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變革時代的復古革命思潮:古文經學

2020-12-22 灤陽誠毅

讖語:劉秀髮兵捕不道,四夷雲集龍鬥野,四七炎際火為主。(劉歆根據《赤伏符》推算得來的)劉秀(劉歆):王莽老賊,我劉秀代表上天消滅你!黃曆說太白星出來時行動一定成功!王莽:大司馬董忠、衛將軍王涉和國師公劉歆謀反,趕緊把他們抓起來!劉秀(劉歆):封建迷信害死人啊!劉秀:你怎麼知道這個劉秀不是我呢?

一、小農經濟向莊園經濟轉型

「當自由地一旦變為可以出讓的土地財產,變成商品的土地財產,從那一瞬間起,大土地所有制的產生,便僅僅是一個時間的問題。」——恩格斯《德國古代的歷史和語言》

(一)莊園經濟比小農經濟競爭力更強

戰國末期,各國的土地可以自由買賣是土地私有制確立的關鍵。隨著經濟不斷發展、土地大量開墾和商品流通加快,使得私有土地買賣成為了可能。伴隨著土地的私有制確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成為封建經濟的主體。在小農經濟條件下,農民們獨自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極低,在莊稼歉收的年份,無力向國家繳納賦稅,不得不將國家分配的土地賣出。

在莊園經濟中,豪強地主採用先進技術、規模生產在抵禦天災和提高糧食產量方面就有著相當大的優勢。豪強地主財力雄厚,他們利用經營商業或高利貸等聚斂來的錢財,大量裝備新式耕具,招徠大批的依附農民,在莊園中組織起小規模的協作生產,開築與先進耕作技術相適應的「破渠灌注」水利灌溉工程,使用先進的水排和風車等技術。

(二)豪強地主的莊園經濟受到政府的支持

漢代的莊園經濟是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併形成的產物,它以多種經營,自給自足為特徵,形成漢代的一種獨立的經濟體系。政府承認土地的合法買賣自由,而官僚、地主也趁機利用經濟實力巧取豪奪,迅速從小農手中奪得土地。造成了土地高度集中,最終形成了豪強地主經濟。由于田莊具有經濟自給自足、擁有各種手工業作坊、勞動者生活有所保障、有利于田莊所在地區的社會穩定等許多特點,使得漢代地主莊園經濟適應了社會的發展,成為了當時最理想的生產基地。

二、豪強地主開始掌握國家的經濟命脈

豪強地主產生於秦漢,消亡於隋末。豪強地主的主要成分是戰國以來的舊貴族,另一部分為秦漢時期新興的豪門大戶。豪強地主的莊園使農民少受戰亂之苦,客觀上保護了生產力;突破了單一的農業經濟,使各種生產相互促進。

(一)功臣、貴族紛紛變身豪強地主

為了鞏固新興的國家政權,漢初統治者採取了諸如「復故爵田宅」、獎勵軍功等各項政策措施,培植了大批豪強地主。豪強地主通過侵奪民田、接受封賞等各種方式主動或被動獲得大量土地,並最終形成地主田莊。進入西漢中期後,土地買賣的活動也變得更加活躍,豪強田莊經濟便隨著新興的生產力,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了。東漢是靠豪強地主的支持建立起來的,因而豪強地主的勢力在東漢獲得了比西漢更大的發展。終東漢之世,豪強地主的勢力經久不衰。為維持對農民的統治和保衛莊園財產,許多豪強地主不僅佔有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人手。而且還擁有私人武裝擁有「部曲」家兵,修築防禦工事,並打造武器裝備,擁有一定規模的私人武裝力量。

(二)豪強地主向世族門閥演進

莊園經濟這一經濟形式形成於西漢末年,至東漢時期逐漸成為封建社會的重要經濟形式。而田莊的主體是:豪族、勳臣、貴戚,其重要的特點是「閉門成市」和擁有私人武裝。漢代豪強地主莊園是相對封閉的經濟社會單位。

西漢中葉後,伴隨著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豪族地主集團作為一股政治勢力日益膨脹,並派生出世族地主,其中私人武裝在東漢社會末期的分裂割據中有著重要的影響。當時,豪強地主不但擁有大量土地,也用經濟和超經濟強制手段控制著大批勞動者,建立了合法半合法的莊園武裝,當然也就實際上擁有了在莊園內的司法和行政權力,有超脫於中央王朝之外的傾向,於是豪族地主經東漢至曹魏終於形成了世族門閥。

三、中央集權體制向門閥制度轉型

莊園經濟是門閥產生的決定性因素,但不是唯一的因素。對歷史發展的進程發生影響,並且在許多情況下主要是決定著這一發展的形式的,還有上層建築的各種因素。因此,在經濟條件成熟之後,必然有某些上層建築的因素對東漢門閥的產生發揮了直接的影響。

(一)雖置三公,事歸臺閣——以尚書臺限制相權

漢光武帝劉秀以優待功臣貴戚為名,賜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祿,而摘除其軍政大權。劉秀鑑於西漢晚期的權臣專政,權柄下移,雖設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權歸之於設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揮的尚書臺。

尚書臺設尚書令一人,秩千石,尚書僕射一人,六曹尚書各一人,秩皆為六百石,分掌各項政務。以下設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書臺直接稟陳皇帝,由皇帝裁決。此時尚書臺已成為組織複雜的機構﹐成為政府的中樞﹐號稱中臺。所以章帝時韋彪說:「天下樞要﹐在於尚書。」但是在東漢﹐尚書臺仍然算是少府的下屬機構。尚書令﹑僕射﹑尚書等官的祿秩都較低﹐令秩千石﹑僕射﹑尚書秩均六百石。

但是到了東漢後期,有權勢的大臣多加「錄尚書事」的職銜,從而權柄再度下移,尚書臺又蛻變為權臣專政的工具。如外戚大將軍梁冀、大將軍何進均以「錄尚書事」的職銜成為權臣。

(二)察舉制向九品中正制演進

「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桓靈時童謠》

在察舉制下,經歷兩漢四百多年的運行,百弊叢生。到東漢中後期弊端日益嚴重,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地方選舉權被少數公卿大臣、名門望族所控制,他們選士任官往往推薦名望家庭的子弟而不管其學問品質如何,如此使得察舉範圍越來越狹窄,被察舉者也大都名不符實,社會上出現了「四世五公」、累世公卿」、「累世經學」的官僚門閥集團。最為典型的例子即是袁紹、袁術家族「四世三公」,袁紹、袁術憑藉袁氏家族幾世的政治積累成為東漢末年實力強大的割據勢力。

此時的察舉制已蛻變為變相的世襲制,成為那些公卿大族維護自己勢力,維持特權的工具了。於是在以魏代漢的漢獻帝禪讓之後,察舉制也被「九品中正制」所取代。

(三)刺史改為「州牧」。

漢武帝時設置刺史制度,以六百石官監察包括二千石的太守在內的地方官。漢靈帝時,為鎮壓農民起義,再設州牧,並提高其地位,居郡守之上,掌一州之軍政大權。如漢末劉表為荊州牧,袁紹為冀州牧,都等於割據政權。州牧成為地方軍事行政長官,地方監察職權為牧副監所行使。

地方軍政大權完全被下放,州牧職位的權力完全被豪強地主階級掌握。中央政府政令再難發出國都,隨著中央喪失對地方掌控,關於地方官員職位的任命就變成了一紙空文,在尊奉中央命令的地方官員來看也僅僅是對地方勢力的認可而已。

四、古文經學:理想主義儒學的復古實踐

(一)理想主義的復古思潮

周禮

在古文經學家推崇的《周禮》與《左傳》集中表達了合乎禮治原則的理想政教制度的構想。《周禮》的意義偏重於對文學的制度性安置,核心在於「樂」的政教功能;《左傳》的意義則偏重於文法的具體規定,其實質即如何在書寫中寄寓王道理想。

左傳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儒學成為漢代社會的主流思想後,儒生試圖以儒家的政治理想改革漢朝政治制度。於是面對西漢末期嚴重的社會危機時,儒生群體便寄希望於王莽的復古改制。而古文經學宗師劉歆更是成為學術文化事業的最高領導人了。王莽仿照《周禮》的制度推行新政,屢次改變幣制、官制,恢復井田制。還把鹽、鐵、酒、制幣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將耕地重新分配,又廢止奴隸制度,建立五均賒貸、六筦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增加國庫收入。而刑罰、禮儀、田宅車服等儀式,也不停回復到西周時代的周禮模式。

但王莽的改制不僅未能挽救西漢末年的社會危機,反而使各種矛盾進一步激化,不斷引起天下貴族和平民的不滿,於是各地農民紛起,形成赤眉、綠林大規模的反抗。從而導致新朝的滅亡。

(二)復古思潮之弊——割據地方

豪強地主壟斷文化,專治經學,其中一些人對傳播、發展古代文化做出了貢獻。古文經學所推崇周代的井田制、分封制固然是一種寄理想於上古政治,但也是迎合了豪強地主排斥中央集權、支持地方割據的政治要求,於是在社會變革時代便衍生出割據地方的分離主義來。

「刺史、太守,貨賂為官,割剝百姓,以致離叛。可選清名重臣以為牧伯,鎮安方夏。」——《三國志》

漢朝宗室劉焉在向東漢朝廷建議改刺史為「州牧」之後,又向朝廷請求為益州牧。為自己謀取地方最高軍政長官的職位,赤裸裸的以權謀私,擔任州牧後立馬成為豪強地主的代言人,他的兒子更是繼承了他的州牧職位,將朝廷官職世襲化,於是在誕生於華夏農耕區域延續四百餘年的中央集權國家,形成了豪強地主割據地方的格局。

相關焦點

  • 【國學百科】「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
  • 經學與經學史的聯繫及分別
    同理,經學指稱的專屬性,使得經學時代與經學史時代也是既界限分明,又有所聯繫。按照周予同對經學史之冷靜、客觀的研究後得出的經學於中國社會組織的關係理論,「經學只是中國學術分類法沒有發達以前之一部分學術綜合的名稱。因中國社會組織的演變,經學成立於前漢,動搖於民國八年五四運動以後,而將消滅於最近的將來」⑤。「五四運動以後。
  • 「經學」是什麼?這兩個人對中國「經學」的貢獻很大
    若為隸書版,則為「今文經學」,若為古文經學,則為「古文經學」,所以有「古文經學」之說。這樣解釋其實有一點繞,就是把秦代作為一個分水嶺,在其之前的都可以歸為「古文經」。當然,古文經學起源於漢代。漢武帝一聲不吭,只有儒學獨樹一幟,營造了良好的儒家經典研究氛圍。其實,自漢武帝起,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今文經學一直佔主導地位。
  • 三古文經學徹底壓倒今文經學,是由誰最後完成的?
    三古文經學徹底壓倒今文經學,是由鄭玄最後完成的。鄭玄始師今文經學家元先,通《京氏易》、《公羊傳》等今文經;繼師古文經學家張恭祖,通《周官》、《左氏傳》、《古文尚書》等古文經;最後師從古文經學大師馬融,遂博通群經。
  • 世界史:明實學思潮的興起,刺激了詩文風尚的變革,是為什麼?
    百家原創作者:洪文說歷史哈嘍,新的一天開始了,大家今天隨著小編一起了解,在歷史上,明代文學的一個突出現象是復古與反覆古遷回曲折地發展。晚明實學思潮的興起,刺激了詩文風尚的變革,出現了「經世派」文學,「致用」和「功利」成為一致歸趨。
  • 視月讀《詩》之《漢廣》——今古文經學與四家詩
    今天我們要暫時放下其它時代的古詩詞,單獨來談一下《詩經》。南有喬木1,不可休息2。漢有遊女3,不可求思4。漢之廣矣,不可泳思5。
  • 當代社會思潮對青年群體的影響研究
    【摘要】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普及,當代青年能夠接觸到的各種思潮不斷增多,社會思潮對青年思想和行為的塑造也愈加深刻。當前,泛娛樂主義、新消費主義、新愛國主義和積極的民族主義是對青年群體影響較大的社會思潮。這些思潮有著明顯的時代特色,也存在著和資本、技術相互交融的特點,引導青年健康成長的關鍵在於準確把握青年思潮的影響。
  • 淺談由唐朝時期掀起的「古文運動」
    到了唐憲宗元和時期,又得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的業績更著,影響更大。從貞元到元和的二三十年間,古文曾成為一時文壇的主要風尚,這就是文學史上所謂的「古文運動」。但是這個運動,並非突如其來,而是有其發展過程的。散文的駢儷化,原是兩漢以來散文和辭賦發展的結果。六朝時代,士族文人以駢辭儷句掩蓋他們生活內容的空虛,駢文逐漸成為文壇的統治形式。但在駢文鼎盛的同時,也就萌發了對立的復古思想。
  • 前有唐宋八大家,後有明代七子派,他們散文的復古思想有何差異?
    前後七子是明代復古派的代表人物,他們提倡「文必秦漢」的主張與唐宋八大家的古文運動理念一脈相承。復古思潮似乎已成為一種文化淵源,每當文學發展到某個階段的時候,便會產生。許多學者認為復古是一種文學的歷史退化模式,事實上並非如此。無論是唐宋古文運動抑或是明代復古運動,都是退化過程中的進化。
  • 針對古文不興的局面,唐宋八大家提出了什麼改革方針,取得了什麼效果?
    而在儒家經學發展到極盛的東漢時期,一些考據類的散文便成為了主流。雖然其在文學價值和思想性上遠不及之前的文章,但至少還保持著傳統的散文寫作方式。 但是在東漢末年,隨著中央政府的衰落,儒家思想的統治力出現鬆動。士大夫階級過上了奢靡的生活,這讓經學不再流行。這樣的思潮對於文學的發展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人們開始追求言辭的華麗,而逐步忽視對於內容和思想的闡述。
  • 講座回顧|支振鋒:信息革命、社會重構與法治變革
    中心特別邀請中組部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支振鋒教授,圍繞「信息革命、社會重構與法治變革」主題來做深度分享,與2019級、2020級社科MPA的同學們進行交流。講座開篇,支教授提出了兩個理論預設與基本問題。
  • 引領新時代社會革命的行動指南
    習近平總書記在《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繼續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鬥爭」和「新時代黨的建設和黨的組織路線」的兩篇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我們黨必須勇於進行自我革命,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
  • 他是漢朝名臣,是個飽學之士,不但精通經學,還擅長天文
    他精通經學,擅長天文,是東漢前期的著名學者。自漢武帝立五經博士起,學習解釋儒家經典在西漢時就形成了一門專門學問,人稱經學,後來逐漸成為統治階級的指導思想和行為準則,甚至起著法律作用。西漢末年,經學又分為今文、古文兩大派。今文派側重於闡發微言大意,比附時政;古文派側重於校錐訓話,整理典籍。東漢劉秀廢止古文,倡導今文,而賈逵卻一直致力於古文經學的研究。
  • 張國剛:論「唐宋變革」的時代特徵
    基佐的《歐洲文明史》內藤湖南對於唐宋變革的把握,明顯受到基佐《歐洲文明史》的影響,內藤的唐宋變革論是從社會性質上來觀察唐宋之間的變化,從西方文明史觀的角度來解讀唐宋之間的變革。他不僅繼承了內藤關於唐宋變革是貴族政治向君主獨裁政治轉變的觀點,而且十分突出地強調宋代作為近世的意義,認為,與西方相比,東洋進入近世的歷史要更早。很顯然,從內藤湖南到宮崎市定,日本學者明顯主張唐宋之間的變革是一種社會變革,所以,他們把自己的觀點用英文」Tang Sung-Transition」來表達。
  • 深刻理解黨的自我革命與偉大社會革命
    習近平總書記說,要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我們黨必須勇於進行自我革命,把黨建設得更加堅強有力。新時代,黨的自我革命是推進全面從嚴管黨治黨向縱深發展的現實要求,也是黨的建設質量提升的必要途徑。黨的自我革命需要法律、制度的外部約束,需要人民群眾的外部監督,更需要黨員自身的思想自覺與行動自覺。
  • 接續推進「偉大社會革命」
    今天,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回看近百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實踐中接續推進「偉大社會革命」的光輝歷程,有助於弄清「中國共產黨是什麼、要幹什麼」這個根本問題,把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哪裡來,要向何處去」這個時代問題,從而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定不移地把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場「偉大社會革命」進行好。
  • 今文古文之爭:西安碑林
    今文經學認為「六經」都是孔子所作的,是孔子發揮自己託古改制思想的作品,也因此認為劉歆所提的古文經書是他偽造的;以劉歆為代表的古文經學則認為「六經」只是孔子根據已有作品整理編訂,「六經皆史」,不是孔子創作的,孔子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先師。在古文經學的筆下,孔子已由今文經學中受天命的「聖王」還原成了一個研究古代制度文化的學者,還原成了一個活生生的人。
  • 王紅霞:顧頡剛疑古辨偽思想的經學背景
    史料學的目的,是從資料的來源和它的真確性以及作者的時代和他的環境等等問題來揭示出每一件資料的本質,認定它是一定的社會環境下的產物,以便人們根據了這樣的分析,進一步綜合某一時代的資料而得著正確的歷史知識。」他以「圍剿」一詞為喻,說明考據對辨偽史料的重要性:「考據之術,便是把一件東西劃成無數小部分,逐步把每個小部分提出問題,把所有關於這個小部分的材料儘量搜集攏來,加以分析、比較,而後徹底解決此一問題。
  • 從道統之爭到全球文化整合——重新審視清代今文經學
    清代今文經學與近代中國政治進程不知道大家以前接觸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和今古文之爭這些問題接觸的多不多。其實這個題目,並沒有那麼神秘,它跟我們今天的社會發展,其實還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這樣的一個流派,我們把它稱作古文經學。那今文經學是什麼呢?今文經學是強調,儒家經典只是看字面意思是不行的,我們要看這個字面意思它所傳達的微言大義是什麼。儒家學說有一個很重要的傳播方式,它是用口頭傳播的方式,來傳播它的思想。孔子授課給他的學生的時候,在口傳的過程中間,孔子可能有些話,不方便說,他只能夠悄悄地說,這些想法往往是不會寫在文字上的。
  • 李舜華:從禮樂到演劇:明代復古樂思潮的消長
    內容簡介有明文學的劇變,實以文學復古思潮的起來為標誌,然而,這一復古思潮斷非僅僅存在於文學領域,如何從詩藝上鼓吹「詩必盛唐」「文必秦漢」,而是席捲了整個明代學術史傳統體系的大變,而經學領域的復古樂思潮恰為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實質是一代士林對自我性命思考的重新體認,併集中體現為以禮樂教化自任為核心的師道精神的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