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蘇洵怎麼教育出蘇軾,蘇轍兩個成功的孩子的

2020-12-14 西米粑粑讀書減肥

蘇軾成名很早,剛進入北宋文壇和政壇就格外耀眼,他的成功離不開父親蘇洵的培養。

蘇軾很小的時候,他的思想已經超越了同時代的人,腦袋特別活絡。當時,蘇軾的弟弟蘇轍也光芒四射。

一個家庭的兩個兄弟之所以能如此傑出,是因為他們的父親蘇洵。

的一生充滿了失敗

先看蘇軾的家庭教育。當然,在世俗意義上,蘇洵自己的人生其實是一個充滿失敗的人生。

青年時代,蘇洵的人生規劃與幾萬讀書人的人生規劃是一樣的,目的是通過考試做官。

但他的性格有點像李白:他太看重自己,輕視應試教育。如果蘇洵生活在唐朝,他可能會像李白一樣繞過科舉,但宋朝沒有給他這個機會。

蘇洵看不到讀書的未來,於是乾脆扔下書本,過起遊蕩的生活。27歲時,他終於明白,如果他不想一事無成,他必須努力完成應試教育。

可惜苦瓜畢竟不甜。蘇洵每次考試都落榜。

更糟糕的是,宋代的考場很有現代高考的氣氛。考生必須嚴格遵守考試規則。他們早上開始排隊,然後屈膝跪坐在席位上,低頭答卷。旁邊是監考來回巡視。

今天,我們認為這沒什麼。畢竟,考場管理越嚴格,越能保證公平。但在蘇洵看來,考試是一種侮辱。

在科舉時代,越是讀書人,就越容易產生這種心理,因為儒家經典所描繪的政治關係是君主降低姿態,請讀書人出來做官,讀書人不能反過來要求官員這樣做。

主動要求官員的行為,就像那些在沒有媒人介紹的情況下自由戀愛的男女一樣,會被貼上一個非常難聽的標籤:自媒。

自媒體意味著無恥,宋代的科舉制度要比唐代嚴格得多。考生不僅需要自媒,還必須降低身段,接受各種不夠禮貌的規章制度,才能獲得自媒的機會。

如果考生只把科舉作為升官發財的手段,就會心安理得,不把書的內容當回事。那些真心相信書的考生,難免或多或少會有點精神分裂。

後來,父親的去世或許緩解了蘇洵的一些心理壓力,於是他停止了科舉考試,安安留在家裡教育孩子。

把自己活成孩子的榜樣

很多父母到了蘇洵這個地步,都會把自己未完成的願望強加給孩子。不過,蘇洵則不同。他沒有完全放棄自己,而是先調整生活方向

既然我想開了,我就不再以考官為目的而學習,所以我會以我喜歡的方式學習,以我喜歡的方式寫文章。

至於教育子女,今天我們知道,最好的辦法並不是拿一套自己認可的,卻連自己都做不到的東西灌輸給子女,而是做好自己,把自己活成孩子的榜樣,因為最核心的學習能力不是聽懂道理然後付諸實踐,而僅僅是最單純的模仿。

一方面,蘇洵為讓自己活成榜樣,另一方面,他對孩子要求不高。蘇軾和蘇轍兄弟10歲左右時,蘇洵正式給他們取名,並寫了一篇短文《名二子說》。

今天,當我們讀到這篇文章時,我們可以感受到老父親的良苦用心。

蘇軾的「軾」和蘇轍的「轍」都是車字旁,它們的本義都與車有關。

「軾」是車的一部分:人們站在車裡,面向前方,手扶的橫杆就是「軾」。

蘇洵說,車輪、輻條、車軸等是重要的車體部位,具有很強的功能意義。只有軾似乎沒用。但是沒有軾的車不是一輛完整的車。

「轍」就是車轍。車行駛時,會留下車轍。車轍對車沒有影響。然而,即使車翻了,馬死了,車轍也永遠不會被破壞。

由此可見,蘇迅對蘇轍比較放心,但對蘇軾來說,有一句特別的叮囑:「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由此可以推斷,蘇軾的性格是外向直率的,就像車裡的軾一樣,太顯眼了。今後要注意自製,不要太張揚。

由此可見,蘇洵對孩子的本意是,還沒前進,先想後退,安全第一。他不擔心孩子們學習不努力,將來也會失敗嗎?

他真的不擔心,因為兩個孩子最大的愛好是讀書,他們根本不需要家長的監督。

恐怕很多人不明白:孩子怎麼會有這樣反人類的愛好?

的確,如果父母不讀書,他們只是督促孩子每天讀書。孩子們很難喜歡閱讀。但蘇洵不同。他把以前寫的文章都燒了,關上門,整天讀、想、寫。他的妻子承擔所有家務,賣掉了自己的珠寶首飾來補貼家裡。蘇軾和蘇轍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深受影響,成長起來。

一旦我們在閱讀中擺脫功利主義,我們就會開闊視野,削弱偏見,加深理解。蘇家父子讀書門類很廣,不僅讀著考試用的經典課本,還讀著考試用不上的閒書。讀的最多的是歷史書。

蘇洵的許多觀點在別人看來似乎有些離經叛道,但這兩個兒子已經習慣了。

今天,當我們讀到「三蘇」的文章時,我們會發現它們的風格非常相似。蘇軾的文章中常有一些新穎的蘇軾思想。

因此,我們自然會擔心,蘇軾和蘇轍雖然不像蘇洵那樣專一於應試教育,但難免會重蹈蘇洵的覆轍,無論他們有多優秀,都註定要在科舉考試中失利。

「三蘇」進京

如果環境沒有改變,它就會這樣發展。

仁宗元年(1054年),一位名叫張方平的新官員來到四川。

第二年,蘇洵帶著蘇軾去拜訪張方平,這是一次改變蘇家命運的會面。一年後,蘇洵父子三人帶著張方平熱情洋溢的推薦信到朝廷報考。

這是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中央政府的人事格局剛剛發生了微妙的變化。老改革家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最耀眼的是我們熟悉的歐陽修。

我們可以充分預見歐陽修對「三蘇」訪問的反應。

古文分為駢文和散文兩大類。散文出現較早,古文又稱古代散文。因此,提倡散文與反對駢文的運動被稱為古文運動。

古文運動中最突出的人物是所謂的唐宋八大家。這8個家族中,唐代佔2個,韓愈和柳宗元,宋代佔6個,分別是歐陽修、曾鞏、王安石和「三蘇」。

其中,唐朝只有韓愈,宋朝只有歐陽修。提倡天下人寫散文,為什麼要提倡寫散文?

主要原因是散文比駢文更務實,不需要太多形式主義,所以散文大師通常都有一種務實的風格。

歐陽修提倡散文,當然是希望能得到回應,但改變風俗從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所以看到同樣的東西會特別興奮。

在宋代六大散文家族中,曾鞏是歐陽修的學生,王安石是歐陽修家族的常客。他們彼此非常熟悉。當歐陽修從「三蘇」身上嗅到同類的味道時,他激動得幾乎失態。

在他看來,蘇洵是當代荀子,文章天下第一。蘇軾更是後生可畏。自己應該辭去文學宗師的寶座,為他讓路。

歐陽修的同屬感有多強?有一件事可以特別解釋這個問題。考試中,主考官歐陽修本想把蘇軾的文章放在第一位,但由於宋代科舉制度的實行,考生在評卷時看不到考生的名字。歐陽修讀這篇文章的風格和他的學生曾鞏太相似了。如果他是第一位的話,因為他害怕別人的閒言碎語,權衡之下,他就讓這篇文章排在第二位。

讓我們想像一下,如果蘇軾幾年前就開始了自己的事業,或者沒有歐陽修發起古代文運動,或者歐陽修在自己的事業中沒有很高的地位,他的生活會有多不同?

至少我們可以準確地知道,如果歐陽修被王安石取代,「三蘇」永無出頭之日。

文章的風格有細微的差別,與宗教相似。在外人看來,可以忽略的小分歧會導致派系鬥爭。

雖然唐宋代八大家都是著名的散文作家,他們的文學主張是高度一致的,但在宋代六人中,「三蘇」的風格略顯華麗,王安石的風格略顯單一,歐陽秀則居於其間。

這使歐陽修既欣賞「三蘇」,又欣賞王安石,但王安石看不上「三蘇」。

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三蘇」進京已成為一個現象級事件:蘇軾和蘇轍同時金榜題名。蘇洵把兩個兒子培養成了明日雙星,同時也成為了大家追求的文章泰鬥。歷來種種教育上的成功,從未有過如此驚人的成就。

相關焦點

  • 蘇洵、蘇軾、蘇轍:一個失敗的父親與兩個成功的兒子
    對的,你沒猜錯,他們就是父子:老爸是蘇洵,兒子是蘇軾和蘇轍。 其實對於蘇洵,很多人對他的了解是不大多的,甚至可以這麼說:我們之所以對蘇洵有如今這種程度的了解,主要就是因為他培養出了蘇軾這樣一個大名鼎鼎、前無古人、可能也後無來者的偉大的兒子! 不過,我為什麼又說「他是一個失敗的父親呢」?
  • 生子當如蘇軾,為父當如蘇洵!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蘇洵,自古至今都是是中國人教育孩子勵志求學的典範。  但是最讓蘇洵引以為豪也許並非他的個人成就,而是作為一名父親的成功。  唐宋八大家,蘇洵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霸佔三席,冠絕古今,成為千秋佳話。
  • 蘇洵給兒子取名「蘇軾」「蘇轍」是有深意的
    蘇洵,蘇老泉為兩個兒子取名,一個名為蘇軾,一個名為蘇轍是大有深意的。「軾」是古代車廂前面做扶手用的橫木,形狀就像半個框,一共有三個面,其實相當於車的圍欄。蘇洵用「軾」和「轍」來作為兩個兒子的名字,一來這兩個字都和「車」有關,表明了兄弟二人聯繫緊密,是同胞兄弟,行駛中的車馬離不開「軾」和「轍」。但是,對於車本身而言,這兩個事物似乎無足輕重,但是離開了這兩樣,車又不將成為車。
  • 蘇洵:無比成功的父親
    蘇洵蘇洵非常注重培養自己的兩個兒子,這種培養從給兩個兒子起名字開始。蘇軾、蘇轍兄弟日後的經歷,真真切切地印證了其父蘇洵這篇文章中的預言。名字是一個人一生的符號,從這件事情能夠看出蘇洵對兒子教育的重視程度。蘇洵給兩個兒子起的名字,並不顯山露水,但含義深刻,飽含著父親對兒子的認識與期待,真是古今取名的絕佳例子。在蘇洵的指導下,蘇軾兄弟從小便練習寫作。蘇軾十來歲時,蘇洵曾叫他作《夏侯太初論》。
  • 浪子回頭金不換,上梁不正下梁正——蘇洵是怎麼做到的
    疫情期間,在家上網課,上的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這本書,學的第一篇文章是蘇洵的《六國論》,《六國論》這篇議論性散文大家應該非常熟悉,文氣貫通,行雲流水,恣肆奔放。比起文章,大多數同學更有興趣的是作者不一般的經歷,這個不成器的父親,卻教出大宋才氣絕頂的兒子,而且是兩個。我們就來說說這個。
  • 程夫人 :蘇洵之妻,蘇軾、蘇轍兄弟的母親
    程夫人十八歲嫁給蘇洵,蘇家亦為當地望族,但當時極貧。以極富而嫁極貧之家,程家是怎麼考慮的呢? 蘇家從唐代開始在眉山立足,先祖蘇味道位居宰相。更早的祖先還可追溯到戰國蘇秦直至五帝之一的顓頊高陽氏。高陽氏則是黃帝的孫子,黃帝帝位的繼承人。蘇洵研究蘇氏族譜,蘇家有一個非常顯赫的基因譜系。三蘇父子成為一代文豪,程夫人功不可沒。
  • 蘇洵將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教成文豪,為何自己科舉卻考不上進士?
    這個時代出了很多的文豪,三蘇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他們父子不但引領了古文化運動,還留下很多經典篇章,對未來數百年的古代語言文學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蘇洵作為蘇軾和蘇轍的父親,在當時的評價也非常高,受到文魁歐陽修的推崇。當時在歷史上蘇洵的名氣遠遠不如兩個二字,在科舉做官方面更是差距明顯。他有能力將兩個二字教育成名動天下的大文豪,卻多次在科舉考試中落榜,讓後人感到唏噓不已。
  • 蘇軾的弟弟—蘇轍,竟有這麼多孩子!這與他性格分不開!
    「三蘇」指的是大詩人蘇軾、蘇軾的父親蘇洵以及蘇軾的弟弟蘇轍。其中,我們對蘇軾的了解比對他父親和弟弟的了解深入的多。關鍵是,蘇軾的名氣太大了,不僅享譽整個大宋朝,至今影響深遠。其實,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蘇軾的弟弟蘇轍也是個很可愛的人,從他有那麼多孩子中就可以看出來。
  • 蘇軾和蘇轍:與君世世為兄弟
    蘇軾一家可謂是妥妥的文學界明星家庭,而且,一家三人都在唐宋八大家裡。蘇洵擅散文,尤擅長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蘇軾我們也是熟得不能再熟了,標籤有那麼——多,光環有那麼——大;而同樣作為大家的蘇轍,留給世人的印象似乎只有蘇軾的弟弟,蘇洵的兒子,並沒什麼亮點的樣子。
  • 蘇軾、蘇轍兄弟二人,誰的成就更高些?
    「唐宋八大家」,分別是唐代的柳宗元、韓愈和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大文學家。這八大家中,蘇洵父子就佔了三位,號稱「三蘇」,老蘇、大蘇和小蘇,「一門三詞客,文章天下傳」,這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絕無僅有的。
  • 從名字意蘊看蘇軾、蘇轍的人生發展
    要怪只能怪蘇軾一生太耀眼,生生把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襯成了背景板。蘇洵是一代散文大家,蘇轍呢,雖然被掩映在哥哥的光輝之下,但在大宋朝堂上也曾經如日中天過。我比較佩服的一點是,蘇洵早年為兩個兒子取名時,竟然能從名字的意蘊裡,準確預測出了兄弟倆未來的人生發展,可謂「一語成真」。
  • 蘇軾蘇轍兩兄弟開創的宋代蜀學到底是什麼學問?
    蘇軾、蘇轍兄弟是四川宋代文人士大夫最傑出的代表,兩兄弟與其父蘇洵在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中佔了三席。可蘇軾、蘇轍兄弟不僅僅因為傑出的文學成就名垂青史,由他們開創的「蜀學」,與程頤、程顥兄弟的「洛學」,以及王安石的「新學」在整個宋代儒家學說形成「三足鼎立」。到南宋時期的繼承者張栻、魏了翁,繼續與朱熹的理學、陸九淵的心學並列。
  • 27歲才開始讀書,一家3人同入唐宋八大家,他不只是蘇軾的父親
    蘇軾留下的作品真的太多了,而做官最大的是蘇轍,他一步一步最終官至副宰相,相比而言,他們的父親蘇洵,就暗淡多了。蘇家的光芒,大多屬於蘇軾,次之蘇轍,最末蘇洵,那麼能培養出兩個這麼優秀的兒子的蘇洵,真的是一個普通的父親嗎?
  • 蘇軾蘇轍兩兄弟的蘭花詩,怎麼都有一個共同點
    今天我們選了兩首詩詞,作者是蘇軾蘇轍兄弟,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樣歌詠蘭花的。《題楊次公春蘭》蘇軾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這首詩是蘇軾的弟弟蘇轍寫的,蘇轍沒有他的哥哥蘇軾出名,但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們中秋夜朗誦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就是蘇軾懷念子由的,子由就是蘇轍的字。蘭花本來是生長在幽深的山谷裡,沒有多少人認識它的。但是有些喜愛蘭花的人就到深山裡去尋找,並將它們移栽到自己的庭院裡,以好每天和這樣的君子打交道。
  • 蘇軾蘇轍的周至情緣
    素有唐宋文人八大家之稱的蘇洵,和二子蘇軾,蘇轍,在宋代的四十七年中,八次到訪周至,或朝拜,或途經,或遊歷,或訪友,或任職,給周至留下了大量的詩詠,題詩和手書碑石。和周至結下了深情厚誼。從蘇詢帶領蘇軾,蘇轍二兄弟,走廣元,出劍門關,過勉縣牛頭寺,經石門,走褒斜古道,出斜谷,太白山下早行,至眉縣崇壽院拜會同科進士張載,過渭水,宿扶風,至鳳翔館舍,去寶雞會見主薄蘇煥。東至終南上清太平宮參拜二聖御容後,經長安,過華山,宿澠池至汴京趕考開始。三蘇先後八次到訪周至終南。
  • 那些放養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沒錯,就是蘇洵、蘇軾、蘇轍一家。一門父子三文豪,父子三人一齊留名文史,在我國歷史上幾乎找不到第二個例子。 每每看到「成功」的例子,望子成龍的父母都想去窺探他們的成功之路。蘇家如此高的成就究竟是怎麼做到的?他們的家庭教育有何獨到之處?對我們有什麼借鑑之處?
  • 「一門三父子」的背後——蘇軾的母親程夫人是怎樣的一位女性?
    而這愛,充滿了能量和營養,為孩子保駕護航。古代有不少母愛和母親期望的例子:「孟母三遷」、「嶽母刺字」……而今天我想談一談蘇軾和蘇轍的母親,蘇洵的夫人——程夫人。程夫人十八歲時嫁給十九歲的蘇洵。所以只偶爾勸誡,在蘇軾25歲的時候,終於開竅了,決心向學;27歲發奮努力。所以很多人把蘇洵的人生看成是大器晚成的案例,就是結婚生子多年之後才開始要努力。在蘇洵認真讀書的歲月裡,已經有了三個孩子,所以養家營生和照顧孩子的任務就主要是在程夫人身上。
  •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烏臺詩案,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何會影響蘇軾一生
    烏臺詩案又是怎麼發生的呢?烏臺詩案中的詩又是哪首詩呢?上面說到,烏臺詩案的發生,主要跟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蘇軾,蘇軾家的基因是真好,一家之中出了三個著名的詞人,還都被譽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 蘇轍寫詩給哥哥抱怨生活太苦,蘇軾心疼回詩安慰,不料成名篇
    後人評說的唐宋八大家,又稱為「唐宋散文八大家」,是唐代和宋代八位散文家的合稱,分別為唐代柳宗元、韓愈和宋代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八大家中蘇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稱「三蘇」,分別為蘇洵、蘇軾、蘇轍,又有「一門三學士」之譽,在當時可謂風光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