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顯於經學的哲學洪流

2021-01-09 光明網新聞中心

  【項目論壇】   

開顯於經學的哲學洪流

——「群經統類」中的宋明儒學

作者:何俊(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群經統類』的文獻整理與宋明儒學研究」首席專家、復旦大學特聘教授)

  在經歷了晉室東渡與民族融合、佛教中國化,最終催生出唐宋變革的重大社會轉型中,以理學為標識的宋明儒學,以一種哲學新形態回應著時代需求。宋明儒學通過徹底消化漢唐以來的新舊傳統,使先秦儒學在更高的理論形態上獲得復興,成為此後引導整個近世中國前行的思想洪流。儘管宋明儒學是一場涵攝形上哲思、知識累積,直至生活方式範疇的文化運動,但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馬一浮先生提出「六藝該攝一切學術」的識見,將宋明儒學統類於「六藝」,並開列「群經統類」的目錄,為理解宋明儒學基於經典的傳承與創新給出了一條路徑。

  回歸經典的創新

  循此路徑,首先清楚地看到,宋明儒學的成就源於回歸經典的創新。任何新的思想的闡明都不能憑空囈語,而須基於知識的推拓。開啟宋學的啖助新《春秋》學,以分析的方法指出漢唐《春秋》學的固陋與三《傳》的割裂,從而追求在兼綜三《傳》的基礎上,重新理解《春秋》的微言大義,推動新的思想萌發。這一思想方法上的創新,其性質是對傳統經學知識範式的突破,引入了哲學的分析批判思維,在分析批判過程中建構起新的思想。後續的宋儒將這一哲學思維進一步推向縱深,不僅實現了傳統中國知識範式的轉移,使傳統經典系統《五經》在獲得新的闡明的同時,進一步構建起與舊經典相關聯的新經典系統《四書》,注入了儒家經典的開放性,而且在闡釋經典的過程中,實現了經義的型塑,獲得了思想的創造,將整個儒學提升到新的理論高度。從某種意義上講,宋明儒學之所以能對唐宋變革的重大社會轉型作出有效的回應,並且引導此後近世中國的前行,正是因為宋明儒學在漢唐經學的知識傳統中引入了哲學的分析與批判思維,使得傳統中國的知識系統獲得本質上的創新。需要指出的是,分析的、批判的哲學並不是隨心所欲的,而是建立在對時代問題的深刻理解上。整個宋明儒學的思想展開,雖然在形式上寄身於經典的傳釋,但秉持問題意識,內容無不是來自歷史與現實的思考,唯此,明體達用才會成為宋明儒學的論學宗旨。同時,分析的、批判的哲學是受制於邏輯的約束的,這可以由宋學開山胡瑗的蘇湖教法中獲得體會。經義並非來自師者的獨斷,而是以論辯的過程呈現。無論是書院的對講,還是經典新詮中的古今對話,思想既由論辯展開,論證自然成為必需的前提。直面時代與強調論辯,使得宋明儒學的哲學方法在引導思想創新的同時,克服了玄遠清談與靈動禪悟,培植起思想及其方法的現實感與厚重感。值得欣慰的是,宋明儒學的創新並沒有造成中國思想與文化的斷裂,而是在轉進中保持著延續。宋儒雖然在知識範式乃至精神上突破了漢唐,但是正如王安石酬答歐陽修的詩句所言,「他日若能窺孟子,終身何敢望韓公」,他們使自己的創新上溯孔孟,洋溢著引得源頭活水的自我期許與自信。

  建構理的世界與培植理性

  從分析的、批判的哲學論辯不難理解,邏輯的力量將指向理性的訴求。確認萬物存在的背後具有理據,闡明歷史表象的背後具有邏輯,這正是宋明儒學被標識為理學的根本原因。宋明理學的架構是《周易》,由易學轉出理學,一方面使得宋明理學的全部論述建基於自然之上,從而使理學上升為形而上的本體,另一方面迫使宋明理學的建構必須合乎理性的原則。換言之,確立一切事物背後的理,與呈現這些理的方法,具有高度的吻合性,即都依賴於人的理性的挺立。事實上,作為具有明顯實踐理性傳統的儒學,如何從易學轉出理學,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周易程氏傳》可以看到,程頤煞費苦心地論證,雖然在易學史上存在著辭、變、象、佔四種解卦方法,但唯有辭的方法足以把握卦爻之義,並能夠涵攝變、象、佔的方法,從而將理學牢牢地鞏固在具有邏輯力量的語言上,而排斥了充滿感性經驗的變、象、佔;而他獨取《序卦傳》作為釋傳《周易》六十四卦的基礎文獻,則足以保證其對易理的解釋獲得連續的一貫性而避免碎片化。可以說,高揚理性,以理性建構並呈現理的世界,這是宋明儒學在接續先秦儒學的基礎上,創造性地以哲學改造漢唐經學,實現經學向理學轉型的最顯見標誌,也是最根本的成就。因為這一成就,宋明理學使儒學獲得了宋儒自稱為「再闢」的真正復興,更使得格物窮理的精神深入人心,化為慣習,為現代中國接引科學奠定了基礎。在高標道理、培植理性的同時,別有意趣的是,宋明理學始終沒有讓理與理性陷入高孤,而強調理與現象世界的顯微無間,理性與感性的共生同存。「活潑潑地」,這既是世界的存在,也是人的存在。理與理性的標舉與培植,絕不是要喪失存在的這種「活潑潑地」的性質與狀態,而毋寧要使得這種「活潑潑地」能夠轉經理與理性而呈現。毫無疑問,這中間是存在著張力的,並由此可能陷入更嚴重的緊張與衝突。為了避免這種緊張與衝突,或者為了某種理論的徹底性,宋明時期的不同思想者也自然地有所偏向,甚至不免於偏執而失中和。

  心的標舉與主體性挺立

  除去理與現象、理性與感性的張力所帶來的理論偏執,從宋儒對理的建構所呈現出的理的性質看,理的世界的建立內在地存在著延異為心的外化的可能。前文述及,理學脫胎於易學。易學所依賴的全部卦爻象都來自觀物,物雖然是客觀的存在,但物之象的觀察與攝取及其所涵之理的賦予,卻極大地取決於人的主觀指向。因此,理的性質就難以斷言純是外在的客觀,而更近似於見之於客觀的主觀;當理學家由物理的觀察進一步延入人事,理的這一性質彰顯得更為清晰。在南宋王宗傳的《童溪易傳》中,可以清楚地發現外在的客觀之理不自覺地延異為心的外化。事實上,由於宋明儒學的宗旨在明體達用,天道的建立原本在於人事的安頓,因此理的建構自始是伴隨著心的自覺的。之所以要指出理向心的轉化,只是為了從理論上還原宋明理學中理學延異為心學的邏輯過程。在追求純然之理的世界中,心的呈現當然不是理論上的失足,而應該視為理學豐富性的展開。最為重要的是,心意味著宋明理學對人的主體性的張揚,宋明理學由此而始終將人立在全部論述的中心,而心則是人的根本。以往的研究多聚焦於心體工夫的展開,以內聖為指向。這並不違背宋明理學的事實,卻有所遮蔽心體自覺的豐富性。胡瑗高足徐積解《艮》「思不出其位」時指出,這是警戒在位者的話;如果是學者,卻應該且必須無所不思,無所不言,因為學者沒有職權可以踐行自己的思考與認識。徐積以在位與否限定「思不出其位」的解釋,正面打開心的無所不思,無所不言,顯然已溢出內聖的範圍而廣及社會,如果聯繫宋儒與君同治天下的自我期許,正足以看到宋明理學基於經典所自覺到的心,正是人的主體性存在的表徵。特別是,上引徐積釋「思不出其位」,在《宋元學案》中引錄,這充分告訴後人,清儒仍然對這樣的思想予以認同。換言之,整個宋明理學自始至終都是將心視為核心理念,並追求心的開放。

  為天下開太平

  建構理的世界,追求心的開放,這是基於經典的宋明儒學在哲學上最顯著的闡明。但理與心在宋明儒學那裡,仍然仿佛只是韓愈講的道與德的「虛位」,必待注入仁與義的「定名」,才足以完成理論的圓滿。這個仁與義,便是宋明理學託名於堯、舜之道的民本主義。無論禪讓,還是周禮,任何的制度與運作,內在的精神要求都是要體現對人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這是宋明理學上承孔、孟仁義思想的核心,也是宋明理學必要由《五經》舊經典進一步確立起《四書》新經典的思想上的根本。從《洪範》的「八政」,到《孟子》的「王道之始」,在尊重自然、不違時令的前提下,以民生經濟為首務,以養生喪死無憾為起點,正如胡瑗《洪範口義》所講:「聖人之治天下,未有不以足食為本。」致力於生產,續之以通商,這是「邦厚民富之道」;而天下非一家所有,聖人也不能獨治,必集眾智而後興。宋明理學雖然極性命理心之精微,但全部的關懷仍然集於世俗人間,必欲為天下開太平。這是宋明儒學的價值取向,它既是對孔、孟注仁義於宗周舊傳統的繼承張大,為近世中國的世俗化提供支持,又是對儒家人文主義傳統的創新發展。

  從中晚唐至清中晚期的長時段來看宋明儒學,各時段有不同的思想者,充滿了豐富性。彰顯這樣的豐富性是宋明儒學研究的重要職責。但是正如宋明儒學標之以「理學」而足顯其精神一樣,對宋明儒學整個思想洪流的認識將有益於豐富性的理解。從傳統思想依據於經學這一知識傳統的事實出發,基於經典而觀宋明儒學,則如上述,宋明儒學由知識上的創新而引發的追求事理、挺立人心、關懷人間,構成了它的精神主流。

  《光明日報》( 2019年04月10日 11版)

[ 責編:張悅鑫 ]

相關焦點

  • 經學與經學史的聯繫及分別
    一方面,不斷有人提議恢復學校讀經,在報刊書籍等媒體上,經學始終佔有一席之地。另一方面,經學改頭換面存在於大學甚至中小學的教學之中,在國學、史學、文學、哲學等領域成為重要的關聯話題。古史辨之類的熱議,相當程度就是想要從根本上解決經和經學的問題。  雖然以經治史或經史並治的情形相當普遍,經學史時代經學的狀態畢竟發生了很大改變。
  • 「經學」是什麼?這兩個人對中國「經學」的貢獻很大
    若為隸書版,則為「今文經學」,若為古文經學,則為「古文經學」,所以有「古文經學」之說。這樣解釋其實有一點繞,就是把秦代作為一個分水嶺,在其之前的都可以歸為「古文經」。當然,古文經學起源於漢代。漢武帝一聲不吭,只有儒學獨樹一幟,營造了良好的儒家經典研究氛圍。其實,自漢武帝起,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今文經學一直佔主導地位。
  • 王紅霞:顧頡剛疑古辨偽思想的經學背景
    作者:王紅霞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原文刊載於《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第2期
  • 宋代經學大家寧陵人程迥
    宋欽宗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為避靖康之亂,舉家南遷於紹興府餘姚縣(今屬浙江省),開浙東程氏一派。程迥少時父母相繼去世,孤貧飄泊,無以自振,二十多歲時才有考德問業的機會。他於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中進士,出任揚州泰興(今屬浙江省)縣尉,後又歷任德興(今屬江西省)縣丞、進賢縣令和上饒縣令等職。不久為奉祠(五品以上領薪奉,無職事的官員),寓居番陽(今陽西鄱陽縣)的蕭寺。
  • 許嘉璐: 訓詁學與經學、文化(三)
    前面講到了訓詁學與經學。訓詁學重點的、首要的服務對象是經學,我所不贊成的說法是訓詁學是經學的附庸,它是面對一切傳世文獻乃至出土文獻的,所以我講第三個問題:訓詁學與文化。這裡的文化就包括所有的文化現象和文本。(一) 訓詁不是經學附庸,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前半句話我不需要再解釋了,這裡主要說說後半部分。
  • 【國學百科】「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
  • 張林傑丨經學大師廖平自題楹聯考論
    經學大師廖平自題楹聯考論張林傑張林傑,碩士,宜賓學院四川思想家研究中心助教。研究方向:考據學。摘 要:廖平是我國近代經學史上的重要人物。學界對廖平及其著作的整理與研究可謂豐富。自題聯,是人們為自己所題的對聯,起到自我鞭策、勉勵之作用。
  • 經學|陳錦春:《毛傳鄭箋研究史綱》
    乾隆開四庫館,揚扢考據之學。《四庫全書總目》錄《詩》,一以考據徵實為評。至於道、鹹,《詩》學名家輩出,其以考辨毛、鄭為主旨者,如胡承珙、馬瑞辰、陳奐等,皆佼佼特出,穎異非常。當此之際,魏源則倡言恢復今文。國運衰微,今文遂起,三家《詩》輯佚之學大興,而陳壽祺、陳裔樅父子成就最著。
  • 經學衰微影響下,繁盛的魏晉動物賦
    荀子《蠶賦》第一次把動物引進賦中,開題材之先河。也是繼屈原《桔頌》把植物作為描寫對象後,對詠物賦的一種開拓,標示著詠物類賦題材的拓展。,但荀子並沒有把「蠶」作為獨立審美對象來觀照,所以為後代動物賦留下了進一步開拓的空間。在繼承前人詠物類題材的基礎上,動物題材在漢賦中被廣泛吟詠。
  • 經典一讀再讀 哲學並不遙遠
    他的哲學外舊內新,是對華夏先賢思想的再闡釋,主要著作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以及「貞元六書」、《三松堂自序》等。《中國哲學史》是馮友蘭先生於1928年到清華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期間所寫。
  • 2019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立項名單公示
    中國社會科學網 舉報   按照《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管理辦法》有關規定,現將2019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立項名單予以公示
  • 一生必讀經典:世界十大哲學名著!
    《形上學》有著名哲學家亞里斯多德創作,主要是以哲學對象和研究範圍作為主要內容,並探討了最高的形上學是否可能與正像有可感覺的實體一樣也有不可感覺的實體是否存在的兩大問題。《西方哲學史》是羅素的著作,整部作品全面接受了整個西方哲學的發展過程,從古希臘羅馬時期直至20世紀中期。
  • 會議|哲學之用:第一屆「哲學與管理」全國高峰論壇
    哲學有何用?這是一個始終伴隨著哲學思考者的老話題,在新時代新境域下,這個話題又總會時常泛起。思之惑起,欲罷不能。走出哲學象牙塔,各種答案紛沓而至,其中不乏異想天開與深刻的洞見。在管理領域,哲學被視為擒龍功,高瞻遠矚,抑或大而不當,或毀或譽,莫衷一是。
  • 他是漢朝名臣,是個飽學之士,不但精通經學,還擅長天文
    他精通經學,擅長天文,是東漢前期的著名學者。自漢武帝立五經博士起,學習解釋儒家經典在西漢時就形成了一門專門學問,人稱經學,後來逐漸成為統治階級的指導思想和行為準則,甚至起著法律作用。西漢末年,經學又分為今文、古文兩大派。今文派側重於闡發微言大意,比附時政;古文派側重於校錐訓話,整理典籍。東漢劉秀廢止古文,倡導今文,而賈逵卻一直致力於古文經學的研究。
  • 當古今哲人都被畫進一本書裡 馮友蘭的「哲學三史」離你更近了
    哲學並不是虛頭巴腦,與我們相隔遙遠。不管是您在公司跟上司匯報,需要縝密的邏輯,還是你在下班後在網上跟人討論一個觀點,也需要懂點哲學。懂點哲學,為人處事觀世,頭腦都清晰得多。哲學離我們也並不遙遠。沒有系統學過哲學沒關係,只要有一顆好奇的求智之心,找對一本哲學書,你就可以開始你的哲學之旅。
  • 《星際戰甲》裂隙洪流如何獲取 裂隙洪流獲得方法介紹
    導 讀在遊戲《星際戰甲》中,裂隙洪流的獲取方法是玩家在取得均衡仲裁者的格言稱號或首腦蘇達的天才稱號後,可以花費25000聲望兌換裂隙洪流MOD,這個MOD適用於Limbo
  • 三古文經學徹底壓倒今文經學,是由誰最後完成的?
    三古文經學徹底壓倒今文經學,是由鄭玄最後完成的。鄭玄始師今文經學家元先,通《京氏易》、《公羊傳》等今文經;繼師古文經學家張恭祖,通《周官》、《左氏傳》、《古文尚書》等古文經;最後師從古文經學大師馬融,遂博通群經。
  • 視月讀《詩》之《漢廣》——今古文經學與四家詩
    在這些不同版本《詩經》流傳的背後,是貫穿整個兩漢時期,激烈到不可開交的今古文經學的派別之爭。經學是研究五經的學問,可以說從那些漢文典籍被尊為「經」開始,經學就出現了。研究學問的人,因立場見解等的不同而分成不同的學派,本無可厚非。但兩漢時期的今文經學派和古文經學派的產生與兩者間漫長的爭端,肇因卻在秦朝。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下「挾書律」,查抄、燒毀並嚴禁民間私藏「《詩》、《書》、百家語」這類書。
  • 兩晉南北朝之儒家經學的銳變,以及玄學的興起
    01、儒家經學的銳變 儒學以孔子為宗師,是崇奉孔子學說的學派。儒家經典有 《詩經》、《尚書》、《儀禮》、《周易》、《春秋》等,成為後來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 歷代學者對儒家經典的訓解和闡述,稱為儒家經學。
  • 從道統之爭到全球文化整合——重新審視清代今文經學
    今天要聚焦一場始源於漢朝儒學內部,並且曠日持久的對於中國的哲學思想史,發生重大影響的一場爭論——今古經文之爭。從表面上看,這是對於儒學思想理解的不同,但是它更深層次,背後的衝突和融合是什麼,它又和西方的文化,有哪些千絲萬縷的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