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東晉被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2020-12-17 七弦泠泠上

短暫的西晉王朝在八王之亂後逐漸走向了滅亡,五胡亂華,北方生靈塗炭,十六國此起彼伏,國家政權更換頻繁,內憂外患,嚴重威脅著統治政權的安危。

這一狀況迫使統治集團內各積極暫時放下了敵對行為,聯合起來,為一個共同的生死存亡問題,形成暫時的統一聯盟,一齊帝國家破國危的艱苦歲月。

因此,在西晉崩壞後,國家政權內的各個階層、各個派別所代表的強勢力量最大程度達成妥協,容忍和接受對方,各司其職,一致對外,大家共同保司馬晉氏,衣冠南渡,形成了一個「共治時代」。

這樣的一個時期,是不是跟70多年前那場劫難時很像?

北方陷入八王之亂及五胡進入中原的戰亂之中,司馬家的司馬睿準備過江避亂,而眾多的往南方避難的北來人口急需尋找政治靠山和政權保護。王導、王敦為首的北方門閥世族清醒地意識到在南方複製以司馬氏為黃帝的東晉政權對於蜂擁而來的大量北方移民是多麼的重要。

王敦、王導兄弟是司馬睿立足江南的堅定支持者,也是司馬氏政權移駐建康的積極策劃者。

對於大量北來人物,王導勸司馬睿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面對南方門閥世族,司馬睿初到建康,南方門閥們一時不知所措,也是王氏兄弟網羅南方世族,站在了司馬睿身邊,這樣才促成了北來世族與吳地門閥聯合建立了東晉。

可以這樣說,東晉其實是王氏兄弟一首建立的,而這個政權,以北來世族為主導,南方門閥為輔助,至於晉室,則只是將他們聯合在一起的旗幟。

東晉建立之後,王氏兄弟控制著直接印象建康生死存亡的戰略要地和朝廷權力中樞,因此,他們是東晉政權的實際操作者,可以左右東晉政治的具體走向。

是故,才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那麼為什麼會是「王與馬」而非其他家族呢?

八王之亂後期,晉惠帝的子孫全部死亡,惠帝的兄弟成為當時司馬家中血統最近的親屬,司馬越作為八王之中最後出手的,贏得了瘡痍滿目的江山,卻也獨吞了八王之亂的全部惡果。

司馬越並不具備皇室近屬名分,他與皇室的血緣相當遠,按血統算,他是司馬懿弟弟司馬鐘的孫子。所以,他號召力有限,在面對胡人軍隊逼近洛陽的威脅時,他只能力求聯絡關東的士族名士,利用他們的社會地位和實際力量倆鞏固自己的統治。

夙有盛名的琅琊王衍被司馬越看重,他們密切合作,共同經營一個風雨飄搖的末代朝廷。兩人狼狽為奸,以名士點綴,操縱皇帝,剪除異己,羈縻方鎮,應付叛亂。

王氏的老家琅琊,是司馬睿的封國,而司馬睿的琅琊國與司馬越的東海國相鄰,都在徐州。而當初八王之亂時,司馬睿在成都王司馬穎與司馬越相爭中投降了司馬越,所以司馬睿成為了司馬越物色的為其看管後方的角色。

老狐狸王衍看出了司馬睿的重要性,於是把自己的從弟王導安排到了司馬睿身邊,成為其親信。

這樣一來,西晉將亡未亡時,有王衍與司馬越的「共治」,北方更亂之後,王導勸司馬睿南下,於是順理成章有了 後來王導與司馬睿的「共治」。

但更為關鍵的是,王導是一個相當厲害的角色,在永嘉東渡的過程中,他利用與司馬睿的關係,成為了南渡北方士族的領袖,而到了南方後,又是他,成功籠絡住了對司馬睿抱有疑慮的吳地門閥,使得南北門閥結盟,推司馬睿上位。

東晉繼續存在符合當時南渡世族和吳地門閥的利益,北方已經被胡人佔據,南方也岌岌可危,此時需要一個強有力的軍事集團來保障雙方的利益。

北方門閥自組政權,這顯然不符合南方門閥利益,而西晉時,西晉政權認為江東是多事之地,吳地門閥長期被邊緣化,使之在面對北方士族的時候缺乏自信。

此時,在南方組建司馬家政權,吳地門閥的利益得到保障,也能躋身到政治權力中心,他們何樂而不為呢?

王導正是在南北士族門閥的支持下,扶著司馬睿上位,而司馬家此時早就沒有什麼勢力,只能讓大族推著走,從而只能走向「王與馬,共天下」的門閥政治時代。

「王」不僅代表著琅琊王氏在政治上的強勢,同時也代表著門閥在皇權面前的強勢。

相關焦點

  • 王與馬共天下
    這二天在看田餘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開篇話題是「王與馬共天下」,說一點我的簡單看法,算是讀後感。
  • 王與馬共天下,東晉的四大家族(上)
    後來東海王司馬越打敗了成都王司馬穎和河間王司馬顒,將晉惠帝迎還洛陽,開始專政。司馬越任司馬睿為安東將軍,負責鎮守建鄴(今江蘇南京市)。司馬睿在琅琊王氏的幫助下,拉攏當地士族,很快在江東建立了自己的一番天地。
  • 田餘慶:釋「王與馬共天下」
    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南史》卷二一史臣論曰:「晉自中原沸騰,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國,年移三百,蓋有憑焉。其初諺云:『王與馬,共天下』。蓋王氏人倫之盛,實始是矣。」琅邪王氏諸兄弟與晉琅邪王司馬睿,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結成密切關係。王導以他所居司馬睿左右的關鍵地位,艱苦經營,始奠定東晉皇業和琅邪王氏家族在江左的根基,因而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語。
  • 「王與馬,共天下」是什麼意思?
    原標題:「王與馬,共天下」是什麼意思?  公元317年,晉朝皇族司馬睿在建康(今江蘇南京)稱帝,建立了東晉王朝。司馬睿剛到南方時,得不到江南士族的擁護。
  • 王與馬共天下,在西晉末年就開始了,而這個最初的「王」並非王導
    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以上出自《晉書·王敦傳》,晉元帝司馬睿原本是琅琊王,而王導與王敦兄弟二人皆出自琅琊王氏,晉朝的中興、東晉的建立,便是琅琊王氏與琅琊王的結合。王與馬的共天下,同時開啟了東晉百年門閥政治的格局。
  • 學者論文|田餘慶:釋「王與馬共天下」
    時人為之語曰:『王與馬,共天下。』」《南史》卷二一史臣論曰:「晉自中原沸騰,介居江左,以一隅之地,抗衡上國,年移三百,蓋有憑焉。其初諺云:『王與馬,共天下』。蓋王氏人倫之盛,實始是矣。」琅邪王氏諸兄弟與晉琅邪王司馬睿,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結成密切關係。王導以他所居司馬睿左右的關鍵地位,艱苦經營,始奠定東晉皇業和琅邪王氏家族在江左的根基,因而有「王與馬,共天下」之語。
  • 「王與馬,共天下」的特殊政治格局是如何產生的?
    田餘慶先生認為,只有東晉才是典型的門閥政治時期,這時,政治模式表現為士族與皇權共治。「王與馬,共天下」是其典型表現,也是東晉王朝南方立足的基礎。那麼這個格局是如何形成的呢?永嘉南渡,晉政權的南移,又與這種格局有著什麼樣的聯繫呢?東晉王朝的建立,也許正是源於該格局下的一次無意之舉。
  • 王與馬共天下,東晉的四大家族(下)
    朝廷大事都由會稽王司馬道子及其子元顯主持。桓玄一開始與殷仲堪、楊佺期聯合,聲稱要討伐司馬道子。狡猾的司馬道子,利誘桓玄和楊佺期,以桓玄為江州刺史,楊佺期為雍州刺史,而殷仲堪就被貶廣州刺史。他隱居到會稽郡的東山,與王羲之、許詢等名士、名僧頻繁交遊。
  • 王與馬共天下,克復中原是空話
    周韙安慰他,帶他去見鎮東將軍府軍政官王導,談論時事,二人和王導告辭後,桓彝對周韙說:「王導算是個人物,有他支持司馬家,守住這半壁江山應該不難,我沒啥可擔心了。」王導 字茂弘這個王導,就是晉元帝司馬睿的首席幕僚,王與馬共天下的那個王導。他出身於魏晉名門琅琊王氏,爺爺是西晉光祿大夫王覽,父親是鎮軍將軍司馬王裁,妥妥的官N代。
  • 王與馬共天下,王導為什麼不支持堂兄王敦起兵讓王氏獨享天下?
    在這次遷徙的隊伍中,有兩個與眾不同的人,一個是琅邪王司馬睿,另外一個是北方世家大族的領袖王導,正是由於他們的到來,改變了中國歷史。他們共同建立的政權,開啟了中國歷史上一個特殊的政治模式——東晉門閥政治。
  • 堪比管仲、諸葛亮,他就是王與馬共天下中的「王」
    王導——王與馬共天下中的「王」王導年輕時期就和司馬睿是好朋友,正是他勸說司馬睿離開亂鬨鬨的中原,找個清靜的地方消災免禍,可以說王導是司馬睿的主心骨。現在司馬睿在江東被人看不起,很難紮根,王導心裡著急,決定自導自演一齣好戲,給當地一些有地位有聲望的人來看。他耐心等了一陣子,等到春天當地人修禊的時候,把這齣戲演了出來。
  • 在紙糊的東晉帝國,皇帝只是傀儡,天下屬於王公貴族
    歷史上,西晉滅亡,東晉出現。八王之亂的出現削弱了西晉的國力,於是當時的胡人看到了機會。他們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東晉王朝的締造者是八王之亂的最終勝利者司馬睿。東晉建立後,出現了"王馬兩家,共天下"的局面,王就是指琅邪王氏。司馬睿能夠登基,與琅琊王的王導和王敦有很大的關係,沒有這兩個人的支持,恐怕司馬睿無法建立東晉王朝。
  • 東晉王敦起兵到底是什麼性質?為何勝利得很快,失敗得也很快?
    司馬睿這麼做,其實是向天下人昭示,東晉的天下也有王導一半。於是,引發出流傳千古的「王與馬,共天下。」二、司馬睿的依靠是門閥世家東晉的「王與馬,共天下」有兩個含義,一個是顯性含義,一個隱性含義。1、顯性含義王與馬共天下的顯性含義,顧名思義是王氏和司馬氏共治天下,而王氏有兩個代表人物:王導和王敦。其實,王與馬共天下真正的意義在於他的隱性含義。
  • 司馬睿是怎樣由西晉的琅琊王成就東晉晉元帝的?他為何憂憤而終?
    司馬睿晉元帝司馬睿(公元276年一323年),字景文,河內郡溫縣(今河南省溫縣)人,生於洛陽縣(今河南省洛陽市),東晉開國皇帝,是西晉晉宣帝司馬懿曾孫,琅琊武王司馬伷之孫,琅琊恭王司馬覲之子,西晉晉武王從子,公元290年
  • 東晉官方為何對王羲之父親王曠的最終下落諱莫如深?
    一、一方鎮將王曠,在西晉末年也是一位能臣。在那場空前的浩劫「八王之亂」時,王曠在丹陽任太守,鎮守一方。他深知朝廷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天下已經大亂,靠什麼也不如靠自己,任內,他不等不靠,積極組織當地民眾整合成民兵,保境安民,頗受民眾愛戴。後來,東海王司馬越在「八王之亂」中勝出,全面掌握了朝政大權。可是,地方上依然是豪強、軍閥混戰,民不聊生。
  • 東晉南北朝的揚州刺史,為何只有皇帝至親才有資格擔任?
    西晉的揚州,管轄範圍和東漢時差不多,那麼西晉為何要把揚州的治所遷到建業呢?很簡單:東漢時,天下一統,江東還沒有割據勢力。而東漢末年,孫氏割據江東近百年,根基深厚。如果揚州治所放在揚州最北部的壽春,這對西晉控制江東的孫氏舊地是很不方便的。西晉定揚州治所於建業,就相當於清朝入關後,把江南省省會放在明朝舊都南京一樣。
  • 琅琊王—從東晉到北魏
    元旦放假去看了南京博物院正在展出的特展「琅琊王—從東晉到北魏」,這個展還挺有意思的,簡單記錄一下。琅琊王是誰呢?
  • 東晉和南朝佔據半壁江山,為何不能統一天下?
    南朝泛指的是士族衣冠南渡後建立的東晉及後續的宋、齊、梁、陳幾個短命王朝,從晉朝滅亡到隋朝一統天下,縱覽整個南朝,地方分裂、各自為政,始終難以整合各方資源
  • 東晉四大家族:王庾桓謝才是執權柄之手,皇帝不過是表面而治罷了
    此後,司馬睿在王導的支持下重新收拾殘局,東晉始建。不過東晉一朝,皇帝並不是實際的掌權人,他只是作為表面天子,垂手而治罷了,真正的話事人,屬於世系門閥集團,其中以東晉四大家族為主,王庾桓謝才是執權柄之手!
  • 司馬睿稱帝後,為何與王導共有天下?
    司馬睿稱帝後,為何與王導共有天下?建興四年(316年),長安陷落,愍帝被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