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宰相王導開創了長達一百年的門閥政治格局

2020-12-14 吳老師的私塾
王導

王導,東晉名相,出身於著名的世家大族「琅邪王氏」。他在西晉末年策劃協助了琅琊王司馬睿的南渡,開啟了東晉在江東的立國。王導竭力調和南方士族與北方士族的矛盾,收攬了一支以北方士族為核心的「百六掾」統治集團,東晉政權建立和鞏固過程中王導起了決定性作用,並開創了東晉門閥士族執政的政治格局。

琅琊王氏家族在魏晉時期的崛起

王吉古墓

琅琊王氏可信的族源可以從西漢昭帝、宣帝時期的王吉算起。史料記載:「王吉,琅邪皋虞人也。以郡吏舉孝廉為郎,補若盧右丞,遷雲陽令。」吉子駿,從諫大夫、司隸校尉一直官至御史大夫。王駿子崇,歷任刺史、大司農等職,封扶平侯。從王吉到王崇,琅琊王氏自西漢後期顯名,累世高官厚祿,號稱公卿世家。魏晉以來,選官實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了官員選拔之權。王崇後代王祥在曹魏位列三公,到司馬炎代魏時,官至太保。王祥兄弟王覽,曹魏時任清河太守,西晉時拜光祿大夫。兄弟二人,地位顯赫,由此提高了琅琊王氏的聲望和門第。王覽共有六子,皆仕宦途。王導即王覽之孫,後來成為江東第一僑姓大族,王敦、王廙也是王覽之孫,和王導在兩晉之際輔佐司馬睿,形成了強大的家族政治勢力。

竹林七賢

曹魏時期,琅琊王氏還有以王雄為祖的一支,王雄是王祥兄弟同族之人,官至幽州刺史。王雄有兩子,長子王渾,擔任魏涼州刺史,次子王乂,擔任魏平北將軍。渾子王戎,魏晉清談界領袖,躋身於「竹林七賢」之列,有「人倫鑑識」之才。西晉滅吳之戰,王戎任建威將軍,督大軍過江,平吳後,又代表晉室安撫東吳,宣揚威惠。乂子王衍,西晉時官至太尉,是王導族兄。王衍「終日清談,而縣務亦理」,對政事並非不關心。石勒、王彌攻打洛陽時,王衍率軍堅持抵抗,擊退敵軍。永嘉之亂前夕,王衍派遣弟王澄、族弟王敦分別進駐荊州、青州,荊州和青州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由此可見,王衍對家族長遠謀劃之深。王戎、王衍二人為琅琊王氏家族在東晉政治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司馬睿、王導的結盟及南渡建鄴

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年),司馬越起用琅琊王司馬睿為為輔國將軍,後加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鎮守下邳。司馬睿接受任命以後,請原在司馬越府上參軍事的王導為司馬,輔佐自己。王導「軍謀密策,知無不為」,司馬睿在北方的作為,基本上全靠王導的籌謀,而司馬睿當時只是一個為時人所未識的晉室一般宗室成員。「永嘉初,用王導計,始鎮建鄴。」「導與元帝有布衣之好,知中國將亂,勸帝渡江,求為安東司馬,政皆決之,號仲父。晉中興之功,導實居其首。」

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

「八王之亂」後,塞外少數民族乘時而起,西晉國祚危矣。永嘉元年(307年),王導等王氏兄弟密謀南渡大計,九月,司馬睿和王導渡過長江,來到建鄴。馬睿南渡後,在「潛懷翼戴之計」的王導的勸說下,逐漸脫離北方,從而使晉室的政治中心逐漸南移江東。建興四年(316年),前漢大將劉曜圍長安,愍帝出降,西晉滅亡。建興五年(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即晉王位,改元建武,東晉建立。王導被任命為丞相軍諮祭酒、領中書監、錄尚書事等重職。坐鎮江東,穩定情勢,主要依靠王導,而不是司馬睿。王導在,江左政治就有了重心。

「王與馬,共天下」,門閥政治的開創

東晉地圖

司馬睿的南渡,標誌著東晉政權已開始進入草創狀態。東晉政權的構建需要士族的支持與配合,王導作為當時有號召力的人物,一方面執行籠絡江東士族的大計,處理好與他們的關係;另一方面,積極收攬南渡北方士族,依靠他們,建立一支「百六掾」的核心官僚集團。在這個過程中,王導展現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利益平衡術,團結了一切可團結的力量。

田餘慶先生認為,「嚴格意義的門閥政治只存在於江左的東晉時期,前此的孫吳不是,後此的南朝也不是。」琅琊王氏王導與琅琊王司馬睿,在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結成密切關係,在北方士族、官吏的擁戴下,司馬睿建立了東晉王朝。司馬睿從不為人所識的一般宗室成員到登極成帝,他對北方士族唯有感激。魏晉時代,士族崛起,皇權衰落,司馬睿只能依靠士族維系統治,而不能得罪於士族。因此,當東晉建立之後,他們便要毫不客氣地與司馬氏「共天下」。琅琊王氏在東晉政權構建中起了決定性的主導作用,王導與王敦「同心翼戴,以隆中興」的事跡,已如前述。司馬睿對王氏的「翼戴」之功感激涕零,司馬睿不僅尊王導為「仲父」,而且還邀王導「御床共坐」。後來的明、成二帝對王導也極尊重,成帝給王導詔書用「惶恐言」、中書作詔用「敬問」。這反映了東晉皇權的軟弱和門閥士族勢力的強大。

東晉政治家謝安(320-385)

司馬睿與王導的結合,開啟了東晉百年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幾個大族相繼執政的門閥政治格局。門閥政治形成以後,門閥士族不僅影響、左右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和執行,甚至幹涉或決定一個王朝的興衰、皇統的廢立。

文章為作者原創,未經作者授權允許不得隨意轉載,翻版。

相關焦點

  • 紀錄片《中國》第七集《南渡》,司馬睿移治江南,王導推動門閥政治...
    對形勢失望的王導,認為江南是個能給他和晉朝皇室後裔司馬睿帶來無儘可能的地方,他勸說好友司馬睿南下。建鄴,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是他們南渡的終點。南北方的隔閡,讓他們在南方世家大族裡備受冷落。為了改變現狀,熟諳人際交往法則的王導給司馬睿造勢、立威;拜會當地的名門望族,收穫南方貴族好感;用自成一格的書法,一展名士風流。
  • 門閥與皇權:從東晉故事、看三國的權力格局
    門閥政治的訴求,是一方面尊奉弱主、一方面防範集團內部出現新的強者。魏晉時代,是皇權的變異期。自永嘉之亂(311),晉室衰微,司馬睿在江左的割據政權,便逐漸淪為士族操縱的傀儡,即所謂「王與馬,共天下」。歷史於是從「皇權政治」轉入「門閥政治」。
  • 「王與馬,共天下」的特殊政治格局是如何產生的?
    田餘慶先生認為,只有東晉才是典型的門閥政治時期,這時,政治模式表現為士族與皇權共治。「王與馬,共天下」是其典型表現,也是東晉王朝南方立足的基礎。那麼這個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永嘉南渡,晉政權的南移,又與這種格局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東晉王朝的建立,也許正是源於該格局下的一次無意之舉。
  • 王與馬共天下,在西晉末年就開始了,而這個最初的「王」並非王導
    以上出自《晉書·王敦傳》,晉元帝司馬睿原本是琅琊王,而王導與王敦兄弟二人皆出自琅琊王氏,晉朝的中興、東晉的建立,便是琅琊王氏與琅琊王的結合。王與馬的共天下,同時開啟了東晉百年門閥政治的格局。於是,民間有「五馬渡江去,一馬變為龍」的說法。
  • 王與馬共天下,王導為什麼不支持堂兄王敦起兵讓王氏獨享天下?
    在這次遷徙的隊伍中,有兩個與眾不同的人,一個是琅邪王司馬睿,另外一個是北方世家大族的領袖王導,正是由於他們的到來,改變了中國歷史。他們共同建立的政權,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政治模式——東晉門閥政治。
  • 琅琊王氏,出過8個皇后,五品以上161人,一度掌控東晉王朝——王氏文化
    琅琊王氏,中國古代史上的名門望族,鼎盛時期,極為顯赫榮耀,二十四史中有明文記載的就有92位宰相。東晉時期,琅琊王氏更是到了「王與馬,共天下」的地步。    永嘉之亂後,以王導為首的王氏集團輔佐司馬睿在中興晉朝,建立東晉,可以說沒有王導的鼎力相助,司馬睿不可能得到天下。所以司馬睿登基的時候,要與王導共同坐上龍椅。    當然,司馬睿不是真心的,王導也沒有真坐上去,大家都是客氣一下。
  • 東晉第一望族琅琊王氏:王羲之、王導、王敦,你最欣賞哪個?
    琅琊王氏一族在東晉可以說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王導輔佐東晉建立後,出任宰相,在中樞執政。其堂兄王敦都督江、揚六州軍事,擁兵重鎮,後來一度叛亂,威脅晉室,也是王氏一族勢力強大的一個側面反映。除了王導、王敦,琅琊王氏的其他子弟,也都紛紛擔任東晉的高官要職。琅琊王氏由此掌控了東晉的朝政大權。琅琊王氏當時顯赫一時,社會上甚至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說,足見琅琊王氏的顯赫。
  • 韜晦顧問第24篇:東晉家族門閥政治
    因此這一「地緣性」歷史遺留問題便約定俗成地影響至今,以至於在北方遊牧民族繼續侵略我中原漢人區後,這種「南北方」的地理行政區劃分學說才得以興盛於晉後的「南北宋」和「南明」。而正處於「東西方」向「南北方」視角過渡時期的晉朝,則因被後世史學家稱為「東西晉」,載入《史冊》而沿用至今。
  • 為何東晉被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北方陷入八王之亂及五胡進入中原的戰亂之中,司馬家的司馬睿準備過江避亂,而眾多的往南方避難的北來人口急需尋找政治靠山和政權保護。王導、王敦為首的北方門閥世族清醒地意識到在南方複製以司馬氏為黃帝的東晉政權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量北方移民是多麼的重要。王敦、王導兄弟是司馬睿立足江南的堅定支持者,也是司馬氏政權移駐建康的積極策劃者。
  • 2014.3丨金仁義:《門閥士族與東晉南朝雜傳和譜系撰述的發展》
    東晉南朝時期,士族是雜傳撰述的主要參與者,並在雜傳撰述中,他們烙上自身重名、尚人物、強調門第的思想印記;門閥士族熱衷譜牒撰述,在於譜牒既能迎合士族門閥觀念的需要,又能發揮其政治功能和社會功能來維護士族門閥利益。關鍵詞:門閥士族;東晉南朝;雜傳;譜系眾所周知,士族興起與史學繁榮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兩個突出的時代特徵。
  • 【華夏帝國13】東晉的北伐(四)
    這次土斷時,王導又推出了度田收租制,一畝繳三升,這樣田越多,交的稅也越多,田越少,交的稅也越少,這樣佔有大量土地的世族,要負擔較多的國稅,佔有少量土地的農民,負擔的國稅則相應減輕,經過這次土斷,東晉人民負擔相對公平,農民賦稅較輕,能夠更好地恢復和擴大生產,這樣為北伐奠定了後勤保障。
  • 王導執政時期,偏袒世家大族,釀成豪強猖獗、民不聊生
    你還別說,這個人可是個名臣,他就是東晉開國元勳王導。今天,咱們就來聊聊王導的故事。王導出身於北方豪門大族琅邪王氏。王導的族兄王衍曾在西晉朝堂中權傾一時。王氏家族成員把持了西晉朝廷諸多關鍵崗位。至西晉開國皇帝晉武帝病逝時,王導剛剛十四歲。他年紀雖小,但頗有才幹和志向。
  • 張齊明:後人當思此憒憒——東晉中興名臣王導
    司馬睿並非晉武帝一系,王國實力也相對較弱,故而在「八王之亂」中保持相對超然的政治立場,史稱其「恭儉退讓,以免於禍」。王導也同樣名位不顯,元康時期曾追隨族兄王衍、王澄等參加清談,但並不知名於當時。元康清談,是魏晉玄學發展的另一個高峰。
  • 看看一個真實的司馬睿吧,別以為開創了東晉就很厲害
    皇帝生來就和別人不一樣,司馬睿也一樣,史書上記載皇帝一上來往往就是天生異相。晉書載:生於洛陽,有神光之異,一室盡明,所藉藁(gao一種草藥)如始刈(yi 割)。及長,白豪生於日角之左,隆準龍顏,目有精曜,顧眄煒如也。這種相貌,這種奇異,直逼劉邦。可惜,司馬睿在歷史上算不上什麼有作為的皇帝。只在一堆庸庸碌碌的晉朝皇帝來看,司馬睿貌似還可以。
  • 中國丞相演義:王導,東晉首任丞相,廉潔為相死時家無存糧
    東晉建立後,先拜驃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封武岡侯,又進位侍中、司空、假節、錄尚書事,領中書監。與其從兄王敦一內一外,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王敦之亂」時,王導拒絕王敦欲廢元帝而立幼主的想法。不久,又受元帝遺詔輔立晉明帝。其後進位太保。明帝駕崩後,王導與外戚庾亮等共同輔政,並反對庾亮徵歷陽太守蘇峻入京。「蘇峻之亂」平定後,他駁斥眾人企圖遷都的念頭,穩定局勢。
  • 東晉風流宰相,死於功高蓋主
    在東晉人看來,跟隨晉元帝司馬睿過江,協助建立東晉王朝、號稱「王與馬共天下」的琅琊王氏,是當時當之無愧的第一士族,東晉建國之初,琅琊王氏的王導實際把持了行政權,而王導的堂哥王敦則把持了軍權,王敦在後來甚至發動叛亂、率兵攻入建康(南京),以致晉元帝司馬睿最終憂憤而亡。
  • 司馬紹-司馬聃:士族門閥是如何興起的
    主要觀點:東晉最高權力的更替,不再以皇權更替為主線,而是以士族門閥興替為主線,最高權力在幾大士族之間更迭,這是東晉歷史時期權力更替的特點。公元325年,晉明帝司馬紹崩逝,其長子司馬衍繼位,是為晉成帝。東晉自開國以來,皇權不振,有「王馬共天下」的說法,王敦、王導兄弟當權。好不容易出了個強力的二代君主,卻天不與壽。從此東晉一朝,皇權幾乎再無力振作,幾大士族輪番秉政,稱為「門閥政治」。
  • 東晉豪族,「書聖」王羲之的家族到底有多強大
    王羲之出身於東晉四大家族之首的琅琊王家,琅琊王家是太原王家後人,始祖是王離,世代興盛。王羲之的仕途也算是一帆風順,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這在當時已經是高官了,在現代也起碼是副部、正部高官。但是,他在王家有名的不是職位,而是書法,也就說明他的官職在王家不算高。
  • 紀錄片《中國》第七集播出,司馬睿王導攜手南渡,促南北文明深度融合
    對形勢失望的王導,認為江南是個能給他和晉朝皇室後裔司馬睿帶來無儘可能的地方,他勸說好友司馬睿南下。建鄴,也就是今天的南京,是他們南渡的終點。南北方的隔閡,讓他們在南方世家大族裡備受冷落。為了改變現狀,熟諳人際交往法則的王導給司馬睿造勢、立威;拜會當地的名門望族,收穫南方貴族好感;用自成一格的書法,一展名士風流。在兩人的努力下,南北芥蒂開始消除,南北士族間的關係開始有了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