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導,東晉名相,出身於著名的世家大族「琅邪王氏」。他在西晉末年策劃協助了琅琊王司馬睿的南渡,開啟了東晉在江東的立國。王導竭力調和南方士族與北方士族的矛盾,收攬了一支以北方士族為核心的「百六掾」統治集團,東晉政權建立和鞏固過程中王導起了決定性作用,並開創了東晉門閥士族執政的政治格局。
琅琊王氏家族在魏晉時期的崛起
琅琊王氏可信的族源可以從西漢昭帝、宣帝時期的王吉算起。史料記載:「王吉,琅邪皋虞人也。以郡吏舉孝廉為郎,補若盧右丞,遷雲陽令。」吉子駿,從諫大夫、司隸校尉一直官至御史大夫。王駿子崇,歷任刺史、大司農等職,封扶平侯。從王吉到王崇,琅琊王氏自西漢後期顯名,累世高官厚祿,號稱公卿世家。魏晉以來,選官實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把持了官員選拔之權。王崇後代王祥在曹魏位列三公,到司馬炎代魏時,官至太保。王祥兄弟王覽,曹魏時任清河太守,西晉時拜光祿大夫。兄弟二人,地位顯赫,由此提高了琅琊王氏的聲望和門第。王覽共有六子,皆仕宦途。王導即王覽之孫,後來成為江東第一僑姓大族,王敦、王廙也是王覽之孫,和王導在兩晉之際輔佐司馬睿,形成了強大的家族政治勢力。
曹魏時期,琅琊王氏還有以王雄為祖的一支,王雄是王祥兄弟同族之人,官至幽州刺史。王雄有兩子,長子王渾,擔任魏涼州刺史,次子王乂,擔任魏平北將軍。渾子王戎,魏晉清談界領袖,躋身於「竹林七賢」之列,有「人倫鑑識」之才。西晉滅吳之戰,王戎任建威將軍,督大軍過江,平吳後,又代表晉室安撫東吳,宣揚威惠。乂子王衍,西晉時官至太尉,是王導族兄。王衍「終日清談,而縣務亦理」,對政事並非不關心。石勒、王彌攻打洛陽時,王衍率軍堅持抵抗,擊退敵軍。永嘉之亂前夕,王衍派遣弟王澄、族弟王敦分別進駐荊州、青州,荊州和青州戰略位置極為重要,由此可見,王衍對家族長遠謀劃之深。王戎、王衍二人為琅琊王氏家族在東晉政治地位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司馬睿、王導的結盟及南渡建鄴
晉惠帝永興二年(305年),司馬越起用琅琊王司馬睿為為輔國將軍,後加平東將軍、監徐州諸軍事,鎮守下邳。司馬睿接受任命以後,請原在司馬越府上參軍事的王導為司馬,輔佐自己。王導「軍謀密策,知無不為」,司馬睿在北方的作為,基本上全靠王導的籌謀,而司馬睿當時只是一個為時人所未識的晉室一般宗室成員。「永嘉初,用王導計,始鎮建鄴。」「導與元帝有布衣之好,知中國將亂,勸帝渡江,求為安東司馬,政皆決之,號仲父。晉中興之功,導實居其首。」
「八王之亂」後,塞外少數民族乘時而起,西晉國祚危矣。永嘉元年(307年),王導等王氏兄弟密謀南渡大計,九月,司馬睿和王導渡過長江,來到建鄴。馬睿南渡後,在「潛懷翼戴之計」的王導的勸說下,逐漸脫離北方,從而使晉室的政治中心逐漸南移江東。建興四年(316年),前漢大將劉曜圍長安,愍帝出降,西晉滅亡。建興五年(317年),司馬睿在建康即晉王位,改元建武,東晉建立。王導被任命為丞相軍諮祭酒、領中書監、錄尚書事等重職。坐鎮江東,穩定情勢,主要依靠王導,而不是司馬睿。王導在,江左政治就有了重心。
「王與馬,共天下」,門閥政治的開創
司馬睿的南渡,標誌著東晉政權已開始進入草創狀態。東晉政權的構建需要士族的支持與配合,王導作為當時有號召力的人物,一方面執行籠絡江東士族的大計,處理好與他們的關係;另一方面,積極收攬南渡北方士族,依靠他們,建立一支「百六掾」的核心官僚集團。在這個過程中,王導展現了他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利益平衡術,團結了一切可團結的力量。
田餘慶先生認為,「嚴格意義的門閥政治只存在於江左的東晉時期,前此的孫吳不是,後此的南朝也不是。」琅琊王氏王導與琅琊王司馬睿,在八王之亂、永嘉之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結成密切關係,在北方士族、官吏的擁戴下,司馬睿建立了東晉王朝。司馬睿從不為人所識的一般宗室成員到登極成帝,他對北方士族唯有感激。魏晉時代,士族崛起,皇權衰落,司馬睿只能依靠士族維系統治,而不能得罪於士族。因此,當東晉建立之後,他們便要毫不客氣地與司馬氏「共天下」。琅琊王氏在東晉政權構建中起了決定性的主導作用,王導與王敦「同心翼戴,以隆中興」的事跡,已如前述。司馬睿對王氏的「翼戴」之功感激涕零,司馬睿不僅尊王導為「仲父」,而且還邀王導「御床共坐」。後來的明、成二帝對王導也極尊重,成帝給王導詔書用「惶恐言」、中書作詔用「敬問」。這反映了東晉皇權的軟弱和門閥士族勢力的強大。
司馬睿與王導的結合,開啟了東晉百年琅琊王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陳郡謝氏幾個大族相繼執政的門閥政治格局。門閥政治形成以後,門閥士族不僅影響、左右國家大政方針的制定和執行,甚至幹涉或決定一個王朝的興衰、皇統的廢立。
文章為作者原創,未經作者授權允許不得隨意轉載,翻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