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之儒家經學的銳變,以及玄學的興起

2020-12-18 騰訊網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185,《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28(點擊藍字可查看上篇),歡迎收看。

01、儒家經學的銳變

儒學以孔子為宗師,是崇奉孔子學說的學派。儒家經典有 《詩經》、《尚書》、《儀禮》、《周易》、《春秋》等,成為後來中國封建文化的主體。

歷代學者對儒家經典的訓解和闡述,稱為儒家經學。

十六國時期,各少數民族統治者為了達到統治廣大漢族地區的目的,也十分重視儒學這個漢族傳統思想文化。如建立漢趙國的匈奴族人劉淵,早年就讀過《詩經》、《尚書》、《周易》等經學,特別喜愛《春秋左氏傳》。幽、冀的一些儒生名士紛紛投靠他。

建立前趙的劉曜在長安設立太學,並親臨太學主持考試。後趙統治者石勒雖文化低,但他讓儒生讀史書給他聽,又重用「博涉經史」的張賓為謀士。

前燕慕容廆在遼東時虛心引納中原儒士,慕容皝讓大臣子弟到學校讀書,自己也到學校親自授課。

前秦符堅統一北方後,下令恢復太學和地方學校,讓公卿子弟入學,規定年俸百石以上的官,不通一經,就要罷遣。

漢人張軌建立的前涼,更是重視儒學,成為北方大亂時中原傳統儒學的主要保存地。

總的來說,魏晉時期由於玄學的出現,當時儒學家多兼通道家,這是魏晉時期儒學的主要特點。

南北朝時,南北經學各有不同特點。清末劉師培說:「六朝以降,說經之書,分北學南學二派。北儒學崇實際,喜以漢儒之訓說經,或直質寡文;南儒學尚浮誇,多以魏晉之注說經,故新義日出。」

西晉滅亡後,中原當權的世家大族和士人紛紛過江,這些人多崇尚儒學,又好老莊,兩者結合,闡發經義不拘家法,隨意發揮,這是魏晉學風的繼續,是南朝經學的主要特點。當時除《詩經》、《三禮》(《儀 禮》、《周禮》、《禮記》)用鄭玄箋注外,《周易》用魏國玄學家王弼注,《尚書》用《孔安國傳》,《左傳》用晉朝杜預注,都是魏晉人的注。

南朝經學另一個特點是因受佛教影響,把講經記錄編成講疏、講義,並寫出比經注更詳細的義疏。義疏是指廣搜群書,補充舊注,究明原委,或會通古書義理,加以闡述發揮,如梁武帝撰有《群經講疏》二百餘卷,內有《周易講疏》、《尚書大義》等。梁皇侃撰有《論語義疏》等。

南朝的這些講疏、義疏成為唐代孔穎達等編撰《五經正義》的依據。

南朝經學的第三個特點是禮學發達。這與門閥制度盛行、世家大族重視等級尊卑有關。如梁經學家崔靈恩對《三禮》尤精,他任國子博士,講授時聽者常數百人。他撰《三禮義宗》三十卷,雜採鄭、王之說,在當時眾多禮學著作中出類拔萃。

南朝治禮學者中,又對《喪服》 特別重視。如雷次宗撰有《禮服》、庾蔚之《喪服要記》、嚴植之 《兇禮儀注》、顧越《喪服義疏》等。

北朝經學的特點是學風保守,撰述也少。墨守東漢舊說,以章句訓詁為主,不願別出新義。其經書中《周易》、《尚書》、《毛詩》、《三禮》用鄭玄注,《左傳》用服虔注,《公羊傳》用何休注。

北學著名學者有徐遵明、劉獻之、張吾貴、熊安生等。徐遵明講學二十餘年,傳授《周易》、《尚書》、《三禮》、《左傳》等,他的學生多達上萬人。劉獻之與張吾貴齊名,都被稱為「儒宗」。劉擅長《毛詩》,作《毛詩序義》,另撰《三禮大義》、《三傳略例》等。張吾貴講《左傳》,兼用杜預、服虔注,學生常有數千人。熊安生通五經,精三禮,北齊時任國子博士;在北周,任露門博士。 撰有《周禮》、《禮記》、《孝經》諸義疏。

總之,北學基本上屬東漢「鄭學」系統。

清代經學家皮錫瑞寫有《經學歷史》,認為這一時期是「經學中衰時期」,周予同先生認為這一階段應該說是「經學中變時期」。

02、「貴無」與「崇有」的玄學和清談

在魏晉時期,意識形態領域佔統治地位的是玄學和清談。

玄學這個詞出自《老子》一書中的一句話:「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學就是指對《老子》、《莊子》、《周易》這三部書的研究和解釋,是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的結合。所討論的是一些遠離實際的抽象的問題,如有、無;才、性;本、末;言、意等等。

玄學的產生有其思想根源。兩漢時期,儒家經學佔統治地位。漢末經學不是繁瑣荒誕,便是流於讖緯迷信,不能再作為統治的思想武器。於是一部分士大夫在儒家以外找尋統治者所需要的理論,從而使名家、法家、道家、縱橫家、墨家都有一定程度的發展。

一些思想家突破儒家的限制,雜採各家,特別是推崇道家,創立了一套新的思想體系,即玄學。

玄學的產生也有社會的原因。魏晉時期,封建統治者內部演出了一幕幕互相殘殺的醜劇,一些士大夫和門閥貴族感到朝不保夕。他們力圖尋找一種精神寄託和應付事變的理論,崇尚玄虛的老莊學說正好適合他們的需要。

阮籍說他「本有濟世志,屬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與世事。「於是他們就轉向討論一些玄而又玄的問題。

魏晉玄學最早的代表人物是何晏(? -249)和王弼(226-249)。他們兩人都處於曹魏正始(240-248)年間,被稱為「正始名士"。

何晏是曹爽集團中人物,官至侍中、吏部尚書,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件後被殺。主要著作有《論語集解》、《道德論》。

王弼是一位早熟的哲學家,也是曹爽集團中人,死時年僅24歲,主要著作有《周易注》、《老子注》、《周易略例》等。

他們兩人的思想基本上一致,都推崇老子的「天地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思想。他們認為「天地皆以無為本"。就是說,抽象的、超感覺的 「無」是萬物的本體,世界上一切具體的事物都是由它生成的。這個學派就稱為「貴無派」。這是一種客觀唯心主義。

在政治思想上,王弼提出了名教出於自然的觀點。所謂名教,就是指封建社會的政治制度和倫理道德;所謂自然,就是玄學中所講的「道」,是指天道和人類本性。

王弼認為,政治教化是從最高的「道」、「無」派生出來的。這是用老莊思想補充改造儒家思想,以此論證封建統治秩序、倫理道德是合理的、合乎自然的、天經地義的。企圖建立新的統治思想,重新鞏固封建秩序。

司馬氏在與曹氏集團鬥爭中得勝,意味著被曹操抑制的門閥士族勢力抬頭。地主階級中一些非當權派的庶族地主,對現實不滿,採取不合作態度,嵇康(223-262)、阮籍(210-263)就是其中代表人物。他們二人是大文學家,在「竹林七賢」中最為有名;其他五人為山濤、劉伶、向秀、王戎、阮鹹。

這些文人因為反對禮教、蔑視權貴,經常一起在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山水中飲酒清談,故稱「竹林七賢」。嵇康出身寒微、與曹氏皇室是姻親,娶曹操曾孫女。司馬氏掌權後,要拉他做官,他堅決不做,逃到河東。

山濤後來投靠了司馬氏,為選曹郎,也拉嵇康任官。嵇康寫了一封有名的《與山巨源(山濤)絕交書》,表示堅決與司馬氏政權對立,後來被司馬氏扣以「不孝不仕,違反名教」的罪名殺死。太學生三千人曾為他請願,但還是被殺了。

阮籍的父親阮瑀,也依附於曹操,他不像嵇康那樣積極反司馬氏,而是消極反抗。司馬懿請他做官,他聽說步兵校尉缺額,那裡多美酒,又有人會釀好酒,就要求任此職。他上任後根本不管事,終日喝酒,昏昏沉沉,不談時政,也不評論別人,才保全了性命。

嵇康、阮籍認為宇宙萬物是由元氣構成的。他們認為名教和自然是對立的;崇尚自然,反對名教。他們崇尚自然,就是主張不溺於名利,不為瑣碎禮法所束縛,順應自然,逍遙自在,而名教是違反人性的,禮教是破壞人們之間和諧關係的,因此他們「非湯武」(商周的開國君主,即成湯和周武王)、"薄周孔"(周公、孔子), 以「六經」為糟粕。

嵇康、阮籍反對封建禮教,反對名教,實際上是對當權的司馬氏不滿,採取不合作態度。他們借老莊的放達和老莊的社會政治學說以抨擊當權的虛偽的名教政治。實際上,他們也不是要否定封建禮教,而是主張「尊卑有分,上下有等」的。

西晉時期玄學家的代表人物是向秀(約227-272)和郭象 (約252-312)。向秀有《莊子》注,後來郭象又加以補充發揮。他們認為一切現存的事物,如政治機構、社會組織、上下之分等都是合理的;現存的「名教」是「自然」的最好表現;當權的「帝王」就是最理想的聖人。他們說:「聖人雖在廟堂之上,然其心無異於山林之中。「他們認為每個事物都應各安其位,這樣就是自足其性。

這些都是為現存的統治秩序辯護,為司馬氏政權歌功頌德。他們的思想,代表了西晉門閥士族的利益。

清談發展到東晉,完全成為口頭虛語,紙上空文執政的達官貴人終日口談玄理,不屑管理具體事務,是導致東晉滅亡的原因之一, 這就是所謂「清談誤國」。

東晉末劉宋初臨川王劉義慶招集文士編寫了一部《世說新語》,是一部比較完整地記載魏晉時清談玄學的書,語言生動、 言簡意陔,不僅具有歷史價值,而且也有重要的文學價值。

03、《無君論》:君主制是一切罪惡的根源

在魏晉玄學流行時期,鮑敬言是一位激進的思想家。他的著作《無君論》早已遺佚,現在只能從葛洪《抱樸子》中的"詰鮑篇」 中以窺見其片斷。

鮑敬言的生平也只知道他是和葛洪同時代的人,即西晉末東晉初人。

魏晉時期社會動亂,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一批批名士被送上刑場。何晏說:「常畏大羅網,憂禍一旦並"。

百姓們更命如雞犬,在軍閥混戰和天災下,常死於非命。而一些當權者如賈充、何曾之流卻還在大談其君臣禮法。這就更使一些思想激烈的知識分子要去思索社會苦難的根源。他們得出了社會動亂和種種災難,歸根到底是由君主制度造成的。

在鮑敬言以前,阮籍就已經提出了無君的思想。他在《大人先生傳》中說: 「遠古開天闢地,萬物並生。人們不為利益而爭奪,也不會為災害而逃避。聰明者不以智慧取勝,愚暗者也不因遲鈍失敗;弱者不必怕強者,強者也不欺負弱者。這是因為無君無臣,萬事安定。後來有了君臣、貴賤,欺詐暴虐就產生了。制定禮法是為了束縛老百姓。官吏們表面上道貌岸然,實際上貪汙強暴, 不顧廉恥。」

這種否定君王禮法的思想,到了鮑敬言的《無君論》進一步發展了。

儒家學說宣揚君權神授,認為國君是上天之子;天子有無限權威,人民是不能反對的。鮑敬言認為,君主並不是天之子,而是人類中最強暴的人。他說,自然萬物都是由陰陽二氣而生,天尊地卑的觀念是錯誤的。宣揚天子是上帝任命,這是想當皇帝的人編造出來的。實際上,君主只是一些強暴者。

社會上強暴者欺凌弱小者,聰明者欺詐愚昧者,於是產生了君臣。所以君主產生是「爭強弱而較愚智」的結果,與天意天命沒有什麼相干!

鮑敬言認為,君主制度是人民飢餓貧困的根源。他說君主官吏和人民的關係好比獺和魚、鷹和鳥。「獺多則魚擾,鷹眾則鳥亂。」 君主設立百官,老百姓就要窮困。君主官吏利用權力窮奢極欲、肆意享樂,住的是高大的宮殿,吃的是山珍海味,出門有車馬,後宮有美女,搜羅奇珍異寶;而老百姓住的是茅草小屋,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很多人窮得娶不起妻子。

君主不是神,他的財產是從哪裡來的呢?還不是依賴手中權力對人民加重奪取得來的。

「奉上厚則下民貧」,君主官吏的享樂是建築在老百姓痛苦之上的。

鮑敬言認為,君主貴族窮奢極欲,人民必然饑寒交迫。當被逼得走投無路時,就要造反。

鮑敬言最高的政治理想是無君的社會。他熱情地歌頌了上古時代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無君社會。在那樣的社會裡,「無君無臣,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競不營, 無榮無辱」。「身無在公之役,家無輸調之費」,「勢利不萌,禍亂不作,幹戈不用,城池不設」。自由自在,安居樂業,根本原因就是沒有君主制度和這種制度造成的種種罪惡。

鮑敬言的思想,反映了封建社會備受壓迫的農民群眾和一些貧困的知識分子的思想。《無君論》是一篇指向封建君主制度的戰鬥檄文。

它表達了對君主制度的強烈憎恨,動搖了神聖的君權神授理論。它不是希望出現一個好的君主,而是從根本上否定了君主制度;不是揭露封建社會個別方面的罪惡,而是對整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進行了批判。

這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是一種大膽的進步的言論,是封建時代民主性的精華。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與「讀史」聯袂打造的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兩晉南北朝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相關焦點

  • 南北朝:門閥士族的衰落,寒門庶族的興起 |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20
    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20(點擊看上篇),歡迎收看。明明不合理的門閥制度,卻為何能夠存在那麼長時間?看看印度的種姓制度就可以了。東晉末年孫恩盧循起義給了門閥大族以沉重的打擊,梁末侯景之亂中,許多門閥士族在戰亂中死亡。二是江南地方經濟的發展,增強了寒門的地位,促使寒門勢力的興起。三是門閥士族自身越來越腐朽。門閥士族憑藉他們的高貴出身,就可以獨享優越的政治地位,而不必有真才實學,這就必然造成他們腐朽無能。
  • 儒家學派是封建朝代的官方顯學,為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銷聲匿跡
    在封建時代,儒家學派一直都是官方的顯學,尤其是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大部分入朝為官的人幾乎都是儒家學派的繼承人。而在這樣的環境下,儒家學派也逐漸的一家獨大起來,但是在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那個被稱為當世顯學的儒家學派卻銷聲匿跡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東晉心繫國家,西晉自私自利,兩晉士大夫為何人生態度天差地別?
    在這幾百年間,中國士人的精神面貌、人生追求,也在不知不覺地發生變化,其中兩晉士風差異尤為明顯。在兩晉間,士大夫之人生態度經歷了從東晉士人之以天下為己任的儒家心態到西晉士人縱慾享樂的玄學心態的轉變。從東漢後期開始,士人對於政權的基本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南北朝時期,儒家士族終於淪為只能作外族謀士的地步!
    【南北朝時期,儒家士族終於淪為只能作外族謀士的地步!唯獨南北朝時期最為黑暗,在這三百年間,皇帝昏庸,良臣猛將,寥寥可數,幾乎沒有取得過什麼值得留於後世的成就。終及南北朝三百年間,有作為的將領只有兩位:一是石勒,二是苻堅,都是胡人,一個羯族,一個氐族;比較厲害的謀士也只有兩位:一是張賓;二是王猛。
  • 為什麼三國時期人才濟濟,而兩晉南北朝時期卻人才匱乏?
    【為什麼三國時期人才濟濟,而兩晉南北朝時期卻人才匱乏?】原因就是:三國時期的人才選拔機制與南北朝時不同!是什麼在影響人才選拔機制呢?是儒家士族門閥。只要儒家士族門閥操控著朝廷,民間的人才就幾乎不可能入朝做官!
  •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史料概述丨張雪松
    現存時人文集以南朝為主,而墓志銘則以北朝出土為多,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研究中,這兩類史料一南一北,正好配合使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書,以紀傳體為主,梁慧皎的《高僧傳》、唐道宣的《續高僧傳》最為重要,此外存世的還有寶唱的《比丘尼傳》、《名僧傳抄》等,以及今人的補遺。編年體在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籍中雖不發達,但亦存在,最典型的代表是隋代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卷一至卷三的「帝年」,自周秦至隋,按照帝王世系年號編寫佛、法、僧「三寶」大事記。
  •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武術
    兩晉南北朝是一個分裂和動蕩的歷史時期,長期的戰爭促進了軍事武術的發展,而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和影響又促進了武術內容的擴展。江南的富庶和偏安一隅的漢族政權的崇尚奢靡,以及城市的繁榮,又對娛樂及表演武術有了更大的需求。佛教與道教也從這一時期開始與武術結緣。當今所用的「武術」一詞,最早便見於南朝顏延年《皇太子釋奠會》一詩,詩曰:「偃閉武術,闡揚文令。」
  • 承襲漢制,創新寥寥——淺談三國兩晉南北朝銅鏡的特點
    從三世紀到六世紀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在中國古代銅鏡發展史上是一個承前啟後的轉變階段,是介於漢代和唐代之間的過渡階段。這個時期的中國在政治上是分裂的,南方和北方在經濟的發展上是很不平衡的。因此,銅鏡的形態、紋飾和鑄造工藝,不僅隨著時代的推移而變化,而且表現出明顯的地區差異。
  • 明明是我先來的:儒家學說在南北朝為什麼被稱為「白學」?
    但鮮為人知的是,中國在《白色相簿2》及同名電視動畫出現前幾千年的南北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真正的「白學」,這便是中華文化的主流——儒家學說。那麼儒家學說在南北朝為什麼一度被稱為「白學」呢?眾所周知,發源於南亞地區的佛教在東漢傳入中國。
  • 讓你耳目一新,魏晉南北朝服飾文化
    服飾的社會與文化背景魏晉南北朝,也稱「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是我國歷史上政權更迭頻繁、封建割據加劇、戰爭連綿不斷的時期。由於這一時期的政治和經濟動蕩十分激烈,使得包括衣冠服飾在內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 什麼是儒家?儒家思想是如何包羅萬象的?
    ,或許在後世看來,它們自從融合了佛道兩家的思想後已經成為了獨立的哲學分類並不是儒家。那麼究竟儒家思想是什麼呢?這些分支到底是不是儒家呢?得從孔子和儒家開始說。儒的解釋有很多,有說柔的,有說術的,甚至在《周禮》中也有提到道的。但從孔子的畢生追求和《論語》中來看,儒家的本義是兩個,一個是仁義,一個是禮樂。這兩個基本要素構建了儒家思想的本源。仁義很好理解,為人不仁枉為人,而為君不仁枉為君。
  • 呂思勉和他的《兩晉南北朝史》——可能是最好的斷代史之一
    其代表作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呂思勉讀史札記》《宋代文學》《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文字學四種》、《呂思勉讀史札記》,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兩晉南北朝史》。
  • 魏晉南北朝士人放浪形骸,五禮為何還能在此時變得「正規」?
    而司馬昭本人,對於儒家學術也是非常痴迷的。因為在其繼帝位以後,開始籌備制定儀禮。儒家對於禮,是十分重視的。在《論語》等經典著作中,也紛紛提到。從此,五禮便開始走向了制度化。這個過程主要還是皇帝推動的,因為他本人喜歡,也想著用禮教來控制天下。畢竟,剛剛結束三國之亂,人心未穩。需要建立一套體系,來使天下人歸心。也要讓大家看到,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君王。
  • 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與王權交流的「文化認同」探研
    在兩晉南北朝時,姓名的避諱逐漸嚴格起來,皇帝的名字要避諱,稱作「國諱」;父母、祖父母的名字要避諱,稱作「家諱」;聖人的名字也要避諱, 稱「聖諱」。而為什麼在門閥世家,竟然能如此不顧避諱,共用一個「之」字呢? 據陳寅恪先生考證,這是因為「之」是代表家族的宗教信仰的符號,說明他們都是天師道(由五鬥米道發展而成)的忠誠信徒,這足見道教在當時社會的影響之廣。
  • 「經學」是什麼?這兩個人對中國「經學」的貢獻很大
    但是,這裡的《經》,並非指一切書,而是指儒家經典,明確到這一點還遠遠不夠,因為以前的儒者對《經》的涵蓋範圍,做過許多爭論,甚至還興起了名為《經》的考古學。在先秦時期,學術界十分活躍,各派紛爭不斷。後來出了兩個皇帝,徹底改變了這個局面:先是秦始皇禁止民間藏書,後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由此經學便興起了。
  • 「玄學」究竟是啥東西?儒學變質,道家接班;老莊失靈,玄學救場
    在兩漢時期,這種思想以摻雜著「讖緯神學」的經學形式出現。東漢中期以後,傳統的經學由於其妖妄、附會、拘守章句,繁瑣考證等諸多流弊而日益衰弱。而官方傳習經書的太學,儘管規模龐大,弟子逾萬,但學風已流於虛浮偽誕,故逐步走向極端,狼藉敗壞,成為一切偽善矯情之行的淵藪。
  • 經學與經學史的聯繫及分別
    秦之法制實儒家一派學說之所附系。中庸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即太史公所謂「至始皇乃能並冠帶之倫」之「倫」)為儒家理想之制度,而於秦始皇之身,而得以實現之也。漢承秦業,其官製法律亦襲用前朝。遺傳至晉以後,法律與禮經並稱,儒家周官之學說悉採入法典。夫政治社會一切公私行動,莫不與法典相關,而法典為儒家學說具體之實現。
  • 魏晉南北朝學風的北傳:南人約簡,得其英華;北學深蕪,窮其枝葉
    所謂「南人約簡, 得其英華」, 是指南人經學玄化, 重視思想義理的闡發;而「北學深蕪, 窮其枝葉」, 是指北人恪守漢儒的治經傳統, 死守章句訓詁的陳規, 並雜以讖緯、陰陽佔侯之術。南北學風之崇尚和旨趣之所以有如此差異, 這與南北朝之學術淵源和士人生活背景的不同有關。
  • 經學衰微影響下,繁盛的魏晉動物賦
    雖然《詩經》中的動物多為比興之用,並沒有成為文學舞臺的主角,但其動物描寫,對動物文學尤其是後代動物賦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是不容置疑的。後代賦詠動物大多是有所寄託的,兩漢多明德載道,魏晉多抒情言志。而《詩經》作為儒家的經典,明德載道的意味更加明顯,後代賦對此傳統多有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