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北宋大伯樂,曾提攜蘇軾、王安石、司馬光、包拯、曾鞏

2020-12-16 翰林編修館

歐陽修,在今天看來,在語文課本裡面出道,代表性的工程作品是《醉翁亭記》,好多人還記得第一句:滁州四邊都是山(環滁皆山也)。

但歐陽修可不是北宋工部搞建築的,而是做過超大官兒:樞密副使、參知政事、兵部尚書。

歐陽修做官時最牛的是挖掘新人。

唐宋八大家中北宋的六個席位,除了歐陽修本人,剩下的五個都是他提攜的。

一、給蘇軾老爹寫推薦信

「三蘇」中名氣最大的是蘇軾,但輩份最大的是蘇洵,他是蘇軾和蘇轍的老爹。

公元1056年,蘇洵拜訪了還是翰林學士的歐陽修,當時的蘇洵默默無聞,但才氣滔天。

看了蘇洵的文章,歐陽修直接寫了推薦信,「收信人」是國家老大宋仁宗。

然後,蘇洵的星途一片光明,很快就成為北宋文壇的頂級流量。

但蘇洵考試實在不太行,屢考不中。後來兩個兒子考上的時候,那真是啪啪打臉,脆脆的。

二、選出「千年科舉第一榜」

嘉佑二年,歐陽修擔任禮部的貢舉考官,而這一次,歐陽修獨具慧眼,選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千年科舉第一榜」。

這屆的進士,左右了北宋中後期的政壇文壇。

唐宋八大家中佔了三位:蘇軾、蘇轍、曾鞏。

蘇軾和蘇轍名氣不小,不用多說。

但曾鞏,儘管是八大家中名氣最小的,卻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他的行文風格被明清兩朝皇家喜愛,科舉中的八股文,就是參考曾鞏的文風而創。

而且曾鞏家族實力極為強大,著名的「南豐七曾」說的就是他們家,家中幾乎人人都是高官,而且好幾位都是宰相級別。

除了八大家中的三位,歐陽修還選出了兩位大哲人:程顥和張載。

程顥,北宋理學家和教育家,影響後世極深的「程朱理學」的奠基人;

張載,關學創始人,理學創始人之一,北宋大思想家。

這一科為後來培養了九位宰相,包括呂惠卿、章惇、林希等大牛人。

呂惠卿是王安石變法的二號人物;

奇人章惇的侄兒章衡,更是本次科舉的狀元。

▲仁宗嘉祐二年丁酉(1057年)科殿試

三、提攜王安石、司馬光、包拯等人

王安石與曾鞏是老鄉,二人關係極好,堪稱基友。

曾鞏在看望老師歐陽修的時候,經常誇讚王安石,並拿出王安石的文章給歐陽修進行才藝展示。

後來得到歐陽修賞識的王安石,在仕途上開始順風順水,最後一路作到宰相。

司馬光在歐陽修的大力舉薦之下,正式進入翰林院,開啟了自己開掛的一生。

司馬光小時候砸缸,長大後更是不得了,編纂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司馬光是四朝元老,德高望重,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位皇帝都非常欣賞他的能力與才華。

包拯包青天,也曾受到過歐陽修的提攜。

有一年河水泛濫,歐陽修向朝廷推薦治水能才,一共推薦了四位:包拯、張瓖、呂公著和王安石。

包拯也是藉此機會才離開池州,改知江寧府,後來調任開封府,才得以施展以後一系列的傳奇。

呂大鈞、韓琦、文彥博,這都是提歐陽修提攜的!

門生故吏,桃李滿天下,歐陽修被人稱為「千古伯樂」。

相關焦點

  • 北宋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四位大師的恩怨情仇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都是北宋時期如雷貫耳、光照千秋的人物,其中蘇軾、王安石、歐陽修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馬光以一部《資治通鑑》就足以名垂青史。 歐陽修對司馬光、王安石、蘇軾有推薦之恩 歐陽修是北宋文壇領袖,以「好賢」著稱,一生薦才無數,而且推薦的人才如王安石、司馬光、文彥博、包拯等都成為北宋政局的主宰者,這些人大多繼承了歐陽修的政治人格,所以說歐陽修的「好賢」對北宋政局影響很大。
  • 歐陽修、王安石、司馬光、蘇軾身處同一時代,亦敵亦友的北宋文圈
    受益於宋代重文輕武的基本國策,北宋開國初期呈現出文化人才大爆炸的現象,但是文學方面,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唐朝只佔有韓愈和柳宗元兩位,而宋代佔六位,歐陽修、王安石、三蘇、曾鞏,基本都處於宋代初期,這不得不說是一件讓人欣慰的事情。
  •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是什麼關係?
    北宋的範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想必大家一定熟悉的很,他們經常出現在我們語文和歷史課本上面,歐陽修,蘇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而司馬光、王安石是北宋名相,範仲淹則有那句名聞天下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美句。對於他們,大家熟悉歸熟悉,可他們之間的關係你們知道多少?
  • 揭秘: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是什麼關係?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這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宋代名人。我們對於這些人的了解實際上往往局限於他們的文章,但是在現實之中他們實際上並非孤立的個體,他們共同生活在北宋那個璀璨的年代,彼此之間還有著各種各樣的交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究竟是什麼關係!
  • 在蘇軾、王安石等名人輩出的年代裡,歐陽修為何能成為文壇領袖?
    提起宋朝蘇軾、王安石、晏殊、柳永等生活的那個年代,名人輩出,群英薈萃,但其中執文壇牛耳者,當數歐陽修。那麼,歐陽修憑什麼能在當時被尊為文壇領袖呢?唐宋八大家,宋代五人均出自其門下「唐宋八大家」中,除卻韓愈、柳宗元是唐朝人之外,不算歐陽修本人,其他五位從傳統意義上說都可以算作歐陽修的學生。蘇洵的成名是因為歐陽修的舉薦;蘇軾、蘇轍科舉及第,歐陽修為其座師;王安石受歐陽修提拔,曾鞏是歐陽修弟子。
  • 宋朝名人的交往: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不得不說的故事!
    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這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宋代名人。我們對於這些人的了解實際上往往局限於他們的文章,但是在現實之中他們實際上並非孤立的個體,他們共同生活在北宋那個璀璨的年代,彼此之間還有著各種各樣的交集。那麼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的盤點一下,蘇軾、王安石、歐陽修、司馬光四人究竟是什麼關係!
  • 「史話濟南名士」曾鞏:被歐陽修稱為「百鳥之一鶚」,與王安石相愛...
    在「唐宋八大家」陣容中,曾鞏進士及第時的年齡最大最晚,韓愈25歲考中進士,柳宗元20歲考中進士,歐陽修和王安石都是23歲就進士及第,蘇軾是21歲中的進士,蘇轍更是18歲就考中進士,而神童曾鞏,經歷了兩次落第,直到39歲才進士及第,這是命運跟他開的玩笑。
  • 王安石與司馬光
    唯獨王安石,不管包拯如何勸,始終滴酒不沾,一點面子都不給,把包拯弄得極為尷尬,當場下不來臺。幸虧這事發生在包拯身上,要是稍微不厚道的人,絕對會在以後工作中給王安石穿小鞋。類似這樣的事還有很多,難怪《宋史》會對王安石有如此評價:「安石性強忮[zhì],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不過話又說回來,一個人脾氣倔,是缺點,也是優點。
  • 文壇宗主歐陽修
    王安石曾評價他「果敢之氣,剛正之節,至晚而不衰」,讚嘆之情溢於言表。 總之,歐陽修童年的苦難、勤奮學習的精神、仕途的磨難和獨特的人格魅力,不僅影響了一代士風和學風,還吸引了眾多的同僚和門生集中在他周圍,為他成為文壇宗師奠定了良好基礎。
  • 歐陽修為何被稱為千古伯樂?唐宋八大家,他一個人推薦了其中5位
    歐陽修為什麼被稱為千古伯樂?因為這哥們實在是太牛了,一口氣舉薦了一票厲害的牛人,這些人全都是北宋時期的風雲人物。從宰相之才的王安石、司馬光,到文學才蘇軾、蘇轍、曾鞏,全都是他舉薦的。王安石和司馬光原來關係是很好的,只是後來政見不同,所以才會彼此疏遠,這跟私交沒什麼太大關係,純粹是政見問題。歐陽修舉薦王安石,的確費了一番功夫,因為王安石這個人的個性,跟他的名字非常相似,那就是一塊石頭。
  • 曾鞏與歐陽修是什麼關係?
    而同來的王安石卻榜上有名,想想十年的寒窗苦讀與自己的夢想,讓曾鞏來時的高漲情緒一下子跌入低谷。苦悶中的曾鞏,想到了一個人來,渴望自己的文章,能得到這個人的指點。這個人就是文章已享譽天下的歐陽修。當時的歐陽修在士林中已頗有聲譽,官至在京城任官閣校勘,年齡上比曾鞏大十二歲。在去拜訪歐陽修方式上,是直接登門拜見、還是有人引薦上,讓曾鞏想了很多。
  • 北宋詩人蘇軾因何去世?南方的酷熱天氣,把他給熱死了
    蘇軾前半生風光無限,後半生悽慘無比,這樣一位名留史冊的詩人,為何有如此跌宕起伏的人生呢?蘇軾出生在北宋仁宗時期,一個叫做眉山的小城,他的父親蘇洵,就曾名動北宋文壇。
  • 向曾鞏學 「醇正」
    向曾鞏學 「醇正」   忽然想起小時候語文課上背「唐宋八大家」時候的樣 子。飛速說完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然後才咬牙切齒地拿出曾鞏來湊數。可當我時隔多年再次品讀唐宋八大家之後,忽然發現,曾鞏這個人,真 的不簡單。歐陽修曾在《送楊闢秀才》中這樣寫: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
  • 王安石與政敵司馬光的「君子之交」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省夏縣)人 ,世稱涑水先生 。
  • 歐陽修說咱君子結黨 包拯給他點讚
    蘇軾大概很羨慕老師歐陽修的年代,鬥是鬥,可是沒有趕盡殺絕這麼狠的,歐陽修被攆出去兩次也都回來了。畢竟那時候的黨爭,還沒有明晃晃擺到桌面上來,所以也都不敢太過分。不過,把黨爭的事赤裸裸擺到皇帝面前的,就是歐陽修,他上書為範仲淹打抱不平,說結黨怎麼了?我們是君子之黨。
  • 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出任「四諫」,新政不成盛世在
    歐陽修的橫空出世使得宋代文風煥然一新,他是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的實踐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蘇軾、蘇轍及曾鞏、王安石皆出自其門下,也就是說「唐宋八大家」中除了蘇洵和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其他四位都要喊他一聲老師,蘇洵也曾得到過歐陽修的指導和推薦。
  • 王安石與熙寧變法
    仁宗嘉佑元年為群牧通判王安石與熙寧變法 ,歐陽修於《再論水災》,以王安石、包拯、張環、呂公著四人共薦,贈詩曰:「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朱門歌舞爭新態,綠綺塵埃拂舊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