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出任「四諫」,新政不成盛世在

2021-01-09 同中書門下平章事08

01

「慶曆新政」開始操盤的時候,宋仁宗提拔了四位諫官,分別是歐陽修、餘靖、王素和蔡襄。諫官起到的是監督、提醒、提建議的作用,那為什麼是這些人呢。

究其根本,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四位都是敢說真話、為人正直的官員。

這四位當中,成就最高也最負盛名的當屬歐陽修,位列「唐宋八大家」,在我國文學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歐陽修

02

歐陽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諡號文忠,世稱歐陽文忠公。廬陵沙溪人(今屬江西吉安永豐)。

歐陽修的橫空出世使得宋代文風煥然一新,他是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的實踐者,也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領袖。

蘇軾、蘇轍及曾鞏、王安石皆出自其門下,也就是說「唐宋八大家」中除了蘇洵和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其他四位都要喊他一聲老師,蘇洵也曾得到過歐陽修的指導和推薦。

蘇軾

除此之外,張載、程顥、呂大鈞等曠世大儒的出名也與歐陽修的學識、眼光和胸懷密不可分;包拯、韓琦、文彥博、司馬光,都得到過他的激勵與推薦。說他桃李滿天下也不為過,歐陽文忠公奠基了宋代文化盛世的基礎。

歐陽修是家裡的獨子,幼年喪父,在母親的教育下苦讀成才。

天聖元年(1023年)和天聖四年(1026年)兩次參加科舉都意外落榜,直到天聖七年(1029年)春天,由胥偃保舉,歐陽修就試開封府最高學府國子監。三次考試中都奪得第一名,監元、解元、省元,也算是「連中三元」。

此時心高氣傲的歐陽修覺得在即將到來的殿試中自己肯定能中狀元,但結果是位列二甲進士及第。

當時的主考官是歐陽修的同鄉晏殊,據他後來說,歐陽修未能奪魁,主要是鋒芒過於顯露,眾考官欲挫其銳氣,促其成才。

晏殊

03

歐陽修仕途的第一站是洛陽,在這裡遇到了頂頭上司錢惟演,這個錢惟演是納土歸宋的吳越王錢俶的兒子,也算是個有名的貴族。

錢惟演對待歐陽修很好,不僅在工作上全力支持,還出錢出力讓歐陽修吃喝玩樂。多年後歐陽修被貶官的時候,還深情地寫道:

「曾是洛陽花下客,野芳雖晚不須嗟。」

洛陽龍門石窟

可見在洛陽的時光真的是歐陽修的美好回憶。

錢惟演為人有點趨炎附勢,喜歡結交權貴,丁謂權勢遮天的時候,錢惟演跟他關係很好,還一起排擠寇準。後來丁謂被清算,錢惟演也跟著倒黴,政治失意,被迫離開了洛陽。歐陽修等人為錢惟演送行,雙方依依不捨。

歐陽修還與範仲淹等人交往頗深,後來範仲淹、富弼、韓琦上臺搞新政的時候,歐陽修是全力支持的,出任「四諫」之一。

範仲淹

04

新政失敗,範仲淹被貶,歐陽修也被牽連,開始了貶官生涯。先是貶為滁州(今安徽滁州)太守,後又改知揚州、潁州(今安徽阜陽)、應天府(今河南商丘)。

歐陽修就任滁州太守時,寫下了他的名篇《醉翁亭記》。他的為政方正是「寬簡」,讓自己和百姓都過得輕鬆,滁州被他治理得井井有條。歐陽修一直保持著飲酒遊山的愛好,經常帶著吏民出去遊玩,在山中野餐,喝醉了還迷迷糊糊地看著大家玩樂。

《醉翁亭記》

這就是宋代文人寄情於山水的典型。

歐陽修的官當得越來越大,他的詩詞也在社會上越來越流行,他本人成為那個時代的文壇領袖。

回京後,歐陽修做了翰林學士,開始修撰史書,主持修《新唐書》和《新五代史》,不久又主政禮部。

05

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歐陽修擔任科舉主考官,為國家選拔人才,錄取了蘇軾、蘇轍、曾鞏等人。

在一次閱卷中,歐陽修對一份答卷很滿意,文章語言流暢,說理透徹。估計是自己學生曾鞏的,這種文風需要鼓勵,但畢竟是「自己人」,不好取第一,就把這份卷子取成第二。結果揭榜後,發現這篇文章的作者不是曾鞏,而是一位在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年輕人——蘇軾。蘇軾的弟弟蘇轍也在這次考試中被錄取。

三蘇

蘇軾中舉後,特地給歐陽修寫了一封感謝信。歐陽修被蘇軾的文風震住了,他對人說,讀蘇軾的文章:

「不覺汗出」

不禁感覺他自己也該避讓這後生三分。果不其然,慧眼識人的歐陽修沒有看錯人,蘇軾是繼歐陽修之後的千古文豪。

神宗熙寧五年閏七月二十三日(1072年9月22日),歐陽修卒於家,諡文忠。

申明:近期貼吧有網友反映騰訊旗下天天快報抄襲百家號文章,經查詢情況屬實,本百家號原創文章在百度發了半個小時後即被騰訊平臺抄襲,都是同一個團體所為。這個申明是給那些抄襲者看的,以後我會每天去舉報,你抄一篇我就舉報一篇,還順便幫助其他作者舉報了一些。

騰訊真是個靠抄襲起家的公司,希望各位朋友堅決抵制這種噁心的剽竊行為,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餘靖的後人為何以風採堂為家族堂號?餘家人,您知道嗎?
    景祐四年因越職言事,諫救範仲淹被貶而著名,與範仲淹、歐陽修、尹洙並稱「四賢」。後復職遷任右正言,與歐陽修、蔡襄、王素並稱「慶曆四諫」,為「慶曆新政」的重要成員。曾經三使契丹,成功說服契丹與宋廷和解。嘉佑五年交趾(今越南)犯邊擾民,朝廷認為餘靖「恩信著於嶺外而令交趾畏」,命為廣西體量安撫使率兵平亂,餘靖以一紙檄文,不費一兵一卒就令交趾遣使求和,繼而留為廣州知州兼廣東經略使、安撫使、市舶使等職,對南方的和平穩定作出巨大的貢獻
  • 餘靖:「風採動朝端」的北宋著名諫官
    他與範仲淹、歐陽修、尹洙被尊稱為北宋「四賢」;與餘靖同朝為官的蔡襄稱讚他:「好竭謀猷居帝右,直須風採動朝端」;宋仁宗為他御筆親題:「風採第一,廣南定亂,經略無雙。」餘氏後人遂以「風採」為家族堂號,在海內外廣為傳揚其品德和事跡。從政四十年間,餘靖從自身仕宦經歷與心得出發,總結出「清、公、勤、明、和、慎」等《從政六箴》,以此作為立身原則和自覺要求。
  • 餘靖風採動朝端,南粵清風第一人
    (見《宋人軼事彙編》)他的多數建議為仁宗所接受,因而與歐陽修、王素、蔡襄,同被譽為朝廷敢於進諫的「四諫」,提出『清、公、勤、明、和、慎』的著名從政六箴。他積極提出各種諫議,主張要變更盡依「祖宗故事」的舊法。倒如舉人才、去冗兵、冗官、寬租賦、厚農桑、省佛事、節國用等建議。涉及人事、治民、邊政、刑法、租賦、御盜等多方面。
  • 蔡襄《四賢一不肖詩》解讀之「範仲淹」「餘靖」篇
    蔡襄畫像蔡襄(1012—1067),字君謨,在中國文化中,更多的是以書法家的形象出現。在蔡襄的詩歌創作中,有一組詩七古詩,很值得一提,就是他的《四賢一不肖》詩。餘靖為範辯護,被貶;尹洙以與範「義兼師友」,自求貶黜;歐陽修寫就《與高司諫書》,直斥司諫官高若訥趨附呂夷簡,不知廉恥,被貶。當時,很多忠賢之人被誣為「朋黨」,一時朝堂上下,鬥爭激烈。而此時,年輕的蔡襄,出於義憤,寫出《四賢一不肖》,為範仲淹、尹洙、餘靖、歐陽修寫讚詞,稱其為賢人,而怒責高若訥,斥為不肖之徒。下面我們就分別來解讀這五首詩。
  • 餘靖:來自韶關的北宋名臣
    餘靖石像餘靖,生於1000年,卒於1064年。北宋官員,「慶曆四諫」之一。本名希古,字安道,號武溪。
  • 一個會仿字的婢女,真的是北宋「慶曆新政」失敗的原因嗎?
    北宋仁宗慶曆三年,範仲淹、富弼、韓琦同時執政;歐陽修、蔡襄、王素、餘靖同為諫官。範仲淹向仁宗上《答手詔調陳十事疏》,徐徐拉開「慶曆新政「」的序幕!這場涉及北宋各個方面,牽扯名人無數的改革,僅不到一年就以失敗告終!到底是什麼導致了這場改革的失敗呢?
  • 歐陽修告訴你:攤上個豬隊友有多可怕
    範仲淹是有理由這麼自信的,慶曆新政上有宋仁宗鼎力支持,中無宰執掣肘,下有歐陽修、王素、蔡襄、餘靖慶曆四諫等一眾名滿天下的骨幹搖旗吶喊,形勢可謂是一片大好。 範仲淹鐵桿心腹歐陽修甚至放言幾個月就可以掃除弊端,改天換地,再造乾坤。
  • 範仲淹、歐陽修、石介……慶曆新政中,那些君子與小人的糾葛
    天聖八年(1030年),石介中進士,跟歐陽修是同年。這樣的經歷,註定他將成為慶曆新政的推行者。石介這人其實官不大,先在杜衍的推薦下擔任國子監直講,後來韓琦又推薦他到了直集賢院,這就是他仕途最巔峰時刻。但是他厲害的地方不在於仕途,而是他的學問。
  • 《清平樂》:私德不修,大文豪歐陽修真是這樣的人嗎?
    這樣一個憂國憂民、直言敢諫、勇於擔當的人,也成為年輕歐陽修的傾慕對象和追隨目標。後來範仲淹調回京城,兩人一見如故,成了戰友,忘年交。歐陽修是朝堂上的明星,他言辭犀利,不怕得罪人。他直言快語,不避所謂朋黨之言,反而喻為君子之黨。
  • 北宋名臣蔡襄生平事跡簡述
    三月,仁宗罷呂夷簡,用晏殊為相,接著親點歐陽修、餘靖、王素三人為諫官,朝廷氣氛為之一變,蔡襄欣喜萬分,寫詩向三人表示慶賀:「御筆新除三諫官,喧然朝野竟相歡。當年流落丹心在,自古忠良得路難。心有謨猷裨帝力,直須風採動朝端。世間萬事皆塵土,留取功名久遠看。」三人得詩獻於皇帝,仁宗得意之餘,命蔡襄亦知諫院,於是歐陽、餘、王、蔡被時人稱為「京城四諫」。
  • 北宋莆籍名臣蔡襄登上熱播劇《清平樂》
    分別頌揚範仲淹、餘靖、尹洙、歐陽修等四人,抨擊高若訥一人。四賢一不肖詩為分別評寫這五人的五首詩。《宋史·蔡襄傳》開篇就講述了這組詩的來龍去脈:「蔡襄,字君謨,興化仙遊人。舉進士,為西京留守推官、館閣校勘。範仲淹以言事去國,餘靖論救之,尹洙請與同貶,歐陽修移書責司諫高若訥,由是三人者皆坐譴。
  • 此人養母、生母、乳母都是皇后,他長大後,竟不知道誰是親生母親
    針對北宋日益嚴重的統治危機,趙禎於慶曆三年任用範仲淹等開展「慶曆新政」,但因反對勢力龐大,改革旋即中止。說起中國古代的傳奇女人,不得不提到呂后跟武則天,但是很多人並不知道宋代也有一位傳奇女人,她的才能不亞於武則天,但是她心地善良,最後把皇位傳給了自己的養子。她就是狸貓換太子中的劉太后,宋仁宗有三個母親,生母李氏,乳母楊氏和養母劉氏,其中劉氏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劉娥。
  • 宋仁宗時期的北宋第一諫臣——蔡襄,一位處處與皇帝作對的大臣
    尤其是在宋仁宗一朝,諫官因直言而名震天下者不在少數,千古名臣如範仲淹、歐陽修、包拯等,最初都是成名於御史、諫官任上。筆者在前幾天發表過一篇《宋仁宗有多「仁」?這些小故事足以說明他是千古第一仁帝》的文章,大多數讀者都是贊同的,而且有很多人評論回覆說包拯幸虧是生在了宋仁宗時代,否則,有多少個頭也不夠砍的。
  • 餘靖:風採動朝端 清廉為鏡鑑
    他與範仲淹、歐陽修、尹洙被尊為北宋「四賢」,與歐陽修、王素、蔡襄被稱為「四諫」,是繼唐代張九齡之後嶺南地區又一位歷史文化名人,被後人稱為「異代九齡」。與餘靖同朝為官的蔡襄贊其「好竭謀猷居帝右,直須風採動朝端」,宋仁宗御筆親題「風採第一,廣南定亂,經略無雙。」餘靖的後人就以「風採」為家族堂號,供奉餘靖畫像,傳揚餘襄公的品德和事跡。
  • 餘靖政治思想舉要
    當時餘靖、尹誅、歐陽修、範仲淹有「四賢」之稱,餘靖與蔡襄、王素同稱為「昭陵賢御史」,餘靖之所以成焉公認的賢人」,因為他極力反對真宗以來習以為常的一些迷信活動。為端正統治思想,必須有破有立,餘靖旗幟鮮明地將儒家的三綱五常奉為治國的圭臬,簡化為清、公、勤、明、和、慎六箴,所謂「不貪為實,先儒之道」,「抱公絕私,是為率職」,「怠則廢職,勤則政宣」,「邪正區別,是為神明」,「濟之中和,可以從政」,「動而三思,靜當有慮」。(《武溪集》卷18《從政六箴》)這是為端正當時統治思想而發,針對當時吏治腐敗而提出的救治方案。
  • 斜槓青年歐陽修,教你打開人生的另一扇窗
    這不能不讓人為他悵惋嘆息。然而,人生是一場長跑,歐陽修最終還是成為了彪炳史冊的一代聖賢。了解了歐陽修複雜的個性和並不完美的人生經歷後,才發現,他比晏殊活得更真實,他的成聖之路,能為我輩俗人,指引一個新的人生方向。
  • 揭秘餘經 名臣餘靖之後 芳名流千古
    邑鄉美江門五邑人傑地靈,廣袤的地域、多樣的地貌、悠久的歷史,孕育了豐富多彩的美麗自然風光,孕育了獨具特色、名聲遠播的五邑文化,更孕育了一代代遠近聞名,甚或影響中外的名人……在旅遊成為人們休閒娛樂、享受生活、追尋人生價值和意義的今天,發現我們身邊的美,感受我們身邊的美,在我們身邊的美中感悟人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