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計白當黑 校正/編輯:莉莉絲
全 文 約 2200 字
閱 讀 需 要 7 分鐘
4世紀初,西晉在「八王之亂」中元氣大傷,苟延殘喘。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大胡族攪動中原,自立為王。這一時期是大動蕩的標誌,又是大融合的象徵。「五胡」來時中原陸沉,烽煙四起,去時更要釐清事實,尋蹤覓跡。
匈奴是遊牧文明的代表,與農耕文明的中原政權屢有爭鋒。在西漢,漢軍迫使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東漢時,北匈奴遠遁西亞,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向漢稱臣。東漢末年,數十萬匈奴遷居山西汾河流域以及秦嶺以北。黃巾起義時,匈奴人政治意識和軍事實力開始復甦。
在「五胡十六國」中,匈奴人建立了劉淵的「前趙」、赫連勃勃的「大夏」和沮渠蒙遜的「北涼」。前兩個政權屬於南遷匈奴的一支,而且兩位開創者都姓劉。劉淵於公元304年起事,是「五胡」最早單幹的胡人勢力之一。匈奴盧水胡建立的北涼漢化程度較高,彪悍好戰。公元439年,北涼遭北魏拓跋燾滅國。可以說,匈奴人貫穿了「五胡亂華」的全過程。
從匈奴人的活動軌跡看,他們的足跡遍及內蒙、新疆、陝西、山西、甘肅等北方地區,除部分西奔中亞之外,其餘的匈奴和其他民族相互融合,消失不見。據考證,陝西是匈奴進入中原的橋頭堡,有匈奴血統的陝人為數不少,對於研究匈奴歷史頗具價值。
秦漢時期,世居東北的東胡被匈奴擊破,其中一支遷至鮮卑山,部族因山而名。公元91年,東漢軍隊大勝北匈奴騎兵,蒙古草原變成了無主之地,鮮卑藉機拓展生存空間,實力大增。2世紀中葉,鮮卑首領檀石槐擊敗丁零、扶餘、烏孫等勢力,為鮮卑的崛起創造了條件。「五胡亂華」時,鮮卑建立了代國、前燕、後燕、西秦、西燕、南涼、南燕、吐谷渾等 8個地方政權,是「五胡」中建立政權最多的民族。鮮卑的活動範圍東起山東,西至新疆,北至草原,南臨江淮,真實反映了當時民族大融合的狀況。興起於大興安嶺的鮮卑在中原建立政權,必須吸納漢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才能鞏固地位,加強統治。在學習交流過程中,鮮卑的民族個性漸漸迷失,難免同化。隋唐時期,鮮卑族既不存在政治實體立足,也不以民族形式存在。即便如此,鮮卑後裔在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面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中有20多人在隋唐兩朝官至宰相,尚書、侍郎、都督等高官更是數不勝數。如今,一部分並未南遷的鮮卑人聚居在黑龍江和外興安嶺以西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吉林大學DNA實驗室的研究表明,國內的錫伯族和拓跋鮮卑血緣關係最為接近。《魏書》記載:羯族「其先匈奴別部。」從長相上看,羯人高鼻、深目、多須,和匈奴人差異明顯,顯然羯族只是臣服於匈奴,並非匈奴苗裔。《晉書》為此專門闢謠:「案此則胡羯之狀,為高鼻、多須而深目,此狀頗類今亞洲西境諸族人,而非匈奴種也。」現代史學家王仲犖判斷羯人來自石國,屬於粟特人之一,族人多以石為姓。公元319年,羯人石勒建立後趙,定都襄國。他死後,侄子石虎奪取政權。在位期間,這位暴君倒行逆施,荼毒百姓,荒淫享樂,引起民眾強烈不滿。350年初,後趙大將冉閔發動政變,推翻後趙政權,屠盡石氏一門。政變得手後,冉閔「誅諸胡羯,無貴賤男女少長皆斬之,死者二十餘萬人。」這場變亂中,羯人特殊的相貌,變成了屠殺的主要目標,以至於「屯據四方者,所在承閔書誅之,於時高鼻多須,至有濫死者。」經歷種族滅絕式的清洗之後,羯族僅存萬餘人投降東晉,他們在歷史上一閃而過,留給人們無盡的遐想。早在商末,羌族東漢文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中稱:「羌,西戎牧羊人也。」羌族主要生活在西南地區,以畜牧業維生。他們曾是參與武王伐紂的八大部族之一。直到秦漢,羌族依舊保持著部落聯盟的狀態,最有影響力的有先零、燒當、鍾、勒姐等20多個部落。東漢末年,羌族受到東漢軍隊和匈奴的雙重夾擊,主動或被動內遷,活動在青海、甘肅、新疆等地區。時至魏晉,中央政府控制力日漸式微,羌族慢慢染指中原。公元384年,羌族首領姚萇「自稱大將軍、大單于、萬年秦王,年號白雀,稱制行事。」這是羌族首次在中原建立地方政權。後秦在第二代國主姚興的帶領下,銳意改革,整頓吏制,推行漢化,國勢日隆。全盛時,國土面積近100萬平方公裡。不過,姚興沉溺佛教,修建「波若臺」,勞民傷財,虛耗國力。北方邊境上,赫連勃勃建立的大夏時常騷擾後秦。公元417年,內憂外患的後秦被劉裕大軍攻滅,後秦立國僅34年。羌人遭到重創,並未就此消失,仍然活動在西南地區,成為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組成部分。氐族的歷史同樣悠久。《竹書記年》透露:「成湯十九年,大旱,氐羌來賓(歸服)。」氐族和羌族雜居,《後漢書》就有西南汶山郡「六夷七羌九氐」的說法。氐人「多知中國話」,且「各自有姓,姓如中國之矣」。可見,氐人漢化程度很高。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在氐族地區置郡設賦,推行漢化。三國時期,氐人大多集中於秦隴地區,小部分內遷中原。公元297年,巴氐首領李特在四川建立成漢,打響了「五胡亂華」的第一槍。此後,氏人建立了前秦、後涼、仇池等政權,其中略陽氐苻氏的前秦聲勢最大,曾統一北方地區。苻堅稱帝後,曾將故地武都一帶的氐人15萬戶,遷往關東諸鎮。這些內遷的氐人在與漢人的接觸中,受漢化影響最深,逐步演變為漢人。留守故地的氐人,有一部分也受到漢化的波及。唐初,位於青藏高原的吐蕃興起,一度控制武都,沒被漢化的氐人受到「吐蕃化」影響,成為中原漢人眼中的「番人」。由此,隋唐以後,氐族徹底退出歷史舞臺。「五胡」是面鏡子,既能體現出少數民族堅強求生的意志,又能折射出時局紛亂的根源。其實,「五胡」的影響不止於此。北匈奴西遷歐洲,日耳曼人迫於生存壓力,進攻義大利,間接滅亡了西羅馬帝國。「五胡」用前輩作筆,後裔作墨,書寫的不僅是中國史,更是世界史。...END...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新人文浪潮計劃籤約帳號【歷史大學堂】原創內容,未經帳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你「在看」了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