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成名很早,剛進入北宋文壇和政壇就格外耀眼,他的成功離不開父親蘇洵的培養。
蘇軾很小的時候,他的思想已經超越了同時代的人,腦袋特別活絡。當時,蘇軾的弟弟蘇轍也光芒四射。
一個家庭的兩個兄弟之所以能如此傑出,是因為他們的父親蘇洵。
蘇洵的一生充滿了失敗
先看蘇軾的家庭教育。當然,在世俗意義上,蘇洵自己的人生其實是一個充滿失敗的人生。
青年時代,蘇洵的人生規劃與幾萬讀書人的人生規劃是一樣的,目的是通過考試做官。
但他的性格有點像李白:他太看重自己,輕視應試教育。如果蘇洵生活在唐朝,他可能會像李白一樣繞過科舉,但宋朝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蘇洵看不到讀書的未來,於是乾脆扔下書本,過起遊蕩的生活。27歲時,他終於明白,如果他不想一事無成,他必須努力完成應試教育。
可惜苦瓜畢竟不甜。蘇洵每次考試都落榜。
更糟糕的是,宋代的考場很有現代高考的氣氛。考生必須嚴格遵守考試規則。他們早上開始排隊,然後屈膝跪坐在席位上,低頭答卷。旁邊是監考來回巡視。
今天,我們認為這沒什麼。畢竟,考場管理越嚴格,越能保證公平。但在蘇洵看來,考試是一種侮辱。
在科舉時代,越是讀書人,就越容易產生這種心理,因為儒家經典所描繪的政治關係是君主降低姿態,請讀書人出來做官,讀書人不能反過來要求官員這樣做。
主動要求官員的行為,就像那些在沒有媒人介紹的情況下自由戀愛的男女一樣,會被貼上一個非常難聽的標籤:自媒。
自媒體意味著無恥,宋代的科舉制度要比唐代嚴格得多。考生不僅需要自媒,還必須降低身段,接受各種不夠禮貌的規章制度,才能獲得自媒的機會。
如果考生只把科舉作為升官發財的手段,就會心安理得,不把書的內容當回事。那些真心相信書的考生,難免或多或少會有點精神分裂。
後來,父親的去世或許緩解了蘇洵的一些心理壓力,於是他停止了科舉考試,安安留在家裡教育孩子。
把自己活成孩子的榜樣
很多父母到了蘇洵這個地步,都會把自己未完成的願望強加給孩子。不過,蘇洵則不同。他沒有完全放棄自己,而是先調整生活方向
既然我想開了,我就不再以考官為目的而學習,所以我會以我喜歡的方式學習,以我喜歡的方式寫文章。
至於教育子女,今天我們知道,最好的辦法並不是拿一套自己認可的,卻連自己都做不到的東西灌輸給子女,而是做好自己,把自己活成孩子的榜樣,因為最核心的學習能力不是聽懂道理然後付諸實踐,而僅僅是最單純的模仿。
一方面,蘇洵為讓自己活成榜樣,另一方面,他對孩子要求不高。蘇軾和蘇轍兄弟10歲左右時,蘇洵正式給他們取名,並寫了一篇短文《名二子說》。
今天,當我們讀到這篇文章時,我們可以感受到老父親的良苦用心。
蘇軾的「軾」和蘇轍的「轍」都是車字旁,它們的本義都與車有關。
「軾」是車的一部分:人們站在車裡,面向前方,手扶的橫杆就是「軾」。
蘇洵說,車輪、輻條、車軸等是重要的車體部位,具有很強的功能意義。只有軾似乎沒用。但是沒有軾的車不是一輛完整的車。
「轍」就是車轍。車行駛時,會留下車轍。車轍對車沒有影響。然而,即使車翻了,馬死了,車轍也永遠不會被破壞。
由此可見,蘇迅對蘇轍比較放心,但對蘇軾來說,有一句特別的叮囑:「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由此可以推斷,蘇軾的性格是外向直率的,就像車裡的軾一樣,太顯眼了。今後要注意自製,不要太張揚。
由此可見,蘇洵對孩子的本意是,還沒前進,先想後退,安全第一。他不擔心孩子們學習不努力,將來也會失敗嗎?
他真的不擔心,因為兩個孩子最大的愛好是讀書,他們根本不需要家長的監督。
恐怕很多人不明白:孩子怎麼會有這樣反人類的愛好?
的確,如果父母不讀書,他們只是督促孩子每天讀書。孩子們很難喜歡閱讀。但蘇洵不同。他把以前寫的文章都燒了,關上門,整天讀、想、寫。他的妻子承擔所有家務,賣掉了自己的珠寶首飾來補貼家裡。蘇軾和蘇轍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深受影響,成長起來。
一旦我們在閱讀中擺脫功利主義,我們就會開闊視野,削弱偏見,加深理解。蘇家父子讀書門類很廣,不僅讀著考試用的經典課本,還讀著考試用不上的閒書。讀的最多的是歷史書。
蘇洵的許多觀點在別人看來似乎有些離經叛道,但這兩個兒子已經習慣了。
今天,當我們讀到「三蘇」的文章時,我們會發現它們的風格非常相似。蘇軾的文章中常有一些新穎的蘇軾思想。
因此,我們自然會擔心,蘇軾和蘇轍雖然不像蘇洵那樣專一於應試教育,但難免會重蹈蘇洵的覆轍,無論他們有多優秀,都註定要在科舉考試中失利。
「三蘇」進京
如果環境沒有改變,它就會這樣發展。
仁宗元年(1054年),一位名叫張方平的新官員來到四川。
第二年,蘇洵帶著蘇軾去拜訪張方平,這是一次改變蘇家命運的會面。一年後,蘇洵父子三人帶著張方平熱情洋溢的推薦信到朝廷報考。
這是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中央政府的人事格局剛剛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老改革家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最耀眼的是我們熟悉的歐陽修。
我們可以充分預見歐陽修對「三蘇」訪問的反應。
古文分為駢文和散文兩大類。散文出現較早,古文又稱古代散文。因此,提倡散文與反對駢文的運動被稱為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中最突出的人物是所謂的唐宋八大家。這8個家族中,唐代佔2個,韓愈和柳宗元,宋代佔6個,分別是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和「三蘇」。
其中,唐朝只有韓愈,宋朝只有歐陽修。提倡天下人寫散文,為什麼要提倡寫散文?
主要原因是散文比駢文更務實,不需要太多形式主義,所以散文大師通常都有一種務實的風格。
歐陽修提倡散文,當然是希望能得到回應,但改變風俗從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看到同樣的東西會特別興奮。
在宋代六大散文家族中,曾鞏是歐陽修的學生,王安石是歐陽修家族的常客。他們彼此非常熟悉。當歐陽修從「三蘇」身上嗅到同類的味道時,他激動得幾乎失態。
在他看來,蘇洵是當代荀子,文章天下第一。蘇軾更是後生可畏。自己應該辭去文學宗師的寶座,為他讓路。
歐陽修的同屬感有多強?有一件事可以特別解釋這個問題。考試中,主考官歐陽修本想把蘇軾的文章放在第一位,但由於宋代科舉制度的實行,考生在評卷時看不到考生的名字。歐陽修讀這篇文章的風格和他的學生曾鞏太相似了。如果他是第一位的話,因為他害怕別人的閒言碎語,權衡之下,他就讓這篇文章排在第二位。
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蘇軾幾年前就開始了自己的事業,或者沒有歐陽修發起古代文運動,或者歐陽修在自己的事業中沒有很高的地位,他的生活會有多不同?
至少我們可以準確地知道,如果歐陽修被王安石取代,「三蘇」永無出頭之日。
文章的風格有細微的差別,與宗教相似。在外人看來,可以忽略的小分歧會導致派系鬥爭。
雖然唐宋代八大家都是著名的散文作家,他們的文學主張是高度一致的,但在宋代六人中,「三蘇」的風格略顯華麗,王安石的風格略顯單一,歐陽秀則居於其間。
這使歐陽修既欣賞「三蘇」,又欣賞王安石,但王安石看不上「三蘇」。
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三蘇」進京已成為一個現象級事件:蘇軾和蘇轍同時金榜題名。蘇洵把兩個兒子培養成了明日雙星,同時也成為了大家追求的文章泰鬥。歷來種種教育上的成功,從未有過如此驚人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