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追封其父為「大周孝明高皇帝」 重修陵墓

2021-01-09 鳳凰江蘇

南徐村出土的唐代石獅

多年來,人們一直依據「因山作墓,穿足容棺」的史料記載將昊陵和攀龍臺碑的位置設定於文水縣南徐村西山腳下,但找尋多年,都未有任何發現。現今,根據南徐村2011年出土的唐代石獅、地質勘探及相關資料推斷,對昊陵的位置有了全新的認知。

2011年冬,在我省文水縣南徐村東地下13米出土一對唐代石獅,通高4.56米,重20噸。兩座石獅一南一北,相隔約60米,坐西面東。經山西省考古所和多位考古專家認證,確認這對石獅是武則天父親武士彠陵墓——昊陵的石獅。石獅採取蹲式,神態威武,具有唐陵石獅的明顯特徵。

依據出土石獅,結合當地地質地貌、相關史料及多年對攀龍臺碑的勘探,我推斷昊陵及攀龍臺碑位於南徐村村東。

昊陵石獅出土地南徐村,位於呂梁市文水縣城北5公裡。西傍呂梁山,東靠文峪河,村內有初建於唐代、重建於宋金的全國唯一的女皇祀廟——則天聖母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昊陵為武則天父親武士彠的陵墓。公元635年,武則天12歲,唐高祖駕崩,武士彠悲痛患病,嘔血而亡,享年59歲,遺令歸葬文水,因山作墓,穿足容棺,殮以時服。官造靈車送達故鄉,朝廷委并州大都督李勣監護喪事,緣喪所用並令官給。在跟隨唐高祖起兵的16位開國功臣之中,武士彠政績較好,結局也較好。武則天稱帝之後,於公元690年追封其父為「大周孝明高皇帝」,封其母為「大周孝明高皇后」。本年,改昊陵為攀龍臺,公元693年加「無上」。

大足元年(701)十月,武則天駕幸長安,大赦天下,改年號為「長安」,就在當年給并州文水的父親武士彠墓立了一通高大的「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十一月恢復長安含元殿為大明宮,次年又到長安辦了四件大事。一是修復大雁塔;二是到法門寺供奉佛骨舍利;三是赦免狄仁傑、李敬業等人;四是於長安二年(702)正月給她母親立就順陵碑(望鳳臺碑)。

望鳳臺碑,由梁王武三思撰文,唐相王李旦書寫,碑高6米,寬3.2米,刻文4300餘字,加上碑首、碑座,通高在10米餘,於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大地震中斷為多節,殘碑碑文記載:楊氏於鹹亨元年(670年)逝世後,武則天曾命大師備法,到并州文水昊陵迎武士彠的靈魂去陝西鹹陽順陵,舉行迎魂合葬儀式,澄清了有些史書中關於武士彠與其妻葬於鹹陽的錯誤說法,證明了武士彠葬於文水縣的歷史事實以及昊陵的存在,也是武則天701年給其父昊陵立碑的有力記載。

攀龍臺碑(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帝碑),後世又稱武士彠碑,全文6700餘字,碑高五丈,寬九尺,厚三尺。由宰相李嶠撰文,唐相王李旦書寫,比順陵碑多了2300多字。順陵碑高6米,攀龍臺碑比其多一半,碑身應為9米左右,加上碑座2米,碑首2米,我個人認為攀龍臺碑通高應在13米左右,村東正好可藏下。

有關昊陵位置歷來多有論斷——

《攀龍臺碑》記載:「唐高祖崩,帝奉諱號慟,因以成疾,嘔血而崩。遺令歸葬文水,因山為墳,穿足容棺。太宗聞帝崩狀,悼久之曰,可謂忠孝之士,乃命史官書之。追贈禮部尚書,配食太上皇廟。官造靈車,送達故鄉。仍委本州大都督英國公監護喪事,緣喪所須,並令官給。遣郎中一人,馳驛弔祭」。碑文中所說的「帝」是指武士彠,他臨終前留下遺言,死後要回文水縣安葬,並將墓地安置在山上。由此推斷,武士彠的墓地是在文水縣的山上。

《山西通志·金石記三》援引《太平寰宇記》的記載:「并州文水縣太原王墓,在縣西北十五裡,即唐則天父士彠也,雙闕與碑石存。」《太平寰宇記》為北宋太平興國時期(976-984)樂史編著,可見當時攀龍臺的遺蹟仍然存在。

李嶠在《攀龍臺碑》中記載:「高陽賊歷上飛來寇,帝從高祖擊,醜虜大殲。軍師凱旋,便過帝宅,樂飲經宿,恩情逾重。」又據《新唐書》記載:「大業十三年唐高祖拜太原留守,擊高陽賊歷上飛於西河,破之。」彼時的西河,就是現在的汾陽市和孝義市,所述戰役與《攀龍臺碑》中所寫都是同一件事情。文中所說的「帝」是指武士彠,可見其故鄉是在本縣的古官道旁邊。

1974年,因永田渠漏水,位於文水縣南徐村和中舍村西面的柏草溝官帽山腳下有一畝多地出現下沉和裂縫,人們多疑此地可能就是攀龍臺的墓址。1985年,文水縣曾邀請考古人員進行實地勘察,但未有定論。

柏草溝旁的官帽山,其形狀酷似官帽,面臨文峪河,依山傍水,確有龍盤虎踞之象。武士彠生前為工部尚書和荊州都督,死後又被送葬於故鄉文水,因此選擇此處作為墓地也是極有可能的。

基於此,多年來對於攀龍臺的遺址所在,多有人認為應該是在南徐村柏草溝中的官帽山山腳下。早在唐宋元時期,南徐村在北徐村南壽寧寺一帶,現村西有盤龍山,村南有龍泉溝,村北有石虎溝,也正應了青龍白虎方位之說。

據記載,宋元符年間,攀龍臺在文水城縣城(在舊城莊一帶)西北十五裡「雙闕與碑石存」。明代記載(1403-1424)「其碑地埋一半,文字亦剝落」,離縣城(現在的縣城)正北十裡。此記載表明,昊陵及攀龍臺碑的位置在舊縣城西北十五裡、現縣城正北十裡的位置。

如昊陵及攀龍臺碑在官帽山下,以碑文的「因山作墓,穿足容棺」即以官帽山為墓,出土石獅地距官帽山2000餘米。依據唐陵園坐北面南的布局,出土石獅的地方為昊陵東門(青龍門),距官帽山2000米,那麼西門(白虎門)亦應距官帽山2000餘米(或稍偏,因是追封)。據此測算,北門(玄武門)應該還在北峪口附近,南門(朱雀門)應在文水縣城一帶,顯然這一推斷與歷史記載相衝突,不可能在官帽山下。

武士彠去世時官至工部尚書,死後的陵墓不可能太大。公元690年,武則天追封其父為「大周孝明高皇帝」,並按皇帝規制重修陵墓,公元693年加「無上」。昊陵與陝西順陵同時為父母親所建,故陵寢的規模與布局亦應相似。

北宋時的《太平寰宇記》記載,太原王墓在文水縣城西北15裡處,由於宋朝時文水縣城坐落在今天的舊城莊,按書中所指離舊城西北15裡,新城正北10裡,去壽寧寺3裡的位置,應當是在南徐村村東一帶。因為只有這個地方,才符合《太平寰宇記》和《攀龍臺碑》所記載的方向和距離等說法。

依據史料記載,再根據南徐村地理狀況、以及唐宋以來地質的變化、淤埋狀況推斷,只有南徐村東南與龍泉村的交界處才有可能藏有大碑。再結合南徐村保留至今的地名,最北頭是神堂會(神道北端),依次是馬圈地(應屬仗馬)、北陵園(墓闕北)、南陵園(墓闕南),往南有地名:碑房地、石柱地、石通道口地、南石通道口地等。

另外,根據石獅的出土位置,結合對昊陵規模布局的推論,我個人認為《攀龍臺碑》所載「遺令文水,因山作墓,穿足容棺」有誤,或者說李嶠所寫文章有誇大之嫌。因為唐朝因山作墓始自唐太宗,碑文又書寫於武則天承帝後,作為當時應景的話寫入碑文也是有可能的。再者,一千多年前的南徐村東比現在要低十幾米,往東有可能更低,在舊城處看現在的南徐村也確實在山坡上。

綜上所述,我個人推斷昊陵就在南徐村東、北至神堂會(中舍交界處)南至龍泉北,也正好在龍泉溝石虎溝之間,東至出土的一對石獅子,而那塊史料記載中的天下第一碑就在南徐村與龍泉村的交界地方,並且應該與順陵碑極相似,而且碑首如果無損的話,應離地面不超過3米至5米。不妥之處,懇請商榷。

相關焦點

  • 歷史上的武則天她媽:44歲嫁人91歲去世,陵墓比李淵的大一倍
    所以,1300餘年來,關於武則天的爭論就從未停止過。然而誰也不會料到,有一天武則天她媽的風頭竟然會超過則天女皇。這是因為,廣西欽州靈山縣近日成立了一個叫《武則天她媽在欽州》的工作組,結果因為爭議太大,火速改名為「武利歷史文化研究工作組」。那麼,歷史上的武則天她媽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在91年的人生中,她都經歷了什麼?
  • 【李氏】李弘--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唐朝第一位被追封為皇帝的太子.
    唐孝敬皇帝李弘(652年-675年) ,唐高宗李治第五子,武則天長子,系高宗時期所立的第二位太子,薨逝於太子位,是唐朝第一位被追封為皇帝的太子。神龍初年(705年),唐中宗李顯為孝敬皇帝上廟號為唐義宗。開元六年(718年),唐玄宗李隆基依照舊禮撤銷義宗廟號,復用孝敬皇帝諡號祭祀。摺疊人物生平摺疊高宗元子永徽二年(651年),唐高宗將在感業寺為尼的武則天重召入宮,封為昭儀。永徽三年(652年),武則天在宮中誕下長子李弘,是為高宗第五子。由於王皇后沒有子嗣,當時的太子是高宗的庶長子李忠。
  • 成了熱搜的武則天她媽 含著金鑰匙長大的女子 隋唐兩朝都是皇親
    楊氏從小就誠心禮佛,沒想著嫁人的事情。再後來,又碰到兵荒馬亂的歲月。李淵拿了武士彠的錢之後,馬上任命武士彠為鎧曹。鎧曹是負責籌備資金,置辦配發武器的軍需後勤官。武士彠出色地完成任務,為唐軍提供了源源不斷地武器裝備。大唐開國,李淵稱帝。武士彠居功至偉,被冊封為應國公。武士彠離任要職,一路高升做到工部尚書職位。工部的官員,大部分是貴族出身,他們看不起庶族地主出身的武士彠。武士彠因為出身問題,被同僚和下屬排擠。
  • 武則天改國號為「周」的目的是什麼
    站在城樓之上的武則天,望著樓下巨大的「周」字,臉上露出了些許會心的微笑。並不姓周的武則天為何要將國號定為「周」呢?不少人想當然地認為,可能武則天之父武士彠曾被封為「周國公」,武則天為顯其根本而以「周」為國號,就如當年唐高祖李淵因其祖父被封為「唐國公」而以「唐」為國號一樣。其實不然,史載,其父武士彠確因對李唐建國有功而受封,但不是「周國公」而是「應國公」。
  • 歷史上給皇帝修建陵墓的工匠,結局如何?
    事死如事生,是中華民族對孝的理解,是中國特色的喪葬傳統,不管是古代帝王將相,還是今日平民百姓,皆是如此。在《禮記中庸》中記載「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皇帝陵墓奢侈豪華,內部結構也巧奪天工,那是如何從外面封閉地宮的呢?此處要崇拜古人的工藝智慧。
  • 武則天乾陵神秘詛咒之謎:歷史上最難挖的皇帝陵墓
  • 武氏:造就中華唯一女皇帝
    武則天是武洽第七代裔孫。武則天的祖父武華有士稜、士讓、士逸、士鑊四子。士稜、士讓、士逸均從李淵起兵,士稜勤於農業,官至司農少卿。當年,唐高祖李淵行軍到汾晉時,曾到武士鑊家,拜為行軍司鎧,攻下長安後,又拜其為光祿大夫,後轉為工部尚書,封為應國公。武士鑊有兩男三女,武則天即是武士鑊的第二女。
  • 揭秘武則天陵墓乾陵的未解之謎
    從乾陵東邊西望,梁山就像一位女性的軀體仰臥大地,北峰為頭,南二峰為胸,人們常說它是女皇武則天的絕妙象徵。  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座埋葬了一對夫妻兩代帝王的陵墓,它奇蹟般地躲過了一場場浩劫,保存著千年前的風姿,卓然於梁山之上。這使得乾陵被渲染上了一層層神秘的色彩。
  • 真正的兄弟情深,弟弟甘願為哥哥而死,死後被追封為「承天皇帝」
    在中國封建帝制中,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人大體分為四類人:第一類人就是生前碌碌無為,但是人家後世生出有出息的子孫,後代統一天下建國以後追封祖先為皇帝諡號。比如唐高祖李淵追封祖先各種皇帝諡號;比如魏文帝曹丕,連他的太監曾祖父曹騰都被追封為皇帝,曹騰也開創了歷史宦官皇帝第一人;再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的祖先名字都以數字命名都被追封為皇帝。第二類人就是生前已為太子,但是壽命太短,沒熬過老爹,死後被老爹或者被當皇帝的後代追諡為皇帝稱號。
  • 「武則天他媽」到底是哪裡人?真的就一定是陝西華陰嗎?
    楊氏為武士彠接連生了三個女兒,其中的二女兒就是後來的武則天。後來,武則天當上了皇后,楊氏也母隨女貴,被封為榮國夫人,一直活到92歲才去世。以上,就是史書中關於武則天之母楊氏的記載。由於這種說法見載於正史,所以流傳最為廣泛,被很多人深信不疑。
  • 武則天代唐自立,為何取國號為「周」?
    劉邦率部參加了秦末農民起義,秦朝被推翻後,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後來項羽和劉邦展開了長達四年的楚漢之爭,在垓下之戰打敗了項羽,於前202年在定陶正式稱皇帝,仍用「漢」號,定都長安,史稱西漢。漢朝的得名,是源自劉邦受封的「漢王」。
  • 介紹越南順化皇城的九鼎:代表阮朝九位先皇帝,其中八人為追封
    越南阮朝的九鼎完好保存在順化市的順化皇城中,它代表阮朝九位先皇帝,其中八人為追封。下面地圖表示了阮朝九鼎的位置。阮朝九鼎在顯林閣對面權廟處,是九口用銅鑄成的大鼎,分別為:高鼎、仁鼎、鄣鼎、英鼎、議鼎、順鼎、宣鼎、諭鼎、玄鼎等。下面就是越南阮朝九鼎的照片。
  • 明朝十六位皇帝,為何有十九座皇陵,多出來的是怎麼回事
    孝陵坐落於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下,為後世500多年明清兩代皇帝陵墓奠定了基礎形制,後世的皇帝均按照這陵規格調整。▲朱祁鈺畫像四、朱元璋長輩的明祖陵、明皇陵、明朝還有幾位特殊的皇帝,是被追封的,後來將陵墓升格為皇陵。
  • 歷史上的這些皇帝,被追封留在了史海裡,後人卻說是一種榮耀
    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並追封其父楊忠為武元皇帝,也就是隋太祖。楊忠跟隨宇文泰起義,建立了北周王朝。楊忠因功被賜姓普六茹氏,並封為隨國公。3、唐朝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並追封其祖父李虎為唐太祖,父親李為唐世祖。李虎是西魏八大柱國之一,賜姓大野氏,拜為太尉,封隴西郡公,死後追封為唐國公。
  • 他真的很孝嗎?看他是如何找他媽的蹤跡
    古代一些尊貴的人去世,後人都會為根據其生平,用一個稱號來點評他,就是對歷史人物的蓋棺定論,這個稱號就是諡號。在秦漢時代,帝王的諡號一般只有三個字,第一個字是國號,第三個字是稱號,中間那個字概括了皇帝的一生。例如漢武帝,後人用一個「武」字概括了漢武帝在武功上的成就。後來經過魏晉南北朝幾百年的民族融合,起諡號的規矩發生變化,諡號變得越來越長。
  • 他真的很孝嗎?看他是如何找他媽的蹤跡的?
    只是,朱祐樘的廟號是明孝宗,這個孝字顯然不能體現出他在執政期間對明朝的貢獻,反而是對朱祐樘遵循孝道的肯定。  朱祐樘在孝道方面確實是值得肯定的,他在位期間,對年邁的周太皇太后、王太后和撫養過他的吳太后這些長輩都很好。朱祐樘還極力維護他父親,曾採取一些過激手段應對文人點評他父親過失。
  • 孫權稱帝後只追封孫堅為皇帝,卻無視孫策,他為何如此忘恩負義?
    開宗明義: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是對的!很多人認為,孫權的江山從哥哥孫策手上繼承而來,當上皇帝後卻不給哥哥加帝號,太忘恩負義。這是典型不了解古代禮法的觀點,孫權這麼做是對古代禮法的嚴格執行。首先我們要理解,古代開國之君為何要追封先祖。
  • 都知道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可你們知道她爹媽是誰嗎
    武則天生母應國夫人楊氏,名諱可能是「真」或「貞」,是武士彠的繼室,武士彠的原配是相裡氏——可能是汾陽地區門第不高的胡人之後,為他生了四個兒子。翻遍史書,也沒發現武則天他媽跟廣西有啥關係!二、武則天他媽的家族——弘農楊氏這時,武德皇帝為他物色了一個婚姻對象——高門大族弘農楊氏之女。楊氏在革命之後被追尊為「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女皇之侄武三思,奉制撰有《大周無上孝明高皇后碑銘》,又稱為《望風臺碑》。
  • 女皇帝武則天創造的世界紀錄有哪些?
    武則天是我國唯一一位正式的女皇帝,她在歷史上有著很特殊的地位,那麼她到底特殊在什麼地方呢?世界紀錄不僅存在於賽場上,其他領域同樣存在各種各樣的世界紀錄。作為中國統治者中的一個特例,武則天一人就創造了四項皇帝中的世界紀錄,不僅國內沒有一位皇帝能破,即使在世界範圍來看,依然稱得上第一。
  • 武則天在登基之前為女人做皇帝找了一個什麼樣的依據?
    文/憂鬱者說歷史,本文為百家號憂鬱者說歷史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於百家號:憂鬱者說歷史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女皇帝,也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又是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而武則天既非「正統」,又是女人。因此,在最「權威」的「正史」史料裡,就完全和根本否認了她的政權合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