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一家可謂是妥妥的文學界明星家庭,而且,一家三人都在唐宋八大家裡。
蘇洵擅散文,尤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蘇軾我們也是熟得不能再熟了,標籤有那麼——多,光環有那麼——大;而同樣作為大家的蘇轍,留給世人的印象似乎只有蘇軾的弟弟,蘇洵的兒子,並沒什麼亮點的樣子。
但是看了蘇軾和蘇轍之間的生活故事,螺螄君反正是羨慕得不要不要的,我也好想擁有暖男轍弟弟!(小聲bb:你有東坡那般才華嗎。)
1.明明是個弟弟,卻活得像個哥哥
雖是一個爹媽生的,可性格完全不同,哥哥蘇軾豁達灑脫、率真孤傲,弟弟蘇轍則是衝和淡泊、老成穩重。
蘇洵在《名二子說》裡也很好地總結了兩兄弟的性格,「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擔心蘇軾處在顯眼位置,卻不懂裝飾自己;對於蘇轍則放心很多,「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而兄弟倆的一生也恰好印證了父親所言,長大後的蘇轍越發沉穩,明明是個弟弟,卻一直為哥哥奔前走後,為蘇軾操碎了心。
元豐二年爆發的「烏臺詩案」,就和蘇軾的耿直boy性格有關,鋒芒外露的他自然成了被御史彈劾的對象。
弟弟蘇轍一得到神宗要逮捕哥哥的消息,快馬加鞭派人給蘇軾送去消息,讓他有個心理準備。不知其所以然的蘇軾害怕牽連弟弟和朋友,便把很多手稿燒掉了。
蘇軾被下大獄後,蘇轍連夜上書,甘願放棄自己的仕途官職,只求神宗饒哥哥一命。
臣早失怙恃,惟兄軾一人,相須為命……臣欲乞納在身官,以贖兄軾,非敢望末減其罪,但得免下獄死為幸。——《為兄軾下獄上書》
蘇軾在獄中,尚不知弟弟為他做的努力,寫了兩首詩交代後事,拜託獄卒梁成轉述給弟弟蘇轍。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蘇軾詩中講到,隨處找個青山埋了就好,但怕弟弟「他年夜雨獨傷神」,希望來世還能和蘇轍做一對快樂好兄弟。
蘇轍知道後伏案痛哭,把詩句上交給神宗,希望能有所感動而免其死罪。
神宗看完後,內心確實有所觸動,加上朝中大臣王安禮、宰相吳充,連隱居且是蘇軾政敵的王安石都在求情,曹太后也說:「以詩系獄,得非受了小人中傷。」
死罪可免活罪難逃,思量再三的神宗決定將蘇軾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弟弟蘇轍也被貶為筠州鹽酒稅,其餘相關人員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
2.哥哥你大膽地往前走啊!莫回頭
出獄當天,傷疤沒好就忘了疼的蘇軾又開始提筆賦詩《十二月二十八日,蒙恩責授檢校水部員外郎黃》,嚇得蘇轍趕緊捂住他的嘴:
百日歸期恰及春,餘年樂事最關身。出門便旋風吹面,走馬聯翩鵲啅人。卻對酒杯渾似夢,試拈詩筆已如神。此災何必深追咎,竊祿従來豈有因。
出獄後的蘇軾第二天就要趕往黃州,來不及拖家帶口,蘇轍讓哥哥放心去,他會安排好的。
蘇轍安撫好兩家老小的情緒後,就趕緊打包好行李,趕往江西筠州,到達筠州後,再護送哥哥的家人去黃州。
從開封到筠州途中的幾個月,蘇轍自己的存款本就不多,自己有十來個孩子,再加上哥哥的一家老小,衣食住行都要他負責,可想而知壓力有多大。
蘇軾在黃州待了四年後,升職了,以為要鹹魚翻身,走上人生巔峰了,結果好景不長又被貶到惠州了。
這個時候的蘇軾連去惠州的路費都拿不出來只能找弟弟蘇轍借錢,一借就是七千緡,可以算得上是蘇轍的全部家底,但是蘇轍並沒有說什麼,全力支援哥哥。
要知道宋朝公務員的待遇是十分優厚的,真不知道蘇軾是怎麼做到月月光、年年盡的。
邵聖四年,蘇轍被貶為化州別駕(雷州),蘇軾被貶為瓊州別駕(海南)。
五月,哥倆在滕州相遇了,一路作伴,蘇轍護送哥哥到了海南。分別時,蘇軾痔瘡發作,難受得一夜沒睡,蘇轍一邊吟詩誦讀陶淵明的《止酒詩》,一邊勸哥哥少喝點酒。
可以說,蘇軾豁達樂觀的背後少不了弟弟蘇轍的善後和支持,哥哥你大膽地往前走啊!莫回頭。
3.哥哥對弟弟的愛都寫在詩裡了
其實,蘇軾對弟弟也是情深義重時刻掛念,以子由為題的詩就有100多首。就像林語堂先生說的那樣:「往往為了子由,蘇東坡會寫出最好的詩。」
蘇轍憶起同哥哥進京考試時路過澠池寺院題詩一事,寫下《懷澠池寄子瞻兄》,蘇軾便和詩:「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有次正值中秋佳節,兄弟倆同在山東為官,卻因公務繁忙不能相見,蘇軾心中感慨,寫下千古絕唱《水調歌頭·中秋》:「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
蘇軾提起弟弟是:「嗟予寡弟兄,四海一子由。豈獨為吾弟,要是賢友生。」蘇轍提起哥哥則是:「手足之愛,平生一人。撫我則兄,誨我則師。」兩人都把對方看作世上最親近的人,最值得信賴的人。
蘇軾在剛生病那會兒就給蘇轍寫信「即死,葬我嵩山下,子為我銘」,希望讓弟弟給自己寫墓志銘。臨去世時唯一遺憾的也是沒見到弟弟一面:「惟吾子由,自再貶及歸,不及一見而訣,此痛難堪。」
蘇轍收到哥哥的死訊時,大哭不已:「小子忍銘吾兄!」,作為親密手足,誰願意兄長先他而去呢?
蘇軾去世後,蘇轍把侄子們都接到身邊撫養,不問世事,死後與哥哥葬在一處,再續兄弟情誼。
蘇軾蘇轍一生變故無數,唯一不變的卻是兩人的兄弟情,試問有誰不希望有轍弟弟這樣的手足至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