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泉展示他書寫的古文字
核心提示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對普通人來說就像「天書」。但阜陽青年、國學愛好者楊泉卻沉迷其中,他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研究甲骨文、金文和篆書,並堅持每天書寫。目前,他能夠熟練掌握700多個甲骨文、金文的讀音和釋義,篆書識字量更是達到4000餘字。
對國學產生興趣,邊打工邊學習
楊泉大學畢業後,進入阜城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從事的是技術工作。
2007年,楊泉去拜訪亳州的一個朋友。這個朋友是一名國學愛好者,書櫃裡擺滿了《詩經》《論語》《大學》等國學書籍,經常帶一群孩童誦讀經典。那種氛圍一下打動了楊泉,「原來還有這種活法,人生充滿書香味」。
從那以後,楊泉對國學產生了興趣,買來很多國學書籍誦讀,越讀越痴迷,後來乾脆辭了職,專心學習國學。
2011年,楊泉先後到桂林、北京和廣州等地求學。「那時我就下了決心,既然學,一定要學好。」在北京和廣州期間,他邊打工、邊看書,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廣州圖書館和中山圖書館。
「每天一早進去,晚上出來,餓了吃點自帶的乾糧。」楊泉說,他讀了大量國學著作,每天閱讀量達七八萬字,還聽了多場專家講座。
後來,接觸了文字類著作,他覺得只有追根溯源,了解漢字的發展演化,才能更好地學習國學。於是,他用了四年時間學習、研究古文字:讀了40多本古文字著作,抄寫許慎的《說文解字》、季旭昇《說文解字部首新證》等書籍;按照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順序,了解每個字的讀音、發展演化、釋義等。光是筆記,他就記錄了20多本。
掌握700多個甲骨文的讀音與釋義
沉下心學習,讓楊泉學到了很多古文字知識,也感受到了其中的魅力和樂趣。
在學習古文字過程中,楊泉先從部首學起,再熟悉每個字的演化和各種寫法,通過無數次地抄寫、標註、背誦強化記憶。其中,甲骨文作為最早的文字,辨識難度較大,有些字有幾種、十幾種不同寫法,每個寫法他都反覆學習。
與現代漢字不同的是,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是沒有筆順的,這也為書寫增加了難度。楊泉通過研讀專家著作,加上自己的揣摩和理解,探尋它們的寫法。通過多年如一日的學習與書寫,目前他已經掌握了700多個骨甲文、金文的讀音、釋義和寫法。
通過不斷學習,楊泉逐漸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包括義理、詩詞和文字三大項。其中義理是以《論語》《孟子》為基礎的儒家思想和文化,詩詞則包括《詩經》和唐詩宋詞等,文字是以《說文解字》為代表的文字學。
學習給楊泉帶來的變化,除了國學知識更加豐厚,也增添了閱讀的樂趣:「捧起古文,尤其是先秦的文章,讀起來很順暢。」
希望帶動更多人領略漢字之美
目前,楊泉在阜城開了一家國學館,帶領一群孩子學習國學知識。
他的授課內容包括兩項,一是誦讀《大學》《論語》《孟子》《詩經》等傳統經典,二是教孩子們識字。與其他課堂不同的是,他立足於《說文解字》等著作,講解漢字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到楷書的演變。
比如在教「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成語時,他會先寫出貝殼、鳥和人的甲骨文字,再通過講解,讓孩子們直觀感受到漢字字形、字意與演化。這種特殊的課件,能夠增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和記憶。
「中國漢字形體優美,內涵豐富,具有獨特的中國味。」楊泉表示,將繼續致力於對漢字的學習與研究、對國學的傳承與推廣,讓更多孩子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中國漢字的魅力。
記者 劉培軍 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