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勤談如何自學古文字

2021-02-07 後浪

▲李學勤,北京人,生於1933年,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著作有《殷代地理簡論》《古文字學初階》《走出疑古時代》《三代文明研究》《初識清華簡》等。前不久,李學勤與饒宗頤一同榮獲由鳳凰傳媒與嶽麓書院聯合主辦的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終身成就獎」。(我們在文末也搞了個「最受喜愛的古文字學家」小投票,歡迎參加~)

談自學古文字

文 / 李學勤

案頭這封長信,是遠方一位青年教師寄來的。信中談到他在十年浩劫期間失去了讀書機會,但由於愛好篆刻,經常接觸古文字,逐漸對古文字學發生興趣,連同古文字產生的歷史時代,也想深入研究。他迫切希望能根據業餘自學的特點,告訴他怎樣著手學古文字學,擬定一個系統學習的計劃。這樣的信,近年我陸續收到過好多。寫信的青年朋友,有文物考古界、藝術界的新同志,也有文史學科的教師或學生。每當我披讀信裡充滿熱情的文句,總是思緒縈迴,沉浸於回憶之中。

我學習古文字,就是自學出身的。曾有人傳說我得力於家學,這與事實不符。我的家庭是知識分子,卻與古文字這一行無關,我在清華念書也沒有學過與此有聯繫的課目。作為被古文字的「神秘感」牢牢吸引的年輕學生,我所仰賴的只有北京圖書館。巍峨的館門,存衣處,目錄箱,等候取書的長椅,閱覽廳的淨案明窗,至今追想,猶歷歷如新。不分寒暑,晨昏,奔走於文津街上的生涯,直到1952年,我去考古研究所參加編《殷虛文字綴合》,才告結束。這樣一段經歷,使我對有志自學古文字的青年朋友倍覺親切。

中國的古文字學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然而出於種種原因,又是一門罕人問津的冷僻學科,過去甚至被稱為「絕學」。建國以來,隨著考古工作的繁榮開展,新發現古文字材料層出不窮,古文字學的實用價值日益顯著。但是這門學科的研究力量仍很薄弱,同擺在面前的繁重任務很不相稱。這種形勢,限制了古文字學本身的發展,也不利於考古學和整個古代歷史文化的研究。能看到不少年輕同志願意學這個冷門,是多麼令人高興的事。

根據親身經歷的甘苦,我覺得有義務告訴大家,自學古文字學實在是很難的。今天的古文字學,已非歷史上的小學、金石學可比,它介乎考古學、古代史、語言學、文獻學之間,和這幾門學問都有密切聯繫。因此,學古文字學,需要相當廣博的基礎知識。這是困難之—。古文字學的研究對象大都是珍貴文物,分散各地,有些不易見到。就連著錄,一般也是印數甚少,價格昂貴,在圖書館列於善本。有關論著多較專門,缺乏有新水平並用現代語言編寫的概論性書籍。這是困難之二。所以,有些自學者雖然努力,或不得門徑,或缺乏必需的條件,成效不多,徒費精神,實在令人惋惜。

這麼講,意思絕不是要潑冷水。難學,不等於不能學,而是需要更大的決心和毅力。荀子有云:「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

自學,自然比不上有導師可隨時請教,不過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即便學有良師,功夫還得自己去做。導師的可貴,最要緊的是指點治學的方向方法,避免彎路錯路。我們自學,更必須注重學習的方法和途徑。不妨通過前輩古文字學家的論著,仔細體會他們所運用的方法,所走的路數,吸取其中的豐富經驗。假如走的路子錯了,再想改正,便得用許多時間和氣力,這種教訓,我們見過得也有不少。

那位教師問我怎樣系統學古文字,依我看,可以有兩種學法,因人而異。

對於以古文字研究為終身職志的人,我建議最好從《說文》入手,先學秦漢文字,如秦簡、秦刻石、漢簡、漢碑,以後再上溯兩周金文,最後學甲骨文等商代文字。記得二十多年前,陳夢家先生講過這樣的學習法,我當時頗不以為然,事經多年,才認識到這樣學能對古文字源流演變,文字形音義及其所以然,均有透徹了解,奠定古文字學知識的深厚基礎。表面看似乎迂緩,實則事半功倍。

《說文》一書,現在看來固然有很多時代局限,但仍不失為研究古文字的出發點。漢儒所見古籍,所聞師說,不少是後人無法直接接觸的。許慎號稱「五經無雙」,《說文》集漢代文字學知識大成,清人註解《說文》更有重要成果。開始學古文字,不可不讀《說文》,但不要單看大徐本本文(如最近影印的一字一行本),應當兼讀注釋。大家喜歡讀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這是對的。如果覺得段注卷帙浩繁,一時讀不完,建議先讀王筠的《說文句讀》,比較簡明。此外,徐灝的《說文解字注箋》,對讀段注很有幫助。至於丁福保編纂的《說文解字詁林》,匯集眾書,便於檢索,不能作為閱讀之用。

上面說的自下而上,循序漸進的學習法,需時較多,只適用於專門研究這一學科的同志。如果出於工作要求,或本人興趣,一開始就學甲骨文或金文,也無不可。比如,先讀郭老《卜辭通纂》、《兩周金文辭大系》,容庚《商周彝器通考》,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和《西周銅器斷代》(《考古學報》1955-1956年連載),及《金文編》、正續《甲骨文編》等,都是很好的。我起初就是先學甲骨和戰國文字的,到六十年代不得不補學青銅器,說明不管先學什麼,想要在古文字學範圍內有所建樹,還得認識古文字發展的全過程。借用武術家一句話說,叫做「及其至,則一也」。

有些自學者擔心古文字難記,以致把精力全用在摹寫《說文》篆字或《甲骨文編》、《金文編》上去了。實際上,對古文字的理解,常比默記更為重要。為了彌補記誦的不足,可以儘量利用工具書。如《經籍籑詁》、《說文通訓定聲》、《新編上古音韻表》、《廣韻聲系》、《甲骨文字集釋》、《金文詁林》等書,於學習研究都有裨益。新出的高明同志《古文字類編》、徐仲舒先生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分欄列舉不同時代字體,尤有助於學者通習文字的流變。

唐蘭先生說過:「古文字學的功夫不在古文字。」我這些年講課,屢次介紹這句名言。我體會,唐先生的意思是強調文獻知識對古文字研究的重要。研究古文字,必須充分運用文獻學的成果。以我所知,著名的古文字學者,無不在文獻方面有高深造詣。以楊樹達先生為例,先生研治小學多年,但直到抗日戰爭時避難湘西,才著手考釋金文。他所著《積微居金文說》,真是妙義紛呈,創穫獨多。推其本源,其功力和方法都是從文獻研究中得來。又如不久前逝世的陳直先生,所著《史記新證》、《漢書新證》、《兩漢經濟史料論叢》、《三輔黃圖校證》等多種,均以秦漢文物與古籍互相印證。即使是一磚一瓦,他信手拈來,都能用以說明一定的歷史問題。沒有對文獻的精湛研究,怎麼能做到這一點呢?

在學古文字時讀古書,最好能以古文字材料與同時代的文獻對照閱讀。例如學西周金文,同時讀《尚書》、《逸周書》及《詩經》中西周作品,必能收左右逢源之效。前幾年,我們整理注釋雲夢秦簡,特立一條凡例:「注釋儘可能引用時代接近的古籍及其注釋。」就是為便於對比研究。如一味追求高古,援引《詩》、《書》古訓,反與秦簡不合。

讀古書,首先要讀常見書,不可偏好孤本秘籍。最普通的如《史記》,司馬遷寫作時將《詩》,《書》、《左傳》、《國語》等熔於一爐,是研究古代歷史文化的基本材料,三家注雖不理想,內容卻很豐富,足資參考。有人以《史記》為常見,不值得細讀,甚至治學多年,還沒通讀過《史記》,這是不足為訓的。

古文字學又不能同考古學分開。在解放以前,絕大多數的古文字學材料得自偶然發現或者盜掘,學者研究甲骨、金文,不能不多靠拓本,側重於文字的辨析,接觸器物本身的機會較少,對出土情況更很難了解。現在的科學發掘材料,有明確的出土記錄,其學術價值大為提高,所以學古文字的人不可不具備一定的考古知識。

考古學和古文字學相輔相成,把文字考釋與考古學方法結合起來,常能解決單憑前者不能解答的疑難問題。研究青銅器,不僅注意銘文,還應觀察其形制、紋飾、功能和冶鑄技術。研究甲骨,也應該兼顧甲骨品種,修治方式及鑽鑿的形態。這些年新發現的重要古文字材料,象殷墟小屯南地甲骨、「婦好」墓青銅器、周原甲骨和青銅器、淅川下寺青銅器(我認為出令尹子庚鼎的墓不屬於令尹子庚)、侯馬等地載書、隨縣曾侯墓青銅器及竹簡、雲夢秦簡、長沙馬王堆帛書等等,都必須與遺址、墓葬結合研究,才能深入了解。所以,希望自學古文字學的同志多讀有關的考古報告,如有機會參觀博物館或發掘現場,千萬不要錯過。

檢索古文宇學論著及有關的考古材料,也應依靠工具書,即各種書目、索引。關於歷代金石論著,可查容嬡的《金石書錄目》,其補編刊於《考古通訊》1955年第三期。這部書近年又經增訂,可望再版。解放以來的書籍論文,可使用考古研究所圖書數據室編的《中國考古學文獻目錄》。專科的目錄,甲骨方面,有胡厚宣先生五十年代出版的《甲骨學五十年論著目》。《古文字研究》第一輯所載蕭楠《甲骨學論著目錄》,可視為胡先生目錄的續編。金文方面,容庚先生《宋代古金書籍述評》(《學術研究》1963年第六期)、《清代吉金書籍述評》(《學術研究》1962年第二期)及張維持《評中國青銅器外文著述》(《中山大學學報》1965年第三期)、孫稚雛《金文著錄簡目》,對掌握著錄情況都非常有用。

翻閱書目,不要被前人著述的繁多嚇倒。自學讀書,應當精於選擇。我年紀小的時候,總幻想讀盡天下之書,實際上生也有涯,一個人一生能從頭到尾看完的書,不會有多少種。如果不加別擇,拚命讀了好多書,不能消化,也沒有多大用處。小說《諧鐸》所諷刺的「兩腳書櫥」,足為鑑戒。我建議把要讀的書分為兩類,一為精讀,一為泛覽。精讀的書,必須是對本人確屬必要的好書,不管卷帙多寡,一定要讀通讀懂。這樣的書,一年能讀一兩種,已經獲益不淺。泛覽的書,不妨擴大範圍,目的在開拓眼界,但為珍惜精力,也不能太多。我學甲骨時,曾力求把有關論著全部讀過,費了許多不必要的功夫。有一種講甲骨的線裝書,冊數很多,我從圖書館借來,用好些天時間通讀,沒有收穫,本應到此為止。我又設法借到同一作者一種未刊稿,篇幅更長,苦讀了不少天,仍歸失望。自學者精力有限,這樣的書,如不是為了寫學術史,似可從緩閱讀。

最後還想談一下寫作。我覺得練筆是很重要的,學到一定程度,能產生一些見解,就應該試寫論文。過於矜慎,長期不肯開筆,容易陷於眼高手低的弊病。不過,論文應該有新見解,沒有創見,那就不必寫,至少不要發表。創見常與傳統的成見相對立,要打破成見,需要很大的勇氣。有人說:科學的特點就是從來不是「正統」的,即指研究工作要不斷創新。李卓吾論治學為文,應有膽、有識、有才,所謂膽,便是克服困難,破除成見的勇氣。在古文字學研究中,想建立新說,有時也得經過多年的論難,沒有決心和勇氣,便不易于堅持下去。但是,有膽還必須有識,所謂識,我認為就是實事求是的精神,明辨是非的能力。沒有艱苦的功夫、真正的見識,雖然有李卓吾所說的「二十分膽」,結果只能是南轅北轍。

我個人對古文字學所知甚淺,學力非常有限,拉雜談來,不知有沒有足供青年朋友參考之處。至於古文字學的基礎知識,以後還有機會介紹。謹祝大家在自學上取得新的成績。

由於選項數量限制,如果你想選的學者不在其中,請直接回復。備選:孫詒讓、羅振玉、楊樹達、郭沫若、董作賓、容庚、陳夢家、徐中舒、胡厚宣、張政烺、高亨、高明、饒宗頤……

本文摘編自微信公眾號古文字微刊(微信號:guwenziwecan),原載於《文史知識》1986年第6期

後浪微信號→ hinabook
感謝讀書讓我們帶著內心的神明,在另一個時空裡相遇。

相關焦點

  • 李學勤:如何自學古文字
    李學勤先生治學廣泛,被學術界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尤其是致力於漢代以前的古代文明研究,涵蓋歷史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古文獻學等諸多領域。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李學勤先生在殷商甲骨、兩周金文、戰國秦漢簡帛、陶文璽印文字等多個領域,均有創穫。
  • 絕學傳薪︱郭永秉談古文字學和出土文獻研究
    從他們開始,一方面「穿鑿紕謬」逐漸注意到應被避免,講求研究的科學嚴密性和審慎性,另一方面,研究的視野開始放大,注重探索規律性、理論性的東西,這一點無論在古文字本身的考釋方面還是利用古文字談文史領域的其他問題方面,都可以看得很清楚。在跳脫傳統金石學傳統面貌方面,應該認識到他們這些人所作的巨大貢獻。
  • 李學勤:我為什麼提出「走出疑古時代」
    編者按:著名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李學勤先生於今晨逝世,享年八十六歲。《原道》創刊號曾於1994年刊發《談「信古、疑古、釋古」》,現重新發布,以紀念之。我們還體會到,漢晉時期的學者整理、傳流先秦古書,會碰到怎樣複雜的問題,作出多麼艱辛的努力,後人所不滿意的種種缺點和失誤又是如何造成的。我曾經說過,「疑古思潮是對古書的一次大反思,今天我們應該擺脫疑古的若干局限,對古書進行第二次大反思。」[19]這就是我大膽提出「走出疑古時代」的原因。
  • 一「蠢」值十萬 古文字學者蔣玉斌破譯「懸賞」甲骨文
    「考釋古文字就像捅破窗戶紙」   我國著名的古文字學泰鬥於省吾先生曾說,考釋古文字就像捅破窗戶紙。為什麼偏偏是蔣玉斌捅破了這層窗戶紙?   蔣玉斌認為:「不是因為我多厲害,而是自己太幸運了。」在蔣玉斌看來,破解瓶頸的關鍵證據往往就在偶然的一瞬間,而這個瞬間,就正巧讓他碰上了。   有段時間,蔣玉斌一直卡在這個字上無法解開。
  • 考釋古文字之方法
    考釋古文字不但是方法問題,也是看古文字的價值問題,過去談中國文字,主要是《說文解字》,後來古文字資料慢慢增多,但研究《說文》的學者和研究古文字的學者往往彼此不了解情況。而研究古文字者,認為古文字有很多資料,可用來糾正《說文解字》,證明《說文》學者研究的錯誤。相對地亦有很多人不相信古文字,認為有些考釋很荒唐,這是因為古文字學者,有些缺乏傅統《說文》學基礎。
  • 《在昔篇》在古文字書法學研究中的意義
    楊氏手書拓本對這篇流傳極少的文章進行了錄文,從而為書法學特別是古文字書法學的理論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為楊沂孫的古文字書法學理論探討奠定了基礎。他初步總結了古文字書法創作和研究的歴史。明確提出:古文字書法的創作要與古文字的研究相結合;古文字書法學的研究要與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研究相結合;古文字書法的研究和創作要取用新材料,用不斷發現的古文字材料來豐富古文字書法的創作。
  • 直播講稿:古文字「春」字解讀
    倘若,人類沒有了北鬥七星的識位辯方、沒有了太陽軌跡的運行坐標,那人類還能談什麼科學,還能談什麼文明啊?!同時,我們又禁不住的發問,立春建寅為始的「夏曆」從四千多年前「夏代」已經產生並普遍使用了,這足以證明古中國的夏代必然是存在的!!!但是,近現代考古、社會、史學等為什麼又要象腦袋患了失憶症一樣的懷疑華夏民族的「夏代」不存在並且還要花費那麼大的財力、物力的代價去證實呢?非要證實給某某國際要看嗎?!
  • 官宣:《布依族方塊古文字》字典新書荔波發布
    新書發布會《布依方塊古文字》字典新書於12月4日在荔波正式發布。該書的出版發行填補了中國沒有布依古文字工具書的空白,也意味著中國第17種少數民族語言文字搶救成功。荔波縣布依學會副會長、《布依方塊古文字》字典作者覃家道有自己語言,有自己文字,是一個民族最顯著的標誌!而這麼一本重量級的布依古文字工具書的第一作者是貴州省荔波縣布依學會副會長覃家道,為編撰此書,花了整整5年的時間!!!為我們荔波民族文化研究人點讚!
  • 讀書丨古文字綜合類工具書簡介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 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編寫組  編
  • 自學韓語多久能學會?如何自學?
    前言對於很多對韓語很感興趣的人或者自學韓語的初學者而言,「自學韓語多久能學會?如何自學」是大家非常關心的問題。但自學韓語的「學會」其實沒有個標準。有的人是想能達到簡單的對話,簡單的看懂一點韓劇,有的人是想能通過topik初中高級,達到專業的韓語水平。
  • 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啟動
    近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語委、文化和旅遊部、科技部、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河南省政府聯合發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總體規劃,啟動實施該工程。「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全面系統開展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深入發掘蘊含其中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揭示古文字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創新轉化成果,服務時代需求。
  • 沉迷古文字,感受國學美
    楊泉展示他書寫的古文字   核心提示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對普通人來說就像「天書」。於是,他用了四年時間學習、研究古文字:讀了40多本古文字著作,抄寫許慎的《說文解字》、季旭昇《說文解字部首新證》等書籍;按照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順序,了解每個字的讀音、發展演化、釋義等。光是筆記,他就記錄了20多本。掌握700多個甲骨文的讀音與釋義沉下心學習,讓楊泉學到了很多古文字知識,也感受到了其中的魅力和樂趣。
  • 走進古文字,帶你走進書法的童年時代
    可見漢字對於書法來說至關重要,「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舍漢字無以談書法。下面就四個問題,談一談漢字,古文字與書法的關係。篆刻作為一種文人藝術相對成熟較晚,元代王冕和趙孟是文人篆刻的肇始,明代的文彭,何震才算得上真正意義上的文人篆刻家,當時的篆刻藝術的自覺程度較低,直到清朝,一批傑出的篆刻家的湧現帶來了篆刻藝術的繁榮和搜集古文字資料的熱潮,在「印中求印」「印外求印」思想的指導下,先秦古璽,兩漢璽印,六朝碑刻,吉金文字,鏡銘錢幣等等都成為篆刻家的取法對象,在推動篆刻藝術發展的同時,同時也出現了一些人主動搜求古文字資料,把秦漢璽印作為連接甲骨金文與
  • 夏商周離我們有多遠(李學勤)
    用國內通用的詞語來說,這「五條門徑」包括了歷史學、文獻學、考古學、古文字學和理論的探討。所以,「五條門徑」實際是對商代文明的多學科的綜合研究。應該指出,這不僅是研究商代的門徑,對於夏商周三代的研究,整個都是適用的。
  • 漫談丨如何自學網球?
    那麼如何上手打起來,不至於滿場撿球就是你必須跨越的門檻了。擺在你面前有三條路可走,第一條是找教練;第二條是自學。今天我們先說自學。自學你要做好的準備是:首先是對你自身的要求1、身體準備。如果你身體協調性好,擅長任何一項其他運動,跑步除外,你自學的成功率都會大大增加。2、是心理準備。你要有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耐得住枯燥、寂寞,禁得起挫折和失敗。
  • 當年,自學25年古文學考入復旦,成為博士生的三輪車夫,現今如何
    所以蔡偉的語文成績很好,但是由於他把絕大多數時間都花費在了研究古文字上,其他科目的成績直線下滑,所以蔡偉偏科的特別厲害,也因為這樣的原因,他沒有考上大學。也被迫終止了大學夢。白天蹬三輪車,晚上就照顧生病的妻子,但他卻從來沒有放棄對古文字的研究。一有時間,就會抽空讀書,哪怕只有幾個小時,他還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文章,還給知名的古文學大家裘錫圭寫信請教不懂的問題。
  • 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第二十三屆學術年會(2020)在我校開幕
    她指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古文字的研究,國家有關部門專設冷門「絕學」研究專項、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專項,重點支持相關研究工作,以保證「冷門」不冷、「絕學」不絕。河南大學黃河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黃河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組織籌辦中國古文字學第二十三屆國際學術研討會,這是我校人文社會科學的一件大事。河南大學一直都很重視古文字專業建設,甲骨文和古文字研究,始終是河南大學的特色學科。
  • 原來,古文字也能這麼可愛
    古老的文字至今已走過數千歲月但其實古文字並不是我們無法碰觸的「老古董」相反,古文字作為當今漢字的源頭它蘊藏在每一個字的每一筆每一畫中奇妙無窮那些可愛的古文字它們從遙遠的時代走來緊跟潮流的古文字們立於流行的浪頭不論什麼熱度都能蹭到面對凡爾賽文學它們又雙叒叕來了即使不能成為凡爾賽王子公主咱也不著急還可假裝自己是瑪麗蘇主角
  • 漢字教學會意字「進」字的古文字字形
    從「進」字的古文字字形結構來看是一個上下型結構的會意字。其上部是一個「隹」字表示一種短尾巴的鳥。其下部是一個「止」字,表示人體的腳趾。兩點聯合會意,表示追逐鳥雀。因為追逐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不僅要專注追逐的目標,還要在專注的過程中不斷地運動,所以古人在原有的基礎上在其左部添加一個「彳」字旁,這便是「進」字的古文字字形。「隹」字是鳥的象形文字,主要描摹了鳥的外在輪廓,表示一種短尾巴的鳥,有時候「隹」字和「鳥」字可以相互使用。如果具體細分,「鳥」字表示長尾巴的總稱,「隹」字表示短尾巴鳥的總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