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四大家族:王庾桓謝才是執權柄之手,皇帝不過是表面而治罷了

2020-12-14 東西南北一壺酒

八王之亂後不久,五胡亂華開始,中國歷史進入一個十分黑暗的時期。原本富庶的北方地區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大量人口開始南遷,史稱「衣冠南渡」。此後,司馬睿在王導的支持下重新收拾殘局,東晉始建。

不過東晉一朝,皇帝並不是實際的掌權人,他只是作為表面天子,垂手而治罷了,真正的話事人,屬於世系門閥集團,其中以東晉四大家族為主,王庾桓謝才是執權柄之手!

一、門閥士族簡史

說起門閥政治,課本上的記載普遍都是萌生於東漢,發展於三國,初步形成於西晉時期,東晉時期達到頂峰並消亡。實際上,門閥政治的誕生可以追溯到更久遠的軍事民主制,這裡暫且不表。

我們都知道,東漢的建立者是劉秀,但是劉秀的統治基礎就是世家大族的支持。曾經因為度田事件世家大族還造反了一次,劉秀最終還不是只能不了了之,只能聽之任之。

而後的漢末三國,看看紛起的英雄,哪一個不是從祖輩上就有根基積累的?曹家本身就算門閥士族,遑論孫氏。就算是那織席販履的劉備,也可算是堂堂高門。

西晉脫胎於曹魏,而司馬氏得國不正,也是靠著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才勉力維持。

到了東晉,堂堂的皇帝不過是幾個世家大族中被推到前方的代言人罷了。

不過事物總是盛極而衰,到了南北朝時期,寒人興起,不僅掌管機要,而且擔任典籤要職。高臺門閥開始腐朽落敗,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最終只能擔任位高權輕的門面,逐漸衰落下去。

二、王庾桓謝是何許人也

王庾桓謝,被稱作東晉四大世家,知名度還是比較高的。我們熟知的王導、王敦,謝安、謝玄,桓溫、庾亮可都是四大家族之人。其對政局的影響力相比民國時期的四大家族,可謂是更甚、更大。

琅琊王氏,可謂是十分出名,不僅祖上是赫赫戰將王翦,後世更是做到「王與馬,共天下」。王導主政在內,王敦領兵在外,兒女世代與皇室通婚,根基之深厚,可以說前所未有。

而且琅琊王氏能武亦能文,文化上更是出了王羲之、王獻之這兩位千古人物!

陳郡謝氏,與琅琊王氏並稱。相比王氏的光輝歷史,謝氏顯得單薄了許多。不過歷史不夠厚重,壓不住人家發展快速!

謝安、謝玄,對於東晉的存亡可謂意義重大,淝水之戰的勝利更是直接奠定了謝氏的柱石地位。

謝家同樣是文武雙全,謝靈運、謝道韞都十分出名。《世說新語》的《詠雪》還介紹到了幾人。

譙郡桓氏,最出名的就是桓溫,曾經數次組織北伐,不過最後都未成功。桓氏野心一直很大,整天想到最多的就是踢開司馬氏,自己做皇帝。「不能流芳後世就要遺臭萬年」這句名言就是桓溫所說。雖然桓溫最終沒反叛,他兒子桓玄還是造反當了皇帝。

潁川庾氏,雖然也是名門望族,但是知名度遠遠比不上前面三個。畢竟不管是庾亮還是庾冰,活得時間是真的不夠長,四五十歲就去世,這給權力傳承造成了很大的不利。而且庾氏主張北伐,因此北伐失敗後迅速衰落。

三、司馬氏最終被滅族

東晉的皇帝大多都是庸碌之輩,而且實際權力操持在下面的世家大族手中,所以手中幾無權柄。

東晉末年又開始內亂,桓玄篡位自立,而後劉裕崛起後最獨掌大權,並於419年滅族東晉司馬氏。

篡位之司馬,終於也讓他人篡位!真可謂是報應不爽!

相關焦點

  • 東晉四大家族強到何種地步?能左右皇帝命運,但最終也難逃衰敗
    在我國歷史上,像賈家這樣的家族並不算強大,東晉時期有四個大家族才是史上最有名的,這四個家族分別是王氏家族、謝氏家族、桓氏家族和庾氏家族,那麼,這四大家族到底強大到什麼程度呢?王敦叛亂時,王氏家族並沒有參與其中,再加上王氏家族有擁戴之功,所以,司馬紹並沒有過度追究王氏家族。從東晉到晚清期間,王氏家族總共出了九十多位宰相和六百多位有名望的文人,大家所熟知的王羲之正是其中之一。
  • 王與馬共天下,東晉的四大家族(下)
    夏天真的不好過,今年夏天的天氣更是反常的讓人難受……湯圓在酷熱中努力的更文,希望大家給個面子……我們昨天八了東晉四大家族中的王家和庾家。今天就來看看剩下的兩大家族吧。桓氏一族發跡於桓溫的父親桓彝,桓彝是譙郡龍亢人。晉元帝司馬睿時被封為安東將軍。在王敦之亂和蘇峻之亂時,都曾出兵平叛。
  • 王與馬共天下
    「王」,指的是山東琅琊王氏家族,舊時王謝堂前燕,也是這個王。代表人物有丞相王導、大將軍王敦,以及王羲之、王獻之等,都是王家人。「馬」,說的是晉琅琊王司馬睿,衣冠南渡以後,建立東晉,諡號元皇帝,廟號中宗。這裡的「馬」也可以理解為東晉皇室。
  • 桓玄之亂:桓氏家族的興起與東晉歷史的新節點
    桓玄之亂結束了,同時標誌著桓氏家族的沒落。這一年距離東晉滅亡還差16年,東晉這座百年大廈,已經經歷了無數風雨下一站等待他的,也只有劉裕回頭看看桓玄之亂桓玄是用什麼方式,一步步搞亂東晉的?桓玄消滅了殷仲堪與楊佺期之後,原本互相依託對付東晉司馬氏的三人變成了桓玄一人獨霸荊楚之地。
  • 韜晦顧問第24篇:東晉家族門閥政治
    「司馬氏家族」以其「陰謀詭計」著稱。先是大將軍晉宣王司馬懿用「裝病」的「韜晦之術」保住自己,然後在「高平陵政變」中一鳴驚人地對「曹魏皇室」進行誅殺的「大清洗」。其次子大將軍晉文王司馬昭即位後,繼續「挾天子以令諸侯」地子承父業,妄圖野心篡帝。在借刀殺死其父曾立的高貴鄉公傀儡魏皇帝曹髦而留下千古惡評後,便開始獨攬大權、獨裁統治。
  • 東晉權臣之死:不能流芳百世,就遺臭萬年
    這是誇王敦能幹,不是說人家可愛。他還擅行廢立,擁立新皇帝後大肆罷免、誅殺與自己有過節的士族,整天想著讓皇帝禪讓於己,卻遭到其他士族阻撓,還沒等到加受九錫(當時皇帝賜給大臣的最高禮遇,也是權臣篡位的象徵),自己就病死了。東
  • 為何東晉被稱為「王與馬,共天下」?
    對於大量北來人物,王導勸司馬睿收其賢人君子,與之圖事,面對南方門閥世族,司馬睿初到建康,南方門閥們一時不知所措,也是王氏兄弟網羅南方世族,站在了司馬睿身邊,這樣才促成了北來世族與吳地門閥聯合建立了東晉。
  • 東晉南北朝的揚州刺史,為何只有皇帝至親才有資格擔任?
    三國魏蜀吳鼎立,東吳佔據東漢揚州的絕大分部,治所放在國都建業(江蘇南京)。而曹魏和西晉(未滅吳前)只佔揚州的江北部分,治所依然放在壽春。公元280年,西晉滅吳,揚州合二為一。揚州治所遷離壽春,放在東吳舊都建業。西晉的揚州,管轄範圍和東漢時差不多,那麼西晉為何要把揚州的治所遷到建業呢?很簡單:東漢時,天下一統,江東還沒有割據勢力。
  • 在紙糊的東晉帝國,皇帝只是傀儡,天下屬於王公貴族
    西晉建立後,除了司馬炎,其餘的皇帝,都昏庸無能。司馬炎選了一個傻兒子繼位,導致了八王之亂。歷史上八王之亂出現後,直接導致了五胡朝花的出現。由此,中原地區進入了大分裂時期。歷史上,西晉滅亡,東晉出現。八王之亂的出現削弱了西晉的國力,於是當時的胡人看到了機會。他們紛紛建立自己的政權。
  • 以書法名揚千古的東晉太宰,一起了解王獻之不平凡的一生
    不過,在公元4世紀左右的東晉時代,在「王與馬,共天下」的國家背景下,琅琊王氏稱得上數一數二的大家族,其中既包含著像王導這樣的第一宰相,也包含著像王羲之這樣的大書法家。而我們今天要講的主角,正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王獻之。那麼,他的一生究竟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故事呢?敬請關注,傳奇人物群臣篇第一期,既是駙馬又是國丈的第二書法家。
  • 中國最強家族!比皇帝還「拽「?
    琅琊王氏,是一個宰相輩出的家族,也是一個橫跨漢代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世家,稱得上是中國的第一豪族。在東晉時期,琅琊王氏家族代表人物王導、王敦,可謂稱得上是整個朝代興盛與衰亡的代表。東晉初年,王導主政中央,王敦則坐鎮武昌,手握重兵,兩人一文一武,內外相連,東晉大權被牢牢控制於琅琊王氏之手。
  • 表面上花心,實際上專一、深情的三個星座,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千百年來一直讓人傳誦,成了生死不渝的愛情的代名詞。每個人對愛情的定義莫非如此,「無論生死離合,我們都要在一起,這是我們的約定」。當然這是愛情最美好的樣子,並不是所有人的愛情都能這樣,在愛情中有一些人對愛情的忠誠度不是夠高,總是三心二意,但有一部分人,表面上花心,其實內心很深情,只是沒表現出來罷了。在十二星座屬性中有三個星座的狀態就是這樣,表面上花心,實際上專一、深情,是拿三個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 海外郗氏看過來:東晉的四大名門望族之一郗家
    「舊時王謝堂前燕,如今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個著名的詩句就是中國歷史上門閥制度最盛之時東晉,王、謝兩家是最有名的名門貴族,過去普通百姓家是沒有能力擁有王
  • 氏族、宗族、家族三者之間的區別
    王湛之孫王坦之在反對桓溫篡位、維護東晉王朝統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為尚書令,與兒子王國寶等,威震朝內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兒是東晉哀帝的皇后,孫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這一門兩皇后將太原王氏的權勢強化到了炙手可熱的地步。大將軍王恭,尚書僕射王愉也是這一家人。王愉之孫王慧龍北奔北魏,開創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業。
  • 王與馬共天下,東晉的四大家族(上)
    就在北方五胡亂華的時候,南方仍以另外一種形勢延續著……傻皇帝司馬衷時期,「八王之亂」幾乎將當朝幾個有能力有地位的王爺都牽扯進來。人微言輕,沒什麼野心的司馬睿攜家眷來到山東琅琊一帶,在這裡他結識了王氏家族。後來東海王司馬越打敗了成都王司馬穎和河間王司馬顒,將晉惠帝迎還洛陽,開始專政。
  • 號稱不能做皇帝的「張姓」,在西北做了兩代涼王,疆域堪比東晉!
    玉皇大帝是天地間最尊貴的神,被張姓的的張友人做了,為了給其他姓氏多留一些機會,張友人規定:從此人間的皇帝張姓的人不能做。這個故事當然是後人編造的,《封神演義》本來就是一本怪力亂神之書,而且還吸收了大量的印度素材,它的說法當然不可信。不過中國自秦始皇以來,真的還很少有張姓做皇帝的。
  • 東晉孝武帝成功加強皇權的深層次原因及對東晉後期政局的深遠影響
    西晉晉惠帝時期,由於晉惠帝大權旁落於皇后賈南風,引發「八王之亂」,西晉政權搖搖欲墜,進而誘使匈奴、羌等少數民族南下,史稱「永嘉之亂」。經此一亂,西晉司馬氏宗室基本團滅、元氣大傷,實力微弱的琅琊王司馬睿在以琅琊王氏為首的北方士族的擁戴下渡江,在建康稱帝。由於士族實力強勁,皇權旁落,民間甚至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 史上最牛家族:父親敢殺皇族,2個兒子廢殺皇帝,孫子當了皇帝
    史上最牛家族:父親敢殺皇族,2個兒子廢殺皇帝,孫子當了皇帝公元前221年,秦嬴政統一了天下,從此以"皇帝"自居。也自打那兒以後,中國在2000多年的時間裡都公認皇帝是最尊貴的統治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就是這個道理。
  • 《紅樓夢》四大家族內部也有紛爭,王家野心最大,史家成最後贏家
    賈史王薛四大家族是《紅樓夢》中利益集團。這四家最初是兩個公爵,一個侯爵,一個伯爵,一個皇帝近侍。在軍、政、法和商等全方面利益結合互補。「護官符」說他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不過,四大家族看似鐵板一塊,實則經過六七十年三代人的發展,內部已經產生了變化。
  • 琅琊:臨沂歷史上最好聽的名字,前後叫了千餘年,三國孫權之子孫休、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都做過琅琊王!
    (公元80年,琅琊國都由莒縣遷至開陽,臨沂稱琅琊自此開始)東漢光武帝劉秀封其子劉京為琅琊王,建立琅琊國,都城莒縣。三國時期,東吳復建琅琊國,封孫權之子孫休為琅琊王。西晉時期,晉武帝司馬炎復設琅琊國,國都臨沂,封司馬懿第九子司馬倫為琅琊王。後改封司馬伷為琅琊王,以後又傳司馬覲、司馬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