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源瑤族自治縣西北部有個美麗的小鎮——大橋鎮,鎮域東鄰必背鎮,西鄰樂昌沙坪鎮,南鄰東坪鎮,北鄰樂昌雲巖鎮,西南鄰乳陽林業局。鎮駐地南距縣城(直距)33公裡,北距雲巖鎮15公裡。總面積384平方公裡。
歷史沿革
大橋墟旁有西京古道的通濟橋,當地人民稱之為大橋,大橋墟因而得名。
乳源置縣時,大橋屬新興鄉的龍浦都和崇信鄉的東廂都的一部分。古為乳源28地之神仙坪、均容地。民國20年(1931年)隸屬第三區的均容、武豐之鄉。民國29年為均武鄉,屬第二區,民國36年撤區改稱三聯鄉。
建國初,設第三區,區址在大橋墟(今鎮址)。1957年6月,撤銷三區,成立月析大山公區置大橋公社,1976年又分為紅雲、大坪、大橋3個公社。1983年大橋公社改為大橋區,1986年改為大橋鎮。2001年2月,原大坪鄉合併於大橋鎮,2005年5月原紅雲鎮合併於大橋鎮,目前是「三鎮合一」。
深源村:餘靖後人居住處
深源村位於大橋鎮北部,距鎮政府8公裡,距縣城約60公裡,該村因「藏於深山,聚有水源」而取名「深源」。
村中風光,圖源:中餘文化傳播
深源村村民皆姓餘,是餘靖的後人。餘氏一族原籍是福建上杭沈孟裡雞隴關,明成化乙酉年(公元1465年)遷至乳源縣深源鄉定居,定居後繁衍生息,漸成當地居民。
餘靖生於公元1000年,卒於1064年,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思想家和文學家,一生為國家竭智盡忠,是繼唐代張九齡之後嶺南地區又一位歷史文化名人,被後人稱為「異代九齡」。餘靖的後人就以「風採」為家族堂號,供奉餘靖畫像,傳揚餘襄公的品德和事跡。現深源村從韶關市區風採樓請回餘靖石像,籌備在祠堂旁修建餘靖紀念館。
圖源:網絡
民俗活動:「阿公搓轎」
這個活動至今已有500多年歷史,每年的農曆六月初一,村民抬著「阿公」在村莊、田地莊稼中巡遊,有著深刻的意義。其一是敬意,紀念、傳承歷史文化;其二是弘揚美德,崇尚道德;其三是凝聚民心、不忘初心;其四是揚正氣、樹正氣、立朝氣;其五是育德育民育心育善,促和諧鞏團結等。
圖源:韶關市人民政府
據史料考證,古時瑤族村民盤氏三兄弟受邀來到大橋村,在許氏族長家裡幫助春耕生產,遇到大橋周圍一帶村莊發生嚴重疫情,許多村民重病不起,導致春耕生產停滯不前。盤氏三兄弟非常著急,為了控制疫情和醫治病人,盤氏三兄弟離開村莊,翻山越嶺到深山處採摘草藥。經過三天兩夜,把採摘的三擔約500斤中草藥送給村民煲水喝,村民喝藥後,病情減輕,逐漸恢復健康。盤氏三兄弟喜出望外,與村民一起披星戴月耕田種地,追趕農時,當年的農業生產取得了豐收。為了銘記盤氏三兄弟的功勞,大橋鄉民在大橋村長興街,建起了「九龍三聖祠」,敬奉「九龍三聖大夫」,讓子子孫孫供奉紀念。
圖源:韶關市人民政府
特產美食
大橋鎮多為客家人。大家熱情好客,民風純樸,村民做紅、白兩事,仍然按照傳統習慣進行。大橋鎮的特產主要有:石頭豬、大橋豬、本地雞、酸薑、大橋河魚、禾花魚、玉米、優質米、番薯等。飲食文化獨特,禾花魚、麻包豆腐、懶人豆腐、花生豆腐等是本地人精緻的農家菜。
禾花魚,圖源:網絡
旅遊資源
大橋旅遊資源豐富,周邊旅遊景點眾多,南有南嶺國家森林公園(相離約10公裡),南水湖娛樂場(約20公裡),東有必背瑤寨(相約25公裡),西有坪石金雞嶺(相距40公裡)。
境內亦有豐富的旅遊資源,有罕見的地下森林——通天籮,有保護完好的西京古道、西京古道文化陳列館、古民居;有較高開發價值的溫湯溫泉、紅豆杉自然保護區(面積12萬畝,近10萬株)、觀瀾書院(大橋新書房)、開來書院(紅星神仙坪)、步蟾書院(武豐許家)、古通濟橋和西雲寺等。
通天籮,圖源:網絡
觀瀾書院,圖源:悠悠天地遊
寒冬來臨,地處高寒石灰巖山區的大橋鎮境內還會披上晶瑩的冰掛,滿山遍野銀裝素裹,極為壯觀美麗。
圖源:網絡
這個冬天,一起去這個美麗的小鎮嗎?
責編|圓圓
校對|悠悠
終審|可可可
資料|網絡
航拍|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