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舜華:從禮樂到演劇:明代復古樂思潮的消長

2021-01-09 古代小說研究

內容簡介

有明文學的劇變,實以文學復古思潮的起來為標誌,然而,這一復古思潮斷非僅僅存在於文學領域,如何從詩藝上鼓吹「詩必盛唐」「文必秦漢」,而是席捲了整個明代學術史傳統體系的大變,而經學領域的復古樂思潮恰為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實質是一代士林對自我性命思考的重新體認,併集中體現為以禮樂教化自任為核心的師道精神的消長。

早在筆者《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2006)一書中,便明確指出,當成弘以來,明代同樣出現了學術下移,也即打破了官方程朱理學一統,而諸子百家蔚興的局面(小說戲曲都為諸子之一);並試圖用「師道復興」這一概念,來重構復古運動的興起以及後來文學領域的一系列變化,從而最終將傳奇的起來指向官方禮樂制度衰微與朝野士夫復古樂思潮大興下整個中晚明學術格局的大變。

在此基礎上,《明代禮樂與演劇考——兼論復古樂思潮的興起(2018)》一書,則明確擇取有明樂制與樂學譜系中的典型人物與典型事件,加以考訂,力圖以復古樂思潮的消長來涵攝官方製作中的君師之爭、以及士大夫自朝而野考音定律的歷史軌跡及其意義,由此重構有明一代禮樂制度及其影響下演劇的變遷。

尚需提出的是,該書在勾勒明代,尤其是成化以來音聲的雅俗大變時,始終聚集於文學統系的南北之爭,從而突出了南京與吳中的意義。

目 錄

序(廖可斌)

緒論

引 傳統曲學研究新路徑的提出

一 重辨復古(樂)思潮與師道精神的文學史意義

二 明代樂制的更變與復古樂思潮的消長

第一章 明代教坊制度的興衰

第一節 明初教坊制度的構建

第二節 南教坊的興衰

第二章 洪武時期的考音定律與元以來復古樂思潮的衰微

引 從洪武初制到洪武定製

第一節 靈璧石考——從朱元璋擊磬考音說起

第二節 冷謙律考——兼論洪武暨有明製作的雅俗之爭

第三章 永宣以來的禮樂變化與成弘復古樂思潮的興起

第一節 永宣時期的禮樂昇平與正統以來的禮樂廢弛

第二節 君師矛盾與成弘復古樂思潮的興起

第四章 南京與吳中:弘正以來第一次復古樂思潮的消長

第一節 陳鐸:一代樂王與南京的禮樂軍政之變

第二節 南教坊、武宗南巡與南京士林思潮的變遷

第三節 從復古到性靈到會通:明中葉吳中曲學的興起

第五章 嘉靖萬曆初的禮樂變更與復古樂思潮的困境

第一節 嘉靖朝的銳意更制與諸家樂書的蔚興

第二節 隆慶、萬曆初年的禮樂新政

第六章「典樂」夢醒與嘉萬間第二次復古樂思潮的消長

第一節 劉鳳與湯顯祖的論樂五書——從嘉萬政治的複雜變局說起

第二節 一代典樂的歸隱:沈璟生平與嘉靖以來的政治

第七章 萬曆十年後的禮樂失修與復古樂思潮的蒼涼

第一節 一代典禮的焦灼:沈鯉的銳復古制與不得其時

第二節 從萬曆荒禮怠樂到崇禎欲重建而不能

第八章 教坊制度的解體與宮廷俗樂的大興

第一節 禮樂機構的日益內廷化與皇家梨園的興起

第二節 從豹房、無逸殿到四齋、玉熙宮:內廷天下與皇家梨園

小結

主要徵引文獻

後記

後 記

又是一年梔子花開。我只是偶然在清晨暗夜裡,聞到了那久違的芬芳。

這是我繼《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明代章回小說的興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後的第三本著作,自我博士畢業以來,恰巧是六年一本,仿佛有冥冥中的昭示。不過,這本書原本不在我的學術規劃之中。

自讀博以來,筆者始終對晚明文學復興的精神意義、對中國歷史「近世」的轉折情有獨鍾,遂有意自文本至歷史,自政治至制度,由此觀照一代文學史的文體嬗變及其所蘊含的精神內涵。

也正是因此,筆者的研究興趣也迅速由小說史與演劇史,一直拓至曲學、詩學、音韻學與樂學,試圖由此發明曲學究竟是如何脫離樂學與詩學而漸次獨立的。也許,我始終無法釋懷的是晚明學術大變下,那一代人重新體認性命之道的喜怒歌哭。

不過,以樂學來發明曲學,這一研究路徑所涉實大,亦不易解。因此,當初出於鄭重,遂有意從箋證《明史·樂志》及相關音樂文獻入手,考其制度,寫其政治,並將之做為指導學生入門的基本路徑;而具體對樂學、音韻學、曲學與詩學的考察,以及理論建構,也一一自相關文獻的整理與註疏開始。

十餘年來,或許因為積累已久,在整理與註疏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新問題新思考,並將考察的對象拓至明代的詩學、詞學、音韻學等,而開始對元明曲學的興變有了較為清晰的思考,2014年,最終明確提出「從樂學到曲學:傳統曲學研究的新路徑」。

然而,跋涉千裡,於元明曲學的興變,所窺也不過二三而已。一是詩(詞)學與曲學,有《從詩學到曲學:陳鐸與明中期文學復古思潮的濫觴》存;二是音韻學與曲學,有《從四方新聲到弦索官腔:「中原音韻」與元季明初南北曲的消長》、《魏良輔的曲統說與北宋末以來音聲的南北流變——從<南詞引正>與<曲律>之異文說起》存;三是樂學與曲學,有《試論劉鳳與湯顯祖樂律之爭暨隆萬間的文學嬗變》(未發表)存。

實際三者皆涉元明文學復古思潮的嬗變,大抵自樂學切入,以音韻學為介,而落足於文學,只是各有側重罷了。

因此,本書原本不曾在我的規劃之中,最初於我,不過是跋涉於樂學與詩(曲)學途中不忍自棄的履跡而已。如前所說,有關傳統曲學新路徑新理論的提出,始終基於對文獻、制度、人物的詳細考辨,後者也是我能給予學生幫助的主要路徑。

簡言之,本書最初來源有四:一是《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一書的餘文,如「明初教坊制度考」,「南教坊與武宗南巡」、「吳中曲學」;二是箋證《明史·樂志》所得,如「靈璧磬考」、「冷謙律考」;三是指導學生所撰,如「南教坊考」、「嘉靖萬曆初的禮樂變更」;四是與樂學、曲學研究相關之考訂,如「陳鐸」一節實為陳鐸的生平與家世考,「論樂五書」實為劉湯往來論樂的背景考,「沈璟生平」實為重審湯沈之爭與沈璟曲學而考。

因此,一年前交付出版社時只隨手命為《明代禮樂與演劇考》,並撰寫了一篇緒論,來發明復古樂思潮與師道精神的文學史意義,以告祭往來。

我的心思遊移在書稿外。這兩年來我異樣地忙碌,也從未曾如此真切地體會到,天地只是一座大舞臺——我能做的,只是認真完成所有賦予我的角色,而煙波深處,那所有靈魂的悖動都可以不再。

直到今年三月初開始最後審稿,莫明所以,或許是執著於完美,或者只是窮根溯源的積習,我決定大改。

首先,大刀闊斧地砍掉了原稿的楔子和最後兩章,而在短短的兩個多月間,新增了第三、七、八章,凡八萬餘字;其次,補撰或重撰其他章節的所有前言(或小結),並重新增補資料、調整結構、潤色文字;[1]最後,改定緒論及章節題目。

最後呈現在眼前的書稿,於我而言,已是全新的面目。如果說,原有屬已發表文章的章節是花葉,是多年來發散性思考的聚焦所在;那麼,新增的三章恰恰是有明一代禮樂制度大變的骨幹。兩者相合,我最終從史的角度,理清了從禮樂到演劇的發展軌跡,以及其後文人精神的消長。

尤其是第八章,實際上追溯了成化以來帝王(「君」)與外廷(「師」)之間如何相攜相抗,以至於禮樂大變,尤其是內廷演劇興起的過程。需要說明的是,書稿最後定名為《從禮樂到演劇:明代復古樂思潮的消長》。

在本書中,我所關注的是「消長」,而不是「復古樂思潮」本身,也即這一「消長」所書寫的「從禮樂到演劇」的歷史軌跡,及其歷史意義。至於「復古樂思潮」,所涉具體的人物、流派、內容與意義,自是將來樂學與曲學研究的思考所在。

大抵為紅塵所困,我發現自己近年寫文章也如寫詩,是長期的忙碌與倦怠,在不知所終的拖延中,突然如神鬼附體;而一旦完稿,又是一片蒼茫,我幾乎記不起自己寫過什麼。因是如此,我不得已將自己的學生也卷進了和我一樣的廢寢忘食。

這兩月來,妙丹和鵬程分擔了全部書稿的校核;而新撰章節,也全部依賴靜雅和妙丹幫我查找並搜集資料;劉薇、朦朦和燕燕也參與了一二章節的校核工作,或輸錄工作。我的書稿,自來文獻繁多,最是費時;再者,一來部分章節撰寫已久,二來一些古籍不易借閱,在短期內,查核文獻,統一注釋,尤為不易。

而我近來記憶銳減,不耐繁劇,諸弟子校核之用心實在我之上;然而,校核一事,原本如秋風掃落葉,時掃時有,其中疏漏之處,自當由我一力負責。

另外,本書第五章源出陳惠卿碩士論文《晚明禮樂與教坊演劇考——自嘉靖改制說起》,惠卿一心讀博,卻最終錯失機緣,遂剪裁此篇,以為紀念。

遙憶當年,初作讀書會,惠卿、夢初、方媛、熙良、姝潔諸弟子在,鶯叱燕吒,倒似大觀園內春光宛在,只是都成了過眼煙雲;而今日讀書之盛會,他日又何嘗不是如此。

書此文字,但作雪蹤鴻影看。

翩然來謔,夢裡年光灼。

舞斷天風何處,

蕊燈遠,紫影爍。

長愕,今去昨。

三萬流花驀。

中夜清歌如鴆,

空林下,春衫薄。

——調寄《霜天曉角》

謹以此書

獻給我至愛的孩子

獻給所有已逝的、現在的、未來的青春

獻給芍藥花開,所有夢裡的年光

戊戌年五月下浣書於嘉怡水岸

作者簡介

李舜華

江西廣昌人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博士。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主治元明清文學,現方向為樂學與詩(曲)學。已出版專著《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2006年)、《明代章回小說的興起》(2012年)兩種,發表論文《魏良輔的曲統說與北宋末以來音聲的南北流變——從<南詞引正>與<曲律>之異文說起》(《文學評論》2016年)、《從詩學到曲學:陳鐸與明中期文學復古思潮的濫觴》(《文學遺產》2013年)等若干篇。

注釋:

[1] 當然,我自己已發表的文章,在書稿中基本保持原貌。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李舜華:雅頌亡而變風興:康海與戲曲領域復古運動的濫觴
    《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而這一復甦在文學領域的重要表徵就是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並有王陽明、康海、王廷相等人積極參與的以顛覆官方臺閣體為職志的復古運動。從復古樂思潮的角度來看,一重精神,一重文辭。所謂雅頌亡而變風興,由此可知弘正間戲曲復興的實質。如果說,李夢陽力倡復古,正是師道精神在詩文領域的勃發;那麼,康海以曲發憤,不過是這一精神在戲曲領域的延續。也正是因此,弘正間的戲曲率先以復古的姿態出現,其以北曲為先也勢在必然。換言之,明代中葉,戲曲領域也出現了一次復古運動。
  • 【圍爐夜話】九十,左右翼思潮
    5月26日開始,數千名示威者上街遊行示威,後與警方發生衝突並演變為暴亂,堵路、搶掠商鋪、破壞公物、並且迅速蔓延到全美30多個州。5月28日,明尼蘇達州州長蒂姆·瓦爾茨宣布全州進入緊急狀態。到6月2日為止,騷亂已從明尼阿波利斯蔓延到全國至少150城乃至加拿大、英國、德國、法國、拉美、中東等地。
  • 淺談太極拳中的「陰陽消長」
    太極拳中的「陰陽消長」體現在太極演練的動態過程中,它是指陰陽對立的兩方面在運動過程中此消彼長的動態變化。以太極拳中陰陽對立的兩方面「虛實」、「剛柔」為例來闡釋太極拳形體表現形式上此消彼長的動態變化。太極拳運動過程中無時無刻都進行著身體重心的「虛實」轉移(如雲手腳步動作),太極拳運動的步法動作要求「輕拿輕落」,從腳尖的輕輕提起(實消虛長),逐漸緩慢的移動重心,再到腳尖的輕輕落地踩實(虛消實長),在運動如抽絲的緩慢均勻過程中實現重心虛實的轉換,這個過程體現了太極拳中的陰陽消長。
  • 堂本光一獲菊田一夫演劇大獎 成最年輕獲獎者
    來源:新浪娛樂堂本光一出演《Endless SHOCK》劇照新浪娛樂訊 據日本媒體報導,4月28日,第45屆菊田一夫演劇獎宣布獲獎者名單,20年來出演《SHOCK》系列音樂劇為演劇做出貢獻的堂本光一獲得菊田一夫演劇獎大獎,成為該獎項歷史上最年輕的一位個人獲獎者
  • 《清平樂》|宋代宮廷禮樂:重興雅樂,禮樂醇儒,慶祉綿綿
    至宋代,在前唐五代再次禮崩樂壞禮樂制度,得到宋朝統治者的重視,並努力恢復禮樂制度。宋朝的宮廷禮樂重興雅樂,重視禮儀,是恢復傳統禮樂制度的核心體現。為此宋朝還興辦太常寺為宮廷禮樂機構。宋朝統治者出於穩固政治統治以及在文人士大夫中彰顯帝王威嚴的目的,極力倡導恢復宮廷禮樂,使得宋代宮廷禮樂完成了從"俗"到"雅"的轉變,深究其本質,仍然是中國古代封建等級社會所崇尚的禮儀制度。宋代宮廷禮樂是在宗廟祭祀、祭拜皇陵、出巡宴饗等重大禮儀慶典之中使用,具有很強的禮儀性質。
  • 【文章推介】韓偉︱春秋戰國時代禮樂體系的神性與理性
    到了戰國時代,士階層開始逐漸佔據歷史舞臺中央。餘英時在《士與中國文化》一書中對士在春秋戰國時代的興起做了很好的論述,並且也認為「春秋時代一方面是所謂『禮壞樂崩』,一方面卻又是禮樂愈益繁縟」[11](P42) 的時代,這些認知都較為準確,且具有啟發性。但餘先生並未將士階層的變化與禮樂地位、禮樂信仰的變化進行必要的聯繫。事實上,禮壞樂崩與士的關係應該不大,但禮樂的繁縟則與士階層的壯大存在必然的聯繫。
  • 禮樂中國·樂教未來丨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火炬誰來接下?
    這股東方魅力,需要與全世界文化思潮相互交融碰撞,也更需要薪火承繼。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火炬誰來接下?禮樂文化的時代創新教育模式誰來開發?↓↓↓活動現場6月24日下午,由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華中科技大學中國故事創意傳播研究中心、「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講好中國故事課題實踐基地」保利和樂教育聯合舉辦的中國青少年禮樂文化傳播高峰論壇暨民族教育品牌振興計劃在武漢洪山禮堂啟動。
  • 什麼是「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
    子曰:「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先跟大家講一個跟這一則內容相關的故事。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公孫弘出生於菑川國薛縣。失去職務的公孫弘沒有了經濟來源,於是到邊區去牧豬。 公孫弘以及董仲舒的弟子路溫舒,早年皆因家貧而買不起書。於是路溫舒便將書抄於蒲草之上,而公孫弘則在自己牧豬的竹林中砍伐竹子削成竹簡,將內容抄於竹簡上。雖然他們二人沒有書,但是卻不忘勤奮勉勵。
  • 彰顯禮樂文化的時代價值
    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的「國之大典」,習近平總書記給予了「氣勢恢弘、大度雍容,綱維有序、禮樂交融」的高度評價。綱維有序、禮樂交融可以說是中華禮樂文化展現出的獨特的時代力量。被稱為「中國文化之心」的禮樂文化興於三代,經周公旦「制禮作樂」和孔子「以仁釋禮」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形成了以「仁」為核心、以禮和樂為兩翼,以社會建構、文化建構和人格建構為目標的中華民族的倫理道德文化。以現代性視域審視,禮樂文化在以文化人的時代文化任務中仍蘊含著豐富價值。
  • 軍國民教育思潮和國民教育思潮在近代長沙流布廣、影響大
    各種教育主張備受國人關注,民主革命教育思潮、軍國民教育思潮、美感教育思潮、國民教育思潮、實業教育思潮等競相登場。其中在長沙流布較廣、影響較大的有軍國民教育思潮和國民教育思潮。軍國民思潮側重政治性,就是以軍人為標準,對國民進行軍事知識、技能和素質的教育和訓練,旨在增強民眾的國民意識,特別是對國家和民族的使命感。代表人物有蔡鍔、楊度、陳天華等。
  • 隋唐「禮樂為虛名」論爭
    宋儒歐陽修《新唐書·禮樂志》云:「由三代而上,治出於一,而禮樂達於天下;由三代而下,治出於二,而禮樂為虛名。」「禮樂為虛名」代表了宋儒對前代禮樂文明的普遍看法。顯而易見,三代而下的隋唐禮樂文明對宋儒來說也都是「虛名」了。
  • 一天之中陰陽消長的道理(附語音)
    這裡講的是陰陽消長之道,可以互相理解,都是非常好的。 第二,還有一個名詞叫「合夜」,合夜就是日暮而合於夜也,就是《素問識》裡註解為:「黃昏合夜為一,其相去不遠,猶為酉刻也。」合夜指的就是酉刻,酉就是下午六點前後一小時這段時間,卯是早上六點前後一小時,酉時就是晚上的五點到七點這段時間,指的是夜晚剛剛開始。
  • 墨子為什麼反對儒家的「禮樂」?
    儒家特別重視禮和樂,主張以禮樂教化民眾。禮是在人類的生活實踐中逐漸發展並固定下來的儀式,儒家主張,一個人從生到死都應遵從相應的禮儀規範;在行禮的過程中,往往伴隨著音樂。儒家思想認為禮樂是對人類感情的彰顯和節制,是合乎人的性情的,對人的性情有調節和安慰作用。
  • 輪到禮樂!閃滘圍、田地圍擬徵地超88畝!補償標準為……
    江門禮樂徵地啦!近日,江門市自然資源局發布一則擬徵收土地公告:因城市建設需要,擬徵收位於禮樂街道辦事處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總社、禮樂街道辦事處東紅股份、向榮股份、雄鄉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社的集體土地。補償登記辦法:請在該範圍內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村村民或其他權利人持權屬證明材料於2020年8月14日前到禮樂街道辦事處股份合作經濟聯合總社辦理徵地、拆遷補償登記手續。
  • 黃帝與中華禮樂文明
    [①]早在漢代已經對夏以前的先王之樂不甚明了,《漢書·禮樂志》記載的曲目並不完整,釋義的理由並不充分,樂舞的人文內涵也十分模糊,需要更多的史料來充實和構建。楊蔭瀏說:「關於遠古時期的音樂文化,我們今天掌握的史料還很少。除了數量有限的文化實物以外,還有一些後世記錄的神話與傳說。而神話傳說,則到了後世階級社中才得逐漸被記錄下來。
  • 宛如水稻田之界畫——記明代水田衣
    儘管如此,在講究服飾制度的明代,水田衣的流行也無異於一次服飾史上的突破。因為在中國古代,服飾多先在上層社會流行後才為下層所效仿,而水田衣這種自下而上的發展態勢表明:一方面水田衣本身具有極強的藝術美感;另一方面其特殊的服飾效果表達了個性美,而這種個性即源於人們渴望自由,張揚自我的心態,如果從服飾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個體的著裝行為反映出內在的真實人格。
  • 周邦禮樂與「雅、俗」觀
    中國「禮樂」文明在近百年來幾經波折,在今天重拾「文化自信」的時代,我們有必要重新梳理「禮樂」文明的源頭。這樣的一種禮樂人生與禮樂政治,是「天下大同」的「王道政治」的重要一環。中國素來以禮樂之邦著稱,自從周王朝形成了一套完備的禮樂制度,將華夏文明推向頂峰,後世的王者、儒生幾乎無不追思周之禮樂興邦,每在建立新的政權之後,無不制定當朝「禮樂」,從而承續了「禮樂文明」。
  • 世俗勢力與伊斯蘭宗教勢力的消長
    Eric Chaney發表在Econmetrica上的文章Revolt on the Nile: economicshocks, religion, and political power運用實證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世俗勢力與宗教勢力之間此消彼長的關係。
  • 世界史:明實學思潮的興起,刺激了詩文風尚的變革,是為什麼?
    百家原創作者:洪文說歷史哈嘍,新的一天開始了,大家今天隨著小編一起了解,在歷史上,明代文學的一個突出現象是復古與反覆古遷回曲折地發展。晚明實學思潮的興起,刺激了詩文風尚的變革,出現了「經世派」文學,「致用」和「功利」成為一致歸趨。
  • 當代社會思潮對青年群體的影響研究
    【摘要】隨著網際網路的迅速普及,當代青年能夠接觸到的各種思潮不斷增多,社會思潮對青年思想和行為的塑造也愈加深刻。當前,泛娛樂主義、新消費主義、新愛國主義和積極的民族主義是對青年群體影響較大的社會思潮。這些思潮有著明顯的時代特色,也存在著和資本、技術相互交融的特點,引導青年健康成長的關鍵在於準確把握青年思潮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