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兄弟情深,弟弟甘願為哥哥而死,死後被追封為「承天皇帝」

2020-12-17 小島知風

在中國封建帝制中,死後被追封為皇帝的人大體分為四類人:

第一類人就是生前碌碌無為,但是人家後世生出有出息的子孫,後代統一天下建國以後追封祖先為皇帝諡號。比如唐高祖李淵追封祖先各種皇帝諡號;比如魏文帝曹丕,連他的太監曾祖父曹騰都被追封為皇帝,曹騰也開創了歷史宦官皇帝第一人;再比如明太祖朱元璋,他的祖先名字都以數字命名都被追封為皇帝。

第二類人就是生前已為太子,但是壽命太短,沒熬過老爹,死後被老爹或者被當皇帝的後代追諡為皇帝稱號。比如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長子李弘24歲短命的就死了(傳聞為生母武則天所毒害,但是這個觀點缺乏具體實證,只是舊唐書所傳聞),被老爹李治追封為「孝敬皇帝」;再比如朱元璋的懿文太子朱標先朱元璋而死,後來朱標之子朱允炆繼位為建文帝,追諡父親朱標為「孝康皇帝」並上廟號為興宗。

第三類人其實和本文要說的第四類人差不多,都算是開創了歷史先河,都是歷史上少有的特殊例子,第三類人就是之前筆者發過的一篇文章「讓皇帝」李成器,他屬于是之前當過太子之位,但是高風亮節,後來主動把太子之位讓給了弟弟唐玄宗李隆基,在李成器死後,李隆基感念大哥的讓位恩德,追諡大哥李成器為「讓皇帝」。

第四類人就是本文所要講的唐朝建寧王李倓,這位皇子李倓是唐玄宗的孫子,唐肅宗李亨第三子,唐代宗李豫異母弟。他既不像李成器一般當過太子,更不得親爹李亨喜愛,而且在還未婚娶的年齡就死了,更沒有爭氣的兒孫,但是他死後卻被哥哥唐代宗李豫破例追諡為「承天皇帝」,這又是為什麼呢?

李倓的輝煌一生還要從安史之亂爺爺唐玄宗李隆基避禍巴蜀,老爹李亨在靈武即位說起。

唐肅宗李亨靈武即位

安史之亂爆發後,安祿山叛軍攻破潼關,唐玄宗李隆基見勢不妙帶頭向巴蜀成都逃跑,結果行至馬嵬坡下,軍中譁變,太子李亨和禁軍統領陳玄禮逼宮唐玄宗,迫使唐玄宗賜死楊貴妃,誅殺了楊貴妃之兄奸臣楊國忠。

李隆基賜死楊貴妃兄妹後,還是著急往成都跑啊,畢竟安祿山叛軍還在附近,很不安全,但是還要保有皇帝的尊嚴,並且軍隊也對皇帝帶頭逃跑的懦弱行為很是不滿,於是李隆基沒辦法只能讓太子李亨留守後方抵禦叛軍。

太子李亨也就是後來的唐肅宗,他也是很害怕,他也不想留在後方抵禦叛軍,他給的理由很冠冕堂皇:我老爹落單在前面跑,我作為孝子我得去陪伴老爹左右孝敬他啊。

《舊唐書》載「至尊播遷,吾不忍離左右,俟吾見上奏聞。」

這句話說完李亨就不顧部下反對,翻身上馬就要追趕老爹一同進川。孝順是逃命的絕好理由,也是掩飾懦弱無能一面非常優質的盾牌。但是李隆基和兒子李亨給出再好的理由,也難以掩蓋一個事實:就是他們父子非常懼怕安祿山叛軍,皇帝一跑必將人心潰散,將士無心戀戰,大唐有可能永無翻盤機會。

請點擊輸入圖

在李亨執意要追隨父親逃跑之時,他身邊站出了兩位阻止他逃跑的人,一位就是後來的奸宦李輔國,一位就是他的三兒子李倓。其中李倓最為堅決的勸父親李亨留下抵禦叛軍,李倓聲淚俱下的勸阻父親:長安百姓都感念大唐恩德,想著幫我李唐皇室光復大唐,父親作為太子如果也隨皇帝出逃,那麼勢必群龍無首,到那時候我大唐天下的可就大勢去矣。

在聲淚俱下的勸說之後,李倓又再度鼓勵老爹:雖然安祿山叛軍實力強盛,但是屯邊精兵不下十萬,還有李光弼、郭子儀據守河朔,郭子儀和李光弼就猶如叛軍背側的兩根釘子,只要父親您登高一呼,郭子儀、李光弼等四方勤王兵馬勢必對安祿山叛軍產生合圍之勢。皇帝走了,您作為太子是現在最主要的主心骨,在此危急關頭您怎麼能帶頭跑路!李倓的一番勸解也得到了哥哥廣平王李豫的贊成。

《舊唐書·承天皇帝倓》載:倓於行宮謂太子曰:「逆胡犯順,四海分崩,不因人情,何以興復?夫有國家者,大孝莫若存社稷。今從至尊入蜀,則散關已東,非皇家所有,何以維屬人情?殿下宜購募豪傑,暫往河西,收拾戎馬,點集防邊將卒,不下十萬人,光弼、子儀,全軍河朔,謀為興復,計之上也。」廣平王亦贊成之。

經過李倓和李豫的勸阻,李亨看了看前面逃跑匆忙的父親,又看看血氣方剛的兩個兒子,嘆了口氣,於是下命令軍隊調轉再次渡渭北上。

北上歸北上,但是安史叛軍軍勢強盛,長安周圍一片混亂,往哪走啊。這時又是李倓鎮定之下為父親出了主意:雖然軍隊都被打散,但是父親別忘了您曾當過朔方節度使,當地統軍將領還是臣服於您,我們應該先和朔方取得聯繫,趁著安祿山叛軍沒有攻打朔方,我們先去抓住朔方的軍事權力,以為根據地再想他策。

抓住軍權才能剿滅叛軍,李亨一想兒子這辦法不錯,就往朔方走。

最初跟隨太子李亨北上的只有幾百人,沿路召集到了被安祿山叛軍打散的散兵遊勇加起來也不過幾千人,這些人馬屬於人困馬乏士氣低迷,而且幾乎每天還要和叛軍作戰,非常艱難。這時候是李倓每每英勇率軍衝陣斬將,每次戰鬥必定身先士卒,卻從不顯示功勞。就這樣一路掩護李亨逃到了靈武。

《舊唐書·承天皇帝倓》載:時敗卒膽破,兵仗不完,太子既北上,渡渭,一日百戰。倓自選驍騎數百衛從,每蒼黃顛沛之際,血戰在前。太子或過時不得食,倓涕泗不自勝,上尤憐之,軍士屬目歸於倓。

到達靈武之後,太子李亨在謀士李泌和李豫以及李倓的建議下,於靈武提前即位稱帝,並遙尊跑到成都的父親李隆基為太上皇。

被奸妃和姦宦聯合陷害致死

李亨即位後立長子李豫為皇太子,由於三子李倓英勇善戰兼且勇略過人,李亨本打算封李倓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執掌兵權收復長安。

但是唐肅宗李亨這個想法被他的布衣之交兼首席謀臣李泌否決了,李泌以唐初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兄弟相殺的例子阻止李亨把兵權交給李倓,他建議李亨封太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把軍權交到李豫手裡,避免形成唐初時期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兄弟相殘慘劇。李亨聽後也很認同李泌的提議,於是李亨把軍權交到了太子李豫手中。

實際在這個問題上李泌確實想的很深遠,唐初建國之時,李世民是由大哥李建成一手養大,也如李倓與哥哥李豫一般兄弟感情非常深厚,但是當掌握軍權以後的李世民在權力面前,還是身不由己的把屠刀揮向了大哥李建成。

李倓也深知這個道理,他非常重視並孝敬哥哥李豫,從小與李豫感情最為深厚,所以他也擔心一旦掌握軍權以後局勢不受自己控制。

當李倓知道李泌這一提議以後,他深深地鬆了一口氣,特地找到李泌家裡感謝李泌:現今天下大亂,正值國家危難之際,兄弟之間理應同心協力,您的提議正是我所期望。

《舊唐書·承天皇帝倓》載:倓聞之,謝泌曰:「此固倓之本心也。」

李豫和李倓兄弟相親相敬,可謂是兄弟齊心其利斷金,但是李豫和李倓的兄弟和睦卻讓另外一個人尤為忌恨。這個人就是當時唐肅宗李亨最為寵愛的妃子張良娣。由於李亨在艱難之時張良娣始終追隨李亨共患難,所以李亨在靈武即位以後對張良娣寵愛有加,後來甚至封張良娣為皇后。

張良娣當時最為得寵,勢力正盛,她與奸宦李輔國聯手形成政治利益集團,他們倆都圖謀李豫太子之位,想廢李豫而立張良娣的幼子李侗為太子。

因此李倓對張良娣和李輔國多次陷害太子李豫甚為不滿,處處為哥哥李豫出頭,李倓為人雖然勇略過人,但是他比較直性子,每次都跟唐肅宗提醒張良娣想對哥哥李豫不利,請求唐肅宗把張良娣廢為庶人。

李倓話粗理不粗,但是讓唐肅宗心裡非常不高興,每次都因為這件事把李倓斥退。李倓也對張良娣與李輔國非常不滿意,甚至揚言終有一天要手刃二賊。

這樣一來李輔國和張良娣視李倓為眼中釘肉中刺,他們倆更加忌憚的是李倓為人英明兼且勇略過人,擔心將來對自己不利,於是二人趁太子李豫和謀臣李泌率軍收服長安和洛陽之際向唐肅宗李亨進讒言,挑撥李亨與李倓父子關係,尤其是張良娣給唐肅宗吹枕邊風:建寧王因為沒有得到天下兵馬大元帥的權力而怨恨太子李豫,揚言將來要廢太子而自立。

這一席話說的是唐肅宗最為敏感的兵權問題,讓唐肅宗非常生氣,又想起唐初時期的玄武門之變血淋林的教訓,外加李倓確實能力非凡,勇略過人,唐肅宗李亨為了太子將來順利繼位,盛怒之下的唐肅宗李亨沒有找任何人商量,直接派人賜李倓自盡。

李倓死的時候史書上沒有記載他內心想法,但是筆者相信他內心是非常痛苦的,混懦無道的父親居然聽信讒言,把自己最有能力最為英勇善戰的兒子賜死,自毀一臂,相信李倓死的時候真的會感慨父親作為大唐國君昏庸至此還有何未來可談。

前方李豫率軍徵戰收服兩京,後方他最信任喜愛的弟弟卻因為自己被陷害致死,可以說李倓之死完全是為了李豫而死,因為張良娣和李輔國主要打擊對象是太子李豫。

在李豫順利收服兩京之後,他派謀臣李泌回靈武報喜,李泌回來才知道建寧王李倓已被唐肅宗李亨賜死,李泌也是甚為驚訝,他問起唐肅宗李亨為何賜死建寧王李倓原因,李亨還一副無奈:建寧雖有大功於國家,但是他圖謀太子之位,為了江山社稷不得不把他賜死。

李泌則是知道李豫與李倓兄弟和睦相親相愛,這是出於張良娣和李輔國圖謀太子之位先陷害李倓,而李倓實際是為太子李豫而死。

《舊唐書·承天皇帝倓》載:明年冬,廣平王收復兩京,遣判官李泌入朝獻捷。泌與上有東宮之舊,從容語及建寧事,肅宗改容謂泌曰:「倓於艱難時實得氣力,無故為下人之所間,欲圖害其兄,朕以社稷大計,割愛而為之所也。」泌對曰:「爾時臣在河西,豈不知其故。廣平兄弟,天倫篤睦,至今廣平言及建寧,則嗚咽不已。陛下之言,出於讒口也。」帝因泣下曰:「事已及此,無如之何!」

李泌向唐肅宗李亨闡述了李豫與李倓兄弟感情深厚,李豫聞知李倓被賜死之後痛哭流涕,幾乎昏闕,挑明了唐肅宗李亨是受了讒言蠱惑,由此唐肅宗李亨也幡然醒悟,同時李泌還把李亨教育了一頓,給李亨複習了一下李唐王朝家族鬥爭史: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共生有四子,長子李弘仁愛友孝,深得民心,阻礙了武則天篡唐大計,被武則天暗中毒害;次子李賢立為太子之後更是如履薄冰,作了一首詩歌希望能打動母親武則天,就是著名的《黃臺瓜辭》,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李賢最終沒能打動母親武則天,被貶至偏遠的貴州而死;三子李顯和四子李旦幾經廢立,起起落落,也差點命喪母親武則天之手。

李泌通過武則天與四個兒子的故事告誡李亨:建寧王之死就是由於你不信任太子,才賜死建寧王,如今已經殺了建寧王就算是一摘了,千萬不要再摘了。

李泌言下之意就是希望李亨吸取聽信讒言誤殺李倓的教訓,不要再受人挑唆,日後威脅到太子李豫。

哥哥李豫即位後追諡李倓為「承天皇帝」

吸取了李倓的教訓以後,唐肅宗李亨果然不再聽信讒言,更加信任太子李豫,直至駕崩,李豫才順利繼位。

在李亨駕崩前發生了一件現世報的事情,就是張良娣想趁著李亨病重之際圖謀擁立李亨第二個兒子越王李系繼位,這時候張良娣和李輔國已經鬧掰了,李輔國為了向太子李豫邀功,搶先發動政變囚禁了張良娣並誅殺了越王李系,擁立太子李豫繼位,是為唐代宗。

唐代宗李豫即位後先是逼死了已經幽禁起來的張良娣,同時他也非常憎恨厭惡當初參與謀害弟弟李倓的大宦官李輔國,但是李輔國有擁立之功,所以李豫一直隱忍不發,表面上處處尊重李輔國,把李輔國明升暗降權力架空,隨後派人暗殺了李輔國,在李輔國死後李豫給他上了一個非常不好的諡號,諡號為醜,可見李豫對於李輔國當年讒言害死弟弟李倓多麼恨之深切。

唐代宗李豫即位後非常追思弟弟李倓,深知李倓能力非凡,對中興大業有不世之功,而且為了保護自己太子之位甘願犧牲自身,死的還非常冤枉,即位之後李豫先追封李倓為齊王,但是又覺得不夠以示對弟弟的尊重,在大曆三年即公元768年,李豫做出了一個讓朝臣瞠目結舌的決定:要追封弟弟李倓為皇帝諡號。

這一下群臣就沸騰了,大家都認為以李倓的皇子身份,可以參考唐玄宗追諡自己的二哥和兩個弟弟為太子的名號,追諡一個太子就很可以了,沒必要上帝號。

但是李豫堅持己見,他動情的對朝臣說:玄宗追諡三位兄弟為太子那是因為出於兄弟友愛和親情,如果論功績來說玄宗的三位兄弟哪有大功於國家,而李倓不止有大功於國家,並且他還是替我而死,這些功績豈是玄宗的三位兄弟所能比。

於是在李豫的堅持下,李倓就被追諡為「承天皇帝」,並且李豫為他建造了皇帝的陵寢順陵,由於李倓生前出於安史之亂時期,雖已成年,但並未婚娶,所以李豫還專門為弟弟配了一樁冥婚,李豫把姑姑興信公主夭折的第十四女表妹張氏配給弟弟做冥婚,追諡張氏為「恭順皇后」,就這樣李倓在死後和表妹張氏在順陵裡做了一對鬼夫妻。

在《新唐書》中還記載了一段關於李倓的神話故事,李豫追諡李倓為帝號後為他重新發喪,靈車到了城門口時,突然不能動換了,任誰都拉不動,李豫聽說之後感嘆:莫非我弟弟心中還有怨恨不能平息嗎?

於是李豫請當年的謀臣李泌為李倓作祭詞,李豫認為李泌對當初他們兄弟之間感情非常了解,並且當初弟弟李倓非常敬重李泌,所以他請出李泌作祭詞表達自己對弟弟的哀悼之意。

說也奇怪,李泌祭詞作好之後派人在城門口號喪,並且李泌親自去推扶靈車,原先紋絲不動的靈車在李泌情深意切的祭詞朗誦之下,外加李泌親自扶靈,真的動了起來,也因此順利的被埋進了順陵。

《新唐書·承天皇帝倓》載:遣使迎喪彭原,既至城門,喪輴不動。帝謂泌曰:「豈有恨邪?卿往祭之,以白朕意。且卿及知倓艱難定策者。」泌為輓詞二解,追述倓志,命挽士唱,泌因進輴,乃行,觀者皆為垂泣。

這唐朝歷史說起來也挺有意思,以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政變兄弟殘殺開始,但是到了李世民後輩這裡,他的子孫遠比李世民要好得多,先有唐玄宗李隆基追諡哥哥李成器為「讓皇帝」,又有唐代宗李豫追諡弟弟為「承天皇帝」。

李隆基做出了兄友弟恭兄弟親情的典範,所以他的孫子唐代宗李豫也效仿爺爺李隆基做出了追贈弟弟為皇帝這樣讓朝臣震驚的決定。

總體來說李隆基家族都算得上是兄友弟恭,也是中外歷史上很少見的皇室親情。懂得感恩的人才能說明他是一個善良的仁義之人,李隆基和李豫都算得上是懂得感恩之人,雖然李豫算不上明君,但是李豫為人卻絕對算是歷代帝王之中比較忠厚仁義的皇帝。

文/小島知風

歡迎四海八方的朋友關注和點評!

相關焦點

  • 孫權稱帝後,追封父親為皇帝,而哥哥孫策為啥只是長沙恆王?
    公元229年,孫權在建康稱帝,三國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孫權稱帝後,對部下個個加官晉爵,陸遜更是被封為丞相,為了彰顯自己仁德與威信,他還追封死去多年的父親孫堅為皇帝,這樣在民眾看起來就更為名正言順一些。
  • 孫權追封哥哥孫策時,為何是長沙桓王,而沒有將其封為皇帝?
    話雖如此,可孫策跟曹操並不是一條心。 自此,孫權從哥哥孫策手中接管了江東地區。也就是說,孫權手中的權利基本都來自哥哥孫策。公元229年,孫權登基稱帝建立吳國,他追封自己哥哥孫策時,為何只是給封了一個長沙桓王,而沒有將其封為皇帝?主要原因有兩個。
  • 宋朝封了幾十個異姓王,但是大多數屬於死後追封
    除了死後追封,宋朝還將有限的異姓王送給了外戚。 文章開頭提到的會稽郡王楊次山和他的兩個兒子楊谷、楊石,都是在世時被封為異姓王。根據史書記載,他們並沒有為國家作出多麼大的貢獻,封王僅僅是因為他們的身份特殊:楊次山是宋寧宗皇后楊桂枝的親哥哥,楊谷、楊石是她的親侄子。
  • 大智慧:主動放棄當太子,做皇帝。也得一生富貴,死後被追封為帝
    而在他的後人當中,卻有一位和李世民哥哥李建成一樣位置的嫡太子李成器,選擇了讓位與弟弟李隆基做太子,當皇帝。自己甘願做弟弟的臣子,也得一生富貴,死後被封為帝。李成器的讓位,為唐朝開創了史上以來最大的盛世。李成器是唐睿宗李旦的嫡長子,精通音律,曾做過楊貴妃的音樂老師。唐朝張祜有「梨花深院無人見,閒把寧王玉笛吹」的詩句讚美李成器的音樂才華。
  • 歷史上主動拒絕當皇帝的人!讓出了一個開元盛世,死後被追封為帝
    那麼歷史上有沒有不願意做皇帝的人呢?還真有,就是唐朝的「讓」皇帝李憲。 但,李憲真的真心實意的不想做皇帝嗎? 要了解事情的真相,我們就得從歷史長河中找答案。要了解清楚,我們必須得先了解他的父親,唐睿宗李旦。李旦是「六位帝皇丸」的唐中宗的親弟弟,李旦的經歷也堪稱傳奇,先是自己哥哥被老媽廢掉,把他拉出來當傀儡。這個時候,我們的讓皇帝李憲,作為李旦長子,被立為太子。雖然沒啥卵用,最起碼名正言順。
  • 孫權稱帝後只追封孫堅為皇帝,卻無視孫策,他為何如此忘恩負義?
    開宗明義:孫權不追封孫策為皇帝是對的!很多人認為,孫權的江山從哥哥孫策手上繼承而來,當上皇帝後卻不給哥哥加帝號,太忘恩負義。這是典型不了解古代禮法的觀點,孫權這麼做是對古代禮法的嚴格執行。首先我們要理解,古代開國之君為何要追封先祖。
  • 賽爾號:戰聯成員的哥哥是什麼樣?蓋亞被哥哥暴打,雷伊兄弟情深
    賽爾號:戰聯成員的哥哥是什麼樣?蓋亞被哥哥暴打,雷伊兄弟情深。在經典精靈養成記動漫賽爾號中,譜尼和索倫森的強勢地位無可撼動。不過除了這兩隻精靈外,還有一些精靈也頗受漫迷的喜歡,他們就是我們熟悉的戰神聯盟。戰神聯盟中一共有五大成員,們,分別是雷伊、繆斯以及蓋亞布萊克和卡修斯。
  • 《塵埃落盡》與《難得情深》:兄弟情深與家主之爭
    《難得情深》是原耽作者淮上的耽美作品。(微虐)這兩部作品看似不相干,但都有同樣的情節:同父異母的兄弟爭奪下一任家主之位。《不期而愛》他們在一開始都對兄長充滿崇拜和敬意:自己的哥哥性格成熟穩重、早已接手一部分家族事業、對自己就像普通人家的哥哥對弟弟那樣。
  • 明清都有一位開國皇帝兄弟後代封王,他們有何異同?
    有意思的是,明朝和清朝都有一位開國皇帝兄弟後代封王,明朝是開國皇帝朱元璋侄孫朱守謙開始被封為靖江王。而清朝開國皇帝太祖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被封為鄭親王,並為開國封的八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之一。可以將這兩個形式上有點近似的王做一些對比,就可以看出明清兩朝對皇帝近親封王的態度。
  • 替兄赴死的弟弟萬萬沒想到,在他死後哥哥毅然隨他而去!
    歷史上皇位之爭向來就是殘酷的,為了爭奪皇位兄弟反目的比比皆是,但是也有例外,比如唐朝的太子李建成和弟弟李元吉,李建成已經被立為太子了,作為皇子的李元吉並沒有嫉妒,而是一心跟著哥哥,幫助哥哥,最後與哥哥李建成一起死在了玄武門前。
  • 蘇軾和蘇轍:與君世世為兄弟
    而兄弟倆的一生也恰好印證了父親所言,長大後的蘇轍越發沉穩,明明是個弟弟,卻一直為哥哥奔前走後,為蘇軾操碎了心。元豐二年爆發的「烏臺詩案」,就和蘇軾的耿直boy性格有關,鋒芒外露的他自然成了被御史彈劾的對象。
  • 和珅真真正正的後臺,不是乾隆,是他的弟弟和琳
    不幸的是,此人年輕時就死了。如果此人能多活幾年,嘉慶就死在乾隆以後,嘉慶也不敢動和珅。這個人是他的哥哥和琳。和琳也出現在一些電影和電視劇中,但我們不熟悉他。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這樣一個人。和琳與和珅的父母在他小時候去世了,他們住在一起。因為年紀大了,他經常照顧弟弟和琳,和琳很聽他的話。和琳與和珅是兄弟。他們從小就住在一起。
  • 步練師:為什麼生前當不了國母,死後卻被追封為皇后呢?
    對於在孫權那個時期的美人,可謂是多不勝數,前有銅雀臺裡的二喬,後有呂布心心念念的貂蟬,但是,你聽說過這樣的一個美人的名字嗎,步練師,作為一代皇帝最愛的女人,為何她卻如此名不見經傳呢?就讓我們從步練師出身說起,步練師出生於淮陰,但是由於當時是諸國混戰的局面,她為了躲避戰亂,和她的母親一起來到了孫權的地盤廬江生活。
  • 蘇軾入獄時,誤以為死期將至,便給弟弟寫了一首詩,盡顯兄弟情深
    親兄弟如手足啊,可是弟弟還要致哥哥於死地。暫且不說古代帝王家,就連當代許多親人因為家產或其他某些事反目的也不在少,像蘇氏兄弟間的感情十分可貴,也是多少人嚮往的呢。兄弟情深,互贈詩詞表達思念之情兩兄弟也曾多次互動,比我們在微博朋友圈的互動有意思多了,弟弟先前給哥哥寫過一首:懷念哥哥的作品。
  • 他是忠義的化身,五虎上將之首,死後被歷代皇帝追封
    民間廣為流傳的「桃園三結義」,就是劉關張三兄弟。關羽早年就跟隨了劉備,他和張飛為劉備徵討四方立下赫赫戰功。公元220年,關羽圍攻襄樊,曹操派遣徐晃前去增援襄樊軍隊。隨即,東吳前來攻打關羽,關羽在兩面夾擊的情況下,兵敗被殺。後來,關羽勇猛善戰的故事在民間後世廣為流傳,大家都很推崇關羽。百姓親切地將關羽稱為「關公」和「美髯公」。關羽不僅受到民間百姓的大肆褒獎,朝廷統治者屢次追封關羽的爵位。
  • 歷史上的這些皇帝,被追封留在了史海裡,後人卻說是一種榮耀
    當時劉邦直接回答到:「我和你是結拜為兄弟,我老爸就是你老爸;你真的要煮你老爸,也分我一碗湯吧!」項羽大怒,但在項伯的勸阻下才沒有殺掉太公,後來項羽把太公與呂雉一起送還劉邦了。2、隋朝公元581年,北周皇帝宇文衍禪位於當時的隨國公楊堅。
  • 元朝十五位皇帝,你知道幾個?來看看複雜的元朝帝王世系
    公元1227年,鐵木真在徵伐西夏的時候病逝,時年66歲,在位22年,死後由第三子窩闊臺即位。      第二位元太宗窩闊臺(追封)。公元1127年鐵木真死後,命第四子託雷監國,直到公元1229年耶律楚材以鐵木真遺詔召諸王畢會,請立窩闊臺,拖雷與諸王即奉窩闊臺即汗位。窩闊臺即位後與南宋聯合滅金 ,公元1241年窩闊臺中風而死,時年56歲,在位13年,死後由長子貴由即位。
  • 乾隆皇帝的五位皇貴妃——多為死後追封,只有兩人是生前獲得封號
    在乾隆朝的五位皇貴妃中,有三人都是死後才獲追封,只有兩人是生前得封皇貴妃。乾隆二年十二月,乾隆追封他的這位最早的妻子為哲妃。乾隆十年正月又以哲妃生育皇長子,追晉為哲憫皇貴妃。她雖姓富察氏,但出身不高,與孝賢純皇后沒任何關係.其所育皇長子愛新覺羅·永璜,生於雍正六年五月,乾隆十三年,因在孝賢皇后富察氏的葬禮上表現得不夠傷感,被乾隆責備,因而失寵,並永遠失去了立儲資格,此時永璜才剛剛二十歲。
  • 兄弟情深,火影忍者中關係親密的5對兄弟,弟弟都很照顧哥哥
    兄弟情在《火影忍者》中有著很好的體現,雖然有時候會發生一些誤會,但是很少有人會拋棄兄弟情誼。就算是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兩人之間也會產生深深的羈絆,今天就來和大家回憶一下5對關係很好的兄弟。弟弟羽村為了看守母親的封印移居月球,哥哥羽衣成為忍者的鼻祖六道仙人。羽村總是支持哥哥,沒有絲毫怨言。千手柱間和千手扉間因為千手家族所處時代非常混亂,經常與他族發生戰鬥,所以族內兄弟關係都很好。柱間想要統一忍者世界,達到平息戰爭的目的,扉間也全力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輔助哥哥。
  • 多爾袞死後為何追封為皇帝,不久後又剝奪封號墳墓被挖
    愛新覺羅多爾袞(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滿族正白旗人,出生地為赫圖阿拉(遼寧省新賓縣人)皇太極死後,因沒有立下遺囑,八旗各軍支持的繼位人選勢均力敵,最終多爾袞議定由皇太極的第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