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西的水上門戶梧州溯桂江北上數十公裡,便到了一個名叫京南的小鎮。京南鎮屬蒼梧縣管轄。漢代,這裡曾產生過一個顯赫的書香官宦家庭——士氏家族。
公元前111年,漢武帝統一南中國後,將嶺南分為蒼梧、南海、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共九郡,同時設「交趾刺史部」統轄這九個郡。公元前106年,把「交趾刺史部」從贏婁(今越南河內西北)移治蒼梧郡治廣信縣(今梧州市)。
廣信是嶺南古都之一,是漢族與越族、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交融發展並取得巨大繁榮的嶺南文化發祥地。到了東漢,交趾刺史部改為交州。
全家當太守
漢桓帝時,士氏家族的士賜被任命為日南郡(今越南中部順化一帶)太守。公元137年,士賜的長子士燮誕生。
士燮,字彥威,漢末為交趾太守,並作為綏南中郎將總督嶺南七郡,三國時加封龍編侯。他對嶺南的貢獻巨大,深得百越人民的擁戴。
士燮大弟士壹為合浦太守;二弟士賄為九真太守;三弟士武為南海太守。就疆土而言,士家所領四郡已超大半個嶺南。士燮出門時,「車騎滿道,胡人夾轂焚燒香者常有數十,震服百蠻,尉他不足逾也。」「尉他」即趙佗。可見士燮威望之高,已不在昔日南越王趙佗之下。
士家兄弟既是政績卓著的地方州官,又是著名的經學專家,世代史家皆譽稱為「一門四士」、「四太守」。
全家當太守,可厲害了。
士家兄弟雖然全家做大官,但他們並沒有欺壓平民百姓,並沒有作威作福、牛逼哄哄。而是平易近人,多做好事善事。
反觀現在的一些科級幹部,根本就還不能稱為「官」,卻把官威做得一套又一套的,簡直就是「屎忽毛掃地」。
兄弟皆大師
士燮年輕的時候,在京師洛陽遊學,拜東漢名士潁川劉子奇為師,專門研治《春秋左氏傳》,打下了紮實的儒學基礎。後來,他著書《士燮集》5卷、《春秋經注》11卷、《公羊傳注》《穀梁注》等,成為公認學問淵博的經學大師。
士燮學以致用,認為做學問不應因循守舊,應因時而異。他學經注重實在、現實、適應、變通、創造,特別重視歷史門類,一直想從中找出治國興邦的規律,後來做官也很有政見。
東漢熹平四年,士燮在京師察孝廉,補尚書郎,後授官巫山縣令。因父親去世回廣信奔喪,後被舉茂才,先任巫山縣令,後升任位於交州腹地、人口最多的交趾郡太守。
士燮治經學,也實際用於保持地方安定的施政上。當時正值中原混戰,董卓遷都長安,袁術攻打劉表,唯有士氏掌控的嶺南相對穩定,可謂政通人和。
士燮治理交趾長達40年,他獎勵學術,發展文化,傳播儒學,使交趾成為當時南方學術文化中心,文化教育事業獲得長足進步,實現了較大的飛躍。
士燮本人是個學者型幹部。官事之暇,玩習書傳,尤精於《春秋·左傳》,為之註解。《尚書》則兼通古今文,大義詳備。他在交趾著《春秋左氏經注》13卷,又著《交州人物誌》。
他特別積極興辦學校,宣揚孔子遺教,翻譯經書音義。他的政績與學問,受到當時中原學術界的重視。古代交趾人對士燮尤其尊崇,把他譽為「南交學祖」、稱為「士王」,先入帝王廟,後入文廟,祭祀不絕。就連越南的《四字經》也說:「三國吳時,士王為牧,教以詩書,薰陶美俗。」
由於交趾社會安定,所以中原及內地人士紛紛南下,移居交趾。士燮將中原一批名儒、博士引進交州,設壇講學,著書立說,傳經弘道,培養人才,還在各地教以詩書,薰陶美俗。
一時間,僻遠的交州人文薈萃,「蠻夷之地」學術大盛。儒、釋、道、醫各家,鹹集於此,辯論爭鳴,切磋砥礪,對儒學在嶺南的傳播影響極大,形成嶺南文化史上之黃金時代。
兄弟幾個都是大師級人物,並且做人都實誠、做學問精益求精,比起現今當下那些只有關桶水或者連半桶水都沒有的「磚家」來,實在令人敬佩。
無意拉山頭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江河日下。
由於交州地處偏遠,朝廷對它更是鞭長莫及。建安八年(203年),東漢朝廷任命的交州刺史朱符被當地的少數民族殺死。於是,士燮迅速報請朝廷,讓他的三個弟弟士壹、士賄、士武分別佔據了合浦、九真、南海三個郡。
這樣一來,交州7個郡已經被士氏兄弟輕而易舉地拿下4個,大半個交州落入了士氏之手。
士燮當交趾太守40多年,政績卓著。漢交趾郡為嶺南第一大郡,人口為南海郡8倍。由於交州沒有遭罹戰火的蹂躪,士燮又比較謙虛寬厚,很多中原的士大夫,先後都攜宗帶族前來投靠他。再加上湧入交州的其他百姓,交州的人口自然隨之猛增不少。
士氏力量獲得了空前的膨脹。士燮實際上已經成為交州的土皇帝,但士燮始終並沒有稱霸天下的野心。一直都是盡心盡力維護祖國統一。
當時,曹操挾持漢獻帝,接著天下鼎足三分。在南方,孫權與劉表爭奪嶺南的統治權。士燮家族有雄厚的實力,卻不乘朝代更迭而鬧分裂,沒有像當時的曹操、袁紹、孫權等人那樣明目張胆地「拉杆子」、「扯大旗」。
大亂之時,士燮仍然對東漢朝廷俯首稱臣,屢次派遣使者到許昌向漢獻帝朝貢。不管誰做皇帝,他的歲貢年年不缺。表的就是一個字——忠。真的是一個老實佬。
為了不讓戰火波及嶺南,士燮支持孫權派來的交州刺史步騭,斬了謀反的蒼梧太守吳巨。
東漢獻帝建安末年,士燮派兒子士廞入東吳做為人質,孫權以士廞為武昌太守;士燮、士壹二人留在南方的兒子,也都當上了中郎將。那時候,益州(今雲南)大豪族雍闓等殺蜀國所署太守正昂,並與士燮相通,求欲為內附。
士燮誘導雍闓等率郡人民投誠,得到孫權嘉獎,獲升級為衛將軍,封龍編侯;他的弟弟士壹升級為偏將軍,封都鄉侯。
士燮守交州期間,善於維護人脈關係。他每次遣人拜見孫權,必定送上珍貴禮物如明珠、大貝、琉璃、翡翠、玳瑁、犀角、象牙等,以及異花佳果,如荔枝、香蕉、菠蘿和龍眼等,沒有一年不貢送的。禮上往來,孫權每次也都答禮。
由此可見,會「擦鞋」也是一門學問。特別是大師級的知識分子也把「擦鞋」玩成一種藝術,也著實令人嘆為觀止。也難怪現今的梧州人特別會「擦鞋」,原來是有悠久傳統的。
士燮在安州施行「南撫夷越」的政策,駐軍維持社會治安,注意政治影響,緩和了不穩定的種族矛盾。他儘量任用當地有影響的人物做官,通過他們加強了在嶺南的統治。
他還特別注重嶺南的經濟開發,從中原引來先進的生產技術,提高了嶺南的農業生產力和文明程度,增加了地方的財政收入,解除了漢朝廷的後顧之憂,使嶺南地區有一個穩定的局面。
當時天下大亂,惟獨士燮的轄區邊界安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樂業。黃武五年(226年)士燮病逝,享年90歲。
縱觀士燮一家,從避免戰亂、避免分裂出發,積極維護祖國統一,與中央政權一直保持良好關係,為西漢末南方的穩定作出了貢獻。這在今天的兩廣、越南一帶很得民心。
現蒼梧縣京南鎮桂江山崖上還留有「漢士威彥先生故裡」石刻。石刻附近還有尚書廟和尚書學堂。
吟詩作對寫文章 。不求流量,聊以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