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心繫國家,西晉自私自利,兩晉士大夫為何人生態度天差地別?

2020-12-23 豈止史實

從東漢末年到魏晉的幾百年間,由於政權跌宕,整個社會陷入了戰火連綿,人民顛沛流離、妻離子散的泥潭。在這幾百年間,中國士人的精神面貌、人生追求,也在不知不覺地發生變化,其中兩晉士風差異尤為明顯。在兩晉間,士大夫之人生態度經歷了從東晉士人之以天下為己任的儒家心態到西晉士人縱慾享樂的玄學心態的轉變。

從東漢後期開始,士人對於政權的基本態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東晉宦官外戚專權嚴重,大一統面臨崩潰,士大夫在抗擊宦官,維護皇權方面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時期的士大夫往往胸懷報國大志,雄心勃勃欲重振朝綱。

然而朝廷自身的腐敗愈發嚴重,至西晉已江河日下。朝廷的腐敗加劇了對士人的迫害,士人和朝廷的矛盾也面臨大爆發,士人在心理上對大一統政權已不再眷戀。這種悲哀心態導致西晉士人放棄對天下的胸懷和報復,轉而走向個體的享樂逍遙。

形成這一巨大轉變的原因,既有政權腐敗之因,又是儒學暫時下臺和玄學在西晉廣泛傳播的結果。

一、兩晉朝廷腐敗,士人得不到重視,轉而走向享樂和放縱

東晉著名醫藥學家葛洪在《抱樸子·名實》中說:「執經衡門,淵渟嶽立,寧潔身以守滯,恥脅肩以苟合」,恰如其分地反映了在逐漸崩潰的政權之下,士大夫堅守自身品德,不隨波逐流的高潔心態。

然而,註定無法施展抱負使兩晉士人只能立足自身,看自己看得久了,也從東晉的「窮則獨善其身」變成了西晉之自私自利、縱情享樂的奢靡之風。

1、政治理想的破滅引發了物慾縱橫、自私自利的士風

此時士人之一種重要心態,便是嗜利如命,不論是愛財聚斂而揮霍縱慾,還是愛財聚斂而守財吝嗇,都同樣表現出來一種毫不掩飾的坦然心態,它與瀟灑風姿、與縱酒傲誕、與談玄說理,具有同等的意義。整個社會的思潮已經由任自然發展到情慾物慾惡性膨脹的程度。

而另一種士人心態則是自私求全。集瀟灑風流與濃重機心於一身,這才是晉人的歷史真實的面貌。士之自全心理表現於行為上是不應知世務,在職而不盡責,於牽涉個人安危之關鍵時刻,寧舍是非而依違兩可。

生活上,則是求放任以自適,於瀟灑風流或縱慾放誕中享受生之樂趣。此時士人心態之另一特色,便是求縱情以自適和求名。求縱情以自適,是從放誕生活中得到感情慾望的滿足。正始士人縱慾任情,主要表現在縱酒,不拘禮法,如居喪飲酒食肉,等等。個別人如阮籍、劉伶,脫衣裸形以求享樂。

2、朝綱紊亂使士人眼光轉向山水,好求虛名

西晉的縱慾之風更甚。西晉士人的另一心態,便是強烈的求名心理。求名之一方式,便是清談。西晉清談,已與正始談玄有別。正始談玄,主要目的,在於玄學義理的探討,而西晉清淡,除義理探討外,已逐漸轉向審美。

清談重聲調抑揚,重旨遠,注意修辭,可以看作是西晉清談對正式正式清談的一種發展,一種朝著審美方向的發展。

山水審美的契入,士人享樂生活與人物品評中神往於男性的女性美,為此時土人的心態和人格描繪了一個重要的方面:既高雅又庸俗,是高雅與庸俗的怪異的統一。他們希望得到物慾與情慾的極大滿足,又希望得到風流瀟灑的精神享受。

他們用老莊思想來點綴充滿強烈私慾的生活,把利慾薰心和不知世務結合起來.口談玄虛而入世甚深,得到人生的最好享受而又享有名士的聲譽。瀟灑而又庸俗,出世而又入世。出世,是尋找精神上的滿足;入世,是尋找物質上的滿足。

二、儒學頹敗、玄學興起——士人心態由心繫國家到自私自利

東晉時期,儒學作為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文化形態,仍是社會的主流。當時雖有以「狂放恣肆、雄渾剛健」著稱的魏晉風骨,比前代儒家士人多了一股「灑脫氣」,但東晉士人仍遵從以儒家禮義塑造人格的傳統要求。東晉士人重忠孝仁義,在世風流弊之時固守儒學內涵。

但在東漢末年到東晉年間,隨著大一統政權的崩壞,經學中衰,儒學僵化的思想模式也慢慢地鬆動了。儒學權威地位下降的同時,諸子思想便重新活躍起來,社會上論定是非的標準多樣化了,事實已不存在忠不忠的問題,有用便是正確。

經學的束縛解除,儒家的道德準則已經失去了約束力,士人由傳統的「儒家君子」變為講求個體自由的「閒散」士人。

1、只有放縱才能暫時忘卻人生苦悶

大一統的觀念瓦解,正統思想失去了約束力,士人在生活情趣、生活方式上也隨之發生變化,最初出現的是追求名士風流。隨著人物品評的出現,名士風流成了士人的一種理想風度,名士高標標緻標緻,怡情自適,為世所仰慕。

此時更多的士人是任情放縱,儒家倫理道德準則既已失去約束力,自我便發展起來。但是士人的縱樂中卻還包含有對於人生的深切眷戀和對於人性的體認。

但是,當自我覺醒,體認到生之可貴的時候,卻同時也是戰亂不斷,人命危淺的時期。於是生的歡樂便伴隨著人生短促的悲哀,在縱樂的時候便常常瀰漫一種一種一種濃重的悲涼情思。

隨著山林享樂這一生活風尚的流行,縱情山水的士人便學會以歌舞、美酒助興。現實的痛苦加劇了他們的放縱,山林就像一道隔開現實痛苦的屏障,西晉士人在鳥鳴山澗之間,不惜放縱飲酒享樂,來抓住人生的片刻幸福。只有以這種強烈、狂放、誇張的形式,才能暫且忘卻家國頹散的時代悲哀。

2、玄學興起,主張「享樂」就是「養生」

西晉時儒學已從神壇跌落下來,士人們既不談儒學,也不踐儒學,取而代之的是玄學的大興。玄學講究養生和享受人生逸趣,並且把兩者結合起來,宣揚「享受即養生」的思想,深受西晉士人追崇。

向秀主張順欲養生。向秀的觀點可代表重生活重情慾一派的養生觀,這一派把生活的快樂看得比生命的存在本身更重要,結論是生不需養,長壽乃天生。

嵇康主張節慾以養生,節慾之要,在喜怒無動於衷,即主張內心去欲,不讓情慾發展,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重自我因而貴生命的思想,放棄了宏大的理想,回到此刻人生的歡愉。

3、縱酒享樂,以忘哀愁

魏晉時期,社會動亂,人心惶惶,到西晉這個政權沒落之交,人們內心的壓抑和苦悶更是前所未有地煎熬著內心。儒家的利益綱常已經無法拯救社會秩序的頹敗,士人飲酒縱樂蔚然成風。

兩晉之際政治鬥爭日益激烈,尤其是司馬氏篡奪曹魏的國祚,對士人採取恐怖的政策,他們惶恐不已,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於是拼命喝酒,醉生夢死,以酒避禍。

嵇康阮籍、竹林七賢,均是飲酒嗜酒之人。生於大道滅絕的時代,士人力量衰微,無力和司馬氏政權抗衡,卻也不願當司馬氏的犬牙走狗,背叛國道。這種矛盾和恐懼的心裡,只能通過縱酒來暫時忘卻。

4、西晉士人用玄學的人生觀作為保護傘

嵇康主張「越名教而任自然」,他的最驚世駭俗的話是他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提到的「非湯、武而薄周、孔」。他的「越名教而任自然」,是對虛偽、放蕩的政權的自我反抗。

這樣的執著的反抗讓他和當時的司馬氏政權徹底對立起來,其他有道德、有良知的士人也是如此。但和統治者抗爭的結果不會好受,對政權的反抗使西晉士人在世俗社會中無處立足,只有玄學能容納他們。

玄學理論的特質是返歸自然,但是以往的玄學家還沒能把這個返歸自然的理論變為一種人生觀,把它變為一種人生觀的是嵇康。這樣一個玄學人生觀,作為維繫個性自由來說,它是意義重大的。

但是由於它沒有解決個人對社會承擔責任的問題,註定為社會所擯棄。高尚的並不都是現實的。因其高尚,而感動人心,而因其遠離現實,卻以悲劇而告終。

三、總結

西晉士人留給後人的奢靡名聲,也是玄學大興的必然悲劇:玄學註定只是主觀的追求,而不能成為客觀的現實。從思想上說,這些士人被殺是「非湯、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言行為名教所不容,是司馬氏在權力爭奪中的需要。

在時代和思想的雙重壓迫下,享樂奢靡的人生非放縱也,乃片刻安慰也。

參考文獻:

《魏晉風度》

《與山巨源絕交書》

《玄學之興》

相關焦點

  • 兩晉士大夫們的高級沙龍活動,為何誕生又為何流行?
    這說的是兩晉時期,在士大夫之間非常流行的一種聊天活動:清談。但是到了東漢末年,整個社會已經崩壞到一定程度,士大夫們對儒家思想越來越懷疑,曾經的信仰也逐漸在崩塌。而這個時候,道家的思想在這個時候恰到好處地開始滲入,有點像現在的心靈雞湯。
  • 為何晉朝分西晉、東晉,而宋朝卻稱北宋、南宋?
    更有意思的是,從西晉統一到隋朝滅陳統一,這一圈輪迴共309年(280年至589年),從北宋(相對)統一到元朝滅宋統一,這一圈輪迴是300年(979年至1279年)。但是,晉與宋之間也是有區別的。比較明顯的就是:晉朝分為兩個時期,定都於中原的晉朝被稱為西晉,南遷到江南的晉朝被稱為東晉。但是定都於中原的宋朝被稱為北宋,定都於江南的宋朝卻被稱為南宋。
  • 西晉宗室呼風喚雨東晉卻空有其名
    二:兩晉宗室制度到底有何差異呢?1.宗室管理上西晉更加完備,而東晉相對落後在了解過宗室制度的前世今生之後,我們就來重點了解一下西晉與東晉兩朝對待宗室方面有何顯著的差異。其中第一個差異就是對待宗室的管理方面,西晉時期對於宗室的管理較為完善,有一套相對成熟了宗室管理制度。
  • 西晉宗室呼風喚雨東晉卻空有其名,為何同胞兄弟差異那麼大?
    二:兩晉宗室制度到底有何差異呢?1.宗室管理上西晉更加完備,而東晉相對落後在了解過宗室制度的前世今生之後,我們就來重點了解一下西晉與東晉兩朝對待宗室方面有何顯著的差異。其中第一個差異就是對待宗室的管理方面,西晉時期對於宗室的管理較為完善,有一套相對成熟了宗室管理制度。
  • 東晉與西晉相比,雖有類似之處,但還是有不同特點的
    我國的晉朝,從公元266年至公元420年,歷經155年,它上承三國時期,下接南北朝年代,又被分為西晉與東晉兩個時期。東晉與西晉的類似之處1.政治制度與選官制度相同兩晉的政治體制都是君主制,而其政治體制都為世族政治,世族的形成源自漢魏,主要由地方豪強、經學世家或累世為官者組成。士族世家代表為司馬氏,其他還有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太原王氏等。
  • 東晉建立,皇帝就是一個擺設|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10
    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10,歡迎收看。晉建興四年(316),長安陷落,晉愍帝銜璧出降,西晉滅亡。西晉滅吳,他們的勢力並沒有受到多大損失。西晉末年,義興大族周玘鎮壓平定石冰起義、陳敏和錢繪起兵的所謂「三定江南」,顯示了他們的力量。江南大族看不起北方遷來的人,稱他們為「傖夫」,意思是沒有教養的傢伙。司馬睿到江南後一個多月,南方大族中頭面人物沒有一個去拜見。王導感到問題的嚴重,就與他的堂兄王敦策劃怎樣提高司馬睿的威望,拉攏南方世家大族。
  • 西晉光祿大夫宗正卿·琅琊王覽
    二十四孝之一,「臥冰求鯉」的主人翁西晉太保王祥的同父異母弟。「書聖」王羲之的曾祖。歷經東漢、三國和西晉三代,曾入仕曹魏及西晉,在西晉官至光祿大夫。職省,轉太中大夫,祿賜與卿同。鹹寧初,詔曰:「覽少篤至行,服仁履義,貞素之操,長而彌固。其以覽為宗正卿。」頃之,以疾上疏乞骸骨。詔聽之,以太中大夫歸老,賜錢二十萬,床帳薦褥,遣殿中醫療疾給藥。後轉光祿大夫,門施行馬。鹹寧四年卒,時年七十三,諡曰貞。
  • 東晉宰相王導開創了長達一百年的門閥政治格局
    王導王導,東晉名相,出身於著名的世家大族「琅邪王氏」。他在西晉末年策劃協助了琅琊王司馬睿的南渡,開啟了東晉在江東的立國。吉子駿,從諫大夫、司隸校尉一直官至御史大夫。王駿子崇,歷任刺史、大司農等職,封扶平侯。從王吉到王崇,琅琊王氏自西漢後期顯名,累世高官厚祿,號稱公卿世家。魏晉以來,選官實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了官員選拔之權。王崇後代王祥在曹魏位列三公,到司馬炎代魏時,官至太保。王祥兄弟王覽,曹魏時任清河太守,西晉時拜光祿大夫。兄弟二人,地位顯赫,由此提高了琅琊王氏的聲望和門第。王覽共有六子,皆仕宦途。
  • 司馬睿是怎樣由西晉的琅琊王成就東晉晉元帝的?他為何憂憤而終?
    司馬睿晉元帝司馬睿(公元276年一323年),字景文,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生於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晉開國皇帝,是西晉晉宣帝司馬懿曾孫,琅琊武王司馬伷之孫,琅琊恭王司馬覲之子,西晉晉武王從子,公元290年
  • 國家博物館之古代中國基本陳列:三國兩晉南北朝,三百餘年看文物
    回歸正題,上一期我們為大家介紹了《古代中國陳列展》中的「秦漢時期」,沿襲歷史的脈搏,本期將為大家介紹群雄輩出、政權更迭頻繁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提到「三國兩晉南北朝」這幾個字,相信很多人會想到當年總是寫著數學作業、看漫畫、開小差的歷史課。什麼朝代更迭、什麼英雄人物,就那麼糊裡糊塗地塞進了被動聽講的腦袋裡。
  • 南橘北枳:兩晉之際的世家大族和士族
    士者仕也。①只要他們權勢在手,濡染玄風,而又慎擇交遊,取得名士②地位,就算士族。反過來說,士族身份又可以鞏固權位。當然,士族權位的輕重也因時而異,在魏和西晉,士族還得依附於皇權,而東晉居高位的士族,其權勢甚至得以平行或超越於皇權之上。世家大族和士族,我們以漢魏之際作為分界線。
  • 古代文學考研——兩晉詩壇
    兩晉詩壇第二章 兩晉詩壇兩晉詩壇上承建安、正始,下啟南朝,呈現過渡狀態。西晉詩壇以陸機、潘嶽為代表,講究形式,描寫繁複,辭採華麗,詩風繁縟;左思《詠史》詩獨樹一幟;郭璞《遊仙詩》借遊仙寫坎壈之懷,文採富豔;東晉詩壇被玄風籠罩,以王羲之、孫綽、許詢為代表,「理過其辭,淡乎寡味」;東晉末陶淵明開創描寫田園生活風氣,成為魏晉古樸詩風集大成者。
  • 呂思勉和他的《兩晉南北朝史》——可能是最好的斷代史之一
    呂思勉先生的《兩晉南北朝史》有言"魏晉之際,中國盛衰強弱之大界,自三國以前,異族恆為我所服,至五胡亂起,而我轉為異族所服矣。"是的,中國跟羅馬帝國一樣在異族的入侵中坍塌了,強大統一的中央政府崩潰後整個國家面臨的是碎片化。
  • 西晉,從立國之始就註定了敗亡! |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01
    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01,歡迎收看。西晉的建立是司馬炎用「禪讓"的方式從曹魏手中取得的。為什麼會那麼容易呢?這是因為從他的祖父司馬懿起,政權實際上已落入司馬氏家族手中。當時由於戰亂,空荒地很多,流民也很多,曹操把土地和勞動力結合起來,讓那些沒有土地的人去種國家所有的空荒地,規定收到糧食後,用私牛的與國家對半分,用官牛的自己得四成,國家得六成。屯田上的勞動者稱為屯田客,實際上是政府的佃農,這是民屯。在軍事頻繁地區,還實行士兵屯田,稱為軍屯。屯田制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物質基礎,起了積極的作用。
  • 為何張飛尊重士大夫而虐待下人,關羽卻瞧不起士大夫而善待下人?
    關羽善待士卒,卻瞧不起士大夫級別的人,這一點從很多事情都能看出來,比如關羽過五關斬六將的時候,遇到一個土匪叫做周倉,他把周倉收下之後周倉瞬間就成為了他的心腹。即使是單刀赴會都帶著周倉前去,可見他對周倉的信任。對一個土匪如此信任者,不多見。
  • 高中歷史《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說課稿
    1.能夠依據三國鼎立形勢圖,把握三國和西晉建立的史實,進而認識到國力的強弱是戰爭成敗的決定因素,明確西晉的短暫統一順應了歷史潮流。2.概述東晉、南朝時期王朝更替的史實,認識到北方人民南下在南方開發和發展中的作用,結合東晉、南朝勢力範圍的變化認識南朝覆亡的必然性。
  • 他預言西晉崩潰300年後天下一統
    兩晉之交的術士郭璞,在東晉初年曾預言,300年後中華大地會重新歸於一統。結果275年以後隋朝大軍南下伐陳,攻滅了南陳,成功統一了南北方。自西晉末年天下大亂,四分五裂的中華大地,再次統一成一個國家。郭璞出生於西晉後期,山西聞喜人,他從小就對風水陰陽非常熱愛,長大以後在這方面也頗有成就,是兩晉之交有名的術士。八王之亂爆發後,郭璞為了躲避戰亂,帶著全家人離開北方,到江東定居。在江東,郭璞認識了晉王司馬睿的親信王導,王導是東晉名門望族琅琊王氏的代表人物,也是東晉的首席開國功臣,後來官至丞相。
  • 西晉外傳|階級固化為啥那麼嚴重?
    策劃:鄧玲玲腳本:胡 難編繪:朱 彥合作聯繫:2685618506@qq.com粉絲③群:512474045官方微博:@鏟史官漫畫編後語自古以來,社會階層的固化與流動,就始終是困擾統治者的一道難題,階層流動性太強,容易引起局勢動蕩、秩序混亂,影響國家安定
  • 歷史老師都不敢講的「五胡亂華」,東晉為何幹不過北方胡族?
    公元313年,劉聰毒死晉懷帝,西晉遺老官員扶植晉懷帝的侄子司馬業在長安登基,史稱晉愍帝,他也是西晉的最後一位皇帝。公元316年,後漢軍隊攻陷長安,西晉徹底滅亡,北方地區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匈奴人劉淵和劉聰父子執掌的後漢政權直接葬送了西晉王朝,開啟了五胡亂華的歷史,國家再度由統一走向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