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蘇軾與弟弟蘇轍,看看古人取名之道

2020-12-12 一般明月

蘇洵給長子取名蘇軾,次子蘇轍。他用精妙的文筆解釋取名的原由。

大神蘇軾

軾是車座前的扶手,看似無用,可去掉它,似乎車又不是車。給名軾,希冀你不要去奪風頭。轍,路上的車輪印。本不是車身部件,無法與車輪車輻爭功,車翻人仰,也無過錯,轍處於禍福之間,最是安全。

古人男子在二十歲時,會由德高者或者長者取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釋或者補充。比如,蘇軾,字子瞻,瞻是扶著車軾,遠望的意思。蘇轍,字子由,車輪印記,不就是隨車馬自由遊走嗎。韓愈,愈前進的意思,所以字退之。比較遊戲的是王維,字摩詰,人家維摩詰是一個可以與普賢菩薩辯論的著名居士,王維爸爸給兒子取了外國名字,而且硬生生的把他拆掉,一個字給了名,兩個字給了字。

名與字是父親或者長輩取的,朋友之間不能直接叫名,而要用字。比方,我們不可以對著蘇軾說:蘇軾,來來來,喝酒。而要用:子瞻,久仰大名,天色漸暗,一起來喝一杯吧。號是可以自己得瑟的方式起的,蘇軾在黃州東邊小山坡種菜,號東坡居士。白居易香山居士,林和靖孤山居士。

元朝底層的百姓不許有名字,只能用數字代替。朱元璋是後來取得,原來叫朱重八,朱元璋祖父與祖父的兄弟是朱初一,朱初二一直到朱初十,朱元璋父親是朱五四,有個哥哥叫朱五一。朱元璋哥哥加堂哥是朱重一,重二,重三到重七,後面還有朱重九。

更加可憐的是與皇帝或者皇帝的祖上有相同的字,那就得替換掉。比如,杭州有虎林山,因為跟李世民曾祖父李虎同一個虎字,虎字老老實實拿下,改成武林山,武林門。原先夜間起夜用的虎子,改成馬子,後來叫成了馬桶。

王羲之家族連續幾代,統統用之結尾,也不避諱,王獻之,王凝之,一共有二三十個王某之。原來當時,道教風行,之字帶有濃厚的道家意味。

相關焦點

  • 蘇洵給兒子取名「蘇軾」「蘇轍」是有深意的
    蘇洵,蘇老泉為兩個兒子取名,一個名為蘇軾,一個名為蘇轍是大有深意的。「軾」是古代車廂前面做扶手用的橫木,形狀就像半個框,一共有三個面,其實相當於車的圍欄。古人在行車的過程中,如果要在路途中與人打招呼,就會扶著車軾俯下身子低頭示意,表示對來人的尊重。這個動作被稱為「軾」或「式」。關於這個,中國古代書籍中曾有過很多記載,如《史記·魏世家》中曾有記載:「(魏文侯)客段幹木過其閭,未嘗不軾也。」(魏文侯的客人段幹木拜訪他的寓所時,沒有不低頭行禮的。)
  • 蘇軾蘇轍,兄弟情深,蘇軾半夜被雨驚醒,起身寫詞給弟弟
    從他們個人的才華能力而言,都稱得上是時代中出類拔萃之人,不管是在文學造詣上,還是在影響力上,都是千百年來的榜樣。就他們的感情來說,幾十年也都十分深厚。蘇軾的那首經典的《水調歌頭》裡,就抒發著自己對弟弟蘇轍的思念之情。
  • 蘇轍奉命出使遼國認為受屈辱,遠在杭州的蘇軾聽聞,寫詩勸慰弟弟
    公元1089年(宋哲宗元祐四年),時年54歲的蘇軾,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出任杭州知州。弟弟蘇轍遷翰林學士兼吏部尚書,八月份蘇轍奉命出使遼國,慶賀遼主生辰,在蘇轍的心目中認為遼國屬於卑事小國,出任使用臣受到了屈辱,寫詩給哥哥蘇軾抱怨不願意前往。
  • 蘇軾和蘇轍:與君世世為兄弟
    但是看了蘇軾和蘇轍之間的生活故事,螺螄君反正是羨慕得不要不要的,我也好想擁有暖男轍弟弟!(小聲bb:你有東坡那般才華嗎。)1.明明是個弟弟,卻活得像個哥哥雖是一個爹媽生的,可性格完全不同,哥哥蘇軾豁達灑脫、率真孤傲,弟弟蘇轍則是衝和淡泊、老成穩重。
  • 從名字意蘊看蘇軾、蘇轍的人生發展
    要怪只能怪蘇軾一生太耀眼,生生把父親蘇洵、弟弟蘇轍襯成了背景板。蘇洵是一代散文大家,蘇轍呢,雖然被掩映在哥哥的光輝之下,但在大宋朝堂上也曾經如日中天過。我比較佩服的一點是,蘇洵早年為兩個兒子取名時,竟然能從名字的意蘊裡,準確預測出了兄弟倆未來的人生發展,可謂「一語成真」。
  • 弟弟蘇轍寫詩抱怨生活苦,蘇軾心疼回詩安慰成名作,太有才了
    除了妻子和孩子之外,蘇軾與弟弟蘇轍手足間的同胞之情也同樣感人至深。而且,小白還發現了蘇軾的詩詞背後都有個故事。弟弟蘇轍寫詩抱怨生活苦,蘇軾心疼回詩安慰成名作,網友:太有才比如這首《和子由澠池懷舊》,就是為了回復弟弟蘇轍向自己訴苦,安慰弟弟的一首千古名作。
  • 蘇軾的弟弟—蘇轍,竟有這麼多孩子!這與他性格分不開!
    「三蘇」指的是大詩人蘇軾、蘇軾的父親蘇洵以及蘇軾的弟弟蘇轍。其中,我們對蘇軾的了解比對他父親和弟弟的了解深入的多。關鍵是,蘇軾的名氣太大了,不僅享譽整個大宋朝,至今影響深遠。其實,大多數人不知道的是,蘇軾的弟弟蘇轍也是個很可愛的人,從他有那麼多孩子中就可以看出來。
  • 蘇軾蘇轍的周至情緣
    三蘇發成都,過劍門關,走褒斜道,出斜谷,訪眉縣崇壽院。大宋嘉佑元年(1056年)三月,時年48歲的蘇洵,帶領21歲的蘇軾和18歲的蘇轍三人,出發成都,北上廣元,過劍門關,向北經勉縣,夜宿牛頭寺,沿褒河石門,走褒斜古道,出斜谷至眉縣橫渠崇壽院,造訪蘇軾的同科進士張載不遇。
  • 蘇軾被雨驚醒,寫給弟弟蘇轍的一首詞,開篇7個字,便是經典名句
    宋代大文豪蘇軾,是個對宋代詞壇影響深遠的大詞人。他的詞一改之前婉約之風,豪放快意,煥然一新,獨樹一幟。蘇軾認為,無論是風景還是詠古,傷情還是愛國,都無不可入詞。詞應該和詩一樣,包羅萬象,隨心而詠。這個子由,正是他的親弟弟,蘇轍。唐宋八大家中,「三蘇」便是他們一家父子,蘇洵,蘇軾,蘇轍。蘇軾與蘇轍,與其說是兄弟,不如更像知己,二人兄弟情深,又同是文壇大腕,在中國歷史上也極為少見。
  • 蘇軾寫給弟弟蘇轍的詩,形容人生是「應似飛鴻踏雪泥」,寫得妙
    1061年,也就是宋仁宗嘉祐六年,蘇軾與弟弟蘇轍一起參加「制科」考試,連名並中。仁宗皇帝非常高興,認為自己給子孫找了兩位好宰相。歐陽修也感嘆:「自前未有,盛事,盛事。」這一年,蘇軾被授予大理評事、鳳翔府籤判,十一月赴任。在赴任途中寫了給弟弟子由的詩《和子由澠池懷舊》。
  • 蘇軾寫給弟弟的詩被引入高考試題,很多考生都被誤導:蘇軾真能吹
    我們一起先看看《送子由使契丹》的內容,見下圖:圖片來源於網絡:《送子由使契丹》首先來看看寫作背景,這首詩是我國著名詩人蘇軾寫給自己親弟弟蘇轍的送別詩,蘇軾蘇轍兩兄弟感情非常深厚,兄弟倆從小生活在一起沒有分離過,一直到蘇轍23歲考取功名後不得不遠離兄長去當官。
  • 答案是蘇軾蘇轍兩兄弟之間的關係如何
    他們是蘇東坡和蘇轍,兄弟倆的成就是驚人的。他的弟弟蘇轍上四年級。根據宋仁宗,我為子孫贏得了兩位首相。你可以看到這兩個的文採斐然。蘇東坡和蘇轍都因為他們的文學才華而傳播了很多好故事。更重要的是,他們有著深厚的兄弟情誼。蘇東坡深陷烏臺詩案,他認為自己會被判處死刑。於是我留下了一首詩,上面有這樣一句話「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 這些詩詞中見證蘇軾蘇轍二人的手足情深
    讀完不由為之動容,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蘇軾和蘇轍的手足之情竟是這般深沉厚重!為更深入地走近蘇軾與蘇轍的兄弟故事中,筆者將書從頭至尾看了一遍,收錄書中的作品中就有三十餘篇是寫給蘇轍的。據後世專家考證,蘇軾共有三百餘首詩(不含詞作和文章)與弟弟蘇轍有關。
  • 蘇轍與兩位禪師同做一夢,竟然由此揭露了蘇軾的前世身份
    皆仁法師提要:前世之說,世人大多覺得荒誕不經,所以多不相信。但是,宋朝蘇轍被貶到高安時,有一夜卻和兩位禪師做了一個一模一樣的夢,也正是因為這個夢,不經意間揭露了他兄長蘇軾前世的身份。宋朝時,蘇軾的弟弟蘇轍曾被貶謫到江西高安。那時,正好雲庵禪師是洞山的住持,兩人相交莫逆,時常相互拜訪。還有一位聰禪師,是四川人,當時住在聖壽寺中,也和二人交好。一天晚上,雲庵禪師做了一個奇怪的夢。
  • 蘇軾、蘇轍後人與平陽竟有這樣的聯繫!
    書中「職官」載有宋縣丞蘇然,並注為「東坡後」,表明蘇軾的後人蘇然曾任宋朝平陽縣丞。而後,順治、康熙、民國各版《平陽縣誌》也都有載。明朝隆慶年間(1567-1572)所載,很可能系因循舊志,其可靠性應該不成問題。然而,蘇然生平如何,在平陽政績如何,書中不著一字,且也不知其究竟為蘇軾幾世孫,令人抱憾。關於蘇軾的兒子,據蘇轍《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和《宋史·蘇軾傳》,有蘇迨、蘇邁、蘇過三人。
  • 蘇軾蘇轍兩兄弟的蘭花詩,怎麼都有一個共同點
    今天我們選了兩首詩詞,作者是蘇軾蘇轍兄弟,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樣歌詠蘭花的。《題楊次公春蘭》蘇軾春蘭如美人,不採羞自獻。時聞風露香,蓬艾深不見。對之如靈均,冠佩不敢燕。這首詩是蘇東坡在杭州為官期間,為好朋友楊次公題的詩。楊次公擅長畫蘭和蕙,蘇軾就分別寫了兩首詩。這一首是題在楊次公蘭花畫作上的。
  • 蘇轍:如果我是東坡的大哥該有多好
    如果不看年齡,單看他們的人生閱歷,其實我覺得蘇轍更適合擔任兄長一職?先別反駁,聽我細細道來。蘇轍為何更適合擔任大哥呢?性格使然。蘇洵給二子取名時就有所覺察,在《名二子說》中寫道,「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
  • 蘇軾半夜被雨驚醒,詩興大發寫首詞給蘇轍,開篇7字就是千古名句
    相信大家對大文豪蘇軾並不陌生,上學的時候都背過他的詩詞,蘇軾是宋朝著名的文學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代豪放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實蘇軾的弟弟蘇轍跟父親蘇洵也同樣有名,他們二人在「唐宋八大家」中也榜上有名,他們三人被傳為千古佳話。
  • 蘇轍向哥哥抱怨生活之苦,蘇軾回一首詩安慰,前兩句卻成千古名句
    蘇轍向哥哥抱怨生活之苦,蘇軾回一首詩安慰,前兩句卻成千古名句林語堂先生在《蘇東坡傳》中寫到:「一提到蘇東坡,中國人總是親切而溫暖地會心一笑。」蘇軾的一生,可以說是遭遇了無數的挫折和困境,但卻總能我行我素,不悲觀,懂幽默,睡得好,吃得好,玩得好。無論去到哪裡,都總有著一種不畏坎坷的超然格局,泰然面對著所有。
  • 1076年的中秋節,蘇軾因為思念弟弟,寫下一首傳世名詞
    公元1056年,也就是北宋仁宗時期嘉祐元年,蘇洵帶著兩個兒子,蘇軾和蘇轍從家鄉眉山出發,前往京城參加科舉考試。此時的蘇軾21歲,蘇轍19歲。當父子三人到達京城的時候,距離本次會試,僅剩下三個月的時間了。 三個月之後,蘇軾、蘇轍參加會試,當時的主考官正是歐陽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