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楊公祠碑」歸家記

2021-02-07 分湖舊隱

(重修楊公祠碑拓本)

己亥年末,一塊沉重的石碑從嘉興裝上車,車駛上新修的G15w2高速公路,通過分湖大橋,回到蘆墟,石碑入藏文體站。

這是一塊清光緒元年的碑,全稱「重建楊忠節公祠碑記」。由即將離任的吳江知縣金福曾撰文,由接任的知縣金吳瀾書寫。整碑長69公分,寬30公分,厚13公分,青石。碑文楷體書寫,充盈俊朗魏碑氣,字口清晰,刻工精良。此碑原嵌於楊公祠廳堂後牆上。上世紀九十年代前期,楊公祠遷移,此碑流失。圍繞此碑,幾多歷史事件,足以成書。

 

紀念先賢楊廷樞

 (楊廷樞像)

  楊廷樞(1595~1647),字維鬥,於清順治四年,被清軍江南巡撫土國寶殺害在蘆墟泗洲寺旁的永安橋上(現稱泗洲寺橋)。臨刑時,高喊「生為大明人」,刀起頭顱落地,頸中猶響「死為大明鬼」。楊廷樞盡忠,是清初江南抗清的重大事件,是文人忠義節氣的典範。

 楊廷樞,吳縣人,南京兵部尚書莊簡公楊成之孫、諸生楊大濚之子,是東林黨重要人物,曾為周順昌呼冤、平反奔走而聞名。崇禎庚午(1630),舉應天鄉試第一,即解元。又繼創復社,為復社領袖。娶妻費氏,是蘆墟秋水潭人。清順治二年(1645 )清軍南下蘇州。楊廷樞積極投入江南義士抗清活動,為抗清義軍籌糧。抗清失敗,隱居在蘇州鄧尉山。順治四年(1647),蘇松提督吳勝兆反清,策劃人戴之雋為楊廷樞門生,遂受牽連。四月二十四日遭到清軍逮捕,受到酷刑,「遍體受傷,十指俱損」,連餓五日,五月初,被押往蘆墟。

(楊廷樞墨跡)

  在押往蘆墟的船中,楊廷樞在內衣上寫下血書和絕命詩十二首七絕。記下了自己的一生,和為大明盡忠的志氣,譽為當時的文天祥。「餘自幼讀書,慕文信國先生之為人;今日之事,乃其志也。」土國寶多次勸諭,只要肯剃髮,即可免死。楊廷樞大義凜然:「而胸中浩然之氣,正與信國燕市時無異;俯仰快然,可以無憾!覺人生讀書,至此甚是得力」。信國燕市,說的是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加封文天祥為少保、信國公;荊柯高漸離飲酒別於燕市。

  

 (楊廷樞石刻像)

  清軍藉此反清案,大肆殺害江南反清人士,另一復社領袖陳子龍被列為主謀,遭捕遇難。顧鹹正、欽浩、吳鴻、夏完淳、謝堯文、汪敬、孫龍等三十四人不分首從一律處斬,妻妾子女入官為奴,財產籍沒充餉。九月十九日,兩案四十四人在南京遇難。史學家分析這段歷史,可見江南士大夫的儒家氣節,在異族入侵時,更能疊現「忠義」。

 

建立楊公祠

 

(楊公祠舊影,1988年攝)

下摘錄《蘆墟鎮志》記述的建祠經過:

  清乾隆九年 (1744年) 吳江知縣丁元正、蘆墟士紳沈芳、分湖巡檢史遷義等人議定:將泗洲寺東的社倉移建至鎮中,在社倉舊址營建楊廷樞專祠。乾隆十年專祠建成,前後各五間,供奉楊廷樞靈位於後進堂上。前進大門上方題「楊先生祠」。其旁邊房舍闢為義學。知縣丁元正作《新建楊先生祠堂記》。

  乾隆四十一年 (1776 年 ) ,清朝官方為顯示「崇尚寬大、褒錄忠節」,正式對楊廷樞賜諡「忠節」。該祠改名「楊忠節公祠」。民間簡稱「楊公祠」。

  嘉慶、道光年間 (1820 年前後 ) ,祠堂傾圮。鄉紳陳希恕、詩人郭麐等士人曾議論重建,未成。木主重設於泗洲寺偏殿內。

  光緒元年 (1875 年 ) 知縣金福曾離任前夕,捐出俸薪,命陸廷階經辦,募資重建楊公祠。新祠仍坐北面南,前三間是迎客廳,通進較淺;後三間較深,簷高亮堂,供奉楊廷樞神位,前述迮、陸、陳三人的木主亦附在內。正廳北牆上嵌砌碑石,碑文系金福曾撰寫的《重建楊忠節公祠記》。迮、陸、陳三人,為迮紹原、陸山鬥、陳撰是楊廷樞的學生,在楊廷樞赴義後,用重金贖回頭顱,殮屍安葬。

 

  乾隆年間官方出面建楊公祠,一方面清廷政權已穩,為安撫江南士人之舉,另丁縣令為漢族讀書人,敬重忠義節氣,弘揚天地正氣,而建立祭祠,供後人瞻仰。

 

  解放後,泗州寺及楊公祠為蘆墟糧管所的飼料部,1986年7月「楊公祠」被列為吳江文保單位。1990年,蘆墟鎮政府申請拆遷楊公祠,原因為建蘆墟太浦河大橋。縣政府批准移址重建,1993年8月20日,吳江市政府下發文件(231號文),同意「楊公祠」遷至蘆墟草裡村,要求按原址建造,「嚴格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進行施工」。遺憾的是,蘆墟草裡村現莊家圩建新泗洲寺時,並未建「楊公祠」。

 

(永安橋(現泗洲寺橋)舊影,1936攝)

下錄楊公在赴蘆墟就義途中寫下的絕命詩,原十二首,現存六首: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氣千秋應不散,於今重複有斯人!
  浩氣凌空死不難,千年血淚未曾幹;夜來星鬥終天燦,一點忠魂在此間。
  社稷傾頹已二年,偷生視息又何顏!祗今浩氣還天地,方信平生不苟然。
  嘆息常山有舌鋒,日星炯炯貫空中!子規啼血歸來後,夜半聲聞遠寺鐘。
  有妻慷慨死同歸,有女堅貞志不移;不是一番同患難,誰知閨閣有奇兒?
  近來賣國盡鬚眉,斷送河山更可悲!幸有一家如母女,綱常猶自賴維持。

 

重修楊公祠的兩位知縣

 

  金福曾(1828~1892)原名猷凱,字苕人,號小清涼館主人,秀水(今嘉興)人。清詩人。金衍宗孫,金鼎燮(原名鴻佳)次子。金福澄弟,張書坤、錢聚彭(繼)婿,張荔卿、錢卿文夫,金兆蕃、金應蕃、金芝年(志耘)父,江蘇常熟龐樹鞾嶽翁,金慶藻、金問淇祖父。諸生。官永定河道;從軍積功,歷署南匯、吳江令;同治戊辰(1868)直婁縣。室名「小清涼館」。著有《小清涼館主人自壽詩》。見《清史稿》卷451,《清史列傳》卷77,《碑傳集補》卷19,《民國重修秀水縣誌稿》人物大傳。

(傅逅勒編《嘉興歷代人物考略》,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1107頁)

 

(金福曾傳書影)

  鹹豐九年(1859),金福曾隨祖父到溫州,組織武裝團練,十年,配合官軍解杭州之圍,被保奏以訓導選用。同治二年(1863),李鴻章克復甦州,金福曾留蘇州處理善後,遣散太平軍殘部、撫恤難民。後參加克復嘉興、常州,湖州等地,加知府銜並換花翎。同治五年(1866)赴徐州,參加剿捻軍。後奔喪回籍。七年任婁縣知縣,十二年任南匯知縣,十三年任吳江知縣。在吳江,光緒元年(1875)二月,為盛澤、同裡、黎裡鎮疏浚市河,寫《開浚市河示》,要求各地組織董事會,同時修圩岸,規定工費由稅賦中支出。他捐1117千錢,疏浚吳江城內玉帶、金帶二河。捐奉重建廿六都的烏溪橋和古塘上的三裡橋。為蘆墟重建楊廷樞祠、奉祀陸曜的切問書院作記。給縣學祭器添置豆籩若干具。六月,從吳江卸任。同年,捐升知府歸部選用。(《吳江知縣》廣陵書社2014年版,第240頁。)

 

  可見,金縣官在吳江,作了不少好事,留下好名聲。他是編修光緒《吳江縣續志》的倡導者,光緒五年刊印時為志書作序。後出任多地賑災、治水,最後卒於平湖任所,享年65歲。

 

  金吳瀾(1820~1888)原名養瀾,字公安,號螺青、鷺卿、臚青,嘉興人。清學者。金兆槃父,金振甫、金慧珠、金麗珊祖父。諸生。幕遊江北,與杜文瀾同處揚州軍次十年,金石誼深,骨肉無間。以明經授例得知縣。歷宰江陰、吳江、崑山諸縣,調任武進,升知府。以勞卒於任。室名「鉏月吟館」、「薇紅蕉綠山房」、「鉏月種梅室」、「悅止齋」。編有《歸顧朱三先生年譜合刻三種》8卷、《附一種》1卷、《朱孝定先生編年毋欺錄》3卷、《雜著》1卷;撰有《昆新兩縣續修合志》52卷。見《光緒嘉興縣誌》卷21,杜文瀾《憩園詞話》,《清史稿藝文志拾遺》史部傳記類。

(傅逅勒編《嘉興歷代人物考略》,中華書局2017年版,第1076頁)

 

(金吳瀾編 《朱柏廬編年譜》書影)

 光緒元年(1875)到任吳江知縣,是金福曾的族叔。光緒二年,與震澤縣知縣祥和估工重建城隍廟。監修《吳江縣續志》,光緒三年九月作序,並捐資刊印。二年調任崑山。曾國藩題其堂曰「勤廉」。(《吳江知縣》廣陵書社2014年版,第245頁。)

 

  「重修楊公祠碑」,流落他鄉,幾經年月,流到嘉興一收藏大家手上,此公重視嘉興文史,見兩位嘉興前賢文字、書法,格外珍愛。近由分湖收藏協會人員得知此碑消息,向文體站領導匯報,各級領導十分重視,指示設法讓碑回歸。幾經協商,嘉興藏家割愛,於是有了本文開始的一幕。

 

(「重修楊公祠碑」 入藏文體站)

「重修楊公祠碑」回歸本土,意義重大。在各方重視文化建設的背景下,紀念先賢,重建文化自信,為順應時代之舉。為恢復、重建「楊公祠」,準備了重要實物。今重讀碑文,猶見楊公廷樞大義凜然,浩氣高於雲天。又為數位吳江知縣倡導正氣,奉捐建祠,供後人瞻仰,其德其政,永留史冊。

 

(重修楊公祠碑)


下錄《蘆墟鎮志》文物古蹟卷,記兩位吳江知縣撰新建、重建楊公祠之碑文:

 

新建楊先生祠堂記


丁元正

 

楊維鬥先生諱廷樞,明崇禎庚午解元。明既亡,死節於蘆墟之泗洲寺橋;蓋順治丙戌年日也。[按:丁誤,應是丁亥年(1647年)五月二日]餘令吳江之明年,至其地,父老鹹指以相告。具言:先生之被執也,四野震駭,環觀如堵。時巡撫土公國寶重先生之名,欲必降之。而先生不屈。乃曳之橋上,將就刑,復召至前,好語之。如是者三。卒甘心授首於橋之東堍[按:葉紹袁記為橋南],良久不僕,聲若從項出。其言與今《明史》所載頗合。嗟乎!先生之死且百年,而斯土之人嘖嘖傳,猶凜若目前事。蓋其風節之足以廉頑立懦也。信矣!我國家崇尚寬大,褒錄忠節,光昭史冊,罔有忌諱。而吏斯土者,不能即其地而表彰之,豈所以風厲方來之意乎?土人舊置先生主於寺廡。餘拜謁之餘,懼不足以妥英靈、肅瞻望。乃與其鄉紳士沈芳等謀為之祠。寺之左向為社倉,前後各五楹。擬移於鎮中,而撤其舊,新之。奉先生主於堂。復闢其旁舍為子弟課誦之所。顏「楊先生祠」。上申其議於各憲,皆以為善。方鳩工,而餘不獲蕆其事。代餘者為熊君晉與分湖巡司史君遷義,醵金修建,如前所議。自今以往登斯堂者,仰承先生之俎豆,回以想見其讀書明理、志貞行潔之由來,其所以勖成人而造小子者,胥於是乎賴焉。又不特重先生之立節於此而志之、而不忘已也!餘自愧蒞官日淺,無以嘉惠邑人,而樂觀斯祠之有成,爰敘其本末而為之記。

 

註:丁元正,字一峰,湖南衡陽人。乾隆八年(1743年)由選貢任吳江知縣,以維厲風俗、修舉廢墜為己任。十年(1745年)春,江西南昌人士熊晉接任知縣。由此推斷,此碑文當寫於1745年春。

 

(重修楊公祠碑  金福曾、金吳瀾 落款)

重建楊忠節公祠記

 

署知縣秀水金福曾

 

聖清順治四年五月二日,明解元吳門楊忠節公殉節於吳江之蘆墟鎮泗洲寺橋上。嗚呼!如公乃可謂之不負科名者矣!公既授命,土人祀之寺廡。乾隆丁丑[按:誤,應是乙丑,1745年]丁君元正宰吳江,就寺左改建專祠;並闢其傍舍為義塾。久之祠圮。嘉慶時,鄉之士議新之,不果。福曾承乏來此,感國家表忠至意,不可使公祠獨委於草莽。將去,出俸錢囑役於畹九陸君廷階,使卒成之。既成,計所以守祠供灑掃,惟修復義學為宜,是不能無望於後來者焉。公諱廷樞,字維鬥,私諡「忠文」。乾隆四十一年賜今諡。《明史》有傳。公門人迮紹原、陸山鬥及義士陳譔三人力於公死事,今附之。而綴以迎送神之辭,俾工歌之庸,馨祀事。其辭曰:

鬢髮兮髟髟,項有聲兮悲風刁刁,靈之來兮籋雲軺。一指齧兮血雨飛,字在血兮血在衣,死為鬼雄兮將安歸?分湖兮一水寒,有橋兮湖之幹。靈惝恍兮去復來,苾萬祀兮盟忠肝。

 

註:現讀原碑,是為「乙丑」,鎮志所錄誤記,續修時可更正。


相關焦點

  • 三僚曾家楊公祠,祭拜楊公的標誌性建築,始建於元朝
    三僚曾、廖二姓為紀念楊公,在各自的地盤上都建起了楊公祠。兩家的楊公祠都各有特色,曾家的楊公祠香火要更好一些。楊公祠來龍衛星圖楊公祠背靠後龍山御屏帳,脈從出土蜈蚣的支腳餘脈,彎彎曲曲輾轉閃抽,御屏帳土星抽出一脈金水體結穴。
  • 李裕群:《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碑》的發現
    1947年,北京大學宿白先生在參加整理北大圖書館善本書籍時,偶然在繆荃蓀傳抄的《永樂大典》卷4650天字韻《順天府志》所引元末熊自得編撰的《析津志》文內,發現了長達二千一百餘言的《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以下簡稱《金碑》)。該碑文為金皇統七年(1147年)夷門(今河南開封)曹衍應大傳菩薩戒提點西京大石窟寺沙門稟慧之邀請而撰寫的。
  • 密碼解讀:讓距今704年的元代重修洪福寺碑「說話」
    碑頭正面刻「重修洪福寺碑」,背面豎向兩行:「順公論主」、「宗派之圖」;橫向有「南無釋迦如來」六字。碑身正面鐫有碑題《》。碑文載洪福寺興建經過與重修原委。年既久遠,風剝日蝕,碑體斑駁,字跡漶漫,又有人為損壞,部分字體已無法辨識,洪福寺之廬山真面目難窺全貌。現就碑文可辨識之字上下串聯,揆度其本意,略述一二。洪福寺為佛教寺院,蓋取洪福齊天之意。該碑當於重修寺院大功告成時的元代延佑三年所樹。碑文所載:「甲申遊觀本寺,東接廣野,西臨古港,北聳鳧山,南漾泗水」諸語,為今人提供了寺院的一些基本信息。
  • 宋元版古籍中牌記字數最多的一部古籍《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
    此牌記為螭首龜座碑形,字數之多,為宋元版書之最    中醫本草學發端於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書中記述藥物365種。    是書卷首鐫有螭首龜座《重修本草之記》書牌,牌記字數之多,為宋元版書之最。目錄後有琴形「平陽府張宅印」和鐘形「晦明軒記」牌記。後序末鐫有張存惠自題「泰和甲子下己酉歲小寒初日辛卯刊畢」一行刻書牌記。「泰和甲子下己酉歲」即金章宗泰和四年(公元1204年)之後的宋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其時金亡已15年,也是蒙古定宗死後的第二年。
  • 貢院碑,和我們的時代
    一通是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田文鏡撰文的「改建河南貢院記」碑,另一通是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44年)鄂順安撰文的「重修河南貢院碑記」碑。這兩通斑駁陸離肉眼難辨的石碑,現在都是文物,學校蓋了一所小亭子來保護,四周還有圍欄,只可遠觀目視。校慶整修的時候,又在其後新立了一通,是時任河南布政使林則徐於道光十一年(1831年)書丹的「重修河南貢院記」碑。
  • 《五葉堂序跋記集》出版
    序 跋日日生活禪,時時觀自在—《如果會吃飯,你就會成佛》序碑 記正定臨濟寺法乳堂正法眼藏碑中日臨濟禪緣記略重建趙州柏林禪寺普光明殿功德芳名重修趙州柏林禪寺山門功德碑趙州柏林禪寺界址碑柏林禪寺募建山門鐘鼓樓緣啟柏林寺山門鐘鼓樓功德碑後記重修柏林禪寺觀音殿藏經樓碑記臨濟院舊址碑記重修趙州禪師舍利塔功德碑記趙州柏林禪寺禪宗法脈源流碑柏林禪寺禪宗傳承源流紀略趙州祖庭柏林禪寺新建萬佛樓功德碑記
  • 唐慎微與《重修政和經史證類備用本草》
    《經史證類備急本草》後於宋大觀二年(1108)經醫官艾晟等重修,改名《經史證類大觀本草》,政和六年(1116)又經醫官曹孝忠重加校訂,再改名為《政和新修證類備用本草》。
  • 重修古仙橋記
    重 修 古 仙 橋 記       仙橋古稱官溪都,應始於宋代之鄉都制。諸君邀餘為記,乃成小文,略道古橋重修始末;並勒諸貞石,以告來者。
  • 毓錀堂三僚楊公弟子班拜師儀式12月30日在三僚楊公祠舉行
    弟子在楊公祠拜師並宣讀誓詞弟子在楊公祠拜師並宣讀誓詞弟子在楊公祠拜師並宣讀誓詞拜師完成師徒一起敬拜楊公楊公祠堂前師徒合影學風水跟學其它手藝有所不同,學風水更講究傳承、更重禮儀。過去傳承一門技藝非常嚴格,各行各業都有秘不示人的獨門絕技,不拜師難得技藝之密傳,不拜師難以擔當本門技藝傳承之重任。
  • 高陽碧霞宮,馮侖為之碑
    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行了大規模擴建,重修了正殿九間,並建了東西配殿和山門。大殿歇山轉角,雕梁畫棟,氣勢恢宏。馮侖《碧霞宮記》(民國二十二年《高陽縣誌》)可證,碑云:「今之立祠嚴像潔帛修祠,望而祀之。不曰岱宗東嶽,而曰泰山聖母……。縣西有東嶽祠,鄉人所為祀聖母者。歲久傾圮。以嘉靖三十二年葺而新之。吾友攄生記其顚末。予因念嶽為五長王者祀之」。
  • 淳安碑刻錄:明代山陰王畿《瀛山書院記》碑
    明代山陰王畿《瀛山書院記》碑瀛山書院現存舊碑七通,以明代王畿《瀛山書院記》碑刻字數最多。
  • 倉頡神社活動考察之碑銘所見倉頡神
    清道光十二年《聖廟記地暨經稅碑》共載首事人十人,未見有關會長的記載。但所載之地畝及經稅管理,屬神社組織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神社管理乃會長主要職責,所以碑載首事人,實際也是神社會長。碑中「兩會收稅之人,即屬清明接賽之人,隨社輪流」一語可以看出,此時的神社活動已經打破以往合力賽社之制,開始輪流舉辦。實際上,時間久了,每年兩次的神社活動已成為周邊百姓一個很重的負擔。
  • 重修妙覺寺碑記
    碑青石質,殘高 73、寬 73、厚 12 釐米。碑上半部殘缺,僅存下部。碑文楷書。碑陽 17 行,殘行留 24 字;碑陰 17 行,殘行留 10 字。該碑記述了重修妙覺寺的必要性及村民集資投工情況。由侯帝愷撰文,遊重偃書。書丹者遊重偃,《遊氏家譜》記載為十四世,生活於乾隆中期,故定此碑為清代乾隆時期。……波酌而不竭,行不捨之。
  • 重修詩人梁藥亭先生故墓碑記
    重修詩人梁藥亭先生故墓碑記(吳榮光)
  • 至正二十八年:元代廟宇發現記
    至正二十八年元代廟宇發現記
  • 振興鄉村文化 重修王氏族譜
    振興鄉村文化  重修王氏族譜
  • 天下第一碑——記「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
    誰知就在此碑長睡地下800年後,也就是明天啟三年(1623年)此碑突然又出現在中國的光天化日之下。當時西方各國有不少的傳教士得知後,爭相拓片,把碑文拓片譯成拉丁文寄往歐洲本國。由於動靜太大,引起注意,當地人怕此碑被他們盜走,秘密地把碑抬到附近的金勝寺內,豎起來交寺僧保管。
  • 將軍碑遺址
    成都北郊流傳著一副很有名的對聯:「將軍歡喜乘駟馬,天回玉壘作長安」,這副對聯牽出三個地名——將軍碑、歡喜庵
  • 武則天追封其父為「大周孝明高皇帝」 重修陵墓
    ,也是武則天701年給其父昊陵立碑的有力記載。攀龍臺碑(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後世又稱武士彠碑,全文6700餘字,碑高五丈,寬九尺,厚三尺。由宰相李嶠撰文,唐相王李旦書寫,比順陵碑多了2300多字。順陵碑高6米,攀龍臺碑比其多一半,碑身應為9米左右,加上碑座2米,碑首2米,我個人認為攀龍臺碑通高應在13米左右,村東正好可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