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老師都不敢講的「五胡亂華」,東晉為何幹不過北方胡族?

2021-02-23 GO野

                                              

曹魏篡漢沒多久,很快,司馬氏又篡了魏。對於司馬氏來說,一個很嚴重的問題是,他們想改變士族門閥控制朝政的問題。曹家能篡漢,司馬家能篡魏,那其他士族門閥,同樣可以如法炮製篡晉。

                                              

怎麼防止這一天的到來呢,司馬家的應對方法,就是復古走分封制,把國家權力掌握在自己一家人的手裡,不相信外人。更荒唐的是,他們為了防止皇家血統流入其他家族,進而導致因為分封皇族,讓權力旁落其他豪族之中,司馬家選擇近親結婚繁衍後代。

                                              

晉朝復古實行分封制的後果,則是災難一般的八王之亂。八王之亂讓帝國的精銳毀於一旦,導致胡人趁虛而入,最終造成了更慘烈的五胡亂華。在八王之亂之前,夷狄根本不足為懼。三國曹魏時期,隨便一個地方豪強武裝,都可以擊敗胡人軍隊。(比如三國中實力一般的公孫瓚,就讓胡人聞風喪膽。)但是八王之亂之後,華夏對夷狄,開始從攻,轉向了守。晉朝是中國歷史的分水嶺,司馬家可以說是華夏千古罪人,全是一群弱智當皇帝。

八王之亂令西晉元氣大傷,在此期間,北方的胡族開始蠢蠢欲動,其中最引人矚目的一支是匈奴貴族劉淵建立的政權。

                                              

劉淵所在的部落漢朝時已經歸順中原朝廷,他們自稱是漢朝皇帝的外孫,因此冒名姓劉。

                                              

公元304年,劉淵自立為漢王,史稱後漢政權,起兵叛晉。後漢軍隊於公元309年兩次進攻洛陽,成為西晉朝廷的巨大威脅。

                                              

劉淵

                                              

東海王司馬越生前,曾與後漢軍隊多次交手,意圖解除其對西晉統治的威脅,但未能成功就去世了。

                                              

公元311年,司馬越死後不到半年,劉淵之子劉聰派兵攻下洛陽,俘獲了晉懷帝。後漢軍隊佔領洛陽後,大肆燒殺搶掠,太子、宗室、大量官員百姓死於這場動亂。由於這些事件大部分發生在晉懷帝永嘉年間,所以史稱永嘉之亂。

公元313年,劉聰毒死晉懷帝,西晉遺老官員扶植晉懷帝的侄子司馬業在長安登基,史稱晉愍帝,他也是西晉的最後一位皇帝。公元316年,後漢軍隊攻陷長安,西晉徹底滅亡,北方地區進入五胡十六國時期。

匈奴人劉淵和劉聰父子執掌的後漢政權直接葬送了西晉王朝,開啟了五胡亂華的歷史,國家再度由統一走向分裂。

永嘉之亂

主導者之一劉聰在攻下長安後不久就去世,他手下的大將紛紛自立為王,爭奪地盤,其它野心勃勃的部族也陸續建立政權,冒出了幾十個大小不一的國家。

其中勢力較強的有匈奴、鮮卑、羯、氐、羌五支胡人政權,以及前趙、後趙、前燕、前秦等十六個政權,所以這一時期被統稱為五胡十六國時期。

這段時間,政權更迭頻繁,戰亂不斷,百姓被野蠻奴役和殘殺,民生經濟大受破壞。

期間北方曾出現過短暫的統一局面,氐族出身的前秦皇帝苻堅東徵西討,將華北收於囊中。但苻堅在南徵東晉時,於淝水之戰大敗而歸,被反叛的部將殺死,北方又重回動亂,直到後來北魏時才歸於統一。

五胡亂華

五胡亂華的禍首當屬匈奴人劉淵。但劉淵之所以能侵擾中原,是八王之亂給了他機會。

早在八王之亂期間,成都王司馬穎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就邀請劉淵帶領匈奴兵協助打仗,並封劉淵為北單于,也就是北方匈奴的首領。

在徵戰期間,劉淵認識到中原兵力空虛,司馬氏家族骨肉相殘,正是趁虛而入的好機會,於是自立為王,起兵反叛。

劉淵建立的匈奴政權借中原內亂之機興風作浪,甚至攻打西晉國都洛陽,而西晉的國力被八王之亂大大削弱,整個國家終於斷送在匈奴人手裡。

從這段歷史來看,骨肉相殘,必然導致王朝滅亡,古今中外都沒有能夠逃過這個規律的。

東晉的建立:權力被門閥士族把持

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直接導致北方民眾大量死於饑荒和戰亂。為了避亂,大批士紳百姓渡過長江,從中原遷徙至南方。據史料記載,南下的人數多達百萬,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南遷的高潮,史稱「衣冠南渡」。

西晉滅亡後,公元317年,鎮守南方的琅琊王司馬睿被擁立為帝,繼承了晉的國號,定都建康,即今天的南京。司馬睿成為東晉的第一個皇帝——晉元帝。

東晉的統治自建立伊始,就根基不穩。這是因為司馬睿能稱帝有賴於幾大門閥士族的支持,特別是琅琊王氏的王導、王敦兄弟。

司馬睿上臺後,軍政大權依然掌握在王氏手中,時稱「王與馬,共天下」。從晉元帝時期開始,東晉就形成了門閥政治的獨特格局,即幾大士族與皇帝共同治理天下,皇帝甚至只是士族手中的政治工具。

這導致有野心的權臣很容易架空皇帝,甚至起兵反叛。

東晉初期,就先後發生了王敦之亂和蘇駿之亂,這兩位手握兵權的重臣因不滿皇帝削弱自己的權力,帶領手下人馬謀反,兩次攻破都城建康,朝廷付出了很大代價才平息叛亂。

王敦和蘇峻之亂後,朝政大權又落入大將桓溫手中。桓溫自負才能過人,漸漸起了不臣之心,為了給自己攫取更多政治資本,他決定率軍進行北伐,收復北方喪失的國土。

桓溫共進行了三次北伐,前兩次,桓溫的大軍連戰連捷,收復了北方大部分土地,甚至佔領了西晉的首都洛陽,希望政府和世家大族都可以遷回洛陽。

但是此時,世家大族都已經在江南建立了莊園,形成了自己的勢力,他們害怕回到洛陽之後,桓溫會再次利用手中的軍權挾持他們,因此紛紛拒絕。

在第三次北伐時,桓溫的軍隊由於軍糧耗盡,不得不退回江南,北伐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在此期間,桓溫的聲望權勢一度達到頂峰,令東晉皇帝和很多世家大族大為忌憚。

北伐失敗之後,桓溫為了挽救自身的威望,震懾權貴,廢除了對他不滿的皇帝司馬奕,擁立會稽王司馬昱為新帝。同時,他還啟用了一個深為賞識的年輕人——謝安。

謝安出身名門,既有政治才能,又為人機變靈活,和飛揚跋扈的桓溫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桓溫本以為,謝安可以幫助自己繼續把持東晉朝政,排除異己。

但是,謝安外圓內方,用了很多迂迴的手法側面牽制桓溫的專權圖謀,比如桓溫逼迫皇帝賜他無比尊貴的九錫之禮,謝安就代表朝廷一直拖延,直到桓溫病死。

桓溫死後,謝安被任命為尚書僕射,執掌朝政。不久後,東晉王朝迎來了一次巨大的危機。由氐族人苻堅創立的前秦政權已經統一了華北地區,他們決定向東晉發兵,企圖一舉消滅東晉政權。

淝水之戰:東晉少有的一次全勝

公元382年,已經統一華北的前秦皇帝苻堅召集文武大臣,提出自己的主張,想要親率大軍,一舉消滅東晉,讓群臣加以討論。很多大臣都反對苻堅出兵,他們認為東晉雖然內部鬥爭嚴重,但是前秦軍隊勞師遠徵,東晉又佔據了長江之險,因此,獲勝的機率非常低。

可是苻堅一意孤行,開始從平民之中徵兵,每十個人中就要有一個出來當兵。

公元383年7月,苻堅任命自己的弟弟苻融為前鋒都督,自己親率徵集的八十餘萬大軍攻打東晉。 不過,在這八十餘萬大軍之中,大部分人都是漢族老百姓,他們的祖先也都是西晉王朝的子民,他們本來就不願意作戰,因此,根本沒有旺盛的戰鬥意志。

反觀東晉王朝,當他們面對八十萬來勢洶洶的敵軍,這一次,東晉王朝內部的世家大族,倒表示出了前所未有一致抗敵的決心。這些世家大族有自己的利益考慮:如果前秦軍隊消滅了東晉王朝,那麼,他們在江南的莊園利益就會受到損害,因此,紛紛支持東晉軍隊進行迎戰。

謝安訓練了一支精銳的「北府兵」,派自己的弟弟謝石、侄子謝玄等人帶領八萬軍隊禦敵,最終與前秦軍隊在位於安徽省壽縣附近的淝水展開決戰。

苻堅勞師遠徵,害怕打拉鋸戰,需要速戰速決。前秦軍隊率先在淝水的西岸布陣,隨後,東晉軍隊也在淝水東岸擺開了陣勢。

謝玄派人前去對苻融說,你們孤軍深入,沒有太多的糧草可以支撐,不如我們速戰速決,你們軍隊暫且後退,讓我們晉朝的大軍渡河到淝水西岸,我們一決雌雄。

苻融同意了這一建議,於是命令軍隊向後退卻,可誰曾想,前秦的軍隊都是臨時徵調的士兵,本來就無心打仗。一聽說向後退軍,霎時間軍隊大亂。

這一下正中了謝玄和謝石等人的計策,謝石立即命令東晉大軍渡河,並放箭射殺前秦士兵。

這時,有人大喊一聲:「秦兵敗了」。前秦士兵更加害怕,紛紛逃跑。東晉軍隊立即上前剿殺,就連苻融也被砍成了肉泥。東晉最終以少勝多,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前秦,鞏固了東晉政權。

這一戰就如同三國時的赤壁之戰,值得後世銘記。

但是,一場勝利並不能挽救東晉王朝的命運。淝水之戰後,謝安、謝玄相繼去世,世家大族結黨營私,在江南地區兼併土地,爭奪資源,朝政日益腐敗。

公元399年,朝廷強徵基層士族名下的佃戶服兵役,引發民變,最終發展成孫恩、盧循領頭的大型農民起義。

在農民起義的潮流下,東晉走向滅亡。

公元399年,代表基層地主和農民利益的孫恩等人帶領一百多民眾起兵,很快就發展到數十萬人,佔據了江東八郡,許多東晉地方官員和世家大族子弟被殺,朝野震蕩。

孫恩起義軍聲勢浩大,一度打到建康城下。

公元402年,朝廷派北府兵將領劉裕出兵鎮壓,擊敗孫恩,孫恩最後投海而死。但這場起義卻沒有結束,孫恩餘眾推選其妹夫盧循為新首領,轉戰南方,佔領了廣州作為根據地。

公元410年,盧循趁劉裕率兵北伐,後方空虛之機,再度進攻建康。朝廷只好再次召回劉裕和其對陣。最終,盧循兵敗潰逃,起義被鎮壓。但這場起義歷時超過十年之久,長江中下遊廣大地區受到波及,門閥士族遭受沉痛打擊,加速了東晉的滅亡。

在鎮壓起義過程中,劉裕表現突出,再加上他北伐有功,陸續收復了淮北、山東、河南、關中等地,從胡人手中奪回長安、洛陽,掃清了西蜀等割據勢力,劉裕的威望越來越高。

公元418年,劉裕被封為當朝相國,次年又被加封宋王爵位,站在了東晉的權力巔峰,離帝位只有一步之遙。

公元420年,劉裕逼晉恭帝禪位,自己稱帝,改國號為宋,史稱劉宋政權。東晉從此滅亡,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

東晉之所以最後被劉裕篡位取代,實在是兩晉時期爭權奪利、篡權的事情發生得太多了,司馬家族造下的罪孽,最後落到了子孫的身上。

嗯哈~我也開始抖抖抖起來了

先neng一個號試試

搜索: GoyeChina  或  洩密食堂 

公眾號:GoyeChina

【洩密食堂】主持人龍大姐,熱衷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Go野是全中國最糟糕的公眾號之一!酒足飯飽,茶餘飯後,向世界傳遞最性感的虛情假意

關注二維碼,來彈我JJ

 歷史很騷,它比小說可要精彩多了 

有些人在評論中胡說八道

明顯有悖於正能量的積極傳播

我受夠了,暫停開放評論

相關焦點

  • 五胡亂華時期漢族差點滅絕,那麼後來「五胡'的結局都如何呢?
    然而,歷史總是現實和殘酷無情,縱然像漢族這樣強大的民族,在世界文明的推進中也險象環生,幾次面臨滅族之災,其中最危險的一次就要數大名鼎鼎的「五胡亂華」。五胡亂華路線圖永嘉大亂(既五胡亂華),中夏殘荒。保壁大帥數不盈四十。多者不過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
  • 五胡亂華有多可怕?歷史老師都不敢講的時代!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而這其中,遭受苦難最多的就是老百姓,他們沒有選擇的權利,甚至有時候,連活下去都成了奢望。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發生在西晉末期,中國歷史上最為黑暗的一段日子。史稱"五胡亂華"。這一場人為 的災難,造成了無數個家庭的破碎,人不將人,可謂山河暗淡,日月無光。
  • 五胡亂華始末
    如果「八王之亂」沒有爆發,那麼「五胡亂華」這段歷史是不是也就不復存在了?我們都知道「五胡亂華」,但是歷史教科書上卻沒有過多的記載;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混亂政權曾經達到了16個,卻不知道這一時期曾經令漢族文化差點消亡。公元290年,晉武帝司馬炎死,太子司馬衷即位,也就是晉惠帝。
  • 「五胡亂華」是漢族人不敢想像的災難
    「五胡亂華」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災難,「五胡」的概念最早出自《晉書》,是指我國東漢末年到晉朝時期由西方遷至而來的羯族、鮮卑族、羌族、氐族、匈奴等外族人,他們在西晉末年趁著「八王之亂」結成聯盟,大肆入侵中原後,陸續建立起16個強弱不等的政權,並且對漢族人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使得中原漢人幾近滅種。
  • 五胡亂華
    今天來簡單聊一聊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漢民族最接近滅族的一段歷史,西晉末年發生的北方遊牧民族大規模南下事件,史稱五胡亂華。
  • 3分鐘帶你看懂五胡亂華
    文:齊三忘 來源:歷史原點(lsjs007)平時愛看歷史的朋友們一定對於「五胡亂華」這個專有名詞印象深刻。但是要讓你細掰扯掰扯五胡亂華具體是怎麼回事,大家又都雲裡霧裡。今天三忘就和大家好好絮叨絮叨神秘的「五胡亂華」!
  • 「五胡亂華」是內憂還是外患?不過是一次「消化不良」而已
    四方蠻夷落後的文化和意識在見到如此開放的心態和博大的胸襟時內心是折服的,再加上文化和思想上的影響,便不自覺地便向華夏文明靠攏。而中原地區物產豐富、氣候適宜也是他們趨向華夏的重要原因。漢朝四百年,是上方大國,四方來朝,而漢朝也來者不拒,這是值得鼓勵的,但有些「消化不良」,吃壞了肚子,導致了300多年的「五胡亂華」。
  • 五胡亂華有多亂,教科書為何一筆帶過?遍地兩腳羊,紛紛向南逃
    中國歷史有一句古話叫做「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其實也就一筆說明了中國古代的歷史,當中國古代王朝進入了一段相對穩定的時間之後便會開始走下坡路了,隨之而來的就是一場浩劫,從漢到清都是如此。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有這麼一段時期,就是五胡十六國時期,這一段歷史也由於太過混亂和黑暗導致教科書都不願過多提及,誠然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是民族相融合的時期,可是這融合背後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中原餓殍遍野,南方百姓則遭受世族壓迫,那麼五胡亂華是怎麼引起的呢?中原又經歷了多大的浩劫?五胡亂華為何會爆發?
  • 五胡亂華大背景下的的五胡,哪個族群漢化程度最高?
    五胡亂華雖然給當時的漢族造成了滅頂之災,但在一定程度上,它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加快了民族融合的進程,形成了今天的以漢族為主的中華民族的最初整體概念。眾所周知,五胡是匈奴、鮮卑、氐、羯、羌。其實當時的外族遠遠不止這五個,五胡的說法其實是後代歷史學家對當時歷史的總結。
  • 五胡十六國和東晉十六國的區別是什麼?
    五胡十六國:是指自西晉末年到北魏統一中原這一段時期(304-439年),由主要的五個北方內遷民族在中國北部及蜀地建立政權,其中封邦命氏成為戰國者有
  • 五胡亂華後,他們的後代去哪裡了
    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大胡族攪動中原,自立為王。這一時期是大動蕩的標誌,又是大融合的象徵。「五胡」來時中原陸沉,烽煙四起,去時更要釐清事實,尋蹤覓跡。在「五胡十六國」中,匈奴人建立了劉淵的「前趙」、赫連勃勃的「大夏」和沮渠蒙遜的「北涼」。前兩個政權屬於南遷匈奴的一支,而且兩位開創者都姓劉。劉淵於公元304年起事,是「五胡」最早單幹的胡人勢力之一。匈奴盧水胡建立的北涼漢化程度較高,彪悍好戰。公元439年,北涼遭北魏拓跋燾滅國。可以說,匈奴人貫穿了「五胡亂華」的全過程。
  • 「五胡亂華」後,五個胡人民族的最終結局
    五胡亂華主要有五個胡人民族,分別是匈奴、羯、鮮卑、羌、氐。五胡亂華三百餘年,但五胡人馬最後都消失或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匈奴:在漢朝南北匈奴分裂時,北匈奴西遷。有人認為匈牙利人是北匈奴的後裔,在歐洲建立過奧匈帝國。
  • 中國歷史上的大遷徙——永嘉之亂
    自永嘉亂後,開啟北方五胡亂華的局面,中原陷入胡人分裂混戰近130年,影響深遠。 晉建武年間,晉元帝率中原漢族衣冠仕族臣民南渡,史稱「永嘉之亂,衣冠南渡」,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主要有主要有林、陳、黃、鄭、詹、邱、何、胡八姓。「衣冠」是文明的意思,衣冠南渡即是中原文明南遷,晉朝遷都至江東建康(今南京),自此史稱東晉。中國由此進入了華族歷史上的第一次大災難!五胡亂華!
  • 東晉(五胡亂華十六國)簡史(一)
    五胡十六國與江南的東晉王朝互相攻伐混戰,中國陷入前所未有的大動蕩和大分裂時期。正因為這段時期的歷史非常混亂,要想寫好它也非常困難!我看了一些專家的著作和文章,嘗試著按照時間順序,把這段歷史解讀成了以下長文,因為完整的文章實在太長,我打算分幾篇來發布,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本人並非歷史專家,只是一名業餘寫手,如果對於這段歷史的解讀有所紕漏,敬請見諒!
  • 五胡亂華時是誰怎麼樣拯救了華夏文化?當時漢人悽慘到了什麼程度?
    五胡亂華時是誰拯救了華夏文化,眾多史學家一致認為是冉閔。錯!本人認為冉閔非但沒有拯救華夏文化,反而讓漢人遭到徹底的滅族之災!
  • 歷史的謊言:五胡亂華到殺胡令,這場漢族的生死存亡,誰稱英雄
    然而,歷史總是現實和殘酷無情,縱然像漢族這樣強大的民族,在世界文明的推進中也險象環生,幾次面臨滅族之災,其中最危險的一次就要數大名鼎鼎的「五胡亂華」。永嘉大亂(既五胡亂華),中夏殘荒。保壁大帥數不盈四十。多者不過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
  • 歷史解說:「五胡亂華」亂到什麼程度?
    五胡亂華五胡亂華百餘年間,北方胡人的遊牧部落南進中原,燒殺淫掠,開啟了中國與人類歷史最黑暗的時期。那麼五胡亂華到底亂到什麼程度呢?是因為在冉閔建立的冉魏政權的三年裡,冉閔在全國範圍裡發布「滅胡令」,對胡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殺死,開啟了五胡的噩夢模式,也正是冉閔在這三年對五胡的大屠殺,才讓中原的漢族民眾有了更大的生活空間,也使五胡對漢族產生了恐懼之感,所以在冉閔的冉魏政權失敗之後,胡人政權再沒有大規模屠殺漢族,確保了漢族在北方地區的優勢地位。
  • 東晉:「五胡亂華」是哪五個民族?最後誰的下場最慘?
    要說起歷史中最黑暗最慘烈的時期,沒有多大異議,都是一致認為是五胡亂華時期,我們都知道,五胡亂華那是北方遊牧民族趁晉朝剛歷經八王之亂,國力衰微無法掌控北方局勢之時,北方各民族紛紛入侵禍亂中原大地,發展到後面的稱王稱帝,以羯族為代表開始公開、大肆屠殺漢人,僅僅幾十年的時間北方漢人銳減多達600多萬。
  • 五胡亂華的血淚與夢想
    施展親述上一講,我們聊了東晉和南朝的歷史,這一講來聊一聊北邊的歷史。
  • 五胡亂華,有人說怪劉秀,他是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你怎麼看?
    一個成熟的文化要有各種實踐檢驗,中華文明的生命力就是靠各種實踐打造出來的,現代人可以通過歷史對末來做出預測,借鑑歷史制定正確的政策,我們應感謝劉秀給我們留下的歷史經驗。把五胡亂華的鍋扔給劉秀。這個扯得有點遠了哈。且不說五胡亂華是差不多兩百年以後的事了,這個大鍋應該算到司馬家頭上吧,與劉秀何幹?不帶這樣博眼球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