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古文字,感受國學美

2020-12-14 安徽網

楊泉展示他書寫的古文字   

核心提示

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對普通人來說就像「天書」。但阜陽青年、國學愛好者楊泉卻沉迷其中,他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學習、研究甲骨文、金文和篆書,並堅持每天書寫。目前,他能夠熟練掌握700多個甲骨文、金文的讀音和釋義,篆書識字量更是達到4000餘字。

對國學產生興趣,邊打工邊學習

楊泉大學畢業後,進入阜城一家事業單位工作,從事的是技術工作。

2007年,楊泉去拜訪亳州的一個朋友。這個朋友是一名國學愛好者,書櫃裡擺滿了《詩經》《論語》《大學》等國學書籍,經常帶一群孩童誦讀經典。那種氛圍一下打動了楊泉,「原來還有這種活法,人生充滿書香味」。

從那以後,楊泉對國學產生了興趣,買來很多國學書籍誦讀,越讀越痴迷,後來乾脆辭了職,專心學習國學。

2011年,楊泉先後到桂林、北京和廣州等地求學。「那時我就下了決心,既然學,一定要學好。」在北京和廣州期間,他邊打工、邊看書,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國家圖書館、首都圖書館、廣州圖書館和中山圖書館。

「每天一早進去,晚上出來,餓了吃點自帶的乾糧。」楊泉說,他讀了大量國學著作,每天閱讀量達七八萬字,還聽了多場專家講座。

後來,接觸了文字類著作,他覺得只有追根溯源,了解漢字的發展演化,才能更好地學習國學。於是,他用了四年時間學習、研究古文字:讀了40多本古文字著作,抄寫許慎的《說文解字》、季旭昇《說文解字部首新證》等書籍;按照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順序,了解每個字的讀音、發展演化、釋義等。光是筆記,他就記錄了20多本。

掌握700多個甲骨文的讀音與釋義

沉下心學習,讓楊泉學到了很多古文字知識,也感受到了其中的魅力和樂趣。

在學習古文字過程中,楊泉先從部首學起,再熟悉每個字的演化和各種寫法,通過無數次地抄寫、標註、背誦強化記憶。其中,甲骨文作為最早的文字,辨識難度較大,有些字有幾種、十幾種不同寫法,每個寫法他都反覆學習。

與現代漢字不同的是,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是沒有筆順的,這也為書寫增加了難度。楊泉通過研讀專家著作,加上自己的揣摩和理解,探尋它們的寫法。通過多年如一日的學習與書寫,目前他已經掌握了700多個骨甲文、金文的讀音、釋義和寫法。

通過不斷學習,楊泉逐漸建立了自己的知識體系,包括義理、詩詞和文字三大項。其中義理是以《論語》《孟子》為基礎的儒家思想和文化,詩詞則包括《詩經》和唐詩宋詞等,文字是以《說文解字》為代表的文字學。

學習給楊泉帶來的變化,除了國學知識更加豐厚,也增添了閱讀的樂趣:「捧起古文,尤其是先秦的文章,讀起來很順暢。」

希望帶動更多人領略漢字之美

目前,楊泉在阜城開了一家國學館,帶領一群孩子學習國學知識。

他的授課內容包括兩項,一是誦讀《大學》《論語》《孟子》《詩經》等傳統經典,二是教孩子們識字。與其他課堂不同的是,他立足於《說文解字》等著作,講解漢字從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到楷書的演變。

比如在教「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成語時,他會先寫出貝殼、鳥和人的甲骨文字,再通過講解,讓孩子們直觀感受到漢字字形、字意與演化。這種特殊的課件,能夠增強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和記憶。

「中國漢字形體優美,內涵豐富,具有獨特的中國味。」楊泉表示,將繼續致力於對漢字的學習與研究、對國學的傳承與推廣,讓更多孩子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中國漢字的魅力。 

記者 劉培軍 文/攝

相關焦點

  • 李學勤談如何自學古文字
    著作有《殷代地理簡論》《古文字學初階》《走出疑古時代》《三代文明研究》《初識清華簡》等。前不久,李學勤與饒宗頤一同榮獲由鳳凰傳媒與嶽麓書院聯合主辦的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終身成就獎」。(我們在文末也搞了個「最受喜愛的古文字學家」小投票,歡迎參加~)談自學古文字文 / 李學勤案頭這封長信,是遠方一位青年教師寄來的。信中談到他在十年浩劫期間失去了讀書機會,但由於愛好篆刻,經常接觸古文字,逐漸對古文字學發生興趣,連同古文字產生的歷史時代,也想深入研究。
  • 展現中國古文字之美
    作品充滿瑰麗的想像力,浪漫、天真又充滿禪意,淋漓展現了中國古文字的意美音美形美,在潔白的宣紙上呈現了一幅幅清靜如蓮花的書法美。一點破鴻蒙,一畫劃虛空,如神來之筆,盡顯自然之道。洪順章號「覺幻」,專注於儒釋道文化的研究。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刻字委員會委員、福建省書法家協會刻字藝術研究會會長、全國刻字展評委。
  • 考釋古文字之方法
    考釋古文字不但是方法問題,也是看古文字的價值問題,過去談中國文字,主要是《說文解字》,後來古文字資料慢慢增多,但研究《說文》的學者和研究古文字的學者往往彼此不了解情況。而研究古文字者,認為古文字有很多資料,可用來糾正《說文解字》,證明《說文》學者研究的錯誤。相對地亦有很多人不相信古文字,認為有些考釋很荒唐,這是因為古文字學者,有些缺乏傅統《說文》學基礎。
  • 《在昔篇》在古文字書法學研究中的意義
    楊氏手書拓本對這篇流傳極少的文章進行了錄文,從而為書法學特別是古文字書法學的理論研究提供了重要史料,為楊沂孫的古文字書法學理論探討奠定了基礎。他初步總結了古文字書法創作和研究的歴史。明確提出:古文字書法的創作要與古文字的研究相結合;古文字書法學的研究要與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研究相結合;古文字書法的研究和創作要取用新材料,用不斷發現的古文字材料來豐富古文字書法的創作。
  • 李學勤:如何自學古文字
    在古文字研究方面,李學勤先生在殷商甲骨、兩周金文、戰國秦漢簡帛、陶文璽印文字等多個領域,均有創穫。此外,還非常注意古文字研究的學術普及和傳承,《古文字學初階》(中華書局,1985年)、《青銅器入門》(商務印書館,2013年)等著作深入淺出,金針度人,為後學提供新的學術進階。這篇《如何自學古文字》發表在《文史知識》1986年第6期上,是李學勤先生關於古文字學習的經驗之談。
  • 原來,古文字也能這麼可愛
    古老的文字至今已走過數千歲月但其實古文字並不是我們無法碰觸的「老古董」相反,古文字作為當今漢字的源頭它蘊藏在每一個字的每一筆每一畫中奇妙無窮那些可愛的古文字它們從遙遠的時代走來我們真的懂得那些字的真正含義嗎 ▲「毓」現在很多人給孩子起名常常用「毓」這個字聽上去很「高級」其實「毓」本義為生育和現在的「育」意義相近「毓」字左邊是一位婦女右邊上部是倒著的小孩▲「美」
  • 衡南有了個國學基地!雲泮國學工作坊在衡南雲集聯合學校開坊
    7月15日上午,衡南縣雲集聯合學校沁園校區舉行雲泮國學工作坊開坊暨古詩詞研討活動,並為雲泮國學工作坊成立揭牌。雲集聯合學校沁園校區雲泮國學工作坊的開坊,旨在推動當地國學教育及精神文明建設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為穩步推進衡南縣校聯體改革目標,認真落實「三三五」工程,統一教學教研,打下堅實基礎。
  • 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國學成果獎名單(附頒獎詞)
    11月28日,第四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頒獎典禮在北京舉行,數百位學術大家、文化名流以及政經、傳媒、公益等領域精英人士共聚一堂,與全球網友一同見證這一頂級文化盛典。百歲翻譯泰鬥許淵衝、著名作家馮驥才等致力於中華文化傳承的傑出人士,中華文化促進會、中國文化書院等機構,電視劇《清平樂》、紀錄片《如果國寶會說話》、《戴老師魔性詩詞課》、凱叔講故事·國學系列音頻等項目獲得全球華人國學傳播獎。24部學術著作獲全球華人國學成果獎。本屆國學大典增設的國學新秀獎則由10位優秀青年學者共享殊榮。
  • 大神來了|看,這是聊城大學的「國學達人」!
    我認為宣傳國學應該形成常態化,利用相關的公眾號推文加大宣傳力度,形成一種國學氛圍,讓更多的人了解國學,熱愛文學,參與其中。國學的魅力使我對國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一句「醉後不知天在水,滿船清夢壓星河」深深的吸引了我,於是就沉迷其中,不能自拔,這些古典詩詞成為了我的血與肉,融入了我的靈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 「國學教育」共讀國學經典 爭做書香少年
    國學經典博大精深,是千百年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文化經典,是中華文化之根。誦讀國學經典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語言和知識積累,讓學生領略經典詩文的藝術魅力,更能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優秀文化的情感。益民實驗小學為孩子們營造出濃厚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每天早20分鐘為國學經典誦讀時間,讓孩子們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具備較廣闊的知識背景和認知能力。一年級《三字經》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三字經中的榜樣比比皆是。熟讀《三字經》,可知千古事。
  • 【國學百科】「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
    至於六國境內的文字,與籀書、篆書不完全一樣。現在我們尚能見到的六國文字,如戰國古錢幣、青銅器、近幾十年出土的楚簡上的文字以及《說文解字》中所載「古文」,均屬此類,有的學者統稱之為「晚周古文」。這種古文字由於地區及時代早晚不同,差別較大。但它們都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古文字,所以習慣上名之曰「古文」。在戰國後期,除了大篆和這些「古文」外,還出現了一種字體,就是「隸書」。
  • 讀書丨古文字綜合類工具書簡介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徐中舒 主編;漢語古文字字形表編寫組  編
  • 【緬懷】以一己之身證明國學的可能——國學大師饒宗頤辭世
    2010年5月,李學勤先生曾經在《光明日報》讀書版撰文談讀《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的感受:「十四卷巨著,上起遠古傳說、甲骨學、簡帛學、經學、宗教、史學、中外關係、敦煌學、潮學、目錄學,以及楚辭、文學、藝術等等,幾乎涉及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切方面,無不融會貫通。這樣的學術,從學科分類來說應當稱為什麼呢?我認為最恰當的詞就是『國學』。」
  • 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啟動
    近日,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國家語委、文化和旅遊部、科技部、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河南省政府聯合發布「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總體規劃,啟動實施該工程。「古文字與中華文明傳承發展工程」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宗旨,全面系統開展甲骨文、金文、簡帛文字等古文字研究,深入發掘蘊含其中的歷史思想和文化價值,揭示古文字在中華文明乃至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創新轉化成果,服務時代需求。
  • 直播講稿:古文字「春」字解讀
    力倡並主導「楊牧青甲骨文非卜辭說」和「楊牧青古中國大崑崙文化史學觀」,是新時代甲骨文信息綜合研究和上古文化研究獨立學者,全球把甲骨金文以書法形式推上區塊鏈的第一人,水墨三晉、水墨巴蜀、水墨京津冀、水墨華山與陝西八景·楊牧青書畫文化行發起者、主創藝術家,也是較早開展中國書畫國學系列公益講座走進重點社區/院校/企業發起者、主講人。
  • 走進古文字,帶你走進書法的童年時代
    甲骨文中的「」像經緯交錯的織紋,由此引申出美飾的含義。可見古人在造字之初,對漢字的美觀性,藝術性就十分重視。並且我們有理由相信,書法藝術的歷史與漢字一樣悠久,漢字起源的時候,書法藝術便誕生了。目前我們所知道的最古老的成體系的文字為甲骨文。
  • 「古文字」簡梳
    與之相對,早前的文字則屬於「古文字」。「古文字」是一種空負顏值的文字,在實用領域中廢止,而存活於藝術和學術領域,像歷史的標本。秦權量拓片「古文字」譜系中,通常把秦和秦以前的文字稱為「篆」,把兩漢及以後的漢字稱為「隸」。而在「篆」中,秦以前的(如甲骨文、金文、籀文)統稱為「大篆」;秦統一後的叫「小篆」。這一定義十分簡單,真實情況卻有一點複雜。
  • 一套頂四套的《國學經典誦讀》,國學啟蒙這樣做才能物超所值
    父母對孩子進行國學啟蒙時,一般都是從前兩類開始,帶孩子誦讀《三字經》、《聲律啟蒙》等,學認字的同時,也感受國學韻律之美。其次,國學啟蒙的重點在挖掘孩子興趣,進行「啟蒙」。父母們一定要認識到,國學啟蒙應該以挖掘孩子興趣為主,而非以學習量為主。
  • 新書丨朱歧祥:《亦古亦今之學——古文字與近代學術論稿》
    《亦古亦今之學——古文字與近代學術論稿》作      者:
  •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開展「國學經典晨讀」
    弘揚中國傳統文化 開展「國學經典晨讀」 2020-12-23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