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國的那些人那些事,士燮一族:交州的事情
清朝末年,廣西梧州有個書生羅棟才。他求功名,屢考屢不中。一日夢見士燮給了他一一個錦囊。從此以後,他考運大轉,連中舉人、進士,修成功名。羅棟才對士燮感激不已,於光緒十四年(公元888年)在蒼梧縣京南街桂江邊刻碑日:「漢士威彥先生故裡。」士威彥,即是保佑羅棟才考上功名的那位士燮。士燮祖上是魯國汶陽人,王莽時代逃避戰亂跑到交州。傳到士燮,已經是第七代人。士燮少年時遊學京師,治《左傳》。輾轉任職,最後回鄉做了交趾太守。交趾是交州的一一個郡。漢武帝南定百越之地,設「交趾之州」。這個交趾之州,並不是交州,而是交趾刺史部。刺史部是監察區,而州是行政區。當時的交此朝史部,據西晉的《大康地記》記載,本屬揚州,到東漢才獨立成州,交州下轄七郡,涵蓋了今天兩廣和越南的北部。
士燮做到交趾太守,正是董卓作亂的時候。他的一一個弟弟士壹,原本受前交州刺史丁官的賞識。丁宮回朝廷,做到司徒,便徵召士查。交州到首都實在太遠,士壹趕到的時候J宮已經下臺。繼任的黃琬也很欣賞士查,便予重用。但黃琬與董卓不和,所以董卓進京的時候,便冷落了士壹。士壹本來也討厭董卓,這時候便跑回交州投靠大哥。士查的遠道而來,使士燮認識到,天下已經亂了。不獨天下,交州不久也發生了一次動亂,刺史朱符因為苛捐雜稅太重,被造反的夷族戰士殺死。士燮便借了這個時機,上表薦自己的兄弟士查為合浦太守,士賄為九真太守,士武為南海太守。這樣一來,幾乎整個交州的南部都已經在士燮的控制之下了。交州的北部在誰手裡呢?在荊州劉表控制之下。
士燮家族在交州,威尊無上。出入鳴鐘磬,車騎儀仗齊備,百姓胡人夾道焚香,儼然一方霸主,實在是威風得很。士燮的威風,全是由於交州偏遠;而交州雖然偏遠,但也被群雄爭鋒的餘威所波及。朱符死後,朝廷派了南陽張津繼任。張津是什麼樣一一個人物呢?據孫策說,此君迷信,好神仙方術。而東吳薛綜的一篇長文裡說,張津不自量力與劉表搞對抗,結果連年損兵折將,部下有怨望。這恐怕不是張津主動挑釁劉表,而是劉表已經把勢力插入交州的北部了。
總之,張津不久為部將所殺,劉表擅自遣零陵賴恭來上任。正趕上蒼梧太守史璜也在這時候死掉,劉表便又讓吳巨來上任,與賴恭同行,想以此擴大自己在交州的影響力。賴恭是荊楚宿士,恭謹溫厚;吳巨卻是一介武夫,驕橫跋扈,並不服從賴恭。士燮越過劉表,與曹操所控制的漢廷取得聯繫。曹操為了與劉表對抗,便索性借朝廷的名義,任命士燮為綏南中郎將,董督七郡。這實際上已經相當於交州牧了。士燮坐了這位子,便以漢朝忠臣自居,雖然遠在嶺南,卻時時不廢貢品。這其實是在對曹操示好,從而遏制劉表勢力在交州的擴張。而劉表舉薦來的吳巨與賴恭的矛盾也越鬧越大,終於爆發出來。結果是吳巨把賴恭趕跑。賴恭回了零陵,後來隨劉備入川,做到蜀漢的太常。曹操與劉表對交州的爭奪,到此算打個平手。
這個時候,孫劉聯軍已經在赤壁挫敗了曹操的南下計劃,整個荊南控制在劉備手裡。而交州北部所獨大的,是劉表餘孽、親劉備的吳巨。劉備在長坂敗後度想投奔吳巨,可看出雙方關係不同尋常。到這時候,諸葛亮總督南三郡,並與吳巨保持聯繫,對交州壓力巨大。奪取交州之於劉備,是作為國策納入議事日程的:《隆中對》提到「荊州北據漢和,利盡南海」。怎麼樣利盡南海?打通交州。
然而,孫權的行動也在悄然展開。他趁劉備來東吳求督荊州的機會,派了步罵帶領千人人交州為刺史。吳巨這時候大約搞不清狀況:一、劉備方面到底是什麼意思?二、步騭到底有多少人馬?帶著這樣的疑問,他只好權且衝接了步騭的上任。然而很快他發現,原來步騭只有不足千人。吳巨心懷異心,被步騭看出,便擒賊擒王設計把吳巨殺死。殺死吳巨之後,步騭順利進人交州腹地,擊敗了張津在此的殘留武裝。士燮這時候也認清了形勢曹操遠在天邊,劉備勢單力薄,只有孫權這棵大樹好乘涼,於是親自迎接步騭上任,表示對孫權政權的衷心擁護。劉備與孫權對交州的桌底下過招,到此以孫權的勝利而結束。
但是士燮到此為止,依舊壟斷著交州,維持著他的半獨立政權。雖然他遣了兒子入質,並且時時供奉交州特產,但孫權也加封他為左將軍,子弟各有封賞。而士燮也不白吃孫權的皇糧,勾連了益州的土豪造劉備的反。這樣半獨立的地位,一一直維持到士燮九十歲去世為止。士燮死後,孫權加緊對交州的滲透,在交州北部分出一個廣州來,讓呂岱任刺史;南交州,由戴良任刺史。而士燮之死所留下的交趾太守的交椅,也派了陳時來上任。士燮的兒子們不滿,發兵抵抗,遭敗,首惡伏誅,餘孽免為庶人。再過幾年,其他幾位士家子弟也因觸發被殺,只剩下當初入質的那位兒子的妻子,孤寡在家,享受著國賓的待遇。交州的事情,到這裡就算交代完了。士燮這樣一位人物,怎麼配在一千多年後還被人夢到呢?原因是他建立了不朽的業績。
士燮,至今還被當地人乃至越南人尊稱為「士王」。士燮在保證當地政治穩定的情況下,將中原的文化引人交州。越南史學家黎嵩說:「士王習魯國之風流,學問博洽,謙虛下士,化國俗以詩書,淑人心以禮樂,治國逾四十年,境內無事。」他不僅將中原文化引入交州,並且對當地語言文字進行了改造。士燮結合當地方言,創造了「喃字」,假借漢字形聲演為越字,將漢字音韻譯作越聲,平仄皆有一定的方式,使得越人吟詩賦對成為可能。士堡不單將中原文明帶到了交州,促進民族融合,他本人的學術造詣在當時也是首屈一指。他早年師從名士,治《左傳》《尚書》最有心得,時人稱「《左傳》在南」。到隋朝,還有《士燮集》三卷、《春秋左氏經注》三卷傳世。
經學而外,士燮對史學也貢獻頗大。他著有《交州人物誌》,為唐朝史學家劉知幾所稱道。士燮所治的交州,成為當時南方荊州而外的又一文化中心。先後來此避難、授道講學的名士有桓曄、劉熙、許靖、許慈、劉巴、薛綜、虞翻、程秉、陸績等,都是光炳史冊的名字。後人讚嘆士燮「不特為政治家,又為經學家及史學家」,這個評價應該說並不過分。
士燮的名字,知道的已經很少了,甚至羅棟才所立的碑前也已經種滿了青菜。但他對嶺南乃至越南文化的貢獻,正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拉拉雜雜說到這裡,名家盛評也引了不少,但我以為,最符合士燮的,還是他家鄉人民所立的大人廟裡的一一副對子。權且引來,作為本文的結尾:「開化嶺南不愧是堂堂太守,永垂故裡只贏來嫋嫋青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