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有明文學的劇變,實以文學復古思潮的起來為標誌,然而,這一復古思潮斷非僅僅存在於文學領域,如何從詩藝上鼓吹「詩必盛唐」「文必秦漢」,而是席捲了整個明代學術史傳統體系的大變,而經學領域的復古樂思潮恰為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其實質是一代士林對自我性命思考的重新體認,併集中體現為以禮樂教化自任為核心的師道精神的消長。
早在筆者《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2006)一書中,便明確指出,當成弘以來,明代同樣出現了學術下移,也即打破了官方程朱理學一統,而諸子百家蔚興的局面(小說戲曲都為諸子之一);並試圖用「師道復興」這一概念,來重構復古運動的興起以及後來文學領域的一系列變化,從而最終將傳奇的起來指向官方禮樂制度衰微與朝野士夫復古樂思潮大興下整個中晚明學術格局的大變。
在此基礎上,《明代禮樂與演劇考——兼論復古樂思潮的興起(2018)》一書,則明確擇取有明樂制與樂學譜系中的典型人物與典型事件,加以考訂,力圖以復古樂思潮的消長來涵攝官方製作中的君師之爭、以及士大夫自朝而野考音定律的歷史軌跡及其意義,由此重構有明一代禮樂制度及其影響下演劇的變遷。
尚需提出的是,該書在勾勒明代,尤其是成化以來音聲的雅俗大變時,始終聚集於文學統系的南北之爭,從而突出了南京與吳中的意義。
目 錄
序(廖可斌)
緒論
引 傳統曲學研究新路徑的提出
一 重辨復古(樂)思潮與師道精神的文學史意義
二 明代樂制的更變與復古樂思潮的消長
第一章 明代教坊制度的興衰
第一節 明初教坊制度的構建
第二節 南教坊的興衰
第二章 洪武時期的考音定律與元以來復古樂思潮的衰微
引 從洪武初制到洪武定製
第一節 靈璧石考——從朱元璋擊磬考音說起
第二節 冷謙律考——兼論洪武暨有明製作的雅俗之爭
第三章 永宣以來的禮樂變化與成弘復古樂思潮的興起
第一節 永宣時期的禮樂昇平與正統以來的禮樂廢弛
第二節 君師矛盾與成弘復古樂思潮的興起
第四章 南京與吳中:弘正以來第一次復古樂思潮的消長
第一節 陳鐸:一代樂王與南京的禮樂軍政之變
第二節 南教坊、武宗南巡與南京士林思潮的變遷
第三節 從復古到性靈到會通:明中葉吳中曲學的興起
第五章 嘉靖萬曆初的禮樂變更與復古樂思潮的困境
第一節 嘉靖朝的銳意更制與諸家樂書的蔚興
第二節 隆慶、萬曆初年的禮樂新政
第六章「典樂」夢醒與嘉萬間第二次復古樂思潮的消長
第一節 劉鳳與湯顯祖的論樂五書——從嘉萬政治的複雜變局說起
第二節 一代典樂的歸隱:沈璟生平與嘉靖以來的政治
第七章 萬曆十年後的禮樂失修與復古樂思潮的蒼涼
第一節 一代典禮的焦灼:沈鯉的銳復古制與不得其時
第二節 從萬曆荒禮怠樂到崇禎欲重建而不能
第八章 教坊制度的解體與宮廷俗樂的大興
第一節 禮樂機構的日益內廷化與皇家梨園的興起
第二節 從豹房、無逸殿到四齋、玉熙宮:內廷天下與皇家梨園
小結
主要徵引文獻
後記
後 記
又是一年梔子花開。我只是偶然在清晨暗夜裡,聞到了那久違的芬芳。
這是我繼《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明代章回小說的興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後的第三本著作,自我博士畢業以來,恰巧是六年一本,仿佛有冥冥中的昭示。不過,這本書原本不在我的學術規劃之中。
自讀博以來,筆者始終對晚明文學復興的精神意義、對中國歷史「近世」的轉折情有獨鍾,遂有意自文本至歷史,自政治至制度,由此觀照一代文學史的文體嬗變及其所蘊含的精神內涵。
也正是因此,筆者的研究興趣也迅速由小說史與演劇史,一直拓至曲學、詩學、音韻學與樂學,試圖由此發明曲學究竟是如何脫離樂學與詩學而漸次獨立的。也許,我始終無法釋懷的是晚明學術大變下,那一代人重新體認性命之道的喜怒歌哭。
不過,以樂學來發明曲學,這一研究路徑所涉實大,亦不易解。因此,當初出於鄭重,遂有意從箋證《明史·樂志》及相關音樂文獻入手,考其制度,寫其政治,並將之做為指導學生入門的基本路徑;而具體對樂學、音韻學、曲學與詩學的考察,以及理論建構,也一一自相關文獻的整理與註疏開始。
十餘年來,或許因為積累已久,在整理與註疏的過程中,不斷發現新問題新思考,並將考察的對象拓至明代的詩學、詞學、音韻學等,而開始對元明曲學的興變有了較為清晰的思考,2014年,最終明確提出「從樂學到曲學:傳統曲學研究的新路徑」。
然而,跋涉千裡,於元明曲學的興變,所窺也不過二三而已。一是詩(詞)學與曲學,有《從詩學到曲學:陳鐸與明中期文學復古思潮的濫觴》存;二是音韻學與曲學,有《從四方新聲到弦索官腔:「中原音韻」與元季明初南北曲的消長》、《魏良輔的曲統說與北宋末以來音聲的南北流變——從<南詞引正>與<曲律>之異文說起》存;三是樂學與曲學,有《試論劉鳳與湯顯祖樂律之爭暨隆萬間的文學嬗變》(未發表)存。
實際三者皆涉元明文學復古思潮的嬗變,大抵自樂學切入,以音韻學為介,而落足於文學,只是各有側重罷了。
因此,本書原本不曾在我的規劃之中,最初於我,不過是跋涉於樂學與詩(曲)學途中不忍自棄的履跡而已。如前所說,有關傳統曲學新路徑新理論的提出,始終基於對文獻、制度、人物的詳細考辨,後者也是我能給予學生幫助的主要路徑。
簡言之,本書最初來源有四:一是《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一書的餘文,如「明初教坊制度考」,「南教坊與武宗南巡」、「吳中曲學」;二是箋證《明史·樂志》所得,如「靈璧磬考」、「冷謙律考」;三是指導學生所撰,如「南教坊考」、「嘉靖萬曆初的禮樂變更」;四是與樂學、曲學研究相關之考訂,如「陳鐸」一節實為陳鐸的生平與家世考,「論樂五書」實為劉湯往來論樂的背景考,「沈璟生平」實為重審湯沈之爭與沈璟曲學而考。
因此,一年前交付出版社時只隨手命為《明代禮樂與演劇考》,並撰寫了一篇緒論,來發明復古樂思潮與師道精神的文學史意義,以告祭往來。
我的心思遊移在書稿外。這兩年來我異樣地忙碌,也從未曾如此真切地體會到,天地只是一座大舞臺——我能做的,只是認真完成所有賦予我的角色,而煙波深處,那所有靈魂的悖動都可以不再。
直到今年三月初開始最後審稿,莫明所以,或許是執著於完美,或者只是窮根溯源的積習,我決定大改。
首先,大刀闊斧地砍掉了原稿的楔子和最後兩章,而在短短的兩個多月間,新增了第三、七、八章,凡八萬餘字;其次,補撰或重撰其他章節的所有前言(或小結),並重新增補資料、調整結構、潤色文字;[1]最後,改定緒論及章節題目。
最後呈現在眼前的書稿,於我而言,已是全新的面目。如果說,原有屬已發表文章的章節是花葉,是多年來發散性思考的聚焦所在;那麼,新增的三章恰恰是有明一代禮樂制度大變的骨幹。兩者相合,我最終從史的角度,理清了從禮樂到演劇的發展軌跡,以及其後文人精神的消長。
尤其是第八章,實際上追溯了成化以來帝王(「君」)與外廷(「師」)之間如何相攜相抗,以至於禮樂大變,尤其是內廷演劇興起的過程。需要說明的是,書稿最後定名為《從禮樂到演劇:明代復古樂思潮的消長》。
在本書中,我所關注的是「消長」,而不是「復古樂思潮」本身,也即這一「消長」所書寫的「從禮樂到演劇」的歷史軌跡,及其歷史意義。至於「復古樂思潮」,所涉具體的人物、流派、內容與意義,自是將來樂學與曲學研究的思考所在。
大抵為紅塵所困,我發現自己近年寫文章也如寫詩,是長期的忙碌與倦怠,在不知所終的拖延中,突然如神鬼附體;而一旦完稿,又是一片蒼茫,我幾乎記不起自己寫過什麼。因是如此,我不得已將自己的學生也卷進了和我一樣的廢寢忘食。
這兩月來,妙丹和鵬程分擔了全部書稿的校核;而新撰章節,也全部依賴靜雅和妙丹幫我查找並搜集資料;劉薇、朦朦和燕燕也參與了一二章節的校核工作,或輸錄工作。我的書稿,自來文獻繁多,最是費時;再者,一來部分章節撰寫已久,二來一些古籍不易借閱,在短期內,查核文獻,統一注釋,尤為不易。
而我近來記憶銳減,不耐繁劇,諸弟子校核之用心實在我之上;然而,校核一事,原本如秋風掃落葉,時掃時有,其中疏漏之處,自當由我一力負責。
另外,本書第五章源出陳惠卿碩士論文《晚明禮樂與教坊演劇考——自嘉靖改制說起》,惠卿一心讀博,卻最終錯失機緣,遂剪裁此篇,以為紀念。
遙憶當年,初作讀書會,惠卿、夢初、方媛、熙良、姝潔諸弟子在,鶯叱燕吒,倒似大觀園內春光宛在,只是都成了過眼煙雲;而今日讀書之盛會,他日又何嘗不是如此。
書此文字,但作雪蹤鴻影看。
翩然來謔,夢裡年光灼。
舞斷天風何處,
蕊燈遠,紫影爍。
長愕,今去昨。
三萬流花驀。
中夜清歌如鴆,
空林下,春衫薄。
——調寄《霜天曉角》
謹以此書
獻給我至愛的孩子
獻給所有已逝的、現在的、未來的青春
獻給芍藥花開,所有夢裡的年光
戊戌年五月下浣書於嘉怡水岸
作者簡介
李舜華
江西廣昌人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博士。2013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主治元明清文學,現方向為樂學與詩(曲)學。已出版專著《禮樂與明前中期演劇》(2006年)、《明代章回小說的興起》(2012年)兩種,發表論文《魏良輔的曲統說與北宋末以來音聲的南北流變——從<南詞引正>與<曲律>之異文說起》(《文學評論》2016年)、《從詩學到曲學:陳鐸與明中期文學復古思潮的濫觴》(《文學遺產》2013年)等若干篇。
注釋:
[1] 當然,我自己已發表的文章,在書稿中基本保持原貌。
本文經作者授權刊發,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