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經學》,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經》。"說文解字"中,"訓"為"織","段玉裁"為"縱線",由此引申為穿訂書冊中的線,然後又指書。但是,這裡的《經》,並非指一切書,而是指儒家經典,明確到這一點還遠遠不夠,因為以前的儒者對《經》的涵蓋範圍,做過許多爭論,甚至還興起了名為《經》的考古學。
在先秦時期,學術界十分活躍,各派紛爭不斷。後來出了兩個皇帝,徹底改變了這個局面:先是秦始皇禁止民間藏書,後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由此經學便興起了。那為什麼名為《古文經學》,而不用別的名稱呢?
它與秦始皇有關係。一統天下之後,為了鞏固統治,他頒布了《書同文》,這絕對是有益於國家統一的好事。為使一元化文字迅速普及,秦始皇命人將其簡化為「大篆」,由此而得「篆書」,是秦代通行的標準字體。
然而,官府和民間仍流行一種字體,即「隸書」。兩漢,隸書是通用字體。字形的不同,就是把「古今」區別為「古今」。若為隸書版,則為「今文經學」,若為古文經學,則為「古文經學」,所以有「古文經學」之說。
這樣解釋其實有一點繞,就是把秦代作為一個分水嶺,在其之前的都可以歸為「古文經」。當然,古文經學起源於漢代。漢武帝一聲不吭,只有儒學獨樹一幟,營造了良好的儒家經典研究氛圍。其實,自漢武帝起,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今文經學一直佔主導地位。
生在魯國的孔子,繼承了周制最純粹的一種形式,周制強調禮與樂。漢代統治者為了扶植儒學,並非要把禮樂恢復到原來的高度,而是出於統治的需要,既然秦始皇對天下儒生有許多限制,那大漢皇室就要改變這個規矩,漢惠帝也就廢除了挾書之律。
漢景帝時,在孔子故居中發現了一批古書,極大地鼓舞了天下儒生。先秦時期,許多儒生奔赴山林,靠口頭傳誦經典,自然會產生「誤傳」。許多藏於秘府的古文經學,相繼發現,對這些古文經學的解釋與研究,也成為一股潮流,但這只是民間流傳。
此時,朝廷欽定的還是今文經,它在漢廷的官學中壟斷了很長一段時間。用董仲舒的話來說,這一時期經學的特點就更加明顯了,他說:「詩無達詁,易無達佔,春秋無達辭。」閱讀《詩經》,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解讀,對《周易》也會有不同的預言,至於《春秋》,其說辭何在?
這一時期的經學重視實相,更重視背後的微言大義。但是,與注重「本意」還原的古文經學相比,今文經學似乎缺乏實證性,這當然是有積極意義的。時間過得很快,西漢末年,要提到的人就是劉歆。這個人是個大才子,在天文學、史學、詩學等領域都有研究,他對儒學的研究直接推動了古文經學的發展。
在經學方面,劉歆有三大貢獻:
第一,他發現了一批先秦的經書,他竭力為世人推薦,只是為了不讓它們佚失,後來,這批古文經書果然廣為流傳。他重視訓詁,而且,還根據古文的字形筆意對經書進行註解,這為文字與歷史的解經開闢了新途徑。打破了今文經對儒學的壟斷,從此,古文經學的發展之路就開啟了。
此時此刻,今文經學已逐漸步入僵化煩瑣,開始與讖緯相結合,此時的孔子,是今文經學中受天命的聖王,也是讖緯神學中的黑帝之子。今天的文經開始流於妄誕,西漢末更見衰微。
古代文字經學雖然在民間傳授,但其傳授是自成一體的。講到《春秋》,《左氏春秋》傳的人物有劉歆、鄭玄、王虔、賈逵等。《左氏春秋》是古文經學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書,可以說與《公羊春秋》(今文經學)形成了不相容的態勢。
在提倡《左氏春秋》時,劉歆相當重視其中的史事,重視對史實的查證,他不認為通過文字分析可以「微言大義」。劉歆是古文經學的奠基人,鄭玄是古文經學的奠基人。
鄭玄既通古文經,又通今文經,他的《六藝論》是對兩漢經學的一個總結。其《周禮注》一書,亦為古文經學所推崇,《周禮注》是三禮之首,其對周禮的註解影響了後來的禮學。漢代古文經學繁榮,此後的魏晉時代,古文經學基本來源於此。西晉末年的戰亂對今文經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直到清末,這一時期的文經才再度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