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三件大事:族譜、宗祠和祭祖

2021-03-01 北京九親文化

族譜,也叫家譜、宗譜、家乘、譜牒,是中國古代宗法社會中記載家族或宗族家世淵源、傳承世系和宗族事跡的典章文獻。簡而言之,即家族或宗族的史書。

家譜作為載錄家族、宗族事跡的史書,由來已久。據考古發現和歷史考證,早在殷商時期就有刻在獸骨和龜甲上的商王世系,即「甲骨家譜」,現存最早的文學家譜是由後人輯錄的《世本》一書,載錄了傳說中炎黃世系和五帝譜系,是太史公司馬遷撰修「五帝平紀」和各個世家的重要依據。宋代以後,私家修譜之風日漸盛行,並形成了一整套體例完備、格式規範、內涵豐富的譜學體系,家譜體例至此基本定型。其中影響最大、為後人所推崇的是歐陽修、蘇東坡分別創立的「歐、蘇體例」。

歐、蘇譜例,重在圖表之創新,都是五世則遷的小宗譜法,每圖只譜五世,五世以後,格盡另起。在形式上,歐體是左右橫的,每圖五欄;蘇體是上下直行的,每圖只到五世。

歐、蘇譜例由譜序、譜例、世系圖、世系錄、先世考辨等五項內容構成,記述原則是:只書男與嫡妻,不書生女、不書繼娶、不書妾。

元、明、清三代家譜體例沿著歐、蘇譜例發展,記事範圍進一步擴大,增加了譜論、像讚、族規、家訓、恩蔭錄、五服圖、字輩排行、人物傳記、文約契據、藝文著述等多項內容,成了名副其實的家族歷史,有些族譜開始記載女兒的名字,特別是女婿若是有功名的名門望族,其名字載入嶽家族譜也可增光添彩。繼室、側室也可入譜,尤其部分小妾也因生有兒子,「母以子貴」,特許入譜。入繼子嗣和入贅女婿,也有的允許入譜,但要記注分明,加以區別。如同姓入繼,仍用紅線連結世系,異姓入繼則用黑線。有的宗譜仍堅持不許「異姓亂宗」,不予記載,或在宗譜之末附加一卷,專載螟蛉之子及其後裔。

明清之際譜學的發展,不僅突破了歐、蘇體例,而且出現了房譜(支譜)、族譜、統譜及異姓聯譜等多種形形色色的譜牒。其中房譜為族譜之支譜,專記某房某支譜系。統譜(通譜)為統宗世譜,把分布於各地的同族各宗支匯總、統貫於一譜,幾乎是某一姓氏的歷史淵源、遷徙分布及繁衍變遷的歷史總匯。如明代張憲、張陽輝主修的《張世統宗世譜》,從黃帝時賜姓記起,直到明嘉靖年間,時期跨度達數千年之久。含括了全國張姓各個支派117派。

由於家譜具有維繫血親、載錄家史、規範倫理等特殊的社會功能,各個宗族對於家譜的創修極為重視。每隔三十、四十年都要重修、續修一次。

家譜的纂修是宗族的大事,不僅要有嚴密的組織機構,嚴格的工作程序,也要一定的人力、財力為基礎。

首先,要組建以族長為首的家譜編委會(俗稱開設譜局),由主修(由族長擔任)、倡修、編修、監修、協修、校閱等組成,編委會人數多少主要看宗族大小、門派多少而定。

其次,籌措修譜經費。一般由族田、祭田和其它族產的收入來支出,以及族中有錢人的捐助。此外每個入譜的男丁都須交納一份譜銀。

再次,將擬定的譜例,分發各個支房,要求族眾主動提供相關資料,尤其是族眾散居於眾多州縣的大族,各房支都要責成專人限期登錄、收集相關資料。

最後,譜書修成後,要舉行隆重的祭譜、拜譜儀式,族眾濟集祠堂,祭告祖先。先將譜本一套存放祠堂,然後由族長按房、支發譜,每房(支)一套,並編列序號,登錄在案。每年元旦、清明或春、秋兩季祭祖時,要求藏譜之家攜帶譜本,入祠堂查驗,謂之「會譜」。如保存不善或有遺失篡改會受到嚴厲懲罰。

在門第等級觀念盛行的宗法社會中,族譜是血緣傳承世系的重要憑藉,也即家族或家庭檔案。一些源起於貧賤之家的宗族在暴發後,往往要攀附名門,冒認祖先,以顯示其高貴血統、祖宗的蔭德。因此名門望族都強調秘藏族譜,嚴禁示人,以免同姓異宗族攀附冒認。故而有「黃金猶可借,家譜不可借」的古訓,使家譜成為秘不示人的傳家之寶。

宗祠,也稱祠堂、宗廟、家廟,是宗族祭祀祖先的地方,被視為血緣崇拜的聖殿。人類對祖先的崇拜由來已久,早在氏族社會已經盛行。宗廟是宗族血脈所系,也是宗族盛衰的標誌。興旺的家族,四時祭享、香火不斷,衰敗的宗族,則宗廟殘頹,香火斷絕。尤其是帝王的宗廟(也稱太廟),不僅是宗族的象徵,也是國家政權的象徵,「宗廟社稷」的存毀往往成為一個朝代、政權興亡更替的代名詞。

民間的祠堂,是西漢時才發達起來。秦漢時,往往在帝王陵墓所在之地建立祠堂,以便祭祀,故也稱為「享堂」,因所用建築材料多為石塊,也稱「石室」。民間也有仿效,魏晉以後,民間祠堂的發展相對緩慢。至宋代,由於理學盛行,儒家「三綱五常」倫理道德觀念得到加強,「孝為百行之首」。所以朱熹在《家禮》中規定:「君子將營宮室,先立祠堂於正寢之東。」而且,「或有水盜,則先救祠堂,遷神主遺書,次及祭品,後及家財」。祠堂被視為高於一切,為家族命運之所系,具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地位。因此,名宦巨賈,豪門望族,均建祠堂,以顯其本,以祭其祖。宗法、血緣觀念得以由此強化。

明清時代,宗族制度處於成熟發展階段,祖先祭祀作為家族的重要活動,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祠堂成為家族具有凝聚力的象徵。所以在族規、家訓中,立祠堂、重祭祀佔有相當突出的位置。祠堂的營建成為全體族人共同的主導意識。尤其是明代後期至清代,在人文發達的江南地區,祠堂的建築十分普遍。像江西省在乾隆年間幾乎所有鎮都有祠堂。祭祀對象主要是得姓始祖、當地始遷之祖和本支開派之祖和以功德、爵位著稱的歷代先祖。在祖先崇拜和追源溯流心理支配下,祠堂祭祀祖先往往至數十世、上百世之遠。

由於祠堂祭祀先祖的範圍、內容不等,所以祠堂有總祠、支祠、分祠等不同類別和稱謂。一族合祀者為總祠,或宗祠;分支各祀者為支祠、分祠。祠堂的規制,視家族人口的眾寡和族田、族產的多少而定。一般為數開、數進的宮殿式建築,富裕家族的祠堂則異常的富麗堂皇,有二、三十進的房宅。

祠堂裡安放祖先的神主牌位,上面書寫某某祖先的名諱、生卒年月、原配、繼配氏姓,有的紅底黃字,有的白底黑字,被認為是祖先的靈魂所在,因而也叫「靈位」。靈位的安放也有一定的規矩。正中神龕最為崇重,安放供奉本族始祖,左龕為「崇德」,供奉有功名出仕、德澤於民的先祖;右龕為「報功」,供奉捐資贈產、大修祠堂、購置族田、創辦義學等有功於本族的先祖。此外,其他的歷代祖先則按「左昭、右穆」的順序分別安放於偏殿、側室。除受到出族之罰外,一般男子死後其神主牌位都可進入祠堂。也有部分族人,因敬奉宗祠,出家為僧,或娶娼妓為妻及操業卑賤並因而不得參加考試者,均不得在宗祠立位。

祠堂的管理之權,一般由長門嫡派出任族長,主持管理,並選派族中子弟負責日常有關事務,按照族規家法嚴加管理。在平時,族眾應維持宗祠莊嚴、清靜的氛圍。祠堂應鎖閉大門,從耳門出入。在祠內不得堆放糧食、柴草、棺木及其他雜物,不得讓人借宿,不得讓工匠作工也不得開設茶坊,特別是不得在祠內聚賭,或是將宗祠賃於他人。有些宗族特許族內的文人在祠內讀書或會文。到民末清初,不少宗族還利用祠內的空房來興辦小學。不過,有的宗族認為宗祠「永宜清靜」,唯恐「異姓雜處,有褻先靈」,因而一直禁止將宗祠作為辦學的場所。對於祠內的財產,如祭桌、祭器等,祠堂的執事人員都應隨祭隨藏,並逐一登記入冊,禁止族人私自借用。也有些宗族允許族人在婚、喪諸事時借用祠內器用什物,但在事畢後他們應立即送還。有些家法族規中還有維護宗祠周圍環境的規定,如不得將宗祠附近之地作曬場和工匠的作場,不得在通往宗祠的道路等處拴系牛羊,攤曬、堆積雜物等。為了保護好宗祠,有些宗族僱傭專人來進行管理。另一些宗族則由各房或各支來輪流「值年」。在宗祠的房屋有所損壞時,他們就應及時進行維修。

宗祠中舉行的最隆重的儀式是對祖宗的祭祀。大多數宗族每年舉行春秋兩祭。也有此宗族只舉行春祭,也有的宗族實行四時祭祀即每年春、夏、秋、冬各祭一次,具體時間無統一規定,多在民間傳統節日。如:清明、夏至、秋分、冬至進行。遇有子孫科舉、或晉升官爵、或受朝廷的恩榮賞賜,也可開祠堂特祭。在祠祭日的前夕,有關執事人員應清掃宗祠,布置祠內的享堂,並按照本族的祭規準備好各色祭品。祭品不應過奢,但也不得數量不足,或質量稍次。大祭前執事的子孫應先期練習祭儀,「務令駿奔嫻熟,贊唱清朗」,不得在祭祀時弄出差錯。並有明確分工:有主祭人、分祭人、司贊、司祝、司爵、司筵、糾儀等執事人員,分別負責主持、司儀、讀祝詞、管祭品、祭器、糾察紀律等。在祠祭日,合族成年男子都應與祭。即便散居到數十裡、數百裡以外,每年或每兩三年也須與祭一次。族眾於祭日的清晨務必風雨畢集,不得遲到。與祭者必須身著禮服,衣冠整肅,不得蓬頭赤足,或身著短衣小帽。同時,不少宗族除禁止婦女入祠與祭外,還禁止孩童與祭。這是唯恐小孩不懂事,會吵鬧、搗亂,破壞祭祀的肅穆氣氛。祭祀開始後,族眾應依照輩份來列隊,不得先後羼越。在按祭規行禮時,不得草草敷衍,也不得亂言、戲謔、喧譁。

祭祖的原則是「必豐、必潔、必誠、必敬」。其中最根本的是「敬」,就是對冥冥之中的祖先心存敬畏,虔誠信奉,「事死如事生」。祭祀祖先最主要的禮儀是「三牲、三獻」與「尸祝」。「三牲」是指牛、羊、豬三種供品,也稱「太牢」,古代只有帝王、聖賢才能享用。二品以上官員可用豬羊各一隻,五品以上用羊一隻,五品以下人家,只用豬一隻,豬羊供品,統稱「少牢」。三獻是「初獻、亞獻、終獻」三道上供程序。「尸祝」,是指代替死者受祭象徵死者的人,稱為「屍」,對「屍」致祝辭和為鬼神傳話的人為「尸祝」。「屍」一般由臣下或晚輩充任,後世改為用神主、畫像來代替。

祭祖的大致程序是:①主祭人向祖宗神位行禮;②族長離開享堂,迎接犧牲供品;③初獻,在供桌上擺放筷子、匙勺、盞碟;④宣讀祝辭;⑤焚燒明器紙帛;⑥奏樂;⑦族人拜祖;⑧二獻,上羹飯、肉;⑨三獻:上餅餌菜疏、果品;在初獻、二獻、三獻之間,都有上香、禮拜等儀式;⑩撤走供品;⑾族人會餐(古人稱為享胙),分發供品(也稱散胙)。

但在實際祭祖程序中,三牲、供品、祭器擺放都是事先陳設整齊,屆時由主祭人帶領族人跪拜、致詞。程序上大為減化。

祭祖的經費開支,一般由族田、族產公共收益中支出,若有不足部分則由族人捐助或攤派。

宗祠,除祭之外,還是處理族中重大事務和族人糾紛的場所,多由族長主持,約集眾人,按族規家法進行處置,因而宗祠也就成為行使族權的場所,具有宣揚教化倫理、凝聚約束族人的重要功能。

相關焦點

  • 宗族文化丨什麼是宗親三修?
    在很多宗親組織發展過程中,常常會聽到或涉及到「三修」,那麼所謂的「三修」,又是指的哪「三修」?它對於我們家族事業的發展又有何重要意義呢?「三修」:包括了修家譜、修祖墳、修宗祠。很多宗親會在發展時會疏漏了其中一些內容,這對宗親發展以及家族文化傳承都是不利的表現。
  • 王氏宗祠的宗族風骨
    宗族風骨在靜靜流淌的還鄉河畔,有一座清代建築,青磚小瓦,木雕明簷。這就是位於玉田縣楊家套鎮的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王莊王氏宗祠。這座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建築,承載了一個宗族的風骨。在過去,宗祠祭典也作為傳承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沿襲下來。時常會想,王氏宗祠究竟蘊 含著怎樣的家族文脈?她留給子孫後代怎樣一種精神烙印?她又如何穿越歷史的風雨一路走來?真正有機會走近她是在去年夏天的一次聯誼活動。我們單位與達王莊村民搞了一場文化消夏晚會,我參與了策劃。挑燈夜戰,仔細翻閱宗祠資料,循著歷史的軌跡在腦海中一遍又一遍重構了王氏宗族的來龍去脈。
  • 東方王氏宗親2019年春季板橋王氏宗祠祭祖大典
    王氏宗族人微信公眾帳號a3529179541,王氏自家人的公眾平臺,歡迎長按二微碼識別關注目前已有10萬王氏宗親關注加入王氏宗族人景點:板橋王氏宗祠攝影:王榮清、王琳文字編輯:王瓊升背景音樂:中華民族之歌時間地址:已亥春分日於板橋鎮         物有報本之心
  • 中國人為什麼要建宗祠
    宗祠除了是供設祖先的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還是執行族規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禮、婚禮、喪禮基本上都在祠堂進行的。 有的宗族規定族人之間或族人家庭之中發生爭執,都要到祠堂中裁決。所以,在封建時代,祠堂在一定意義上又成了衙門,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質。
  • 劉氏宗祠落成暨祭祖儀式
    劉氏宗祠依山傍水,山川秀麗,歷史悠久。此次劉氏宗祠重建落成暨祭祖儀式,上可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靈,下可教化後裔子孫,崇宗祭祖,承前啟後,砥礪奮進,讓傳統宗祠文化在新時代的精神文明建設中熠熠生輝。這項活動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深負尋根傳情宗親血緣香火重任,為劉氏宗親祝福!01.該祠堂裡面將購置圖書,象棋、樂器等供孩子和村民使用。02.將在祠堂前面種上花草、安裝體育器材供村民們觀賞和健身。
  • 最美劉氏宗祠:宗族昌盛的象徵,姓氏輝煌的產物
    、劉氏總祠,全稱開七公派狀元及第劉氏總祠,是中國目前己知佔地面積最大的單姓宗祠建築物,為紀念入粵始祖劉開七而設立,由閩、粵、贛、桂、瓊,華南五省劉氏宗族合建,是劉開七2000多萬裔孫,共同尋根問祖的朝宗聖地,每日由五湖四海來總祠祭祖的後裔絡繹不絕,逢每年正月十九、二十日合族聯宗祭祖,更是香菸敞日,鞭炮轟鳴,盛況空前;劉氏總祠金碧輝煌
  • 西昌禮州邊氏家族文化的傳承 百年宗祠的前世今生
    這一天,所有在西昌以及周邊的邊氏族人會在祠堂裡舉行秋季祭祖活動。中華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每年春秋祭祖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宗族祭祖,銘記祖訓,遵守族規,莊嚴又隆重,是宗族集體祭祖的傳統之一。  祭祖當天,在族長的帶領下,族人依次向先祖上香,敬拜先祖,再由族長訓話,表彰先進,資助優生,最後還有族人準備的文藝節目。
  • 全國名祠之——福州永泰胡氏宗祠
    宗祠體現宗族家規、法制、家國一體的特徵,是凝聚宗族團結的場所,它往往是代表宗族中規模最宏偉、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不但巍峨壯觀,而且注入漢族傳統文化的精華,與古塔、古橋、古廟宇交相輝映,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和漢族文化的縮影。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 山東魚臺縣老砦鄉張氏祭祖盛況實拍:莊嚴隆重,令人大開眼界!
    據《張氏族譜》記載,吾沙河張氏者,自明朝二年間由山西洪洞縣遷居沙河鎮。至今六百餘歲,已傳二十餘世。子孫後代分居四十餘村。《張氏族譜》族氏考略沙河張氏堂號,百忍堂。紀念碑碑文丁酉清明宗祠重建竣工慶典及祭祖大典圖片展大年初一祭先人齊聚故裡情意真老少虔城跪地拜知嘵此處是脈根祭祖儀式前族人們參觀宗祠宗祠前香案高設,燭臺兩端。三牲果品供奉,莊嚴肅穆。上午十時,各地趕來的宗親,上有八旬老人,下有呀呀學語的幼童,排隊入場。
  • 古沛朱氏折檻重修宗祠落成典禮暨春祭大典
    創新創業,積德累功。奉獻中華,為族爭榮。伏維尚饗,告慰先靈。重修之祠,悉遵舊制,青磚灰瓦,院落四合,親情穆穆,古意森森。光宗耀祖,功德無量;福蔭後昆,合族稱慶。為彰善舉,且勵來者,爰勒石以記之。 乙未年清明念祖堂十七世孫浩熙恭撰
  • 宗祠裡建設泳池 蒼天宗祠增添文化氣息
    兩個金改區雖然都承擔著中國金融改革戰略方向性的探索使命,但探索的領域、任務和具體目標較為不同。兩者的經驗都非常重要,彼此互補。  【溫州網•原創報導】在蒼南縣宜山鎮,溫州網記者看到原來的周氏宗祠已經掛上了張南村文化中心的牌子,而舊祠堂裡竟傳出陣陣戲水聲。  進入祠堂,記者被祠堂正中圍成的小天地吸引了。還散發著傳統氣息的圖騰中間,已然變成一個現代的遊泳池,孩子們正在嬉戲玩耍。
  • 中國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
    父家長死後,他的權力和財產需要有人繼承,於是習慣上就會規定一定的繼承程序,而一代代父家長生前的權威在其死後仍然使人敬畏,子孫們幻想得到他們亡靈的庇護,於是又產生了對男性祖先的崇拜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祭祀祖先的儀式。凡此種種,都為宗法制度的萌芽準備了適宜的土壤。 宗廟祭祀是頭等重要的大事,由宗族中地位最高的成員主持。
  • 宗祠 | 臺灣彰化縣永靖鄉邱氏宗祠
    丘(邱)氏家族公眾號旨在弘揚丘(邱)氏宗族文化,宣傳丘(邱)氏宗親活動,傳播丘(邱)氏正能量,增強丘(邱)氏宗族凝聚力,共創丘(邱)氏輝煌。——丘氏家族彰化縣永靖鄉邱氏宗祠,又稱「敦睦堂」,位於彰化縣永靖鄉瑚璉村中山路二段230號,創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
  • 【喜訊】黃山市汪華文化研究會一行參加望江味根堂汪氏宗祠上梁祭祖慶典活動!
    【喜訊】黃山市汪華文化研究會一行參加望江味根堂汪氏宗祠上梁祭祖慶典活動!  2020年10月3日至4日,研究會一行9人在汪煒會長帶領下,應邀參加瞭望江慈湖味根堂汪氏宗祠上梁祭祖慶典活動。3日下午4時,研究會一行到達慈湖村汪家後屋,立即受到當地宗親的熱誠歡迎,他們以敲鑼打鼓和燃放煙花爆竹的形式,迎接來自老家黃山的貴賓。研究會一行在望江汪氏一世祖華甫公的祖堂裡舉行三叩首祭拜儀式,當晚與宗親進行聯誼,以將近三十道菜餚敬請老家的來人!
  • 南方人都很注重宗族祠堂,為何北方卻沒這些建築?並非你想的那樣
    傳統的華夏漢地共分為三個部分,黃河流域為北部,長江流域為中部,珠江流域為南部。現代對於中國宗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也就是福建、廣州、浙江等地。因為相對於北方地區,華南地區宗祠林立,宗族文化興盛;而俗稱中原正統的北方,對於漢人傳統的宗族文化卻沒有保留下來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改朝換代的動蕩時期,還是某個朝代中期發生動亂,首當其衝的便是北方地區,很多政權都集中在黃河流域,彼此之間爭權奪利,導致北方一向是戰亂不止。
  • 單縣齊氏宗祠落成典禮暨祭祖儀式側記
    祭祖現場,齊氏族人置身莊嚴肅穆的尊祖堂內,看到端坐中央溫文爾雅的士英祖雕像以及懸掛兩側的家風家訓牌匾,感慨萬千,激動之心溢於言表。紛紛盛讚齊氏家族的團結和偉大,盛讚我們所處的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偉大,表示要積極參加理事會的活動,響應理事會的號召,團結家人,利用好家族資源發揚光大齊氏家族優秀歷史文化,將齊氏優良家風代代傳承。
  • 廣東粵東林氏宗祠理事會多祝分會丁酉年祭祖
    多祝分會自二0一0年開始,在每年正月初六這天,都會組織三鎮二十五個自然村的宗親,到宗祠舉行統一祭祖活動,由於事前的精心策劃和動員,三鎮二十五村的宗親,都會積極參與祭祖活動.。有緣千裡來相會,宗親情誼深似海。
  • 『 朗霞 · 幹氏宗祠 』百年流光,仁義禮信,處處皆是歲月沉澱的味道
    還記得上期天華村的符氏宗祠嗎?其實,在我們朗霞街道還有一座擁有大約三百年歷史的幹氏宗祠。三百年來,幹氏宗祠雖經歷風吹雨打,但依然屹立在楊家村,向世人展示著幹氏傳承無畏的精神。 幹氏宗祠分為宗祠場所和老年人活動場所,上世紀80年代初,當時的老書記幹炎康和幹氏族人一起捐款,用募集的資金將它買了回來。修繕保護幹氏宗祠,是每一位幹氏人發自內心的願望。
  • 白河吳氏宗祠落成大慶,刷爆白河朋友圈!
    三,祭祖儀式開始。四,祭祖禮成焚帛鳴炮。五,大門口獅子開光儀式。六,獻譜入祠。七,陝西省吳氏宗親聯誼會白河縣分會會長吳昊講話。八,陝西省吳氏宗親聯誼會會長吳風平講話。九,讀祝賀信,白河縣優秀傳統文化黨委書記負責人讀賀信,贈賀匾。十,自由講話十一,白河縣至德吳氏文化研究會會長位吳世勇講話。
  • 李氏宗祠 尋根祭祖
    李氏大宗祠始建於清道光16年。是李氏後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公建造的宗祠。從李火入閩至今800餘年,其後裔遍布閩、臺、粵、贛、桂及東南亞各國。近年來海外李氏子孫到此尋根謁祖者絡繹不絕。李氏大宗祠坐落在上杭稔田鄉官田村河谷盆地,四周群山疊翠,風景秀麗。李氏大宗祠系三進四落式的磚木結構建築。有大廳二棟、大小客廳26間,住房104間,佔地56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