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將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教成文豪,為何自己科舉卻考不上進士?

2020-12-14 驚心鳥

北宋時期是中國古文化的巔峰,是中華文化最燦爛耀眼的時期之一。這個時代出了很多的文豪,三蘇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他們父子不但引領了古文化運動,還留下很多經典篇章,對未來數百年的古代語言文學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蘇洵作為蘇軾和蘇轍的父親,在當時的評價也非常高,受到文魁歐陽修的推崇。當時在歷史上蘇洵的名氣遠遠不如兩個二字,在科舉做官方面更是差距明顯。他有能力將兩個二字教育成名動天下的大文豪,卻多次在科舉考試中落榜,讓後人感到唏噓不已。

對於蘇洵多次落榜的原因,歷史學界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蘇洵思想守舊,文章老派保守,跟不上時代。也有的認為蘇洵本就不擅長應試作文,所以科舉才一敗再敗。最多的說法是蘇洵讀書晚,錯過了最好的時期,所以成就不如兩個兒子,自然科舉方面難以寸進。上述的幾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卻之看到了很膚淺的表面現象,沒有深刻地分析其根本原因。從歷史文獻來看,蘇洵連續科舉落榜並非他個人能力問題,也不是他文風老派保守,而是北宋的社會形態決定的。在此種情況下,他並非唯一的高能大才的落榜生。

蘇洵的確讀書很晚,他到二十七歲時才真正發奮讀書,這種情況是歐陽修在蘇洵的墓志銘上留下的說法。《三字經》中也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的說法,這便是蘇洵二十七歲發奮讀書的寫照。很多人對這句話片面的理解,認為蘇洵二十七歲才開始讀書識字,這是很大的誤解。實際上蘇洵讀書很早七歲的時候就已經在開始讀書,學習斷句,寫作詩文,但沒過多久便放棄了。然後他開始終日嬉戲遊玩,走遍名山大川,荒廢了大量的人生,直到二十五歲才重新拿起書本,過了兩年又再發誓立志,發奮讀書。

那麼蘇洵為什麼七歲讀書不久便中斷學業,是家庭條件不允許,還是讀書成績不好導致灰心喪氣?從史料上來看,這些原因都不成立。蘇家是四川眉山的世家大族,蘇洵在家中排名老三,他的兩個哥哥都是在外做官的,所以是官宦人家出生。他的生活條件非常優越,教育資源雄厚,不存在讀不起書的問題。也是因為家中經濟條件優越,才給蘇洵提供了遊山玩水的資本,讓他輟學遊玩十多年,其間還娶妻生子,生活過得非常滋潤。而蘇洵從小崇拜李白和杜甫,沉迷於俠客之風,後來有信奉道教,所以對讀書不太感興趣。

蘇洵後來能名動天下,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說明他的智商是沒有問題的。從歷史資料來看,蘇洵之所以中斷學業也不是成績不好,反而是因為智商太高。他小時候讀書時,學業的進度比周圍的同齡人快很多,自認是高人一籌的天才神童,於是對於苦讀便不屑一顧。這種想法讓他認為讀書考科舉是輕而易舉的,便抓緊年輕的時間到處遊玩,於是荒廢了學業。直到後來科舉連連落榜時,他才感到悔恨。他翻出從前讀書時所作的文稿,那些讓他沾沾自喜的文章,在他眼裡變得幼稚而笨拙,最終被付之一炬。

實際上唐宋八大家中,象蘇洵這樣連續落榜的天才考生不只一位,歐陽修的弟子曾鞏也是如此。而在唐宋八大家以外,象蘇洵和曾鞏這樣落榜的高才考生不知道有多少。有的人說他們時不善於應試作文,這種說法是有些道理的,但並不完全。因為從歷史文獻來看,蘇洵在科舉中考試的文章還是很不錯的。雖然比不上後來留下的那些名篇,但在同齡的考生中也是出類拔萃。曾鞏作為歐陽修的弟子,其能力毋庸置疑,他也是多次連續落榜,而文章水平也是出類拔萃。這種情況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很顯然問題並非出在考生,而在於考試本身。

眾所周知,歐陽修倡導了宋朝的古文運動,在文章方面講究復古,學習古文的寫作方法,並且將唐朝韓愈和柳宗元的倡議延續下來。這對後來元明清時代的中國古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時也有大量的響應者。可是在古文運動興起之前,科舉考試中其實是大量排斥古文的。而當時國子監推崇的「太學體」才是文人圈子裡比較流行的時尚。這種古文與今文的衝突不但在學術圈,在官場也是產生了很大的對立。不少官員對古文排斥打壓,而推崇各種奇形怪狀的今文文體,使得科舉考試標準非常混亂。

蘇洵和曾鞏都是推崇古文的大家,既沒有去深入研究各種今文,更不屑於用今文在科舉考試中答題,這就造成了很大的風險。如果考試的主考官和同考官都是推崇古文的,或者是不排斥古文的,那兩人錄取的機率就相對較高。可如果考官是國子監來的老夫子,那考試多半就通不過。正是因為這種情況,讓蘇洵這樣的以古文作文的考生連續落榜,在民間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在慶曆新政的變法中,範仲淹和歐陽修就提出了反對今文的建議,認為選才還是以古文為主,不能糾結於文體,而要看是否真的言之有物。

除了在文體上的衝突外,當時科舉考試的打分比例上也出現了標準不一的情況。在嘉佑二年歐陽修當主考之前,宋朝的科舉考試中是非常看重詩賦的。當時宋朝科舉考的並非明清的八股文,而是分成策、論、賦、貼經或墨義四場考試,計算總成績後決定去留及名次。在這四場考試中,最初賦的權重比例遠遠高於其他三場。甚至出現過只要賦的成績過關,其他三場成績被主考官忽略的極端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擅長賦的考生在考試中大量落榜。而蘇洵和曾鞏並不以賦出名,在這方面也就沒什麼優勢。

這種情況看似源於當時宋朝文化圈中對古代作文的看法不同,實際上是朝廷中政治鬥爭的結果。在宋仁宗之前各種今文的古怪文體大多來源於國子監和太學等官辦教育機構,而把持這些機構的都是官宦世家的子弟。實際上能在這些高層次的教育機構讀書,不僅僅是家中要有錢,更重要的是在官場有地位。除了少部分是地方官員推薦的優秀生員外,這裡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官宦世家子弟。這些人通過萌蔭、賞賜,推薦等各種途徑進入官辦教育機構,使他們在學業上佔盡了很好的優勢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更多的官宦子弟考中進士當官,將地方上的學子們排斥在官場之外,這就成了很多朝廷官員日思夜想的問題。他們創造出了以「太學體」為代表的各種今文文體,通過國子監的官員向外推廣,使得他們把持了科舉作文的評分標準。而作為地方上到東京汴梁城參加科舉的考生,對於這種問題並不熟悉,在考試上非常吃虧。即便地方上有考生熟悉了這種作文模式,他們也可以通過修改評分標準,而達到把持科舉錄取大權的目的。而蘇洵和曾鞏雖然是天才考生,但卻來自於地方,不熟悉今文,所以在科舉中落榜也就很正常了。

與國子監的老夫子們相同,歐陽修在錄取考生時也走極端,只是他把極端放在了古文這邊。凡是以古文作文的,重論而輕賦的考生,在嘉佑二年這場科舉中都有著很高的錄取比例。而國子監出身的那些照著「太學體」等今文作文的,不論寫得再好,都會被歐陽修刷為落榜生。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國子監的「太學體」領袖劉幾,他喜歡在文章中玩弄生僻字,堅持以「太學體」作文,最終被歐陽修刷了下來。這種以個人偏好替代考試標準的做法,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以至於考試過後大量的國子監考生圍攻歐陽修,引發朝野爭論。

在這種情況下,曾鞏、蘇軾和蘇轍都參加了嘉佑二年的科舉,也因歐陽修重古文的原因而被錄取。可蘇洵則放棄參加這屆科舉,之後也沒有再參加其他的科舉考試,所以他一直沒有考上進士。從蘇洵後來留下的文章來看,他的能力是可以在這屆科舉考試中上榜的,主動拒絕參加考試多半是因為抹不開面子。當時他們父子由於受到歐陽修的推崇,已經轟動了東京汴梁城。而他自己與歐陽修因為文風上的契合以朋友論交,雙方關係非常密切。如果他再參加科舉考試,就成了歐陽修的的晚輩,而且與兩個兒子同場科舉,顯得有些尷尬。

後來宋仁宗也下詔賜予蘇洵到舍人院參加考試,通過走捷徑的方式做官,蘇洵也沒有奉詔。直到幾年後,宰相韓琦上書推薦蘇洵為秘書省校書郎,蘇洵才正式踏入官場。由於不是進士出身,蘇洵又不好意思往上爬,所以在當官期間大多幹的是修書整理史料等冷門工作,而他領的也只是霸州文安縣主簿的工資。所以從官場之路來看,蘇洵遠遠沒有兩個兒子順利,成就也不如兩個兒子。但他能夠把兩個兒子教育成震鑠古今的大文豪,與宋朝文魁歐陽修共同領袖古文運動,已經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了。

相關焦點

  • 蘇洵、蘇軾、蘇轍:一個失敗的父親與兩個成功的兒子
    對的,你沒猜錯,他們就是父子:老爸是蘇洵,兒子是蘇軾和蘇轍。 其實對於蘇洵,很多人對他的了解是不大多的,甚至可以這麼說:我們之所以對蘇洵有如今這種程度的了解,主要就是因為他培養出了蘇軾這樣一個大名鼎鼎、前無古人、可能也後無來者的偉大的兒子! 不過,我為什麼又說「他是一個失敗的父親呢」?
  • 失敗的蘇洵怎麼教育出蘇軾,蘇轍兩個成功的孩子的
    蘇軾成名很早,剛進入北宋文壇和政壇就格外耀眼,他的成功離不開父親蘇洵的培養。蘇軾很小的時候,他的思想已經超越了同時代的人,腦袋特別活絡。當時,蘇軾的弟弟蘇轍也光芒四射。一個家庭的兩個兄弟之所以能如此傑出,是因為他們的父親蘇洵。
  • 蘇洵給兒子取名「蘇軾」「蘇轍」是有深意的
    中國歷史上,蘇氏三父子是宋國文壇上的赫赫有名的人物,三父子同為唐宋八大家,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蘇洵,蘇老泉為兩個兒子取名,一個名為蘇軾,一個名為蘇轍是大有深意的。古代的馬車,輪子由實木做成,減震功能肯定沒有今天的橡膠輪胎好,加上古代路面多是砂石路,凹凸不平,不像今天的水泥路面、柏油路面很光滑,所以那樣的馬車坐上去很顛簸。「軾」可以在人們乘坐馬車時抓扶依靠,有了「軾」人們就不容易從馬車上摔下來。
  • 27歲才開始讀書,一家3人同入唐宋八大家,他不只是蘇軾的父親
    蘇家,是眉山的大姓,也是望族,蘇洵有兩個哥哥,都中了進士,在當地影響很大,而蘇洵十八歲的時候,參加了一次科舉考試,沒有考中。之後,蘇洵不僅不考了,連書也不讀了,每天沒事就去遊山玩水,而蘇洵的父親蘇序也不幹涉,對待蘇洵,是縱而不問。這是為什麼呢?
  • 大宋最牛老爸:為兒子當經紀人,捧出文壇兩大巨匠
    他的兩個兒子,經過他的訓練後,將代替他投身考場。他曾送兩個兒子到州學讀書。州學教授劉巨是眉山當地的名士,教了蘇軾兄弟倆聲律、作對子等本領,這是當時科舉注重詩賦文採,在地方教學內容上的落實。他也不照科舉大綱來教兒子們,而是以孟子、韓愈、歐陽修的文章為範文,讓他們學寫古文。多年後,蘇軾兄弟參加科舉。那一年,科舉風向變了,由重詩賦改為重策論,而主考官正是歐陽修——蘇軾兄弟背誦和模仿他的文章,對他的風格不要太熟悉了。蘇洵不僅預見了科舉風氣的轉變,還押中了主考官。
  • 為何說宋朝嘉佑二年的這屆科舉,是千年最牛的?看完考生你就懂了
    可以說,中國科舉史上最牛的一次考試,也是宋朝嘉佑二年(1057年)的那一次。今年的科舉考試,大家都出類拔萃,個個都是古才,真正的「神仙打架」,下面就來盤點一下這屆出類拔萃的大人物!先看一下這位狀元郎,他的名字叫章衡。這一名稱雖然聽起來有些陌生,但他自己的才幹卻得到了蘇軾的認可:「子平(章衡)之才,百年無人能及。」
  • 嘉祐二年的「科舉考試」,為何被稱為千年一考?你看看考生是誰!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簡樸的幾句話,就足以看出古代科舉制對於整個社會生長的重要性。這項從隋朝開始的考試制度,在中國古代社會連續了上千年,一直到清朝末年才被破除。雖說科舉制度的毛病不少,可是從科舉制度中選拔出來的人才也是數不勝數。在這麼多屆的科舉中,北宋嘉佑二年的這一屆進士榜,被稱為是千年科舉制中最閃耀、最牛的一榜。
  • 匯集唐宋八大家五大文豪,嘉佑二年成就千年科舉第一名榜
    唐宋八大家北宋嘉佑二年科舉考試的進士錄取名單,無疑是中國歷史上份量最重、名氣最大的一張龍虎榜,堪稱千年科舉第一金榜。為什麼這麼說,因為這一年考取的進士中有不少人深深影響了北宋的文壇、政壇和思想界,並產生了好幾位對後世影響深遠的大文學家、思想家和政治家。
  • 生子當如蘇軾,為父當如蘇洵!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蘇洵,自古至今都是是中國人教育孩子勵志求學的典範。  但是最讓蘇洵引以為豪也許並非他的個人成就,而是作為一名父親的成功。  唐宋八大家,蘇洵帶著自己的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霸佔三席,冠絕古今,成為千秋佳話。
  • 蘇軾竟是靠「胡編亂造」的文章考中科舉,還讓歐陽修稱讚不已
    嘉祐二年(1057年),已經四十九歲的「老泉」蘇洵,帶著自己二十一歲的大兒子蘇軾和只有十九歲的小兒子蘇轍,來到首都汴京參加科舉考試。這一年科舉考試的主考官是歐陽修,另一位大詩人梅堯臣擔任小試官。歐陽修和梅堯臣是當時詩文革新的領袖人物,他們以自己的力量影響了詩文的變革,也渴望著有更多的人才能夠脫穎而出,讓詩文的未來更光明。科舉考試開始了,這次科舉考試的題目是《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和蘇轍都是年少才高,刷刷點點便寫完,然後交上試卷等成績去了。這時候的科舉考試,已經實行了「糊名謄抄」制考完評卷的時候,評卷「老師」是不能知道自己評的是誰的考卷的。
  • 蘇氏三傑 最好的父子最好的兄弟(上)
    蘇洵用他的一腔父愛,養育出了兩個才華橫溢的兒子,而蘇軾和蘇轍,坎坷一生,卻因為骨肉兄弟,生死守望,相攜陪伴,成就了最好的彼此,書寫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手足佳話。壹 蘇洵的讀書之誘  蘇軾和蘇轍是很幸運的孩子,在他們年幼時,父親不但親自教他們讀書,還陪伴他們成長。  蘇家藏書甚多,蘇洵一有機會就領著兒子去書房學習。
  • 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烏臺詩案,到底是怎麼回事?為何會影響蘇軾一生
    蘇軾第一次進京考試時,並不是像其他人那樣獨自一個去考試,蘇軾是和父親蘇洵,還有弟弟蘇轍,一起進京考試的,當時擔任主考官的人,也是歷史上有名的人物,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歐陽修是當時的文壇領袖。正當父親蘇洵和兒子蘇軾在京城想要大展身手之時,發生了一件事情,使他們不得不放棄在京城大展身手,急匆匆的趕回家鄉,因為蘇軾和蘇轍的母親因病去世了。父親蘇洵在接到妻子去世的消息後,連忙帶著兩個兒子,趕回家鄉奔喪,按照制度,蘇軾和蘇轍作為兒子,需要為母親守孝三年,守孝期滿後,才能參加科舉考試。
  • 程夫人 :蘇洵之妻,蘇軾、蘇轍兄弟的母親
    司馬光為她寫《墓志銘》說:「貧不以汙其夫之名,富不以為其子之累;知力學,可以顯其門,而直道,可以榮於世,勉夫教子,不愧為古代一賢母。」現在有人把她和孟子的母親、嶽飛的母親並稱為中國歷史上的三大賢母,應該說是恰如其分的。
  • 歐陽修為何被稱為千古伯樂?唐宋八大家,他一個人推薦了其中5位
    但是歐陽修接二連三地選中人才,這絕對不是什麼偶然的事情了。三蘇都是歐陽修推薦給朝廷的。三蘇指的就是蘇洵和他的倆兒子蘇軾與蘇轍,這三個人在中國文壇上的地位,實在是高得不像話了。尤其是蘇軾,在文化界,幾乎是登峰造極的人物。唐朝因為李白而自豪,那麼宋朝便是因為有蘇軾而驕傲。
  • 從名字意蘊看蘇軾、蘇轍的人生發展
    要怪只能怪蘇軾一生太耀眼,生生把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襯成了背景板。蘇洵是一代散文大家,蘇轍呢,雖然被掩映在哥哥的光輝之下,但在大宋朝堂上也曾經如日中天過。我比較佩服的一點是,蘇洵早年為兩個兒子取名時,竟然能從名字的意蘊裡,準確預測出了兄弟倆未來的人生發展,可謂「一語成真」。
  • 史上最牛一屆科舉考試,考官考生啦啦隊中,5人進入唐宋八大家
    按照後世評判的標準,唐宋八大家中,去掉唐朝的韓愈和柳宗元,剩下的6大家,有5大家跟這場考試直接關聯。這五個人,有主考官歐陽修,那時,他還是文壇當之無愧的領袖人物。有蘇軾,這位是歐陽修之後的當之無愧的文壇領袖。有蘇軾的弟弟蘇轍,還有歐陽修的弟子曾鞏。
  • 因為科舉成就宋朝六大家聚首京師
    從文學上看,唐宋八大家中,宋朝的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這六位都因為大宋 1057 年這次科舉而聚首京師,也是唯一的一次。1057 年 千年進士第一榜自從科舉制度誕生以來,可以說唐宋之後的大部分名人,都是通過科舉之路改變自身命運而留名史冊。
  • 浪子回頭金不換,上梁不正下梁正——蘇洵是怎麼做到的
    疫情期間,在家上網課,上的是《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這本書,學的第一篇文章是蘇洵的《六國論》,《六國論》這篇議論性散文大家應該非常熟悉,文氣貫通,行雲流水,恣肆奔放。比起文章,大多數同學更有興趣的是作者不一般的經歷,這個不成器的父親,卻教出大宋才氣絕頂的兒子,而且是兩個。我們就來說說這個。
  • 北宋詩人蘇軾因何去世?南方的酷熱天氣,把他給熱死了
    蘇軾前半生風光無限,後半生悽慘無比,這樣一位名留史冊的詩人,為何有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呢?蘇軾出生在北宋仁宗時期,一個叫做眉山的小城,他的父親蘇洵,就曾名動北宋文壇。
  • 歐陽修,北宋大伯樂,曾提攜蘇軾、王安石、司馬光、包拯、曾鞏
    一、給蘇軾老爹寫推薦信「三蘇」中名氣最大的是蘇軾,但輩份最大的是蘇洵,他是蘇軾和蘇轍的老爹。公元1056年,蘇洵拜訪了還是翰林學士的歐陽修,當時的蘇洵默默無聞,但才氣滔天。看了蘇洵的文章,歐陽修直接寫了推薦信,「收信人」是國家老大宋仁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