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百科】「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

2021-02-23 乾元國學

經學,古來有「今文經」與「古文經」、「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的區分。今文經與古文經,最初只是指兩種字體。我國古代文字從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發展到戰國時代,字體屢經變遷。戰國時秦國境內,基本上通用「籀書」,亦稱「大篆」;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在「籀書」的基礎上加以簡化成為「小篆」,或稱「篆書」。秦代的「書同文」即以這種篆書來作為標準的字體。至於六國境內的文字,與籀書、篆書不完全一樣。現在我們尚能見到的六國文字,如戰國古錢幣、青銅器、近幾十年出土的楚簡上的文字以及《說文解字》中所載「古文」,均屬此類,有的學者統稱之為「晚周古文」。這種古文字由於地區及時代早晚不同,差別較大。但它們都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前的古文字,所以習慣上名之曰「古文」。在戰國後期,除了大篆和這些「古文」外,還出現了一種字體,就是「隸書」。在秦代,通行的正式字體是小篆,如秦刻石及秦權(秦官府批准的標準砝碼)銘文都是小篆,但在官府中的公文及民間流行的字體則主要是隸書。到了漢代隸書已取代小篆成了最通行的字體。所以在漢代人看來,隸書是當代的字體,因此名之曰「今文」。經典若是用戰國古字寫的,就是「古文經」,用隸書寫的就是「今文經」。《史記•儒林列傳》云:「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這裡所說的「古文」、「今文」,就是以《尚書》傳本之古、今文字而言的。

今、古文經的字,難免會有所不同,這種不同有時今文經正確,有時古文經正確,不能一概而論。因為,古文經雖以六國時的古文字繕寫,但從西周或春秋時代傳到戰國,中間也難免有抄錯或記錯的地方。今文經雖大多是漢人寫的,但有時因為依據的底本好,也可能反比某些古文經為勝。今、古文經的異字的成因,大致有四種情況:假借字,異體字,誤字,誤句。其中,假借字數量最多,如《儀禮•士相見禮》中的「一」與「壹」、「終」與「眾」、「甫」與「父」、「毋」與「無」、「伸」與「信」、「早」與「蚤」等。
「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不但是指所持底本字體的不同,更主要的是就對於經典內容闡釋方面的差異而言的。今文經學的特點是關注現實政治,講陰陽五行、災異譴告之論,致力於發掘、發揮經文背後的微言大義。今文經學家多尊崇孔子,認為他是託古改制的「素王」,重《春秋》公羊學。董仲舒提出:「《詩》無達詁,《易》無達佔,《春秋》無達辭。」(《春秋繁露•精華》)他不承認經典本義有固定不變的解釋,而強調解釋是隨著人們對意義的理解而不斷變化的,不必拘泥於古義。為了從經典本文中發見原理,並把它運用於實際,應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合而通之,緣而求之,伍其比,偶其類,覽其緒,屠其贅,是以人道浹而王法立」(《春秋繁露•玉杯》),即通過對經典本文的分章析句,綜合把握經典的精神實質,重新建構其政治意義。今文經學彰顯了經典的時代意義,植入了許多前人未見的思想,從而使經典的闡釋歷久彌新。
古文經學多把六經當成信史,講文字訓詁,留意典章制度,注重歷史事實,具有濃厚的實證色彩。古文經學家具有樸實的學風和嚴謹的治學方法,所以他們常常能夠對古籍作出正確的和比較合理的訓釋,從而彰顯那些被今文經學家文飾、遮蔽的文本原意;他們的訓釋成為後人理解古籍的重要參考。

西漢的今文經學,如《詩》之齊、魯、韓三家,《書》之歐陽、大小夏侯,《易》之施、孟、梁丘,《春秋》之公羊,都先後「立學官」(「學官」即朝廷任命的教官,《史記•儒林列傳》中說「公孫弘為學官」),成為官學,今文經學家可以擔任博士之職,帶弟子。漢武帝時最重視《春秋》公羊學,漢宣帝時一度重視《春秋》穀梁學。古文經學主要在民間傳授,並遭到今文經學家們的排斥。漢代的古文經學有《費氏易》、《古文尚書》、《毛詩》、《周官》(《周禮》)、《逸禮》、《春秋左氏傳》等。

——————

參考文獻:
《漢代經學發展史論》,邊家珍,中國文史出版社2003。
《今古文經學新論》,王葆玹,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

北大哲學系百年積澱,一流教授博導傳道授業解惑,砥柱精英增慧修內交流平臺。

宗旨:返本開新,轉識成智,崇德廣業,明體達用。

關注公眾帳號:qianyuanguoxue

==================

乾元國學首創高端人文培訓,為企事業中高層管理人打造系統純正的國學、西學、易學、佛學精品課程,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了解更多

相關焦點

  • 三古文經學徹底壓倒今文經學,是由誰最後完成的?
    三古文經學徹底壓倒今文經學,是由鄭玄最後完成的。鄭玄始師今文經學家元先,通《京氏易》、《公羊傳》等今文經;繼師古文經學家張恭祖,通《周官》、《左氏傳》、《古文尚書》等古文經;最後師從古文經學大師馬融,遂博通群經。
  • 「經學」是什麼?這兩個人對中國「經學」的貢獻很大
    若為隸書版,則為「今文經學」,若為古文經學,則為「古文經學」,所以有「古文經學」之說。這樣解釋其實有一點繞,就是把秦代作為一個分水嶺,在其之前的都可以歸為「古文經」。當然,古文經學起源於漢代。漢武帝一聲不吭,只有儒學獨樹一幟,營造了良好的儒家經典研究氛圍。其實,自漢武帝起,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今文經學一直佔主導地位。
  • 視月讀《詩》之《漢廣》——今古文經學與四家詩
    在這些不同版本《詩經》流傳的背後,是貫穿整個兩漢時期,激烈到不可開交的今古文經學的派別之爭。經學是研究五經的學問,可以說從那些漢文典籍被尊為「經」開始,經學就出現了。研究學問的人,因立場見解等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學派,本無可厚非。但兩漢時期的今文經學派和古文經學派的產生與兩者間漫長的爭端,肇因卻在秦朝。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下「挾書律」,查抄、燒毀並嚴禁民間私藏「《詩》、《書》、百家語」這類書。
  • 所謂兩漢經學今古文之爭究竟是怎麼回事
    自後便有「某經有某家之學」之說,規定一經只許某幾家說法,經學遂分家,如當時《春秋》有公羊、穀梁兩家說法,他經亦然。經學既分家,博士乃著章句教授弟子,於是有家法,故家法即章句。至哀帝元年(前6年),劉歆求立《左氏春秋》、《毛詩》、《逸禮》、《古文尚書》諸經為博士。後人遂謂劉歆所爭立者為「古文經」,而謂宣帝以來所立諸博士經為「今文經」,於是遂有所謂經學今古文之爭。然考諸史籍,洵非當時之真相。
  • 今文古文之爭:西安碑林
    但沒有想到的是,他的這一建議遭到了今文經學博士們的強烈反對,他們給劉歆扣上了「顛倒五經」「變亂師法」的罪名。劉歆的建議最終未被採納,他本人也被迫離開了京城長安,但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兩千多年的今文和古文之爭,則由此開始了。說到這裡,有人會問了:除了因流傳的方式不同而造成的文字的不同之外,用隸書寫的「今文經」和用古文篆書寫的「古文經」有什麼不同呢?
  • 經學與經學史的聯繫及分別
    按照周予同的說法,這些只能叫做經學史研究而非經學研究。近年來重新提倡國學,大體路數也是依照各自的分科各說各話,彼此鮮有交集。三支的取徑做法差別較大,雖然各有貢獻,總體上其弊在於受所在學科的制約,容易用後出外來的系統條理解讀經學和經學史的問題,不免與經學或經學史本身較為隔膜。
  • 從道統之爭到全球文化整合——重新審視清代今文經學
    清代今文經學與近代中國政治進程不知道大家以前接觸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和今古文之爭這些問題接觸的多不多。其實這個題目,並沒有那麼神秘,它跟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其實還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樣的一個流派,我們把它稱作古文經學。那今文經學是什麼呢?今文經學是強調,儒家經典只是看字面意思是不行的,我們要看這個字面意思它所傳達的微言大義是什麼。儒家學說有一個很重要的傳播方式,它是用口頭傳播的方式,來傳播它的思想。孔子授課給他的學生的時候,在口傳的過程中間,孔子可能有些話,不方便說,他只能夠悄悄地說,這些想法往往是不會寫在文字上的。
  • 他與常州經學大師劉逢祿齊名,以闡揚孔子「素王」理論著稱
    其母是莊述祖之妹,他常隨母至常州,得聞莊氏今文經學。舅舅莊述祖說他的兩個外甥「劉甥可師,宋甥可友」, 劉說的就是劉逢祿,宋指宋翔鳳。莊述祖是常州今文學的開創者之一,他如此高的評價兩位外甥當然是有原因的。宋翔鳳年輕的時候很頑皮但喜歡讀書,「少跳蕩不樂舉子業,嗜讀古書,不得,則竊衣物以易,祖父夏楚之,不能禁也。」
  • 社會變革時代的復古革命思潮:古文經學
    到東漢中後期弊端日益嚴重,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地方選舉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制,他們選士任官往往推薦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如此使得察舉範圍越來越狹窄,被察舉者也大都名不符實,社會上出現了「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經學」的官僚門閥集團。最為典型的例子即是袁紹、袁術家族「四世三公」,袁紹、袁術憑藉袁氏家族幾世的政治積累成為東漢末年實力強大的割據勢力。
  • 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的先生們(四)群星璀璨,輝煌一時
    而吳金鼎因病於1948年秋去世,齊大國學研究所主任再次成為空職,直到1952年齊魯大學撤銷再無補缺,齊大國學研究所也成為歷史。曾經大師匯集、群星璀璨、成果豐碩、輝煌一時的齊大國學研究所,無論在中國教育史還是國學整理研究上,都留下深刻的齊大烙印,是一筆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