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田衣——衣以章身,與貌相宜
他還強烈排斥當時頗為流行的一款服裝,叫「水田衣」。 「水田衣」是由多種布片縫綴起來,像稻田的格子一樣。他認為:中國的服裝從古至今都講究縫越少越好,最高的境界應該像神話傳說裡那樣「天衣無縫」;一塊塊小格子面料縫縫太多,製作時會吃掉很多面料,很費工費料。他還認為「水田衣」顏色混雜,視覺雜亂,很容易把對方的視線吸引到衣服上,而忘記了臉的存在。其實對水田衣的審美,要超越個人的視覺審美,上升到意境層面。
-
明代服飾
為重新振興中國社會,明朝政府採取了上承周漢,下取唐宋的治國方針,對整頓和恢復禮儀極其重視,並根據漢族傳統重新規定了服飾制度。在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發展的前提之下,明代的服飾面貌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成為中國近世紀服飾藝術的典範。
-
鳳堰古梯田:深藏在秦巴山區的清代古梯田 阡陌交通宛如世外桃源
陝西漢陰,是一座不大的移民小城,這裡自從明清時期就有眾多南方各省移民到此居住,久而久之,這座位於北方的小城似乎變得更像江南了,人們的生活習慣、飲食文化、建築風格宛如南方一樣。位於漢陰縣漩渦鎮的古梯田,距今已經有250多年歷史了,而且這裡連片的梯田面積竟然有1.2萬餘畝,這規模也是秦巴山區最大的,遠遠望去一片片的水稻在丘陵上起起伏伏,景象也是十分壯觀的。漢陰鳳堰古梯田包括鳳江梯田和堰坪梯田,依山傍水分布在海拔500米至650米之間的秦巴山區,連片梯田共有1.2萬餘畝。這裡種植的農作物以水稻、油菜、玉米為主,一年兩熟。
-
明代朝服「奇遇」記
而珍貴的明代朝服,也揭開了關於中華服飾文化的嶄新一面。 明代官服是服飾文化體系中禮文化的代表和典範。明代文武官員在大祀慶成、正旦、冬至、聖節及頒降開讀詔赦、進表、傳制時穿朝服,外任官只在三大節、拜牌及迎詔時用朝服。明代官員朝服繼承了唐宋以來的形制,戴進賢冠、穿赤羅衣、裳、白紗中單、蔽膝、革帶、大帶、玉佩、大綬、襪、履等。
-
組圖:走進海陽西沽頭村,參觀膠東半島為數不多的水稻田
根據史料記載,明代福山的郭宗皋在南方任職歸來之後,才開始在登州府境內推廣種植水稻,不過受自然環境限制,始終沒有大規模發展開來。目前,在膠東半島,成片的水稻田比較少見,旱稻還多少能看到。這組圖片就帶大家參觀一處難得的大片水稻田,它位於煙臺海陽市龍山街道(原大閆家鎮)的西沽頭村。在海陽當地,沽頭大米早已名聲在外。
-
水稻分櫱是水稻增產的重要環節,咱們就聊聊水稻分櫱那些事
水稻分櫱的多少質量高低,直接對於我們水稻的產量造成了直接的影響,所以如何讓水稻分櫱有利於高產是我們一直都在努力的一個方向。我們這篇文章就和大家說說水稻分櫱那些事,希望可以對大家有所啟發。我們先說說水稻理論上的分櫱數量,讓大家對自己水稻的分櫱狀況有一個比較直觀的認識。一般來說一個主莖葉片數量為13葉的品種,理論上可以進行三次分櫱,第一次分櫱為9個,第二次分櫱數量為21個二次分櫱,最後還有10個三級分櫱。但是在我們實際栽培的時候,一般我們的稻田只有兩次分櫱發生,第三次分櫱很少發生。
-
【著力發展富硒水稻 助力水稻增產增效】
【著力發展富硒水稻 助力水稻增產增效】 2020-12-19 10: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上澤墟 明代十三墟 繁盛不稍減
僑墟檔案 上澤墟由當地陳姓鄉民始建於明代中期,為明嘉靖廿四年(1545年)編纂的《新寧縣誌》記載的十三墟之一,民國年間擴建成現今規模。上澤墟主街道呈南北走向,長約300米,兩側現存中西合璧的騎樓建築83棟。 核心提示 走進臺山最古老的墟鎮之一上澤墟,能看到歷經400年不減繁盛的熱鬧。
-
水稻病害螟蟲怎麼辦?水稻螟蟲的症狀和防治!
進入9月份中旬,全國各地的中稻和晚稻也即將迎來秋收,但是單從水稻的生長現狀就能大致看出每家每戶的質量和產量,主要原因在於水稻螟蟲的防治上就能決定了水稻的產量。那如何才能有效防治水稻螟蟲提高水稻產量呢!水稻分櫱期和孕穗期最易受害。二、水稻螟蟲防治措施在防治策略上,應該根據水稻栽培特點和螟蟲發生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防治對策。1.加強蟲害預測預報應用雙紅外線電子測報系統,及時傳遞測報信息,指導農戶正確用藥,適時防治。
-
淳安碑刻錄:明代山陰王畿《瀛山書院記》碑
明代山陰王畿《瀛山書院記》碑瀛山書院現存舊碑七通,以明代王畿《瀛山書院記》碑刻字數最多。
-
水稻抗病 病原真菌居然操控線粒體應對
原標題:水稻抗病 病原真菌居然操控線粒體應對 記者14日從中國農科院獲悉,該院植物保護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組研究創新團隊,通過分析水稻稻瘟菌如何利用效應蛋白操控線粒體分裂
-
【讀城】成都明代蜀王府記
其中,出現了一些明代蜀王府的殘件。時間長了,筆者所收明代蜀王府的各種建築構件亦有相當數量。把玩品味之中,腦海裡常常閃現出五六百年前的巍巍蜀王府。曾經的玉殿瓊樓(今屬成都龍泉驛區)的楚山紹琦禪師,是明代著名的臨濟宗禪師。
-
明代紫檀木雕虯龍夔鳳紋筆筒賞析
漢代孔鮒的《孔叢子·記問》中有:「天子布德,將致太平,則麟鳳龜龍先為之呈祥。」南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中也有「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本次專場推出一件明代紫檀木雕虯龍夔鳳紋筆筒,堪稱十七世紀精妙之代表。
-
科學家水稻基因研究成果發布 設計水稻不再是夢
這是國內外水稻研究專家大協作的重大成果,體現了中國農業科學在水稻基因組研究方面居於世界領先位置,擴大了我國水稻功能基因組研究國際領先優勢 專家介紹,「3010份亞洲栽培稻基因組研究」這一重大科技成果將推動水稻規模化基因發掘和水稻複雜性狀分子改良,提升全球水稻基因組研究和分子育種水平,加快優質、廣適、綠色、高產水稻新品種培育。為此,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有關負責人。
-
《綠色水稻和水稻田》八臂那吒-協助拍攝
綠色水稻和水稻田【第1幅圖】此作品由江西攝影愛好者隗先生在著名的包頭地區拍攝綠色水稻和水稻田【第2幅圖】此作品由煙臺攝影愛好者敖先生在著名的柳州地區拍攝綠色水稻和水稻田【第3幅圖】此作品由西安攝影愛好者都先生在著名的金華地區拍攝
-
遍地金黃宛如油畫,仙桃秋收圖景美爆了!
攝影/鄧娟 遍地金黃宛如油畫 仙桃秋收圖景美爆了! 「種水稻擔心的地方太多了,育秧後怕種子不發芽,秧苗種下後又擔心長勢不好。」彭少平說,種大田,投資大,風險高。稍有不慎,就會影響全年收成。
-
全球第5大米出口國緬甸的水稻種植簡況,及機會分析
環繞緬甸東、北、西三面的群山和高原宛如一道道屏障,阻擋了冬季亞洲大陸寒冷空氣的南下,而南部由於沒有山脈的阻擋,來自印度洋的暖溼氣流可暢通無阻。緬甸生態環境良好,自然災害較少。圖例:伊洛瓦底江邊的寺廟緬甸全年氣溫變化不大,最冷月(1月)的平均氣溫為20℃-25℃;最熱月(4、5月間)的平均氣溫為25℃-30℃。各地氣溫年較差也不大。
-
明代女子出門穿得多嗎?明代女人的衣櫃裡裝的衣服可能比你還多
明代女子的服裝主要有衫、襖、霞幀、背子、比甲、水田衣及裙子,衣服的基本樣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為右衽,恢復了漢族的習俗,其中霞陂、背子、比甲為對襟,左右兩側開衩。道出半臂是褙子的前身,褙子在明代也是極為流行,男女皆可穿。褙子有直領對襟、斜領交襟、盤領交襟等樣式,以直領對襟式最常見,窄衣修身、錦飾作緣,腰身為直線形,兩側腋下開衩,袖子有寬窄、短長之分,衣長有半身、及膝、過膝、至足幾種,下擺窄長,腋下開高衩,即衣服前後襟不縫合,腋下或背後垂有帶子,但並不系扎。穿著時衣襟敞開,露出裡衣,稱作「不制衿」。
-
水稻的故事——渾水摸魚
水稻是稻屬穀類作物,原產於中國和印度,七千年前中國長江流域的先民們就曾種植水稻。稻是人類的主要糧食作物,世界上可能超過有14萬種的稻,而且科學家還在不停的研發新稻種,因此稻的品種究竟有多少很難估算。水稻所結子實即稻穀,稻穀脫去穎殼後稱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層即可得到大米。
-
16農戶畝產超900公斤 新昌水稻高產創下新紀錄
新昌縣農業部門持續多年與農民一起進行水稻高產技術攻關,在「藏糧於技」的同時,也實現了「藏技於民」。日前,記者從縣農業農村局獲悉,今年新昌縣水稻高產攻關成績再創歷史新高,16位參與攻關的農戶畝產超過了900公斤,為歷年最多的高產集群;其中羽林街道楓家潭村何其龍攻關田畝產達到了1019.33公斤,為我縣第三次突破畝產噸糧,創下我縣水稻高產的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