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安碑刻錄:明代山陰王畿《瀛山書院記》碑

2021-02-13 淳安老家

明代山陰王畿《瀛山書院記》碑

瀛山書院現存舊碑七通,以明代王畿《瀛山書院記》碑刻字數最多。此碑碑頭及碑身都有殘缺,但字跡仍然清晰。該碑落款為:山陰龍溪居士王畿撰,門生周履恪頓首拜書。

該碑文未見於《瀛山書院志》,民國《遂安縣誌》有該記,但對照碑文,刪改縮略幾近一半,根本無法以文補正碑刻。很幸運,1990年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日本藏罕見中國地方志叢刊》有楊守仁修、徐楚纂的萬曆《嚴州府志》,其藝文志收錄王畿《瀛山書院記》全文,與碑刻極少出入。

瀛山書院記 

王畿

遂境多崇山,瀛山距邑西北四十裡。宋熙寧時,有詹安者構書院於其崗,群族戚子弟而教之。山下鑿池引泉,注之為方塘,以便遊息。意在課子弟,取科第,期以節義文章名世也。厥後,孫儀之始慨然有志於學。儀之舉紹興二十一年進士,累官吏部侍郎。淳熙中,與朱晦翁相友善,常往來山中,論格致之學,因為題《方塘詩》以見志。時有書問相辨析,所遺《墨寶》至今猶存。但世遠蕪廢,僅存書院之名而已。

明隆慶戊辰,宛陵周子恪來令遂。周子伯兄太常君怡,嘗從予與緒山錢子遊,深信師門良知之學。其治遂也,以振起斯文為己任,每攜同志諸子弟訪瀛山方塘之舊,銳意興復,聚材鳩工,辨方正位,命方應時董其役,方嘉會、方言等任其勞。經始於七月之望,再越月而落成,凡為屋二十有四楹,仍匾曰「瀛山書院」。中為「格致堂」,前為「登瀛亭」,後為「二賢祠」,規制宏麗,而數百年之既廢者煥然復新矣。應時謂事不可以無紀,因受命於周子,走書幣來徵言。

夫晦翁之學傳五百年矣。自陽明先師倡「致良知」之教,風聲遍於海內,凡名區勝地,往往創置書院,以為聚友講學之所。負志向學,不無其人。或尚未免徇名亡實,從意氣上激住,知解上湊泊,甚至從門面格套上支撐,文章流為綺語,節義變為客氣,未肯默默自反,從身心性情上理會,以求自得之益。所以意氣有時而衰,知解有時而窮,門面格套有時而廢。雖讀書業舉,以文章節義相期者,亦未免志有所奪,功有所妨,而道德之風日微。間有一二獨立而不變者,譬如碩果綴於群陰之上,僅僅自守,得免墮落亦已難矣。周子乃能興復若此,此碩果反生之兆也。夫道有本,學有機,不探其本,不循其機,雖豪傑之資無從而悟入。千古聖賢,惟在會理性情。是謂喜怒哀樂未發之中,道之本也。其機存乎一念之微,性情得而天地萬物舉之矣。

孔子稱顏子好學,惟曰「不遷怒」,所以反情而復性也。才動就覺,才覺就化,從一念上抉擇,不待遠而後復是,豈意氣之可逞,知解之可求,門面格套之可倚,文章節義之可名。此之謂自得之學,至易至簡者也。顏子沒而聖學亡,千載不傳之秘,始終於濂溪而傳之明道,曰主靜無欲,曰定性無事,此其的也。龜山、上蔡、豫章、延平皆令學者先立大本,觀未發已前氣象。師友淵源,相守以為學脈,沿至考亭,學始一變。其曰為學在於窮理,窮理在於讀書,讀書在於循序致精,而居敬持志以為之地。隔涉幾重公案,延平嘗欲授以未發之旨,自謂當時貪聽講論,又方酷好訓話,不得盡心於此。至今若存若亡,無一的見,易簡支離,孰同孰異,必有能辨之者矣。自先師發明不學不慮之旨,以開來學,循溓洛之緒,上遡洙泗之傳,所謂未發之中也。慎其機於不睹不聞之微,推其至於無聲無臭之妙,範圍曲成,通晝夜之道,而知者惟此而已。

先師嘗謂「格致之說有異,每疚於心,因取晦翁全書讀之,晦翁固已深悔之矣」。揭之以為晚年定論,所謂君子之過無傷於日月之明,聖賢之存心也。試舉一二與諸君籌之。

有曰:學之道惟在求放心。今一向耽著文字,令此心全體都奔在冊子上,更不知有巳,雖讀得書,亦何益於吾事耶?

有曰:讀書只為學中一件事。文字雖不可廢,然涵養本源而察於天理人心之判,此是日用不可間斷的事。今自家一個身心,不知安頓去處,而談王說伯,將經世事業別作一項伎倆商量,不亦謬乎。

有曰:從前為學,實有向外支離之病,不惟誤己而誤人,亦不少近,方尋得一個頭緒,似差簡約端的,始知文字言語之外真別有用心處。

有曰:此個大頭腦非外面物事,是我元初本有的。曰人生而靜,曰喜怒哀樂之未發,人汩汩地過了日月,不曾存息,不曾實見,此體段如何會有用力處。凡此見晚年精詣之論也。

其他或間、傳疏、讀書窮理諸說,乃其蚤年未定,流傳世間,欲改而未之及。諸君取而玩之,亦可以無疑於用力之方矣。天理者,吾心自然之條理,非有假於外也。若曰讀書窮理,理果在於書已乎?問者曰:然則為學之無事讀書可乎?餘曰:遊談無根,昔人所戒,書何妨汝讀。學者之讀書,有印正之義焉,其次有觸發之義焉,其次有栽培之義焉。是謂以我觀書,不以書博我,善於讀書者也。

今諸君所事者舉業,所讀者聖賢之書,而為學之志未免為其所奪者。非舉業之能累人,繁華之念重,故視舉業亦重,營營得失不能不為其所奪耳。若能審於名實之辨,屏斥繁華,專志於身心性情之務,烱然內照,觀所謂未發之中以求自得,不得以意氣、門面之習汩於其間,身心之念重一分,繁華之念自然輕一分,早識而力反之,持衡之勢也。諸君志本絕塵,而區區復以舉業瀆告之者,隨方解縛,是猶以世間豪傑待諸君也。若是出世間大豪傑意之所示,便當豁然,所謂見鞭影而走,豈惟不患妨功,即舉業為德業,千古學脈亦將重有賴焉。

周子篤信師傳,不緇於習,以政為學,以身為教,約己以廉,惠眾以慈,敦士以禮。其興復書院也,表先正而啟發後人,擴其同善之仁而不為靡文繁飾,信施而易從,所令不反其所好,藏身之恕也。雖然,良心難保而易失,舊習易溺而難反,有道者之所深憂也。不肖年踰七十,百念巳隳,而求友一念,老而彌切,何時放剡曲之舟,策杖訪瀛山,相與登格致堂,問活水之源,申究先師與晦翁證悟之因,以助成弦歌之化,非徒一嘆而已也。書此以為左券雲。

 

根據該記,周恪於隆慶間任遂安知縣,訪瀛山書院舊址,遂與諸生方應時等倡復瀛山書院。周恪請王畿、錢德洪作記。據瀛山書院記,其後,王畿、錢德洪前來書院講會,講會內容大多為王陽明心學,與朱熹理學多有不同。儘管如此,因為明朝倡辦官學,禁止私學,多次禁毀書院。周恪能復建瀛山書院,並召集師生講會,讓瀛山書院文脈相傳,也極為可貴了。

周恪,明隆慶間遂安知縣,字有之,江南太平人,舉人。剛介質直,留心風化,表章節孝,及先賢張朱遺蹟,新黌舍,拓頖池,拔士之秀者月課之。徵收令民自兌自封,投櫃貯解如制。先是多徵商貨,胥吏藉以滋虐,悉嚴禁焉。升京府推官。縣誌有去思碑。

王畿,字汝中,號龍溪,山陰人。舉進士,不赴廷對,卒業師門。浙東西賢士大夫多與之遊。隆慶庚午,周恪以禮請抵瀛山,發明格致之學,飈馳雲附,稱盛絕焉。時方應時讀書瀛山,居人夢精舍火,紅旗覆山頂。是科秋捷,先生作《夢徵篇》贈之。

 

相關焦點

  • 淳安姜家:以詩為媒,傳延新安文化
    淳安縣姜家鎮境內的瀛山書院始建於北宋熙寧年間,歷經近千年興廢更進,仍留存著方塘、大觀亭、得源亭等文化遺址,以及明代的《瀛山書院記》、清代的《方塘詩》等10餘塊碑刻,訴說著朱熹和瀛山書院的淵源和情愫。為了進一步發掘弘揚新安文化、做精「詩詞之鄉」品牌,10月18日至19日,「紀念朱熹誕辰890周年大會暨新安文化學術研討會」在姜家瀛山書院召開,活動由浙江省儒學學會、福建省閩學研究會、淳安縣委縣政府主辦,以紀念朱熹誕辰載體,以新安文化研討為核心,以匯聚國學人才為抓手,盛邀來自全國各高校科研機構研究浙學、閩學、蜀學、湖湘學及朱子理學文化的80餘位專家,暢談朱子新安理學的當代意義
  • 「優免」碑刻錄「順民心」的事兒
    「優免」碑刻錄「順民心」的事兒(古碑解讀之八)7日3日,臨湘「萬裡茶道」申遺辦工作人員一行,深入龍窖山區調研。在羊樓司鎮和平村廖家臺竹埜曾家屋場前的大路旁發現屹立一通「曾氏優免」碑。碑雖斷為兩截,但字跡清晰可辨。工作人員當即進行現場勘測、拍錄資料。
  • 《鄭文公碑》的臨寫
  • 「重修楊公祠碑」歸家記
    這是一塊清光緒元年的碑,全稱「重建楊忠節公祠碑記」。由即將離任的吳江知縣金福曾撰文,由接任的知縣金吳瀾書寫。整碑長69公分,寬30公分,厚13公分,青石。碑文楷體書寫,充盈俊朗魏碑氣,字口清晰,刻工精良。此碑原嵌於楊公祠廳堂後牆上。上世紀九十年代前期,楊公祠遷移,此碑流失。圍繞此碑,幾多歷史事件,足以成書。
  • 《曹全碑》偏旁部首全解析
    《曹全碑》全稱《漢郃陽令曹全碑》,因曹全字景完,所以又名《曹景完碑》。《曹全碑》系東漢王敞等人為郃陽令曹全紀功頌德而立。
  • 天下第一碑——記「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誰知就在此碑長睡地下800年後,也就是明天啟三年(1623年)此碑突然又出現在中國的光天化日之下。當時西方各國有不少的傳教士得知後,爭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譯成拉丁文寄往歐洲本國。由於動靜太大,引起注意,當地人怕此碑被他們盜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勝寺內,豎起來交寺僧保管。
  • 盱眙發現嘉靖皇帝《御製程子四箴並跋》碑
    在這塊明代石碑的殘餘文字中,發現了「以示君子之人。嗚呼!箴之功宜」這樣幾個字,如此之文,似曾相識,仔細一回憶,突然想起了清光緒《盱眙縣誌稿》「卷十三·金石」中曾記有的「明世宗御書《程子四箴並跋》」(見冊六「金石卷」第十三頁),縣誌載:明世宗御書《程子四箴並跋》,正書,嘉靖六年(1527)。石在文廟內。計四方,每方長二尺橫三尺五寸,字徑一寸二分,文不錄;跋字徑六分。
  • 將軍碑遺址
    成都北郊流傳著一副很有名的對聯:「將軍歡喜乘駟馬,天回玉壘作長安」,這副對聯牽出三個地名——將軍碑、歡喜庵
  • 武則天立無字碑的內幕?
    關於無字碑的由來,眾說紛紜,主要有幾種說法:其一,武則天用以誇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達;其二,武則天自知罪孽重大,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其三,武則天立「無字碑」,功過是非任憑後人評說,是聰明之舉。
  • 鄭文公碑書法作品欣賞
    鄭文公碑書法欣賞鄭文公碑書法欣賞  鄭文公碑的由來和讚譽  全稱「魏故中書令秘書監鄭文公之碑」,簡稱「鄭文公碑」或「鄭羲碑」。系北魏光州刺史鄭道昭於公元511年(永平四年)為其父鄭羲所立。  《鄭文公碑》上下兩碑,碑文大體相同。鄭道昭先於天柱山刻出《鄭文公之碑》(碑身由一塊天然碑狀石稍加琢磨而成,豎式,無碑額,屬摩崖類刻石。)後,發現掖縣雲峰山之東的寒洞山石質較佳,又再重刻,正書額題「熒陽鄭文公下碑」七字。為區別二碑,稱天柱山之碑為「上碑」,雲峰山為「下碑」。 天柱山「上碑」,書風、內容與雲峰山《鄭文公下碑》相同,唯字數較少。字體略小於下碑,文字磨滅較甚。
  • 吳湖帆對昭陵碑拓的搜求考藏
    即以此拓奉之,冀畢氏四石舊拓之絡繹相合,當亦兄之願也,辛巳正月十三日倩庵記。」至於未記來源者,《梅景書屋題跋記》中有:舊拓《唐汾陰獻公薛收碑》,《蘭陵公主碑》,明拓(石殿撰跋本)《唐薛國公阿思那忠碑》;《醜簃日記》1933年1月10日亦記:「訪褚禮堂,取宋拓《李靖》、《姜遐》碑二本,未遇。」同月13日:「大雪。午後冒雪訪褚禮堂丈,取《姜遐碑》歸,《李靖碑》猶未題就也。」
  • 《張猛龍碑》,果然很猛!
    北魏《張猛龍碑》為北魏著名碑刻,是北朝碑刻中最有代表性的碑刻。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
  • 從歐楷四碑談歐楷書風
    四碑背景:受北朝刻碑(以碑刻、墓誌、造像、崖刻為主要表現形式)和佛教興盛的影響,碑學書法盛行。此風直至隋唐興盛不衰,進入唐朝,以皇帝帶頭,更是流行名家合作撰文寫碑的現象。民國藝術大家吳湖帆先生集歐陽詢《化度寺碑》、《九成宮碑》、《虞恭公碑》、《皇甫君碑》四碑宋拓合裝一匣,名為「四歐寶笈」。歐陽詢為「結構大師」,有《歐陽詢結體三十六法》傳世,後有仿者,如明代李淳《大字結構八十四法》,清代黃自元《間架結構九十二法》。
  • 《顏勤禮碑》拓本(高清)
    碑陰及碑側 碑陽及碑側《顏勤禮碑》,唐顏真卿撰文書丹,自署立於大曆十四年(779年)。楷書,碑文一通。
  • 魏碑第一《張猛龍碑 》,方圓兼備,曲直相生!
    全稱「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公元522年)刻。現存山東曲阜孔廟。碑額題楷書「魏魯郡太守張府君清頌之碑」。碑文正書,碑陽26行,行46字,後 4行為題名及年月。碑陰12列,行數不等。碑額正書 3行12字。無撰書人姓名。碑文記載了張猛龍興辦教育的事跡。其用筆方為主,偶爾輔以圓筆。筆勢平中有側,峻而復和。
  • 顏真卿《東方朔畫贊碑》顏碑中的珍品 高清珍藏版
    《東方朔畫贊碑》全稱《漢太中大夫東方先生畫贊碑》俗稱顏子碑。自署天寶十三載(754年)十二月立。 晉夏侯湛文,顏真卿楷書,碑陽額為其篆書。碑陰記為顏真卿撰文並楷書,額為其隸 書。340×151.6釐米。四面刻。碑陽、碑陰各15行,碑側各3行,行30字。 碑在山東陵縣,拓本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唐開元八年(720年)德州刺史韓思復曾銘石立於東方朔神廟前。
  • 明代槲櫟樹 岫巖樹叼碑
  • 李北海「三絕碑」《麓山寺碑》筋骨雄勁,沉著飛動
    《麓山寺碑》,又稱《嶽麓寺碑》,唐開元十八年(730)立於潭州長沙府(今湖南長沙市)麓山寺中。 由當時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篆刻家李邕親自撰文、書丹、並鐫刻,文、書、刻三者俱佳,故有「三絕碑」之稱。此碑通高400釐米,正文部分高258釐米,寬135釐米。圓頂飾龍紋浮雕,有陽文「麓山寺碑」四字篆額。
  • 從八思巴文碑看孟子在元朝的地位
    兩千多年來,人們立碑刻石以表達對孟子的敬仰,逐步形成了以孟廟碑刻為核心的石刻群。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為孟子修墓建廟,泰山孫復撰《新建孟子廟記》碑,這是鄒城孟廟的第一塊石刻。
  • 問津書院:千年文脈 薪火相傳
    據明《一統志》記載,西漢時期當地農民種地時偶得一塊「孔子使子路問津處」石碑,淮南王劉安遂在此建碑立亭、修建孔廟,以此記之。唐代杜牧為齊安刺史時,在此設立學宮「興學教士」。明代大儒雲集,王守仁、耿天台、耿叔臺、彭好古等於此「孜孜聚講」。萬曆三十四年(1606)由湖廣巡撫熊尚文題寫「問津書院」匾額。自此,「書院之名始立,書院之制始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