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誕生的經學大師——士燮

2021-01-21 中國梁宇廣

從廣西的水上門戶梧州溯桂江北上數十公裡,便到了一個名叫京南的小鎮。京南鎮屬蒼梧縣管轄。漢代,這裡曾產生過一個顯赫的書香官宦家庭——士氏家族。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統一南中國後,將嶺南分為蒼梧、南海、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共九郡,同時設「交趾刺史部」統轄這九個郡。公元前106年,把「交趾刺史部」從贏婁(今越南河內西北)移治蒼梧郡治廣信縣(今梧州市)。


廣信是嶺南古都之一,是漢族與越族、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交融發展並取得巨大繁榮的嶺南文化發祥地。到了東漢,交趾刺史部改為交州。

 

全家當太守

 

漢桓帝時,士氏家族的士賜被任命為日南郡(今越南中部順化一帶)太守。公元137年,士賜的長子士燮誕生。

 

士燮,字彥威,漢末為交趾太守,並作為綏南中郎將總督嶺南七郡,三國時加封龍編侯。他對嶺南的貢獻巨大,深得百越人民的擁戴。

 

士燮大弟士壹為合浦太守;二弟士賄為九真太守;三弟士武為南海太守。就疆土而言,士家所領四郡已超大半個嶺南。士燮出門時,「車騎滿道,胡人夾轂焚燒香者常有數十,震服百蠻,尉他不足逾也。」「尉他」即趙佗。可見士燮威望之高,已不在昔日南越王趙佗之下。

 

士家兄弟既是政績卓著的地方州官,又是著名的經學專家,世代史家皆譽稱為「一門四士」、「四太守」。

 

全家當太守,可厲害了。


士家兄弟雖然全家做大官,但他們並沒有欺壓平民百姓,並沒有作威作福、牛逼哄哄。而是平易近人,多做好事善事。


反觀現在的一些科級幹部,根本就還不能稱為「官」,卻把官威做得一套又一套的,簡直就是「屎忽毛掃地」。


兄弟皆大師

 

士燮年輕的時候,在京師洛陽遊學,拜東漢名士潁川劉子奇為師,專門研治《春秋左氏傳》,打下了紮實的儒學基礎。後來,他著書《士燮集》5卷、《春秋經注》11卷、《公羊傳注》《穀梁注》等,成為公認學問淵博的經學大師。

 

士燮學以致用,認為做學問不應因循守舊,應因時而異。他學經注重實在、現實、適應、變通、創造,特別重視歷史門類,一直想從中找出治國興邦的規律,後來做官也很有政見。

 

東漢熹平四年,士燮在京師察孝廉,補尚書郎,後授官巫山縣令。因父親去世回廣信奔喪,後被舉茂才,先任巫山縣令,後升任位於交州腹地、人口最多的交趾郡太守。

 

士燮治經學,也實際用於保持地方安定的施政上。當時正值中原混戰,董卓遷都長安,袁術攻打劉表,唯有士氏掌控的嶺南相對穩定,可謂政通人和。

 

士燮治理交趾長達40年,他獎勵學術,發展文化,傳播儒學,使交趾成為當時南方學術文化中心,文化教育事業獲得長足進步,實現了較大的飛躍。

 

士燮本人是個學者型幹部。官事之暇,玩習書傳,尤精於《春秋·左傳》,為之註解。《尚書》則兼通古今文,大義詳備。他在交趾著《春秋左氏經注》13卷,又著《交州人物誌》。

 

他特別積極興辦學校,宣揚孔子遺教,翻譯經書音義。他的政績與學問,受到當時中原學術界的重視。古代交趾人對士燮尤其尊崇,把他譽為「南交學祖」、稱為「士王」,先入帝王廟,後入文廟,祭祀不絕。就連越南的《四字經》也說:「三國吳時,士王為牧,教以詩書,薰陶美俗。」

 

由於交趾社會安定,所以中原及內地人士紛紛南下,移居交趾。士燮將中原一批名儒、博士引進交州,設壇講學,著書立說,傳經弘道,培養人才,還在各地教以詩書,薰陶美俗。

 

一時間,僻遠的交州人文薈萃,「蠻夷之地」學術大盛。儒、釋、道、醫各家,鹹集於此,辯論爭鳴,切磋砥礪,對儒學在嶺南的傳播影響極大,形成嶺南文化史上之黃金時代。


兄弟幾個都是大師級人物,並且做人都實誠、做學問精益求精,比起現今當下那些只有關桶水或者連半桶水都沒有的「磚家」來,實在令人敬佩。

 

無意拉山頭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江河日下。

 

由於交州地處偏遠,朝廷對它更是鞭長莫及。建安八年(203年),東漢朝廷任命的交州刺史朱符被當地的少數民族殺死。於是,士燮迅速報請朝廷,讓他的三個弟弟士壹、士賄、士武分別佔據了合浦、九真、南海三個郡。

 

這樣一來,交州7個郡已經被士氏兄弟輕而易舉地拿下4個,大半個交州落入了士氏之手。

 

士燮當交趾太守40多年,政績卓著。漢交趾郡為嶺南第一大郡,人口為南海郡8倍。由於交州沒有遭罹戰火的蹂躪,士燮又比較謙虛寬厚,很多中原的士大夫,先後都攜宗帶族前來投靠他。再加上湧入交州的其他百姓,交州的人口自然隨之猛增不少。

 

士氏力量獲得了空前的膨脹。士燮實際上已經成為交州的土皇帝,但士燮始終並沒有稱霸天下的野心。一直都是盡心盡力維護祖國統一。

 

當時,曹操挾持漢獻帝,接著天下鼎足三分。在南方,孫權與劉表爭奪嶺南的統治權。士燮家族有雄厚的實力,卻不乘朝代更迭而鬧分裂,沒有像當時的曹操、袁紹、孫權等人那樣明目張胆地「拉杆子」、「扯大旗」。


大亂之時,士燮仍然對東漢朝廷俯首稱臣,屢次派遣使者到許昌向漢獻帝朝貢。不管誰做皇帝,他的歲貢年年不缺。表的就是一個字——忠。真的是一個老實佬。

 

為了不讓戰火波及嶺南,士燮支持孫權派來的交州刺史步騭,斬了謀反的蒼梧太守吳巨。

 

東漢獻帝建安末年,士燮派兒子士廞入東吳做為人質,孫權以士廞為武昌太守;士燮、士壹二人留在南方的兒子,也都當上了中郎將。那時候,益州(今雲南)大豪族雍闓等殺蜀國所署太守正昂,並與士燮相通,求欲為內附。

 

士燮誘導雍闓等率郡人民投誠,得到孫權嘉獎,獲升級為衛將軍,封龍編侯;他的弟弟士壹升級為偏將軍,封都鄉侯。

 

士燮守交州期間,善於維護人脈關係。他每次遣人拜見孫權,必定送上珍貴禮物如明珠、大貝、琉璃、翡翠、玳瑁、犀角、象牙等,以及異花佳果,如荔枝、香蕉、菠蘿和龍眼等,沒有一年不貢送的。禮上往來,孫權每次也都答禮。

 

由此可見,會「擦鞋」也是一門學問。特別是大師級的知識分子也把「擦鞋」玩成一種藝術,也著實令人嘆為觀止。也難怪現今的梧州人特別會「擦鞋」,原來是有悠久傳統的。

 

士燮在安州施行「南撫夷越」的政策,駐軍維持社會治安,注意政治影響,緩和了不穩定的種族矛盾。他儘量任用當地有影響的人物做官,通過他們加強了在嶺南的統治。

 

他還特別注重嶺南的經濟開發,從中原引來先進的生產技術,提高了嶺南的農業生產力和文明程度,增加了地方的財政收入,解除了漢朝廷的後顧之憂,使嶺南地區有一個穩定的局面。

 

當時天下大亂,惟獨士燮的轄區邊界安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樂業。黃武五年(226年)士燮病逝,享年90歲。

 

縱觀士燮一家,從避免戰亂、避免分裂出發,積極維護祖國統一,與中央政權一直保持良好關係,為西漢末南方的穩定作出了貢獻。這在今天的兩廣、越南一帶很得民心。

 

現蒼梧縣京南鎮桂江山崖上還留有「漢士威彥先生故裡」石刻。石刻附近還有尚書廟和尚書學堂。

 


吟詩作對寫文章 。不求流量,聊以自慰。

相關焦點

  • 交州士燮家族,為何消失在了歷史舞臺?
    士燮(xiè)(137年-226年),字威彥。蒼梧廣信(今廣西梧州)人。漢末至三國時期割據交州一帶的軍閥。
  • 前三國的那些人那些事,士燮一族:交州的事情
    前三國的那些人那些事,士燮一族:交州的事情清朝末年,廣西梧州有個書生羅棟才。他求功名,屢考屢不中。一日夢見士燮給了他一一個錦囊。從此以後,他考運大轉,連中舉人、進士,修成功名。羅棟才對士燮感激不已,於光緒十四年(公元888年)在蒼梧縣京南街桂江邊刻碑日:「漢士威彥先生故裡。」
  • 被版本拋棄的神將士燮,團隊增益型武將出路究竟在何方?
    很多武將本來自身的強度是十分優秀的但是隨著反賊殺這個時代的到來卻無人問津,我們今天的主角士燮就是這樣的一個角色,一起來看看吧!士燮(xiè),字威彥。蒼梧廣信(今廣西梧州)人。漢末至三國時期割據交州一帶的軍閥。在步騭接管交州時積極配合,歸附孫權,被孫權加為左將軍;此後又因誘降益州豪族雍闓而遷任衛將軍,進封龍編侯。任交趾太守四十年。在嶺南及越南歷史上,士燮威望極高,後越南陳朝追贈士燮善感嘉應靈武大王。
  • 梧州歷史名人,最後一位竟是新派武俠小說開山鼻祖!
    梧州,廣西下轄地級市。梧州位於廣西東部,扼潯江、桂江、西江總匯,自古以來便被稱作「三江總匯。這裡的騎樓城位於廣西梧州河東老城區,騎樓建築560幢,規模之大、數量之多,國內罕見。中國當代著名國學家、文化學者肖健指出,騎樓城是梧州近現代百年商貿繁華的歷史見證:梧州,坐落於潯、桂、西三江水口交匯處,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是嶺南文化和珠江文化的發祥地,古代珠江流域和嶺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更成為了近、現代百年「兩廣商埠」、「水上門戶」。這裡不僅歷史悠久,這裡還誕生了很多歷史名人!
  • 士燮割據交州,為何最後歸降孫權,而不是劉備或者曹操呢?
    彼時,士燮這位諸侯割據嶺南數十年,成為東漢末年最低調的諸侯之一。士燮(xiè)(137年-226年),字威彥。蒼梧廣信(今廣西梧州)人。士燮年少時師事學者劉陶,其後逐漸升任交趾太守。後被朝廷加職綏南中郎將,遷安遠將軍,封龍度亭侯。建安十五年(210年),孫權派遣步騭為交州刺史,士燮率兄弟歸附,此後,士燮被孫權封為左將軍。
  • 東漢士燮割據集團的崛起|東漢|刺史|交趾|南越國|西漢|士燮
    二.士燮帶領士氏崛起,成為交趾刺史部的實際控制人:1. 蒼梧郡士氏:《三國志》卷四十九•吳書四•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記載:「六世至燮父賜,桓帝時為日南太守。」士燮,漢朝交趾刺史部蒼梧郡廣信縣人,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人。士燮所在的士氏是蒼梧郡當地的豪族,士燮的父親是士賜,在漢桓帝時期曾任交趾刺史部日南郡太守。
  • 三國人物篇65:士燮
    士燮今天我們來講講士燮。有很多人一看到這個名字,可能就會問:「士燮是誰呀?」士燮就是漢末三國時期的交趾太守,交州的土皇帝,一個被遺忘的人。士燮從187年當上交趾太守開始,一直當到226年,統治了交州40年。但是在漢末爭雄的舞臺上,士燮基本上沒有任何痕跡,他就像是局外人一樣,以至於很多人連聽都沒有聽過他的名字。當然,這個主要原因是因為交州它的人口實在是太少了,交州一個州的人口還沒有100萬,可是在黃巾起義之前東漢人口最多的郡——南陽郡,人口240萬。
  • 嶺南士燮割據集團的滅亡
    在諸侯徵戰、混亂不堪的三國時期,士燮一直採取的是偏安一隅、明哲保身、不參與天下的策略。簡單的說就是知道自己有幾斤幾兩,識時務者為俊傑,誰強就依附誰。因而在孫策還沒有強大之前,嶺南士燮割據集團依附的是最強的曹操;赤壁之戰曹操敗北後,嶺南士燮割據集團依附的是孫權。但是嶺南士燮割據集團無論是依附曹操的時候,還是依附孫權的時候,都沒有被封為王。
  • 東漢士燮割據集團的崛起
    二.士燮帶領士氏崛起,成為交趾刺史部的實際控制人:1. 蒼梧郡士氏:《三國志》卷四十九•吳書四•劉繇太史慈士燮傳第四記載:「六世至燮父賜,桓帝時為日南太守。」士燮,漢朝交趾刺史部蒼梧郡廣信縣人,即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人。士燮所在的士氏是蒼梧郡當地的豪族,士燮的父親是士賜,在漢桓帝時期曾任交趾刺史部日南郡太守。
  • 士燮為何不敢公然自立?
    不過,這一事件之所以給人士燮擁護朝廷的感覺,一是因為《士燮傳》仍稱朝廷為漢,二是因為《士燮傳》多處記載不書年月。若不加以考辨,就很容易產生錯覺。其實,此時朝廷已為曹操所控制,士燮服從的是曹操。士燮與曹操的關係建立極早,在交州刺史朱符死後不久便開始:「交州刺史朱符為夷賊所殺,州郡擾亂。
  • 經學與經學史的聯繫及分別
    內容提要:歷史上的經與經學可以分為兩漢以前的群經時期、兩漢以下的經學時期以及五四運動以來的經學史時期。經學時代的經學既是知識體系,又是價值體系,後一方面同時具有宗教、政治和道德倫理功能。在前賢奠定的基礎上繼續前行,是學術研究通行的應有之義,而相關論述對於時下眾說紛紜的經學研究,尤其具有針砭作用,值得深入解讀。與其進行精神上的學術對話,進一步探究經學與經學史的聯繫及分別,不僅可以避免重蹈前人覆轍,而且有助於推動經學和經學史研究更上層樓。
  • 3.4(3)交趾士燮家族的興衰
    其先祖在魯國汶陽(治今山東寧陽東北二十五公裡)居住,為躲避新莽末年動亂而移居交州,經過六世到士燮的父親士賜,曾在漢桓帝時任日南(治今越南廣治省廣治河與杆甘露河合流處)太守。士燮年輕時隨潁川人劉子奇學習《左氏春秋》,後被察舉為孝廉,補任尚書郎,因公事免官。其父士賜去世後,士燮被舉為茂才,任巫縣(治今重慶巫山北)縣令,約187年升任交趾(治今越南河內東北)太守。
  • 《三國群英紀》士燮介紹
    無雙·士燮普攻大概率觸發,對敵人造成傷害和控制,擊飛到戰場盡頭,敵人返回戰場也需要浪費不少時間。無雙·士燮進場時造成傷害,控制,並降低戰意值,取得戰場先機。無雙·士燮兵力值降低值20%,會增加攻防,並獲得一個強力護盾,提升殘血存活與作戰能力。
  • 張林傑丨經學大師廖平自題楹聯考論
    經學大師廖平自題楹聯考論張林傑張林傑,碩士,宜賓學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助教。研究方向:考據學。摘 要:廖平是我國近代經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學界對廖平及其著作的整理與研究可謂豐富。自題聯,是人們為自己所題的對聯,起到自我鞭策、勉勵之作用。
  • 【當「茗柱」成為「名著」】中茶梧州公司自動化生產線上誕生的首款茶柱
    首款採用中茶梧州公司現代化、清潔化、自動化的生產線生產製作的茶柱——【中茶•茗柱】上市,承載蘇迪曼杯上中國隊奪冠的輝煌,為茶客帶來柔長的茶香,品茶、回憶,再一次體驗體育與茶動靜結合的曼妙。 為紀念中國勇奪2019蘇迪曼杯冠軍,首批在自動化生產線上誕生的茶柱——【中茶•茗柱】上市,承載著國羽健兒奮發向上的精神,秉承著中茶窖藏六堡茶繼往開來的創新理念
  • 他與常州經學大師劉逢祿齊名,以闡揚孔子「素王」理論著稱
    上一篇講了常州今文學大家劉逢祿的個人經歷和學術貢獻,這裡嘗試講一下他的一位親戚,也是清代今文學大師的宋翔鳳。宋翔鳳,字虞庭,一字於庭,江蘇長洲人。其母是莊述祖之妹,他常隨母至常州,得聞莊氏今文經學。在清代今文經學從照著說到接著說的轉變中,宋翔鳳是第一個明確區分微言大義的經學家,他不同於劉逢祿的三科九旨統宗經學,而是以孔子素王說為經學微言的核心.有人說宋翔鳳經學微言的核心是性與天道,是不正確的.正是宋翔鳳的重視孔子素王說,直接開啟了後來廖平、康有為的孔子改制說。
  • 《全面戰爭:三國》交趾太守「士燮」官方介紹
    CA日前公布了《全面戰爭:三國》免費派系DLC,將於9月3日更新上線,並且還介紹了交趾太守「士燮」。交趾位於地圖的最南方,交趾太守士燮管轄著介於蠻勇南蠻和漢人豪閥之間的領土。州郡偏僻、天高皇帝遠,士燮可以在漢室和南蠻部族之間巧妙斡旋,慢慢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
  • 「經學」是什麼?這兩個人對中國「經學」的貢獻很大
    若為隸書版,則為「今文經學」,若為古文經學,則為「古文經學」,所以有「古文經學」之說。這樣解釋其實有一點繞,就是把秦代作為一個分水嶺,在其之前的都可以歸為「古文經」。當然,古文經學起源於漢代。漢武帝一聲不吭,只有儒學獨樹一幟,營造了良好的儒家經典研究氛圍。其實,自漢武帝起,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今文經學一直佔主導地位。
  • 三國時期最舒服的諸侯,當了50多年土皇帝:士燮
    唯有這個士燮,依然每年都派人不遠萬裡去許昌納貢。真是東漢王朝的好員工啊。袁徽曾經給尚書令荀彧寫信說道:「(士燮)處大亂之中,保全一郡之地,二十餘年疆界內沒有戰禍。百姓安居樂業,商旅蒙受恩惠。」事實上,士燮可不僅僅保全了交州二十餘年,他幾乎保全了交州半個多世紀,因為他活到了九十歲才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