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學」是什麼?這兩個人對中國「經學」的貢獻很大

2020-12-23 一個人談歷史啊

談及《經學》,首先要弄清楚什麼是《經》。"說文解字"中,"訓"為"織","段玉裁"為"縱線",由此引申為穿訂書冊中的線,然後又指書。但是,這裡的《經》,並非指一切書,而是指儒家經典,明確到這一點還遠遠不夠,因為以前的儒者對《經》的涵蓋範圍,做過許多爭論,甚至還興起了名為《經》的考古學。

在先秦時期,學術界十分活躍,各派紛爭不斷。後來出了兩個皇帝,徹底改變了這個局面:先是秦始皇禁止民間藏書,後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由此經學便興起了。那為什麼名為《古文經學》,而不用別的名稱呢?

它與秦始皇有關係。一統天下之後,為了鞏固統治,他頒布了《書同文》,這絕對是有益於國家統一的好事。為使一元化文字迅速普及,秦始皇命人將其簡化為「大篆」,由此而得「篆書」,是秦代通行的標準字體。

然而,官府和民間仍流行一種字體,即「隸書」。兩漢,隸書是通用字體。字形的不同,就是把「古今」區別為「古今」。若為隸書版,則為「今文經學」,若為古文經學,則為「古文經學」,所以有「古文經學」之說。

這樣解釋其實有一點繞,就是把秦代作為一個分水嶺,在其之前的都可以歸為「古文經」。當然,古文經學起源於漢代。漢武帝一聲不吭,只有儒學獨樹一幟,營造了良好的儒家經典研究氛圍。其實,自漢武帝起,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今文經學一直佔主導地位。

生在魯國的孔子,繼承了周制最純粹的一種形式,周制強調禮與樂。漢代統治者為了扶植儒學,並非要把禮樂恢復到原來的高度,而是出於統治的需要,既然秦始皇對天下儒生有許多限制,那大漢皇室就要改變這個規矩,漢惠帝也就廢除了挾書之律。

漢景帝時,在孔子故居中發現了一批古書,極大地鼓舞了天下儒生。先秦時期,許多儒生奔赴山林,靠口頭傳誦經典,自然會產生「誤傳」。許多藏於秘府的古文經學,相繼發現,對這些古文經學的解釋與研究,也成為一股潮流,但這只是民間流傳。

此時,朝廷欽定的還是今文經,它在漢廷的官學中壟斷了很長一段時間。用董仲舒的話來說,這一時期經學的特點就更加明顯了,他說:「詩無達詁,易無達佔,春秋無達辭。」閱讀《詩經》,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解讀,對《周易》也會有不同的預言,至於《春秋》,其說辭何在?

這一時期的經學重視實相,更重視背後的微言大義。但是,與注重「本意」還原的古文經學相比,今文經學似乎缺乏實證性,這當然是有積極意義的。時間過得很快,西漢末年,要提到的人就是劉歆。這個人是個大才子,在天文學、史學、詩學等領域都有研究,他對儒學的研究直接推動了古文經學的發展。

在經學方面,劉歆有三大貢獻:

第一,他發現了一批先秦的經書,他竭力為世人推薦,只是為了不讓它們佚失,後來,這批古文經書果然廣為流傳。他重視訓詁,而且,還根據古文的字形筆意對經書進行註解,這為文字與歷史的解經開闢了新途徑。打破了今文經對儒學的壟斷,從此,古文經學的發展之路就開啟了。

此時此刻,今文經學已逐漸步入僵化煩瑣,開始與讖緯相結合,此時的孔子,是今文經學中受天命的聖王,也是讖緯神學中的黑帝之子。今天的文經開始流於妄誕,西漢末更見衰微。

古代文字經學雖然在民間傳授,但其傳授是自成一體的。講到《春秋》,《左氏春秋》傳的人物有劉歆、鄭玄、王虔、賈逵等。《左氏春秋》是古文經學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書,可以說與《公羊春秋》(今文經學)形成了不相容的態勢。

在提倡《左氏春秋》時,劉歆相當重視其中的史事,重視對史實的查證,他不認為通過文字分析可以「微言大義」。劉歆是古文經學的奠基人,鄭玄是古文經學的奠基人。

鄭玄既通古文經,又通今文經,他的《六藝論》是對兩漢經學的一個總結。其《周禮注》一書,亦為古文經學所推崇,《周禮注》是三禮之首,其對周禮的註解影響了後來的禮學。漢代古文經學繁榮,此後的魏晉時代,古文經學基本來源於此。西晉末年的戰亂對今文經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直到清末,這一時期的文經才再度出現。

相關焦點

  • 經學與經學史的聯繫及分別
    這一划分實際上是以經學為中心,則群經時期亦可稱為前經學時期(或經學前史),經學史時期可稱為後經學時期(或經學後史)。三個時期互有聯繫,但是本質截然不同。  造成歷史上經與經學呈現時期分別的要因,在於經的定義及其所指能指相去甚遠。研究經學必須具備的前提條件,首先就是弄清楚經是什麼,有些什麼。
  • 王紅霞:顧頡剛疑古辨偽思想的經學背景
    顧頡剛經學認知的基本態度與方法,對他論證與應用疑古辨偽的理論來說,是起著決定性作用的內因。顧頡剛的經學態度已經不能用「否定經學」這四個字簡單概括,而應該全面地分析與評價。有鑑於此,筆者擬從文本依據、為學理念、致知門徑等方面,著重分析經學與疑古辨偽思想之間的內在關聯,意在探討中國史學在走向現代化進程中對傳統經學的創造性轉換。
  • 【國學百科】「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
    今文經與古文經,最初只是指兩種字體。我國古代文字從殷代的甲骨文和殷周金文發展到戰國時代,字體屢經變遷。戰國時秦國境內,基本上通用「籀書」,亦稱「大篆」;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在「籀書」的基礎上加以簡化成為「小篆」,或稱「篆書」。秦代的「書同文」即以這種篆書來作為標準的字體。至於六國境內的文字,與籀書、篆書不完全一樣。
  • 他是漢朝名臣,是個飽學之士,不但精通經學,還擅長天文
    他精通經學,擅長天文,是東漢前期的著名學者。自漢武帝立五經博士起,學習解釋儒家經典在西漢時就形成了一門專門學問,人稱經學,後來逐漸成為統治階級的指導思想和行為準則,甚至起著法律作用。西漢末年,經學又分為今文、古文兩大派。今文派側重於闡發微言大意,比附時政;古文派側重於校錐訓話,整理典籍。東漢劉秀廢止古文,倡導今文,而賈逵卻一直致力於古文經學的研究。
  • 開顯於經學的哲學洪流
    這一思想方法上的創新,其性質是對傳統經學知識範式的突破,引入了哲學的分析批判思維,在分析批判過程中建構起新的思想。後續的宋儒將這一哲學思維進一步推向縱深,不僅實現了傳統中國知識範式的轉移,使傳統經典系統《五經》在獲得新的闡明的同時,進一步構建起與舊經典相關聯的新經典系統《四書》,注入了儒家經典的開放性,而且在闡釋經典的過程中,實現了經義的型塑,獲得了思想的創造,將整個儒學提升到新的理論高度。
  • 許嘉璐: 訓詁學與經學、文化(三)
    現在保存最多佛典的就是中國,幾乎古印度佛教所有的經典都被翻譯成了漢文,這一點也是值得我們驕傲的,現在世界上研究佛教是根據漢語考證,倒回去翻譯成梵文。接著在伊斯蘭佔領印度幾百年以後,古婆羅門教出現了改革的浪潮,有一個大改革家倡導並恢復了新婆羅門教,這是11世紀的事情,一直流傳到現在,這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印度教。
  • 三古文經學徹底壓倒今文經學,是由誰最後完成的?
    三古文經學徹底壓倒今文經學,是由鄭玄最後完成的。鄭玄始師今文經學家元先,通《京氏易》、《公羊傳》等今文經;繼師古文經學家張恭祖,通《周官》、《左氏傳》、《古文尚書》等古文經;最後師從古文經學大師馬融,遂博通群經。
  • 張林傑丨經學大師廖平自題楹聯考論
    廖平是我國近代經學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學界對廖平及其著作的整理與研究可謂豐富。《廖平全集》整理者在《整理前言》中講到廖平經學第六變時說「其特點可以用廖平自題楹聯來概括:黃帝六相說《詩》《易》,雷公八篇配《春秋》。」[1]17這裡讓我疑惑的是廖平當真有過「雷公八篇」之說嗎?談到廖平的自題楹聯,除了這副之外,是否還有其他自題楹聯存世?這些都是非常值得讓人深究的問題。
  • 他與常州經學大師劉逢祿齊名,以闡揚孔子「素王」理論著稱
    上一篇講了常州今文學大家劉逢祿的個人經歷和學術貢獻,這裡嘗試講一下他的一位親戚,也是清代今文學大師的宋翔鳳。宋翔鳳,字虞庭,一字於庭,江蘇長洲人。其母是莊述祖之妹,他常隨母至常州,得聞莊氏今文經學。宋翔鳳的學術貢獻主要是把公羊學闡揚微言大義的宗旨從《春秋公羊傳》擴展到《論語》等多部經典,把義理闡發的重點從政治方面轉移到倫理道德方面。
  • 兩晉南北朝之儒家經學的銳變,以及玄學的興起
    01、儒家經學的銳變 儒學以孔子為宗師,是崇奉孔子學說的學派。儒家經典有 《詩經》、《尚書》、《儀禮》、《周易》、《春秋》等,成為後來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 歷代學者對儒家經典的訓解和闡述,稱為儒家經學。
  • 宋代經學大家寧陵人程迥
    程迥潛心研究經學,所著《古易考》、《古易章句》、《周易古佔法》、《易傳外編》、《春秋傳顯微例目》、《論語傳》、《孟子章句》、《經史說著論辨》等著作,繼承伊洛傳統,表現出宋學反對墨守章句、提倡通經致用的特點。當時,士大夫大都相信佔筮能夠靈驗,很多人都用《易經》佔問吉兇。
  • 梧州誕生的經學大師——士燮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統一南中國後,將嶺南分為蒼梧、南海、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共九郡,同時設「交趾刺史部」統轄這九個郡。公元前106年,把「交趾刺史部」從贏婁(今越南河內西北)移治蒼梧郡治廣信縣(今梧州市)。
  • 從道統之爭到全球文化整合——重新審視清代今文經學
    今天要聚焦一場始源於漢朝儒學內部,並且曠日持久的對於中國的哲學思想史,發生重大影響的一場爭論——今古經文之爭。從表面上看,這是對於儒學思想理解的不同,但是它更深層次,背後的衝突和融合是什麼,它又和西方的文化,有哪些千絲萬縷的聯繫?
  • 社會變革時代的復古革命思潮:古文經學
    (二)豪強地主向世族門閥演進莊園經濟這一經濟形式形成於西漢末年,至東漢時期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重要經濟形式。而田莊的主體是:豪族、勳臣、貴戚,其重要的特點是「閉門成市」和擁有私人武裝。漢代豪強地主莊園是相對封閉的經濟社會單位。
  • 經學衰微影響下,繁盛的魏晉動物賦
    先秦動物文學的發展,抒情比興手法的強化,給魏晉動物賦留下了豐厚的積澱《詩經》作為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為詩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魏晉動物賦的創作目的,由漢代以明德載道為主而趨向於抒情言志,甚至單純以賞玩為目的的動物賦大量出現,這意味著文學發展的進步。魏晉動物賦較兩漢更追求文學本身的華美,注重文學自身的表現力,亦體現出了不同於兩漢的獨特時代特徵。總之,魏晉動物賦在文體功能上較前代有了很大的進步。
  • 劉洪瑋|中國人民大學「面向未來的經學與禮學」學術研討會發言稿
    、敢學齋主人、懺穉堂主人、破琴室主人、最樂樓主人,別署蘄照閣主人,網名風蓬子,其他如武城樂天憂、玉壺子、漆叟、歷亭,不一。著有《春秋大事年表》《六藝會通表》《四書集注申義》《共和史》《劉氏宗譜》《夢譜》《近思録釋》《冀言》《芥齋隨筆》《蘄照閣制度》《蘄照閣文集》《最樂樓文集》《敢學齋詩稿》《蘄照閣詩集》《勱庵詩存》《敢學齋詞稿》《晚晴詞》《續夢詞》《敢學齋曲鈔》《懺穉堂聯語》《破琴室聯稿》等。
  • 經學|陳錦春:《毛傳鄭箋研究史綱》
    民國以來,學者得晚清今文經學之遺風,排系毛、鄭,廢《序》言《詩》。古史辨派以毛、鄭為陋儒,以《詩》為史,證成章學誠「六經皆史」之說。隨著甲骨、金石、竹帛文獻的大量出土,學者系統地以之解《詩》,王國維、林義光、聞一多遂開《詩經》新證之途,其所證者,大抵以毛、鄭字詞名物訓詁為主。
  • 他是清代績溪「禮學三胡」之一的經學大師,而且有功於西北邊疆
    清代經學"三胡"之說頻繁出現於近現代學者的學術作品中。有學者認為經學"三胡"指胡匡衷、胡承珙、胡培翬三人,也有學者認為經學"三胡"是胡匡衷、胡秉虔、胡培翬三人,還有少數學者對經學"三胡"的稱法前後不一。
  • 視月讀《詩》之《漢廣》——今古文經學與四家詩
    在這些不同版本《詩經》流傳的背後,是貫穿整個兩漢時期,激烈到不可開交的今古文經學的派別之爭。經學是研究五經的學問,可以說從那些漢文典籍被尊為「經」開始,經學就出現了。研究學問的人,因立場見解等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學派,本無可厚非。但兩漢時期的今文經學派和古文經學派的產生與兩者間漫長的爭端,肇因卻在秦朝。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下「挾書律」,查抄、燒毀並嚴禁民間私藏「《詩》、《書》、百家語」這類書。
  • 【經學】《經學通論》皮錫瑞
    經學通論 清 皮錫瑞  《易經》  論變易不易皆之大義  治經者當先知此經之大義,以易而論,變易不易比大義所在,二者當並行不相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