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給兒子取名「蘇軾」「蘇轍」是有深意的

2020-12-14 帥丫的歷史文化茶坊

中國歷史上,蘇氏三父子是宋國文壇上的赫赫有名的人物,三父子同為唐宋八大家,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蘇洵,蘇老泉為兩個兒子取名,一個名為蘇軾,一個名為蘇轍是大有深意的。

「軾」是古代車廂前面做扶手用的橫木,形狀就像半個框,一共有三個面,其實相當於車的圍欄。

古代的馬車,輪子由實木做成,減震功能肯定沒有今天的橡膠輪胎好,加上古代路面多是砂石路,凹凸不平,不像今天的水泥路面、柏油路面很光滑,所以那樣的馬車坐上去很顛簸。

「軾」可以在人們乘坐馬車時抓扶依靠,有了「軾」人們就不容易從馬車上摔下來。

古人在行車的過程中,如果要在路途中與人打招呼,就會扶著車軾俯下身子低頭示意,表示對來人的尊重。這個動作被稱為「軾」或「式」。

關於這個,中國古代書籍中曾有過很多記載,如《史記·魏世家》中曾有記載:「(魏文侯)客段幹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魏文侯的客人段幹木拜訪他的寓所時,沒有不低頭行禮的。)在《禮記·檀弓下》中也有過記載:「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前而哀,夫子式而聽之。」(孔子乘車經過泰山旁邊時,有一位婦女在墓前悲哀地啼哭,孔夫子俯身傾聽她訴說。)

這兩處的「軾」「式」都是「俯身」的意思。

說了「軾」再來說一說「轍」,轍是車輪碾壓後留下的痕跡,即車輪印。中國有個成語叫「憑軾結轍」,這個成語來源於《子華子·晏子問黨》:「遊士無所植其足,則憑軾結轍而違之。」(在外的士沒有地方立足,只能在顛沛流離的車馬上違背自己的意願。)

這個成語用來形容車馬繁多、絡繹不絕。

蘇洵用「軾」和「轍」來作為兩個兒子的名字,一來這兩個字都和「車」有關,表明了兄弟二人聯繫緊密,是同胞兄弟,行駛中的車馬離不開「軾」和「轍」。

但是,對於車本身而言,這兩個事物似乎無足輕重,但是離開了這兩樣,車又不將成為車。這也許是老父親給他兄弟兒子許下美好的心願,希望他們做一個不可或缺的棟梁之才,卻又要求他們為人要老老實實,做好自己的本分。

從蘇軾兄弟倆後來的表現看,他們的確沒有給老父親丟臉,反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了蘇門的驕傲。

兄弟倆的感情也非常的好,但是中國的士階層在入仕為官後,一般會被分散到各地,蘇軾一生仕途坎坷,蘇轍也多次遭到貶官,兩兄弟一生中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但是他們因感情深厚又互相惦記著對方,在中秋之夜,蘇軾貶官密州時寫下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成為宋詞中的千古絕唱。在詞中,蘇軾抒發了對七年未見的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但是詩歌的結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表達了一種難得的豁達和樂觀,也表現出一種推己及人的美好祝願,成為中國人在中秋之夜最美的祝福之詞。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蘇洵、蘇軾、蘇轍:一個失敗的父親與兩個成功的兒子
    作為蘇軾的粉絲之一,我親切的稱他為蘇東坡、蘇叔叔。我還知道,蘇軾有一個弟弟叫蘇轍,同樣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在唐宋八大家中,唐朝有兩位:韓愈、柳宗元,宋朝(準確地說是北宋)有六位:歐陽修、蘇洵、曾鞏、王安石、蘇軾、蘇轍。 你發現沒有?在「唐宋八大家」裡,有三個姓蘇的,那他們是什麼關係呢?
  • 失敗的蘇洵怎麼教育出蘇軾,蘇轍兩個成功的孩子的
    蘇軾成名很早,剛進入北宋文壇和政壇就格外耀眼,他的成功離不開父親蘇洵的培養。蘇軾很小的時候,他的思想已經超越了同時代的人,腦袋特別活絡。當時,蘇軾的弟弟蘇轍也光芒四射。一個家庭的兩個兄弟之所以能如此傑出,是因為他們的父親蘇洵。
  • 從蘇軾與弟弟蘇轍,看看古人取名之道
    蘇洵給長子取名蘇軾,次子蘇轍。他用精妙的文筆解釋取名的原由。大神蘇軾軾是車座前的扶手,看似無用,可去掉它,似乎車又不是車。給名軾,希冀你不要去奪風頭。轍,路上的車輪印。比如,蘇軾,字子瞻,瞻是扶著車軾,遠望的意思。蘇轍,字子由,車輪印記,不就是隨車馬自由遊走嗎。韓愈,愈前進的意思,所以字退之。比較遊戲的是王維,字摩詰,人家維摩詰是一個可以與普賢菩薩辯論的著名居士,王維爸爸給兒子取了外國名字,而且硬生生的把他拆掉,一個字給了名,兩個字給了字。名與字是父親或者長輩取的,朋友之間不能直接叫名,而要用字。
  • 從名字意蘊看蘇軾、蘇轍的人生發展
    要怪只能怪蘇軾一生太耀眼,生生把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襯成了背景板。蘇洵是一代散文大家,蘇轍呢,雖然被掩映在哥哥的光輝之下,但在大宋朝堂上也曾經如日中天過。我比較佩服的一點是,蘇洵早年為兩個兒子取名時,竟然能從名字的意蘊裡,準確預測出了兄弟倆未來的人生發展,可謂「一語成真」。
  • 蘇洵:無比成功的父親
    他曾專門寫了《名二子說》一文,從蘇軾、蘇轍兩兄弟的名字說起,告誡他們做人的道理:「軾」指車廂前端供手扶的橫木,「轍」指車輪碾過的痕跡,也指道路。《名二子說》這篇小短文的大意是說:對一輛車來說,車輪、車輻(車輪中連接軸心與輪圈的直木)、車蓋、車軫(車廂底後部的橫木)都有各自實際的用途,只有車軾好像沒什麼實際的用處。但是如果去掉車軾,也就不再是完整意義的車了。
  • 生子當如蘇軾,為父當如蘇洵!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蘇洵,自古至今都是是中國人教育孩子勵志求學的典範。  但是最讓蘇洵引以為豪也許並非他的個人成就,而是作為一名父親的成功。  唐宋八大家,蘇洵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霸佔三席,冠絕古今,成為千秋佳話。
  • 程夫人 :蘇洵之妻,蘇軾、蘇轍兄弟的母親
    古之人稱有國有家者,其興衰無不本於閨門,今於夫人益見古人之可信也。銘曰:貧不以汙其夫之名,富不以為其子之累,知力學可以顯其門,而直道可以榮於世。勉夫教子,底於光大。壽不充德,福宜施於後嗣。勉夫發憤程夫人,蘇洵之妻,蘇軾、蘇轍兄弟的母親。
  • 蘇洵將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教成文豪,為何自己科舉卻考不上進士?
    蘇洵作為蘇軾和蘇轍的父親,在當時的評價也非常高,受到文魁歐陽修的推崇。當時在歷史上蘇洵的名氣遠遠不如兩個二字,在科舉做官方面更是差距明顯。他有能力將兩個二字教育成名動天下的大文豪,卻多次在科舉考試中落榜,讓後人感到唏噓不已。對於蘇洵多次落榜的原因,歷史學界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蘇洵思想守舊,文章老派保守,跟不上時代。
  • 蘇軾和蘇轍:與君世世為兄弟
    蘇軾一家可謂是妥妥的文學界明星家庭,而且,一家三人都在唐宋八大家裡。蘇洵擅散文,尤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蘇軾我們也是熟得不能再熟了,標籤有那麼——多,光環有那麼——大;而同樣作為大家的蘇轍,留給世人的印象似乎只有蘇軾的弟弟,蘇洵的兒子,並沒什麼亮點的樣子。
  • 蘇軾、蘇轍兄弟二人,誰的成就更高些?
    「唐宋八大家」,分別是唐代的柳宗元、韓愈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大文學家。這八大家中,蘇洵父子就佔了三位,號稱「三蘇」,老蘇、大蘇和小蘇,「一門三詞客,文章天下傳」,這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 蘇軾蘇轍兩兄弟開創的宋代蜀學到底是什麼學問?
    那麼,以文學見長的蘇軾、蘇轍兄弟的蜀學內容究竟有什麼內容?他們在儒家經典方面究竟有什麼獨到的觀點?由於絕大多數人們都只關注蘇軾、蘇轍的文學成就,顯然在學術創造方面長期被忽視,值得被重新梳理一番。
  • 蘇軾的弟弟—蘇轍,竟有這麼多孩子!這與他性格分不開!
    「三蘇」指的是大詩人蘇軾、蘇軾的父親蘇洵以及蘇軾的弟弟蘇轍。其中,我們對蘇軾的了解比對他父親和弟弟的了解深入的多。關鍵是,蘇軾的名氣太大了,不僅享譽整個大宋朝,至今影響深遠。其實,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蘇軾的弟弟蘇轍也是個很可愛的人,從他有那麼多孩子中就可以看出來。
  • 浪子回頭金不換,上梁不正下梁正——蘇洵是怎麼做到的
    命途多舛的蘇洵:如果說蘇洵在學業上走了很大的彎路,那麼他的幾個孩子的亡去可能給他帶來了更大傷害,蘇洵有六個孩子,20歲時,長女一歲不到夭折,22歲生長子景先(10歲不到夭折),25時生次女(夭折),27歲時生幼女(八娘),28歲時得次子蘇軾,31歲生蘇轍,除了八娘出嫁後很快在婆家去世,另外三個孩子都夭折,就剩下蘇軾、蘇轍兄弟
  • 蘇軾蘇轍兩兄弟的蘭花詩,怎麼都有一個共同點
    這裡也是指出做人要像蘭花那樣,有甘於寂寞、不求人知的坦蕩胸懷。唐宋以來,文人吟詠蘭花成了時尚,他們寫作的詩詞不可勝數。今天我們選了兩首詩詞,作者是蘇軾蘇轍兄弟,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樣歌詠蘭花的。《題楊次公春蘭》蘇軾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
  • 蘇軾:我就是個車扶手 蘇轍:我還是個車軲轆印子呢
    為什麼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會給兒子取這麼俗氣的名字?一個車扶手,一個車軲轆印子,這主要與蘇洵的信奉道教有關。蘇洵對道家的痴迷,外在表現是遊道觀,交道士,舍心愛之物.為死去的親人祈冥福等;其內在表現則體現了其文學藝術和政治思想之中,他的文學作品涉及到道教的仙話傳奇,靈驗故事,宮觀勝境等,其政治思想從淵源、重要觀點到語言文字無不留下道家的痕跡。蘇洵不但自己對道釋經籍有過很深研讀,還讓兒子也一起讀,蘇軾在《子由生日,以檀香觀音像及新合印香銀篆盤為壽》中寫道:「君少與我師皇墳,旁資老聃釋迦文」。
  • 蘇轍寫詩給哥哥抱怨生活太苦,蘇軾心疼回詩安慰,不料成名篇
    後人評說的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在當時可謂風光無限。
  • 蘇軾、蘇轍後人與平陽竟有這樣的聯繫!
    書中「職官」載有宋縣丞蘇然,並注為「東坡後」,表明蘇軾的後人蘇然曾任宋朝平陽縣丞。而後,順治、康熙、民國各版《平陽縣誌》也都有載。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所載,很可能系因循舊志,其可靠性應該不成問題。然而,蘇然生平如何,在平陽政績如何,書中不著一字,且也不知其究竟為蘇軾幾世孫,令人抱憾。關於蘇軾的兒子,據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和《宋史·蘇軾傳》,有蘇迨、蘇邁、蘇過三人。
  • 蘇軾蘇轍的周至情緣
    素有唐宋文人八大家之稱的蘇洵,和二子蘇軾,蘇轍,在宋代的四十七年中,八次到訪周至,或朝拜,或途經,或遊歷,或訪友,或任職,給周至留下了大量的詩詠,題詩和手書碑石。和周至結下了深情厚誼。祖藉河北欒城,蘇轍的著作有《欒城集》,以懷念祖先蘇味道的故裡,故河北欒城為三蘇祖地,今建有三蘇紀念館以示永久垂念。眉山市今有三蘇祠和三蘇紀念館。河南郟縣有三蘇墓園,因蘇軾和蘇轍均久居穎川,後安葬於此,當地以紀念二蘇而設立的紀念地。今天,為弘揚三蘇文化,全國名地凡三蘇歷史上為官,客居,遊歷,安置,流放之遺蹟,遺址之地,大都建有三蘇祠,三蘇堂,三蘇紀念館,三蘇博物館。
  • 27歲才開始讀書,一家3人同入唐宋八大家,他不只是蘇軾的父親
    相信很多人都會想到蘇軾、蘇轍、蘇洵這三個人。一門三人,均位列唐宋八大家,可以看出蘇家的家學淵源,而這三個人中,名氣最大的是蘇軾。說起來蘇軾,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他的傳世名篇很多,比如下面這些。「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 拾人牙慧│《三字經》中的「蘇老泉」究竟是蘇洵還是蘇軾?
    在我檢索所得文獻中,中國蘇軾研究學會理事王琳祥2006年發表於《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的《「老泉山人」是蘇軾而非蘇洵》一文證據詳盡,論證充實;南開大學文學院張培峰老師2016年發表於《文史知識》的《也談蘇洵的「老泉」之號》則認為蘇洵蘇軾父子二人均有「老泉」之號,這兩篇文章相切相磋,有衝突互駁之處,亦有契合互贊之處,共同釐清了我的諸多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