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的西晉王朝在八王之亂後逐漸走向了滅亡,五胡亂華,北方生靈塗炭,十六國此起彼伏,國家政權更換頻繁,內憂外患,嚴重威脅著統治政權的安危。
這一狀況迫使統治集團內各積極暫時放下了敵對行為,聯合起來,為一個共同的生死存亡問題,形成暫時的統一聯盟,一齊帝國家破國危的艱苦歲月。
因此,在西晉崩壞後,國家政權內的各個階層、各個派別所代表的強勢力量最大程度達成妥協,容忍和接受對方,各司其職,一致對外,大家共同保司馬晉氏,衣冠南渡,形成了一個「共治時代」。
這樣的一個時期,是不是跟70多年前那場劫難時很像?
北方陷入八王之亂及五胡進入中原的戰亂之中,司馬家的司馬睿準備過江避亂,而眾多的往南方避難的北來人口急需尋找政治靠山和政權保護。王導、王敦為首的北方門閥世族清醒地意識到在南方複製以司馬氏為黃帝的東晉政權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量北方移民是多麼的重要。
王敦、王導兄弟是司馬睿立足江南的堅定支持者,也是司馬氏政權移駐建康的積極策劃者。
對於大量北來人物,王導勸司馬睿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面對南方門閥世族,司馬睿初到建康,南方門閥們一時不知所措,也是王氏兄弟網羅南方世族,站在了司馬睿身邊,這樣才促成了北來世族與吳地門閥聯合建立了東晉。
可以這樣說,東晉其實是王氏兄弟一首建立的,而這個政權,以北來世族為主導,南方門閥為輔助,至於晉室,則只是將他們聯合在一起的旗幟。
東晉建立之後,王氏兄弟控制著直接印象建康生死存亡的戰略要地和朝廷權力中樞,因此,他們是東晉政權的實際操作者,可以左右東晉政治的具體走向。
是故,才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那麼為什麼會是「王與馬」而非其他家族呢?
八王之亂後期,晉惠帝的子孫全部死亡,惠帝的兄弟成為當時司馬家中血統最近的親屬,司馬越作為八王之中最後出手的,贏得了瘡痍滿目的江山,卻也獨吞了八王之亂的全部惡果。
司馬越並不具備皇室近屬名分,他與皇室的血緣相當遠,按血統算,他是司馬懿弟弟司馬鐘的孫子。所以,他號召力有限,在面對胡人軍隊逼近洛陽的威脅時,他只能力求聯絡關東的士族名士,利用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實際力量倆鞏固自己的統治。
夙有盛名的琅琊王衍被司馬越看重,他們密切合作,共同經營一個風雨飄搖的末代朝廷。兩人狼狽為奸,以名士點綴,操縱皇帝,剪除異己,羈縻方鎮,應付叛亂。
王氏的老家琅琊,是司馬睿的封國,而司馬睿的琅琊國與司馬越的東海國相鄰,都在徐州。而當初八王之亂時,司馬睿在成都王司馬穎與司馬越相爭中投降了司馬越,所以司馬睿成為了司馬越物色的為其看管後方的角色。
老狐狸王衍看出了司馬睿的重要性,於是把自己的從弟王導安排到了司馬睿身邊,成為其親信。
這樣一來,西晉將亡未亡時,有王衍與司馬越的「共治」,北方更亂之後,王導勸司馬睿南下,於是順理成章有了 後來王導與司馬睿的「共治」。
但更為關鍵的是,王導是一個相當厲害的角色,在永嘉東渡的過程中,他利用與司馬睿的關係,成為了南渡北方士族的領袖,而到了南方後,又是他,成功籠絡住了對司馬睿抱有疑慮的吳地門閥,使得南北門閥結盟,推司馬睿上位。
東晉繼續存在符合當時南渡世族和吳地門閥的利益,北方已經被胡人佔據,南方也岌岌可危,此時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軍事集團來保障雙方的利益。
北方門閥自組政權,這顯然不符合南方門閥利益,而西晉時,西晉政權認為江東是多事之地,吳地門閥長期被邊緣化,使之在面對北方士族的時候缺乏自信。
此時,在南方組建司馬家政權,吳地門閥的利益得到保障,也能躋身到政治權力中心,他們何樂而不為呢?
王導正是在南北士族門閥的支持下,扶著司馬睿上位,而司馬家此時早就沒有什麼勢力,只能讓大族推著走,從而只能走向「王與馬,共天下」的門閥政治時代。
「王」不僅代表著琅琊王氏在政治上的強勢,同時也代表著門閥在皇權面前的強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