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是原始社會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基本單位。氏族大約產生於舊石器時代晚期,其主要特徵是:靠血緣紐帶維繫;生產資料歸氏族公有,成員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產品;公共事務由選舉出的氏族長管理,重大問題(血親復仇、收容養子等)由氏族成員會議決定。在共同經濟生活的基礎上,形成氏族共同的語言、習慣和原始的宗教信仰。幾個氏族可以聯合為部落;氏族人口繁殖後,可以分化為多個氏族;氏族人口銳減後,也可能併入、依附其他氏族。
在氏族中,婚姻有一定的規定。早期是氏族內婚配,但禁止長輩與晚輩通婚,也排斥兄弟姐妹之間的婚配,甚至禁止與母方最遠的旁系親屬婚配;後期則是氏族間聯姻,也可能有搶親。氏族成員的地位平等,集體勞動,平均分配,財產共享。公共事務由氏族首領管理,重大事務由氏族成員組成的氏族會議決定。
氏族經歷母權制和父權制兩個發展階段。母權制是原始社會低下的生產力和早期群婚制的必然產物。在這種制度下,人們無法確定孩子的父親,只知道孩子的母親;婦女經營農業,管理家務,在經濟生活中起著主導的作用,她們在氏族中居於支配地位,世系按母系計算,財物歸母系血緣親族繼承。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和群婚制向對偶婚制的過渡,男子在經濟生活中處於支配地位,人們可以確切知道孩子的父親,世系改按父系計算,財物改由父系血緣親族繼承,男子成為維繫氏族的中心,母權制遂被父權制所代替。
宗族,指同宗同族的人。「族」,指父系單系親屬集團,即以一成年男姓為中心(稱「宗子」或「族長」),按照父子相承的繼嗣原則上溯下延,這是宗族的主線。主線旁有若干支線,支線排列的次序根據與主線之間的血緣關係的遠近而決定。族內有家,因此族又是家庭的聯合體。家之父受制於族之宗子,即所謂「父,至尊也」,「大宗,尊之統也」。宗族是一單繫結構,其世系是按男姓而非由男女兩姓共同排列的。一個宗族通常表現為一個姓氏,如春秋時期晉國六卿中的趙氏、韓氏、魏氏、智氏、範氏、中行氏六家。
文明社會伊始,面對嚴酷的自然及社會的生存鬥爭,家族只能以較小的規模存在,有獨立生存能力的子、孫逐漸脫離父族另立宗族。春秋戰國以後,一個宗族所包含的人口往往可達幾千;魏、晉、隋、唐時,個別豪門大姓甚至有上萬人。
中國姓氏宗族中,有這樣的特例,就是異姓同宗不同祖,合姓同宗不同祖,同姓認承同宗不同祖,比如:
異姓同宗不同祖
異姓同宗不同祖。賴、羅,傅皆為黃帝子孫,原均聚居於河南地帶,各因有功於國,封地賜爵,後世子孫為體念先世創造之不易,遂以封號為姓。然盛久必衰,勢所必然,迨楚靈王崛起,先滅賴、繼滅羅,後並傅、三姓受封土地自此消滅,惟自封地開姓以來,以迄被滅、為時已久,彼此姻親關係,比比皆是。當賴被滅時,楚為恐賴人圖謀復國,殺戮至慘。雖主國政之人赴湖續建流亡政府,但國家之成立,必須具有土地、人民、主權三要素,始能存在,賴氏復國之圖,處此環境,實心有餘,而力不足,日久遂告消滅。當楚靈王大肄殘殺之時,因賴氏聚族而屠,相傳已久,家室繫纍,無法隨同遷移者甚多,為逃避殺戮,改依羅傅二姓者極另。其後羅國被滅,楚國殺戮如故,亦甚多改姓依附於賴、傅,傅氏被並、亦仍如此。迨局勢底定,楚國雖停止殺戮,然已歷時數代,子孫眾多,混淆不清,均未再複姓,因是三姓遂相議不通遁姻,以表示同氣連枝之意,是我賴、羅、傅自來即具有皿統關係,於此可見一斑。賴羅傅三姓在中國民族歷史上各有其悠久之歷史,故平日相見,均以「親堂」互稱,即可知三姓數千年來,即具有血統關係,與三國時劉關張之因一時情感結合,而為異姓結義金蘭,截然不同。
合姓同宗不同祖
合姓同宗不同祖。比如「劉傅氏」,即當初傅氏一支遠遷他鄉時,同遷徙的鄉親中,有劉姓人家。當途中傅氏家長因病故去後,傅氏孤兒寡母幾乎無法趕路,也不能中途落腳定居,這時,善良的劉姓人家就承擔起他們的命運。傅氏接宗子還沒有成人,母親也故去了,於是劉姓人家就視其為己出,培養成人。為了這份恩情,傅氏接宗子,將傅劉合姓,並讓後代傳承至今。
同姓同宗不同祖
同姓認承同宗不同祖。這種情況最多,就是本地已經有同姓人家,卻不知自家根源,後遷徙來的同姓卻有家譜可溯源,兩族關係和睦,本地同姓便認承後來同姓為同宗,也有的認承為同祖。
宗族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稱為祠堂(宗祠);
記錄宗族歷史的主要資料為族譜(家譜);
宗族之間由於矛盾引發的衝突,稱為宗族衝突(宗族械鬥);
宗族居住群落具有防禦功能。福建民居土樓即為典型的家族聚居建築,一座土樓可以居住數十戶到上百戶家族成員。
中國大陸地區在1960年代以前的經濟欠發達時代,農村地區的村落,多為一個姓氏為主集中居住,大的宗族居住地形成村莊或集鎮,很多地名源自宗族聚落,如北方地區的王家莊、趙家莊、李家莊,南方的張村(張家村)、王村(王家村)等等類似地名,均已宗族姓氏形成的地名,大陸1980年代拍攝的電影芙蓉鎮即在湘西永順縣王村鎮拍攝的。2000年代,遠離中心城市的農村地區、山區,仍舊存在以宗族聚居為主的村落。
家族,是指具有血緣關係的人組成一個社會群體,通常有幾代人。語出《管子·小匡》:「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連以事,相及以祿。」是同一個男性祖先的後代世代聚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社會組織。如王氏家族、姚氏家族、李氏家族、劉氏家族、趙氏家族、陳氏家族、沈氏家族、胡氏家族。
史上最著名的十二大家族
一、隴西李氏
中國歷史上,哪個家族是最輝煌的家族?南宋鄭樵編《李氏源流》時,"言李者稱隴西"。
隴西李氏,是李姓中最顯要的一支。古時隴西亦稱隴右,泛指隴山以西今甘肅省西部地區(隴山,即六盤山,六盤山以西稱為隴西,以東為隴東)。秦漢時期設置隴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隴西李氏源自於顓頊孫皋陶之後,世為理官,到了周朝時文化名人老子李耳是孔子的老師。其後是秦國的司徒李曇長子隴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瑤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孫李信為大將軍,封隴西侯。其子孫"飛將軍"李廣是漢朝時的重要人物。
魏晉時期,隴西李氏在亂世中興起,西涼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國主。南北朝時隴西李氏高官累世不斷,門第高華,與趙郡李、清河崔、博陵崔、範陽盧、滎陽鄭、太原王並為中原五大高門士族,到了唐高宗時頒布法令禁止這五姓七家自行婚娶。隴西李氏到唐朝時連續出了10位宰相。隴西李氏一支李淵滅隋,建立唐朝,開創了一個文化興盛的偉大時代。
後世李氏多自稱出自隴西,有許多只是附會。
二、趙郡李氏
趙郡李氏是李姓第二大分支,其影響僅次於隴西李,在唐朝以前聲望高於隴西李氏。
趙郡李氏,開基始祖為秦太傅李璣的次子李牧,李璣是隴西李氏始祖李崇的四弟。李牧是戰國時名將,為趙國丞相,封武安君,始居趙郡柏人(今邢臺隆堯),是東漢以來山東望族,歷經魏晉南北朝,南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趙郡李氏史載人物尤多,各盛家風,世言高華,在唐朝有17人出任宰相,為第一等的高門大族。
三、弘農楊氏
弘農楊氏,弘農郡西漢元鼎四年置,轄河南黃河以南、宜陽以西的洛、伊、淅川,陝西洛水、社川河上遊、丹江流域。楊氏是楊姓郡望,西漢丞相楊敞,玄孫楊震官太尉,號稱"關西孔子",子秉、孫賜、重孫彪,"四世三公"。楊震子楊奉後代世居高官。從"西晉三楊"到北魏楊播兄弟,無不顯赫。
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大統一的朝代,隋朝的建立,使得這個家族更是成為天下望族之首。除隋朝皇室外,越國公楊素,其子楊玄感等,也是這一個家族的著名人物。
即使隋朝滅亡後,唐朝的"李武韋楊"四姓聯姻政治集團中的楊姓"十一宰相"世家、唐太宗楊妃、武則天之母楊氏、唐玄宗楊皇后、楊貴妃,及眾多的楊氏駙馬等,處處昭顯著這個關西第一望族的無限輝煌。而宋代滿門忠烈的楊家將,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農楊氏文武雙全,不但武的厲害,文的也湧現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楊修、楊炯、楊凝式、楊時、楊萬裡。
四、太原王氏
太原王氏起源於山西的太原,從魏晉到唐朝都非常顯赫,與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等七族並列為五姓七族高門。太原王氏是王姓的肇興之郡、望出之郡,最早登上一流門閥士族的地位。
太原王氏,始自東漢王柔、王澤兄弟。三國時有司空王昶,西晉時期,太原王氏開始成為聲名顯赫的大家族,全家族先後有12人在朝中任要職,其中有3人位至「三公」,著名的有司徒王渾。西晉覆亡後,王湛一支隨司馬氏南遷,從而獲得了在東晉重新興盛的機會。王湛之孫王坦之在反對桓溫篡位、維護東晉王朝統治中立了大功,被任命為尚書令,與兒子王國寶等,威震朝內外。他叔伯兄弟王蒙的女兒是東晉哀帝的皇后,孫女又成了孝武帝的皇后,這一門兩皇后將太原王氏的權勢強化到了炙手可熱的地步。大將軍王恭,尚書僕射王愉也是這一家人。
王愉之孫王慧龍北奔北魏,開創北朝隋唐太原王氏之基業。其後北魏鎮東將軍王瓊,有四子:遵業、廣業、延業、季和,號「四房王氏」,正式成為「四大家族之一」。
入唐後,太原王氏更加顯赫,誕生了著名詩人王瀚、王維、王昌齡、王之渙,以及橫掃印度的傳奇將領王玄謨這樣的赫赫人物。
五、琅琊王氏
琅琊王氏,東晉、南朝頂級門閥士族,四大盛門"王謝袁蕭"之首。開基於兩漢,鼎盛於魏晉,南朝以後走向衰弱。
琅琊郡為秦朝時為三十六郡之一。漢襲秦制,琅琊王氏家族世代居住於琅琊臨沂,西晉末年永嘉之亂,王氏衣冠南渡、舉族遷居會稽,世稱"會稽王謝兩風流"。南渡之後,因對故鄉思念的一直都以北土地名為稱呼,東晉元帝時,僑置南琅琊郡。
琅琊王氏名人輩出,傑出人物眾多,最興盛時,朝廷百分之七十的官員是王家或與王家有關的人。琅琊王氏在魏晉南北朝幾百年間,出了當時中國最多的宰相與皇后,任何家族都遠比不上。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是琅琊王氏、陳郡謝氏在六朝時期兩大家族的並稱,又是簡稱。其代表指王導和謝安。王導與其兄王敦是東晉王朝的實際創建者,可以說他們締造了東晉王朝,67年之後是謝安與侄子謝玄在淝水之戰中挽救了東晉王朝。王謝對東晉的貢獻非常之大。兩個家族淵源深厚,例如謝安曾習書法於王羲之,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又娶了謝安的侄女為妻,就是中國歷史上的大才女謝道韞。東晉時期的大族不止王謝兩家,有譙國桓氏、潁川庾氏,南朝時期有陳郡袁氏、蘭陵蕭氏,後人皆簡稱:「王謝庾桓」、「王謝袁蕭」,王謝庾桓袁蕭幾家其實都有淵源都有關係,就而言東晉肯定不止這幾家。確都沒有「王謝」知名,估計是因為唐朝詩人劉禹錫的一首《烏衣巷》使得「王謝」千古流傳吧。
六、陳郡謝氏
陳郡謝氏起家於魏晉時期,在著名的"淝水之戰"中,以謝安為首的謝氏家族為東晉大勝立下至偉的貢獻,奠定了陳郡謝氏為東晉以及南朝的當軸士族。陳郡謝氏還出了許多於文學貢獻與藝術才能的傑出人物。由宋至梁,一直為士族領袖,與琅琊王氏並稱"王謝"。
陳郡謝氏在保衛東晉朝是有至偉的貢獻的,著名的"淝水之戰"以東晉大勝而終結,此戰在後方指揮的謝安,在前方領兵作戰的是謝石、謝玄、謝琰,謝氏一門多出功臣,此後一直為東晉以及南朝的當軸士族。
陳郡謝氏之文學貢獻與藝術才能的傑出人物:謝鯤 謝尚 謝奕 謝安 謝萬 謝道韞 謝混 謝靈運 謝惠連 謝朓 謝莊等,優秀軍事人才有:謝石 謝玄 謝琰 謝晦等。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如林,能與琅琊王氏比肩並稱的只有陳郡謝氏。門閥士族最為鼎盛之際是:"王謝"並稱的年代,"山陰道上桂花初,王謝風流滿晉書。"
七、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在春秋時乃齊國公卿之一,至西漢時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縣和山東武城縣、高唐縣),東漢以後成為山東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門下。南北朝時講究士族門第,在北方後魏把崔氏被列為一等大姓王崔盧李鄭。至唐代開國有五姓七望之說崔氏仍立其中。
清河崔氏後長仕北朝,其中崔浩歷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官至司徒,參與軍國大計,對促進北魏統一北方起了積極作用。後人稱頌為「南北朝第一流軍事謀略家」。
唐代崔氏仍然顯赫,有23人做過宰相。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為博陵崔氏,也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到了後唐時期,崔氏的勢力繼續衰落。特別是在黃巢大起義的打擊下,清河崔氏與其他士族的大族勢力基本上消亡了。
八、滎陽鄭氏
滎陽鄭氏起自西漢大司農鄭當時,鄭興、鄭眾父子是東漢名儒,鄭渾歷任魏郡、上黨太守是曹魏名臣,鄭泰是揚州刺史漢末名臣,鄭衝西晉太傅開國元勳,鄭袤是密陵候西晉初名臣。鄭袤子孫四世都是西晉重臣。鄭渾八世孫鄭羲是北魏中書令,鄭羲子道昭為兗州刺史號北方書聖。鄭羲兄弟六人都為北魏重臣。鄭儼官至中書令等十多職,名震天下。鄭渾十一世孫鄭孝穆為北周中書令,鄭偉為北周襄城郡公、龍驤大將軍、江陵防主。鄭孝穆子鄭譯為北周內史上大夫,助楊堅建立隋朝,被封為沛國公、祁州刺史。鄭譯子鄭元壽歷仕隋、唐兩朝,官拜鴻臚卿。鄭元壽堂兄鄭善果,歷任隋唐兩朝的兵部、戶部、工部尚書,卒於江州刺史之職。在唐朝,滎陽鄭氏有十一人為宰相,其餘節度使、將軍、司馬、參軍多的無法細查。後因科舉制的實行,影響逐漸衰落,但仍為天下鄭氏中最為顯赫的一支 。
九、範陽盧氏
範陽盧氏出自姜姓,齊國後裔,因封地盧邑而受姓盧氏,秦有博士盧敖,子孫遷居至涿水(今涿州)一帶之後,定居涿地,以範陽為郡望,後世遂稱範陽人。始祖盧植以儒學顯名東漢,肇其基業,三國盧毓位至曹魏司空,其後盧欽、盧珽、盧志、盧諶累居高官,至北魏太武帝時盧玄「首應旌命」,入局朝廷,盧氏成為北方一流高門。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盧李鄭](這五姓只指北方,不指全國),經西魏到北周,再由隋而唐,經唐代已衰,至五代基本消亡。
北魏分裂後,戰亂頻仍,政局動蕩,範陽盧氏受到打擊,官位不顯,部分成員入仕北齊、北周。唐初,李唐政權打擊山東士族,範陽盧氏暫時沉寂,直至唐代中期復又崛起,不僅狀元、進士、帝師,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傑」之盧照鄰, 「大曆十才子」之盧編等等。自漢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記載的盧氏歷史名人達840多人,範陽盧氏,賢良輩出,勳業燦爛,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寫下:「自古幽燕無雙地,天下範陽第一州」的詩句。範陽望族已成為幾百年來盧氏家族的榮耀,因而盧氏家乖亦冠以「範陽堂」的稱號。
十、太原溫氏
溫氏之先出自姬姓。西周唐叔名虞,字子於,周成王之弟。周公滅唐(今山西翼城西),把唐地封給他。其子燮繼位,因南有晉水,改國號晉。之後晉公族受封於河內之溫(今河南溫縣),因以為氏。晉大夫郤至食採於溫,號溫季亦以為氏。西漢功臣溫疥封煢侯,疥孫何始居太原成為望族,後裔遂以太原為郡號。
十一、沛縣劉氏
沛縣劉氏是中國歷史上最顯赫的皇族,先後有西漢皇族、東漢皇族、蜀漢皇族、劉宋皇族。
唐朝著名大詩人劉禹錫雖然是離沛縣很近的彭城人,但是實際上,其六世祖劉亮,卻是隨北魏孝文帝改革遷來洛陽的,也就是說,他是匈奴劉淵的後代,並非沛縣劉氏。這就是劉氏另一大支——彭城劉氏的來源。
其實到了現在,沛縣劉氏早已沒落。如今的劉氏,第一大乃是彭城劉氏。
十二、蘭陵蕭氏
「兩朝天子,九蕭宰相」。中國歷史上接連兩個朝代,居然都是這一個家族所建立! 南朝時期蕭氏一門共出三十多位宰相: 蕭思活、蕭緬、蕭嶷、蕭嵩、蕭曄、蕭子良、蕭鏘、蕭鑠、蕭子懋、蕭子明、蕭鈞、蕭鉉、蕭昭粲、蕭坦之、蕭惠休、蕭遙光、蕭穎胄、蕭秀、蕭憺、蕭宏、蕭樽、蕭偉、蕭綸、蕭淵藻、蕭會理、蕭恪、蕭業、蕭範、蕭寶義、蕭寶源、蕭欣,蕭摩柯、蕭瑀,再加上兩朝[南齊,南梁(西梁)]二十一位天子,與王、謝、袁並稱為四大僑望,即南朝四大望族:琅琊王氏、陳郡謝氏、陳郡袁氏、蘭陵蕭氏,並稱「王謝袁蕭」。
西梁滅亡後,因蕭皇后之故,蘭陵蕭氏成為隋朝外戚,滿門顯著。 在唐朝,蕭巋一支更是有九人入相,即所謂的「一葉九相」。另蕭懿一支有兩人為相。故有人贊蘭陵蕭氏:「名德相望,與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也」。
文人中最突出的是昭明太子蕭統,他為後世留下了著名的《昭明文選》。
家族成員名片 尋祖尋親尋輩
家族姓氏起源 尋找家族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