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蘇氏三父子是宋國文壇上的赫赫有名的人物,三父子同為唐宋八大家,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
蘇洵,蘇老泉為兩個兒子取名,一個名為蘇軾,一個名為蘇轍是大有深意的。
「軾」是古代車廂前面做扶手用的橫木,形狀就像半個框,一共有三個面,其實相當於車的圍欄。
古代的馬車,輪子由實木做成,減震功能肯定沒有今天的橡膠輪胎好,加上古代路面多是砂石路,凹凸不平,不像今天的水泥路面、柏油路面很光滑,所以那樣的馬車坐上去很顛簸。
「軾」可以在人們乘坐馬車時抓扶依靠,有了「軾」人們就不容易從馬車上摔下來。
古人在行車的過程中,如果要在路途中與人打招呼,就會扶著車軾俯下身子低頭示意,表示對來人的尊重。這個動作被稱為「軾」或「式」。
關於這個,中國古代書籍中曾有過很多記載,如《史記·魏世家》中曾有記載:「(魏文侯)客段幹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魏文侯的客人段幹木拜訪他的寓所時,沒有不低頭行禮的。)在《禮記·檀弓下》中也有過記載:「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前而哀,夫子式而聽之。」(孔子乘車經過泰山旁邊時,有一位婦女在墓前悲哀地啼哭,孔夫子俯身傾聽她訴說。)
這兩處的「軾」「式」都是「俯身」的意思。
說了「軾」再來說一說「轍」,轍是車輪碾壓後留下的痕跡,即車輪印。中國有個成語叫「憑軾結轍」,這個成語來源於《子華子·晏子問黨》:「遊士無所植其足,則憑軾結轍而違之。」(在外的士沒有地方立足,只能在顛沛流離的車馬上違背自己的意願。)
這個成語用來形容車馬繁多、絡繹不絕。
蘇洵用「軾」和「轍」來作為兩個兒子的名字,一來這兩個字都和「車」有關,表明了兄弟二人聯繫緊密,是同胞兄弟,行駛中的車馬離不開「軾」和「轍」。
但是,對於車本身而言,這兩個事物似乎無足輕重,但是離開了這兩樣,車又不將成為車。這也許是老父親給他兄弟兒子許下美好的心願,希望他們做一個不可或缺的棟梁之才,卻又要求他們為人要老老實實,做好自己的本分。
從蘇軾兄弟倆後來的表現看,他們的確沒有給老父親丟臉,反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成了蘇門的驕傲。
兄弟倆的感情也非常的好,但是中國的士階層在入仕為官後,一般會被分散到各地,蘇軾一生仕途坎坷,蘇轍也多次遭到貶官,兩兄弟一生中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但是他們因感情深厚又互相惦記著對方,在中秋之夜,蘇軾貶官密州時寫下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成為宋詞中的千古絕唱。在詞中,蘇軾抒發了對七年未見的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但是詩歌的結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嬋娟」表達了一種難得的豁達和樂觀,也表現出一種推己及人的美好祝願,成為中國人在中秋之夜最美的祝福之詞。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