是女性主動提出離婚的。這個數據充分說明了,現在的女性中大多數人在婚姻這方面有了自主權,她們追求平等的社會地位,勇敢地放棄名存實亡的婚姻,追求自己的愛情和幸福。那麼,為什麼當今社會,女性提出離婚的佔多數呢?婚戀專家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分析其中的原因。
  • 詩詞 | 李白《古朗月行》
    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譯文小時候不認識月亮, 把它稱為白玉盤。又懷疑是瑤臺仙鏡,飛在夜空青雲之上。月中的仙人是垂著雙腳嗎?月中的桂樹為什麼長得圓圓的?白兔搗成的仙藥,到底是給誰吃的呢?
  • 上杭縣湖洋鎮古樓村:33年走出12位博士28位碩士
    昨日,開學第一天,上杭縣湖洋鎮古樓小學校長梁文斌在辦公室裡認真謀劃著新學期教學管理工作,一年前到古樓村這所小學任職的他始終自豪滿滿,因為這裡是「博士碩士的搖籃」。古樓村距湖洋集鎮約5公裡、距上杭縣城約10公裡,如今交通便捷,曾經卻是窮鄉僻壤。窮則思變。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後,越來越多村民意識到,子女要改變命運,就必須讀書。在此觀念主導下,家家戶戶都很重視教育,從恢復高考後走出首位大學生林森春、首位博士梁瑞鳳開始,古樓這個小山村就「一發而不可收拾」。
  • 夏商周離我們有多遠(李學勤)
    他的論文集《中國青銅時代》,1982年先由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1983年出了三聯書店版(聽說還有臺灣版,我沒有見到),最近又有日譯本(小南一郎、間懶收芳譯,平凡社,1989年);後來,又讀到三聯書店印行的《中國青銅時代》二集。學術研究和藝術流派一樣,是有家法、有路數的,兩集《中國青銅時代》代表了張光直先生的研究路數。
  • 霍華德出戰成疑,格林太勵志了,隆多走出園區
    北京時間8月5日,NBA湖人隊在為了明天對陣雷霆隊的比賽做著準備,但是在這個時候,又有了三條消息,霍華德出戰成疑,格林換回勵志的髮型,而球隊控衛隆多即將走出園區,將繼續缺陣。明天對陣雷霆隊的比賽,湖人隊更新了傷病報告,霍華德由於膝蓋酸痛被列入了出戰成疑名單,出戰的概率為50%,對於昨天重要的比賽,在對陣爵士隊之時,霍華德全場4投4中,再一次打出了100%命中率的數據,因此,球迷們對他的表現實在是驚嘆,火花真是太給力了,但接下來的比賽如果真的腳部酸痛
  • 洪澤湖古堰梅堤梅花綻放
    (資料圖 攝於2019年)古堰梅堤位於世界文化遺產洪澤湖古堰上,全長一公裡,植有紅梅、綠鄂梅、江梅、硃砂梅等8個品種上萬株珍貴梅花。早春時節,朵朵梅花漸次綻放,將古堰裝扮一新,盛開的梅花與清澈的湖水互相輝映,美不勝收。每年二三月份,天氣晴好,洪澤湖古堰梅堤上的梅花就到了盛花期,遠遠望去繁花似錦,色彩鮮豔,湖水環抱間,猶如一片粉色雲霞。
  • 從不同角度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
    01智慧窗學貴患無疑,疑則有進。這是宋代陸九淵的名言。用在本章節中實在恰當不過啦。哈哈,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啊!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節課咱們就是要圍繞「疑」字展開,一起尋找怎樣發現問題,怎樣回答問題。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無進。學貴有疑。疑從何來呢?從文本中來,從思考中來。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閱讀重點訓練項目是:嘗試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自己的問題;習作重點訓練項目是:寫一個人,注意把印象深刻的地方寫出來。
  • 李學勤 | 平山墓葬群與中山國文化
    固圍村墓,原報告推斷其時代為公元前三世紀。平山的一號墓,由銘文估算在公元前308年後不久【6】。兩地墓葬群的共同點,正說明它們同屬一個時期。由此可見,平山墓葬群反映出中山和華夏各國的文化已相當一致了。我們這樣說,當然不是否認平山墓有一些不見於其他地區的因素(如山字形銅器、瓦當的勾狀紋等等),但從總體來看,我們認為共同性是主要的。
  • 一年級語文古詩詞鑑賞之《古朗月行》(節選)
    《古朗月行》出自《全唐詩》,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借樂府古題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開頭寫孩提時代對月亮稚氣的認識,寫出了月亮初升時逐漸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著寫月亮漸漸地由圓而蝕,繼而淪沒而迷惑不清,最後表達為月亮的淪沒而心中感到憂憤不平。
  • 為什麼大古再也無法回歸?只因為他的經紀公司提出這樣的要求
    直到現在許多奧特曼系列粉絲都希望他能夠再次出演奧特曼系列,再次飾演自己的童年的男神「真角大古」,也就是迪迦奧特曼這一個角色。但是對於現在的長野博和現在的圓谷公司來說,這幾乎已經成為了一件不可能的事情。許多粉絲就會發出疑問,長野博這麼多年來都不曾回歸奧特曼系列作品,難道是因為他本人不太喜歡奧特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