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時期是中國古文化的巔峰,是中華文化最燦爛耀眼的時期之一。這個時代出了很多的文豪,三蘇便是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他們父子不但引領了古文化運動,還留下很多經典篇章,對未來數百年的古代語言文學發展產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蘇洵作為蘇軾和蘇轍的父親,在當時的評價也非常高,受到文魁歐陽修的推崇。當時在歷史上蘇洵的名氣遠遠不如兩個二字,在科舉做官方面更是差距明顯。他有能力將兩個二字教育成名動天下的大文豪,卻多次在科舉考試中落榜,讓後人感到唏噓不已。
對於蘇洵多次落榜的原因,歷史學界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蘇洵思想守舊,文章老派保守,跟不上時代。也有的認為蘇洵本就不擅長應試作文,所以科舉才一敗再敗。最多的說法是蘇洵讀書晚,錯過了最好的時期,所以成就不如兩個兒子,自然科舉方面難以寸進。上述的幾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卻之看到了很膚淺的表面現象,沒有深刻地分析其根本原因。從歷史文獻來看,蘇洵連續科舉落榜並非他個人能力問題,也不是他文風老派保守,而是北宋的社會形態決定的。在此種情況下,他並非唯一的高能大才的落榜生。
蘇洵的確讀書很晚,他到二十七歲時才真正發奮讀書,這種情況是歐陽修在蘇洵的墓志銘上留下的說法。《三字經》中也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的說法,這便是蘇洵二十七歲發奮讀書的寫照。很多人對這句話片面的理解,認為蘇洵二十七歲才開始讀書識字,這是很大的誤解。實際上蘇洵讀書很早七歲的時候就已經在開始讀書,學習斷句,寫作詩文,但沒過多久便放棄了。然後他開始終日嬉戲遊玩,走遍名山大川,荒廢了大量的人生,直到二十五歲才重新拿起書本,過了兩年又再發誓立志,發奮讀書。
那麼蘇洵為什麼七歲讀書不久便中斷學業,是家庭條件不允許,還是讀書成績不好導致灰心喪氣?從史料上來看,這些原因都不成立。蘇家是四川眉山的世家大族,蘇洵在家中排名老三,他的兩個哥哥都是在外做官的,所以是官宦人家出生。他的生活條件非常優越,教育資源雄厚,不存在讀不起書的問題。也是因為家中經濟條件優越,才給蘇洵提供了遊山玩水的資本,讓他輟學遊玩十多年,其間還娶妻生子,生活過得非常滋潤。而蘇洵從小崇拜李白和杜甫,沉迷於俠客之風,後來有信奉道教,所以對讀書不太感興趣。
蘇洵後來能名動天下,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說明他的智商是沒有問題的。從歷史資料來看,蘇洵之所以中斷學業也不是成績不好,反而是因為智商太高。他小時候讀書時,學業的進度比周圍的同齡人快很多,自認是高人一籌的天才神童,於是對於苦讀便不屑一顧。這種想法讓他認為讀書考科舉是輕而易舉的,便抓緊年輕的時間到處遊玩,於是荒廢了學業。直到後來科舉連連落榜時,他才感到悔恨。他翻出從前讀書時所作的文稿,那些讓他沾沾自喜的文章,在他眼裡變得幼稚而笨拙,最終被付之一炬。
實際上唐宋八大家中,象蘇洵這樣連續落榜的天才考生不只一位,歐陽修的弟子曾鞏也是如此。而在唐宋八大家以外,象蘇洵和曾鞏這樣落榜的高才考生不知道有多少。有的人說他們時不善於應試作文,這種說法是有些道理的,但並不完全。因為從歷史文獻來看,蘇洵在科舉中考試的文章還是很不錯的。雖然比不上後來留下的那些名篇,但在同齡的考生中也是出類拔萃。曾鞏作為歐陽修的弟子,其能力毋庸置疑,他也是多次連續落榜,而文章水平也是出類拔萃。這種情況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很顯然問題並非出在考生,而在於考試本身。
眾所周知,歐陽修倡導了宋朝的古文運動,在文章方面講究復古,學習古文的寫作方法,並且將唐朝韓愈和柳宗元的倡議延續下來。這對後來元明清時代的中國古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時也有大量的響應者。可是在古文運動興起之前,科舉考試中其實是大量排斥古文的。而當時國子監推崇的「太學體」才是文人圈子裡比較流行的時尚。這種古文與今文的衝突不但在學術圈,在官場也是產生了很大的對立。不少官員對古文排斥打壓,而推崇各種奇形怪狀的今文文體,使得科舉考試標準非常混亂。
蘇洵和曾鞏都是推崇古文的大家,既沒有去深入研究各種今文,更不屑於用今文在科舉考試中答題,這就造成了很大的風險。如果考試的主考官和同考官都是推崇古文的,或者是不排斥古文的,那兩人錄取的機率就相對較高。可如果考官是國子監來的老夫子,那考試多半就通不過。正是因為這種情況,讓蘇洵這樣的以古文作文的考生連續落榜,在民間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在慶曆新政的變法中,範仲淹和歐陽修就提出了反對今文的建議,認為選才還是以古文為主,不能糾結於文體,而要看是否真的言之有物。
除了在文體上的衝突外,當時科舉考試的打分比例上也出現了標準不一的情況。在嘉佑二年歐陽修當主考之前,宋朝的科舉考試中是非常看重詩賦的。當時宋朝科舉考的並非明清的八股文,而是分成策、論、賦、貼經或墨義四場考試,計算總成績後決定去留及名次。在這四場考試中,最初賦的權重比例遠遠高於其他三場。甚至出現過只要賦的成績過關,其他三場成績被主考官忽略的極端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擅長賦的考生在考試中大量落榜。而蘇洵和曾鞏並不以賦出名,在這方面也就沒什麼優勢。
這種情況看似源於當時宋朝文化圈中對古代作文的看法不同,實際上是朝廷中政治鬥爭的結果。在宋仁宗之前各種今文的古怪文體大多來源於國子監和太學等官辦教育機構,而把持這些機構的都是官宦世家的子弟。實際上能在這些高層次的教育機構讀書,不僅僅是家中要有錢,更重要的是在官場有地位。除了少部分是地方官員推薦的優秀生員外,這裡的大部分學生都是官宦世家子弟。這些人通過萌蔭、賞賜,推薦等各種途徑進入官辦教育機構,使他們在學業上佔盡了很好的優勢地位。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讓更多的官宦子弟考中進士當官,將地方上的學子們排斥在官場之外,這就成了很多朝廷官員日思夜想的問題。他們創造出了以「太學體」為代表的各種今文文體,通過國子監的官員向外推廣,使得他們把持了科舉作文的評分標準。而作為地方上到東京汴梁城參加科舉的考生,對於這種問題並不熟悉,在考試上非常吃虧。即便地方上有考生熟悉了這種作文模式,他們也可以通過修改評分標準,而達到把持科舉錄取大權的目的。而蘇洵和曾鞏雖然是天才考生,但卻來自於地方,不熟悉今文,所以在科舉中落榜也就很正常了。
與國子監的老夫子們相同,歐陽修在錄取考生時也走極端,只是他把極端放在了古文這邊。凡是以古文作文的,重論而輕賦的考生,在嘉佑二年這場科舉中都有著很高的錄取比例。而國子監出身的那些照著「太學體」等今文作文的,不論寫得再好,都會被歐陽修刷為落榜生。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國子監的「太學體」領袖劉幾,他喜歡在文章中玩弄生僻字,堅持以「太學體」作文,最終被歐陽修刷了下來。這種以個人偏好替代考試標準的做法,也引起了很大的爭議,以至於考試過後大量的國子監考生圍攻歐陽修,引發朝野爭論。
在這種情況下,曾鞏、蘇軾和蘇轍都參加了嘉佑二年的科舉,也因歐陽修重古文的原因而被錄取。可蘇洵則放棄參加這屆科舉,之後也沒有再參加其他的科舉考試,所以他一直沒有考上進士。從蘇洵後來留下的文章來看,他的能力是可以在這屆科舉考試中上榜的,主動拒絕參加考試多半是因為抹不開面子。當時他們父子由於受到歐陽修的推崇,已經轟動了東京汴梁城。而他自己與歐陽修因為文風上的契合以朋友論交,雙方關係非常密切。如果他再參加科舉考試,就成了歐陽修的的晚輩,而且與兩個兒子同場科舉,顯得有些尷尬。
後來宋仁宗也下詔賜予蘇洵到舍人院參加考試,通過走捷徑的方式做官,蘇洵也沒有奉詔。直到幾年後,宰相韓琦上書推薦蘇洵為秘書省校書郎,蘇洵才正式踏入官場。由於不是進士出身,蘇洵又不好意思往上爬,所以在當官期間大多幹的是修書整理史料等冷門工作,而他領的也只是霸州文安縣主簿的工資。所以從官場之路來看,蘇洵遠遠沒有兩個兒子順利,成就也不如兩個兒子。但他能夠把兩個兒子教育成震鑠古今的大文豪,與宋朝文魁歐陽修共同領袖古文運動,已經是非常了不得的成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