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靖:「風採動朝端」的北宋著名諫官

2021-02-09 微社區e家通從化街口街

繼唐代著名的「風度」宰相張九齡之後,北宋時期的嶺南地區又出現了一位以「風採」流芳百世的歷史文化名人,他就是被後人稱為「異代九齡」的餘靖(1000—1064)。

餘靖本名希古,字安道,號武溪,廣東韶州曲江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北宋仁宗時期,餘靖曾任集賢校理、知桂州、廣西體量安撫使等職位,還曾以尚書左丞知廣州。宋英宗繼位後,他升至工部尚書,去世後被追贈刑部尚書,諡號為「襄」,因而又被尊稱為「餘忠襄公」。

餘靖一生為國家竭智盡忠、建言獻策,出生入死、任勞任怨。他在外交、軍事、經濟、民生等方面都有建樹,集學問、政績、才幹於一身。尤其是他在擔任諫官期間無私無畏、耿直敢諫、彈劾奸吏的事跡更是深受世人讚譽。他與範仲淹、歐陽修、尹洙被尊稱為北宋「四賢」;與餘靖同朝為官的蔡襄稱讚他:「好竭謀猷居帝右,直須風採動朝端」;宋仁宗為他御筆親題:「風採第一,廣南定亂,經略無雙。」餘氏後人遂以「風採」為家族堂號,在海內外廣為傳揚其品德和事跡。

從政四十年間,餘靖從自身仕宦經歷與心得出發,總結出「清、公、勤、明、和、慎」等《從政六箴》,以此作為立身原則和自覺要求。《從政六箴》集中體現了餘靖清廉守正、抱公絕私、明辨是非、勤懇盡責、推崇儉樸、謹言慎行等精神品質,歷經千年依然字字如金,令人深思。

據歐陽修《贈刑部尚書餘襄公神道碑銘並序》所載,餘氏先祖原本世代居住在福建,五代之際為逃避戰亂遷居韶關,到餘靖父親時方出仕為官。

餘靖自幼通覽群書,博聞強識,歷代史記、諸子百家,包括小說、律歷,都有涉獵。餘靖於天聖二年(1024)舉進士,開始步入仕途。最初,他在地方上做過縣尉,後來遷任秘書丞,擔任集賢校理等職位,從事典籍的整理和校勘工作。在此期間,他治學嚴謹,以古鑑今,深究治國之道,積累了深厚的史學修養。在地方任上體察吏情、民情的實際經驗,也為他日後與歐陽修、蔡襄、王素並稱「慶曆四諫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根據《宋史·餘靖傳》,餘靖初次展露出不避權貴、犯顏直諫的品質,是在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時任禮部員外郎的範仲淹將朝中官員升遷亂象,繪製成一幅《百官圖》上呈宋仁宗,揭發宰相呂夷簡用人不當、以權謀私。呂氏深為震怒,反訴範仲淹勾結朋黨、離間君臣,範仲淹因此被貶出京城。就在滿朝諫官、御史因忌憚呂氏權勢而噤言之際,唯獨當時還不是諫官、與範仲淹也素無交情的餘靖,不懼株連,冒著「越職言事」的風險,為範仲淹鳴不平。

餘靖在上書中懇請宋仁宗開張聖聽、虛懷納諫,對於像範仲淹這樣忠心耿耿、檢舉大臣的言論,可以選擇聽或不聽,但不要輕易因言治罪。餘靖更是犯顏直指宋仁宗自親政以來,多次驅逐議論朝政的人,如果長此以往,恐怕會鉗住天下人之口,導致言路杜絕。

當時,宋仁宗並未採納餘靖的進言,反而將他一同貶官,但餘靖剛直不屈、勇於進諫的名聲,就此傳揚開來。

不久,宋仁宗迫於內憂外患、國乏民困、社會動蕩的形勢,不得不在慶曆年間(1041—1048)發起新政。慶曆三年(1043),他將餘靖提拔為右正言,諫院供職,餘靖至此正式以諫官身份踏上歷史舞臺。

此時的餘靖仍然不改當初冒死直諫、頭上「生角」、「氣虹萬丈」的風骨(蔡襄《四賢一不肖詩》),每有諫言,無所迴避。慶曆四年(1044)夏,宋仁宗不顧國庫空虛、邊防吃緊,有意重修汴京(今河南開封)開寶寺內毀於雷火的寺塔。餘靖為避免修塔勞民傷財,在朝堂上當著宋仁宗的面極力勸阻。因為餘靖素來不修邊幅,宋仁宗退朝後,連聲向宮人抱怨:「今天被一汗臭莽漢燻殺,他還噴了我一臉唾沫!」(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因餘靖、蔡襄等人的反對,修塔之事最終作罷。

餘靖專司諫職之後,在慶曆新政期間寫了大量奏摺,存世有五十多篇。這些文章不僅針砭時弊、切中要害,更為朝廷出謀劃策,如寬租賦、厚農桑、節國用、防盜寇等,涉及「備災之術」「安民之術」「經國之要」「救患之方」等施政方略。

餘靖主張「中外之政,安民為本」,為此,他一方面勸說宋仁宗行德治、施仁政、安民心,對於勞苦大眾,要「緩其期」「寬其力」「減其役」;另一方面,他始終將吏治視為新政成敗之關鍵,提醒宋仁宗「任人唯賢」,嚴選清廉、賢良、敬業的人才,對社會進行有力、有序、有效的管理。

例如,在抵禦盜寇的問題上,他就將「去貪殘之吏,撫疲瘵之民」,看作是「求治之本」。針對南方多地出現蠻兵、流寇作亂的情況,他一針見血地指出,正是因為官兵「枉殺良民」的殘暴行徑,才導致亂象頻生,並強烈呼籲朝廷重新委派良將,撫恤黎民,使百姓能恢復生產,安居樂業(餘靖《武溪集校箋·奏議》)。

與此同時,餘靖堅持與不良風氣作鬥爭,對於一些碌碌無為、不循正道、營私舞弊的庸官、貪官,他毫不留情地予以抨擊和揭露,對於輔佐朝廷整頓綱紀、扭轉仁宗朝吏治的頹敗局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他曾多次上奏彈劾已被宋仁宗任命為樞密使、即將來京赴任的夏竦,斥其「畏懦苟且」「奸邪傾險」,直至宋仁宗下詔取消了夏竦樞密使的職位,改調他職;他還以不任事、不稱職、違反朝規等原因,彈劾參知政事王舉正、戶部判官王球、監察御使劉元渝、太常博士茹孝標等人。宋仁宗愛妃的伯父張堯佐,憑藉後宮嬪嬙勢力,利用「斜封」「私謁」等不正規的任命流程,快速獲得升遷。餘靖一再上書宋仁宗阻止此事,他強調此等做法系不正之風,應予以嚴肅制止。

在擔任諫官之餘,餘靖還曾多次出使遼國,利用遼與西夏的矛盾,巧妙斡旋,從容談判,避免了遼宋之間再起戰火。後來,宋仁宗採取了他的計策,冊封西夏,使得遼與西夏爆發激烈衝突,極大緩解了兩國對北宋邊境的威脅,為新政的推行贏得了有利的和平環境。

然而,隨著慶曆新政的失敗,加之奸臣的忌恨和報復,餘靖於慶曆五年(1045)被羅織罪名,貶知吉州(今江西吉安)。

外放至吉州之後,餘靖輾轉於虔州(今江西贛州)、桂州(今廣西桂林)、邕州(今廣西南寧)、潭州(今湖南長沙)、青州(今山東青州)等地任職。其間,他最重要的功勳之一,便是擔任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期間,配合大將狄青平定了以儂智高為首的叛亂,並詢民疾苦,安撫流民,制定了休養生息的政策。

在此期間,餘靖依然高度重視吏治問題。在邕州,他以清正廉潔為標準嚴明紀律,果斷啟用了一批廉潔奉公且具有真才實幹的官員,懲辦、撤換了一批違法亂紀的貪吏和庸碌無為的冗員。歐陽修《贈刑部尚書餘襄公神道碑銘並序》稱他鎮守廣西數年間,「嶺海肅然」。

餘靖還以身作則,所經各地,每逢上任、卸任,一律輕車簡從,他嚴令下屬官員不許洩露行蹤,不得迎送,並謝絕一切饋贈,始終做到兩袖清風。

嘉祐六年(1061),餘靖以尚書左丞知廣州,兼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勸農使、市舶使等,管轄軍事、政治、稅收、貿易、冶金等各項事務。當時的廣州因戰事頻繁,滿目瘡痍,治理混亂。餘靖向朝廷呈上一系列關於減免流民田賦徭役以及外來商船「裝船稅」(外國商船裝貨時所納的稅種)的奏章,以復甦經濟、振興外貿,並獲得了批准。他還大力懲治了一批貪贓枉法的官吏,令官場風氣重歸清明。儘管餘靖統管職權甚廣,他卻從不搜刮民財、中飽私囊,甚至連朝廷因其平亂之功賜予的獎賞,他也分文不取,全部封存於廣州的軍資庫內。據傳,他到端州(今廣東肇慶)、高州(今廣東茂名)視察時,當地官員分別送他一方名貴的端硯和兩顆角雕圓章,他都明確拒絕饋贈,堅持自己購買。

餘靖在廣州任職將近5年,因為官清廉,深受百姓愛戴。在任滿還朝之際,他更是留下「不載南海一物」的佳話,憑藉「風採清華」,博得世人交相讚頌(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餘靖於回京述職途中,病逝於江寧(今江蘇南京)。他在晚年時,重新修訂了青年時期撰寫的《從政六箴》,以「清、公、勤、明、和、慎」六條箴言來約束自我。同時,他也將《從政六箴》作為行為規範,要求各級官員做到清廉、公正、勤勉、明斷、和諧、慎重。在「六箴」中,他將「清廉自潔」作為「士」的核心操守,倡導為官當以「不貪為寶」;又將「抱公絕私」作為履職的綱要,主張為政之人要品行端方、秉公執法、不畏權勢、不受賄賂。他還告誡下屬,在工作中,要兢兢業業、辨清正邪;生活中,要寬厚仁和、反對縱慾。

在餘氏後裔整理的《餘氏族譜》中,同樣含「八箴、四禁、十六宜」家規,「八箴」中專門列有一項「廉箴」,而「十六宜」中所含「宜勤職業」「宜尚節儉」,又呼應了《從政六箴》中的「勤箴」「慎箴」,由此可見《從政六箴》對其家族影響深遠。

總而言之,餘靖《從政六箴》從為官宗旨、倫理道德,到履職素養、工作作風,形成了一套相對完整、豐富而又深刻的思想體系,堪稱古代廉政文化史上的一筆寶貴財富。回顧餘靖的宦途人生,無論在中央朝廷參政議政,還是駐守地方辛勤治理,他始終把清廉、自律放在首位,以整頓吏治作為工作核心,為國家和人民立下汗馬功勞。餘靖竭忠盡職、剛直持正的精神,時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輝,風採動人。

文/潮白

餘靖的《從政六箴》——清、公、勤、明、和、慎,無疑是超越時空的。其中「清」,也就是清廉、清白,被他排在首位,以為「政為民綱,清本士節。立於寡過,先乎自潔。根不堅固,枝必顛折」。

清廉的官吏歷來受人愛戴,所以才有清官戲的長演不衰。歷史上但凡留下口碑的官員,也都對「清」在宦海生涯中所佔的位置有比較深刻的認識。明朝張翰的「清白信居官之要」,更言簡意賅。清官的前提正是清廉,倘若收受了人家的賄賂,斷案、裁決就不可能有公正可言。戰國時的神醫扁鵲認為「病有六不治」,沒得醫,必死無疑,「輕身重財」居其一。官場上的那些身敗名裂者,應該最能體會出扁鵲的話的意味。官員一旦把「清」置諸腦後,而一味地盯住錢財,就會不擇手段,不顧一切。

與此同時,也要看到還有一種「清」,實際上是「偽」的。如《魏書•劉仁之傳》載,劉仁之「對賓客,破床敝席,粗飯冷菜,衣服故敗,乃過逼下」。長官如此之「清」、之「儉」,對下屬甚至產生了不小的精神壓力。然而劉仁之是個表面功夫能做得十足的人。他「外示長者,內懷矯詐」,在官場上「善候當途」,很能把握身居要職、掌大權的人的心理。這一切也十分奏效,令「淺識者皆稱其美,公能之譽,動過其實」。偽「清」能換取豐厚的政治資本,許多官員都深諳其道,屢試不爽。

客觀地說,即便真「清」,也是為官的起碼要求,委實不值得張揚。本該如此的事又有什麼可誇耀的呢?但具有真「清」的這種境界及其相應的作為,在當時社會裡實在彌足珍貴。因為現實中,事實上,許多本該如此的事情並不如此。餘靖的《從政六箴》,在今天仍然不失其借鑑意義,值得弘揚、光大。

(原刊載於南方日報2020年10月25日副刊海風版面和南方+客戶端平臺)

相關焦點

  • 「風採動朝端」的北宋著名諫官
    ●郭珊繼唐代著名的「風度」宰相張九齡之後,北宋時期的嶺南地區又出現了一位以「風採」流芳百世的歷史文化名人,他就是被後人稱為「異代九齡」的餘靖(1000—1064)。餘靖本名希古,字安道,號武溪,廣東韶州曲江人,北宋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和文學家。
  • 餘靖:風採動朝端 清廉為鏡鑑
    餘靖公銅像  餘靖(公元1000-1064),廣東韶關曲江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從政四十一年
  • 餘靖風採動朝端,南粵清風第一人
    人物評價孔平仲談:餘靖不修飾,作諫官,乞不修開寶塔。時盛暑,上入內云:「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臣靖胸中有屈語,舉嗌不避蕭斧誅」大大讚揚了餘靖的膽識和氣概。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撰襄公餘靖道碑謂:「公為人資重剛勁,而言語恂恂,不見喜怒。自少博學強記,至於歷代史記,雜家小說,陰陽律歷,外鐕浮屠,老子之書,無所不通。」餘靖《武溪集》中對儒與佛有一些精彩論述。
  • 餘靖的後人為何以風採堂為家族堂號?餘家人,您知道嗎?
    溫馨提醒:關注餘氏在線公眾號後,進入窗口底部菜單進行餘氏字輩、尋根查詢登記和申請加入餘氏微信群聊視頻:清正廉明的北宋名臣餘靖
  • 蔡襄《四賢一不肖詩》解讀之「範仲淹」「餘靖」篇
    範仲淹畫像範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如果像現在這樣,諫官禁口,真是讓人痛心。二、第二個出場的是為範仲淹上《論範仲淹不當以言獲罪》而遭貶的餘靖。詩曰:南方之強君子居,卓然安首襟韻孤。詞科判等屢得雋,呀然鼓焰天地罏。三年待詔處京邑,鬥粟不足榮妻孥。耳聞心慮朝家事,螭頭比奏帝曰都。
  • 餘靖:來自韶關的北宋名臣
    餘靖石像餘靖,生於1000年,卒於1064年。北宋官員,「慶曆四諫」之一。本名希古,字安道,號武溪。
  • 世界餘靖後裔相聚粵北紀念餘靖誕辰一千周年
    中新社韶關十一月十五日電 (記者馮昶)為期三天的紀念餘靖誕辰一千周年系列活動今天結束。來自加拿大、美國及香港、澳門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的餘靖後裔四百二十多人,與海內外餘靖學術研究專家、學者相聚在粵北韶關,參加了紀念活動。  史載:餘靖(公元一000——一0六四年),字安道,號武溪,韶州曲江(現今韶關市曲江縣)人,北宋名臣。
  • 韶州府學宮,北宋名相餘靖在此考取進士,如今卻為當地人所遺忘
    韶關籍北宋名相餘靖,在韶關當地還是小有名氣的,在韶關風採樓就有他的雕塑,而且也是新雕塑,就位於韶關步行街風採樓的左側小廣場上。今天無論是當地市民,還是外來的遊客,都會到此合影留念,追憶一下風採樓和餘靖的歷史。
  • 北宋名臣餘靖祖訓
    餘靖,公元1000年生於韶州府城(廣東韶關),二十四歲一舉高中進士,初授官為贛縣尉,很快又升為新建(江西南昌縣)知縣。三十四歲入朝延做官任秘書丞。四十三歲升為右正言(諫官),後又出使遼國,使當時宋、遼西夏三足鼎立的局面得以和解,為鞏固宋代天下立下了不可磨滅的豐功偉績。
  • 揭秘餘經 名臣餘靖之後 芳名流千古
    近日,記者帶著這些疑問,經過走訪,找到了熟悉餘經身世的荷塘鎮五老山公園負責人餘榮輝等人,在餘榮輝等人的介紹下,記者逐一撥開籠罩在餘經身上的迷霧:原來,餘經竟是和嶺南名相張九齡齊名的嶺南北宋名臣餘靖的後人,而餘經確有後人,後人中不乏為國為民做出卓越貢獻的人才,只是因為餘經後人都遠離故土,所以,才在當地出現餘經沒有後人的誤傳……先祖為北宋名臣餘靖「餘經能夠有『為民不辭官
  • 吳錚強·尋宋︱大宋平蠻三將碑:狄青、孫沔與餘靖
    等兩人回到朝中,朝廷一時舉棋不定,當地的劉滬、董士廉堅持築城,反對築城的尹洙便派狄青抓捕了劉滬等,引發築城軍民騷亂。朝廷調查的結果,水洛城繼續修築,範仲淹、歐陽修等築城派一面要求釋放劉滬等,一面建議安撫抓捕劉滬的狄青,時任諫官的餘靖則認為狄青等人做事太過倉卒。
  • 北宋莆籍名臣蔡襄登上熱播劇《清平樂》
    《四賢一不肖》登上熱播劇《清平樂》第11集導語四賢一不肖,指北宋蔡襄因範仲淹被貶一事而寫的五首詩。當年得從諫官列,天庭一露胸中奇。矢身受責甘如薺,沃然華實相葳蕤。漢文不見賈生久,詔書曉落東南涯。歸來俯首文石陛,尹以京兆天子毘。名者翼翼郡國首,裡區百萬多佔辭。
  • 餘靖政治思想舉要
    生活於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他五歲時有屈辱的澶淵之盟的簽訂;43歲時,範仲淹、富弼提出十項改革方案,即明黜涉、抑僥幸、精貢舉、擇官長、均公田、厚農桑、修武備、減徭役、覃恩信、重命令,號稱慶歷新政,因冒犯大官僚、大地主特權,遭到失敗。階級矛盾、民族矛盾與統治階級內部矛盾日益尖鋭。時代呼喚人們的覺醒,餘靖適應時代的需要,「懷忠事君,不敢自愛;萬一益國,死無所恨。」
  • 韶關這個小鎮會下雪,鎮裡還住著餘靖的後人
    深源村:餘靖後人居住處深源村位於大橋鎮北部,距鎮政府8公裡,距縣城約60公裡,該村因「藏於深山,聚有水源」而取名「深源」。村中風光,圖源:中餘文化傳播 深源村村民皆姓餘,是餘靖的後人。 餘靖生於公元1000年,卒於1064年,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一生為國家竭智盡忠,是繼唐代張九齡之後嶺南地區又一位歷史文化名人,被後人稱為「異代九齡」。餘靖的後人就以「風採」為家族堂號,供奉餘靖畫像,傳揚餘襄公的品德和事跡。現深源村從韶關市區風採樓請回餘靖石像,籌備在祠堂旁修建餘靖紀念館。
  • 北宋線描神品《朝元仙仗圖》
    他和李公麟(1049—1106,字伯時,號龍眠居士,廬江郡舒州即今安徽桐城人)稱得上是北宋時期最傑出的人物畫家。 武宗元白描作品被後人譽為宋代最高成就的代表,有小吳道子之美譽。
  • 宋仁宗時期的北宋第一諫臣——蔡襄,一位處處與皇帝作對的大臣
    北宋立國之初,便設立了臺諫制度(臺官糾察監督百官,諫官規諫皇帝),宋朝時期把臺諫、君主、宰相三者並舉,可見臺諫在朝廷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在宋仁宗一朝,諫官因直言而名震天下者不在少數,千古名臣如範仲淹、歐陽修、包拯等,最初都是成名於御史、諫官任上。筆者在前幾天發表過一篇《宋仁宗有多「仁」?
  • 《清平樂》:勸諫命薄,不諫失責,宋朝做一個諫官到底有多難?
    (二)、得罪者眾,引火燒身臺諫官的權力非常大,是獨立於皇權和相權而存在的。在這三者之中,雖然平行,但是臺諫的實力可謂是最弱的。而他們本身又是頗具書生意氣,都有那種「忍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的風採。
  • 宋朝名相餘靖的紀念館,雖然佔地面積不大,但是進入之後倍感大氣
    在韶關風採樓左側小廣場上有一座雕塑,傳聞這雕像是依據餘氏族譜珍藏的名賢餘忠襄公真像而塑,其真品用宮廷黃絹精繡,曾藏於韶關市風採樓上,六十年代由廣東省文物工作隊收藏,現如今具體在何處已經不詳。在韶關市區建國路的餘相巷內,有一座頗具規模古樸典雅的仿古建築,那就是宋朝名朝餘靖的紀念館。由於它藏身於鬧市當中,所以說實在話,如果不是有心人,不是真正了解韶關歷史文化的人,還不一定能找得到它。這是1999年為紀念餘靖誕辰1000周年而重建的。當前也是多得有心人重視,才重修,但是已經過了這麼多,這裡卻沒有更多人去重視,文化實際上沒有很好地得到傳承。
  • 餘靖公詩詞【風採流芳】
    餘靖(1000~1064年),本名餘希古,字安道,號武溪, 韶州曲江(今廣東省韶關市)人。北宋政治家,「慶曆四諫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