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為什麼要建宗祠

2020-12-16 騰訊網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傳家風丨揚正氣丨鑄族魂丨促發展

又稱宗廟、祖祠、祖厝、祠堂

存放家族亡故先輩牌位

舉行家族內各種儀式

或處理家族事務的地方

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傳統的民族,這就不難解釋「中國人為什麼要建宗祠」了。

古典籍《禮記·曲禮》中曾言:「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廄庫為次,居室為後。」《孝經》中又有「宗廟致敬,不忘親也」。

把「宗廟」建造居於「居室」之前,宗廟「致敬」與「孝行」聯繫起來,足見古人對宗祠的重視。

在每個家族中,往往都有一個場所來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

所以,舊時的每個家族都會有本家族的祠堂,並給它取一個名號,這個名號就叫「堂號」,目的是讓子孫們每提起自家堂號就知道本族的來源,紀念祖先功德。

宗祠除了是供設祖先的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還是執行族規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禮、婚禮、喪禮基本上都在祠堂進行的。

有的宗族規定族人之間或族人家庭之中發生爭執,都要到祠堂中裁決。所以,在封建時代,祠堂在一定意義上又成了衙門,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質。

01

宗祠的出現,上承先秦時代

《禮記·王制》曾有記述:「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

此時的宗廟(宗祠)除了具有致祭功用外,還是人們社會等級、身份和地位的標誌:只有諸侯、公卿貴族才能立宗廟,庶民只能「祭於寢」。

發展到漢代,「宗廟之制,不用周禮。每帝即世,輒立一廟,不止於七,不列昭穆,不定迭毀。」

此時的宗廟,多建於墓所。《漢書,張禹傳》云:「禹年老自治冢塋,起祠室。」

宋代司馬光《文潞公家廟碑》也云:「漢世多建祠堂於墓所。」把祠堂建在墓所更突出了它的致祭功用。

01

宗祠的盛行

從歷史記述與現有宗祠遺存上看,民間宗祠的建造,肇始於唐末,歷經宋元,盛於明清。

如福建莆田刺桐金紫方氏祠堂就建於唐末,福建涵江黃巷村黃氏宗祠,則建於北宋仁宗明道元年。

一直到明朝世宗時,始有禮部尚書夏言上疏,建議皇帝在官民祭祖方面加以「推恩」,請求允許官員建家廟、臣民祭其先祖,並允許在家廟內臨時擺放始祖、先祖的紙牌位。

這一政令開啟了以後家廟祭祀始祖的先河。

當時,品官家廟祭祀先祖,民間則競相仿效,使得民間立廟祭祖進一步合法化,出現了明嘉靖、萬曆年間民間廣建宗祠祭祀始祖的現象。

01

修祠供祖蔚然成風

如據清初福建《光澤縣誌》載,當地「從前各族宗祠無幾,近數十年,凡聚族而居者,城鄉多各建祠」。

宗族不僅有一族合祀的族祠、宗祠,族內各房、各支房往往還設有各自的支祠、房祠,以奉祀各直系祖先。「居則容膝可安,而必有祖祠、有宗祠、有支祠。」

大凡宗族遷居某地居住數年後,或人丁興旺,則可以從原遷出地宗祠中分出,另立宗譜,再建宗祠。

在宗祠組織設置上,族有族長,房有房長。宗祠有族長一人,房長若干人,由輩分最高、年高望重者擔當,族長負責主持和處理一切族內事務。

宗祠,雖然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產物,但在當今則有其新的存在的意義和社會作用。

隨著改革開放和全球華人尋根熱潮的興起,許多宗祠被新建和修復,族譜被續修,而海外華人則不斷翻新舊宗祠,聯絡故眾。

可以說,今天的宗祠已經沒有了「宗族主義」的負面作用,只具有幫助人們尋根問祖、不忘根本、緬懷先祖、激勵後人、互相協作的積極意義,是對於加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中華民族的團結產生巨大的作用。

因此現如今,全國很多地方都還保留著清明時節在宗祠祭祀的風俗。

文章素材整理於網絡,重在分享信息,版權原作者所有,謝謝!

相關焦點

  • 中國人為什麼要建宗祠,意義何在?
    宗祠是是一個家族的精神中心、信仰中心、祭拜典儀、會議聯誼、一切活動的中心所在、我們的精神信仰所在。宗祠文化在中國傳統的民族文化裡一向被視為宗族的象徵。 最近流行一種說法:一些人,特別是一些外國人,一切不友好的外國人。說中國人沒有信仰、缺乏信仰,缺乏信仰的民族是可悲的,是短命的。
  • 中國人,為什麼要續家譜?
    我三十六歲那年父親離世前,要我重修族譜。追根溯源,尋找族親搜集資料編輯世系圖譜,三下江南江西查找線索印刷裝訂花了我四年時間,個人墊付資金四萬餘元。 應該正確的認知家譜,如果僅僅把家譜定義為狹義的血脈傳承而言,修譜也僅僅只是解決了倫理關係問題,我很認同名門修譜的一個定義,家譜:一個家族的歷史,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中華文化根植於每一個家庭,中國人骨子裡信仰的是老祖宗
  • 宗祠建戲場 祭祖兼娛神
    陳家桅杆原花廳地臺的位置宣漢縣毛壩鎮姚氏宗祠,清光緒年間修建,建有門樓倒座戲樓。入四川 建宗祠宗祠,為民間祭祀始祖和先祖的場所,又稱祠堂、家廟。通常是一姓一祠,房有房祠,支有支祠,也有四川特有的「多姓祠堂」,即幾姓合建一宗祠。祠堂常以姓氏命名,如自貢屈家山李氏宗祠,也有的是先祖的字號,如自貢板倉壩玉川公祠,還有以郡望命名,也有以吉祥之意命名者。
  • 「修譜說」中國人為什麼要建那麼多祠堂,祠堂和族譜有什麼關係?
    在傳統家族文化中,族譜和宗祠是必不可少的兩大內容,編修族譜是為了尋根問祖、聯結血脈、承上啟下、增知育人,那麼,宗祠起什麼作用呢,我們今天詳細講講。宗祠,也叫做宗廟、祖祠、祖厝,最常用的兩種叫法是家廟和祠堂。宗祠不僅是供奉祖先牌位和舉行祭祀活動的場所,也是商議家族大事、執行家法族規的地方。上古時期,宗祠為天子專有,士大夫以及平民是不能私自建祠堂的。
  • 阮氏宗祠:880年歷史!入選福建著名宗祠
    阮氏宗祠全景宗祠結構為七柱四扇,三面風火牆,並排三廳,中間是主廳,兩旁是支祠。主廳坐子向午,中設壇場祀始祖和拓基祖塑像,廳上懸掛歷代成名祖先和現代宗人榮譽匾額。主廳上建高樓,高三丈六尺六寸。門口口水池種滿了青蓮,名為青蓮池,諧音為清廉池,顧名思義就是警示後人要清正廉明。
  • 劉氏宗祠對聯大全! 姓劉的都要看看!
    守本忿耕讀第一盡人倫孝友俱先——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劉氏宗祠沛豐堂通用堂聯。功垂淮海冠裳肅澤派罏山俎豆馨——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閩侯縣南嶼鎮罏峰劉氏宗祠聯。罏峰劉氏宗祠始建於明朝中期,坐落在南嶼鎮罏峰南麓劉厝街,坐北朝南,木石磚混合結構,總佔地面積達2000平方米。
  • 劉氏宗祠對聯大全!姓劉的都要看看!
    守本忿耕讀第一盡人倫孝友俱先——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劉氏宗祠沛豐堂通用堂聯。功垂淮海冠裳肅澤派罏山俎豆馨——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閩侯縣南嶼鎮罏峰劉氏宗祠聯。罏峰劉氏宗祠始建於明朝中期,坐落在南嶼鎮罏峰南麓劉厝街,坐北朝南,木石磚混合結構,總佔地面積達2000平方米。
  • 【林氏宗祠】臺灣臺中市「尚親堂」林氏宗祠
    X位於臺中市南區的林氏宗祠,建於清嘉慶年間,由於林氏宗祠是集合中部各大林姓族裔出資所建的宗廟,在資金充裕下,建築與裝飾的講究可想而知,不僅規模宏大、裝飾雕工精美,光是一間宗祠就有三對龍柱,為其它宗祠所不及。
  • 宗祠和家廟的區別關係
    例如:清代名臣阮元任浙江巡撫後,清嘉慶五年(1800年),阮元的父親湘圃聚族商議說,阮氏從淮安遷揚聚居公道橋,應該建祠堂以祭祀祖先,乃獨捐俸銀建宗祠於公道橋之南,併購田為祭產,還邀請名師在祠側設塾,教族中子弟讀書。嘉慶八年(1803年),阮元之父湘圃公按清朝品官皆有家廟的習慣,又建議在揚州舊城文選樓北的興仁街建阮氏家廟。
  • 河南固始縣武廟集鎮錢氏宗祠
    錢氏宗祠由墩公五世(即二十五世)孫士盈、士望於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捐田地一處,計種三石,租稞十八石,莊房一處,衝南北松草山二處,私塘三口,稻磙石器俱全,樹木林榔門窗戶扇一併相連。兄弟二人同親議明,情願以祠堂香火之費,出捐與錢照石堂名下為祠田。裔孫永遠管業。」(固始錢氏二修宗譜卷十五第十四頁)。
  • 廣東紫金縣百姓宗祠街,看看陳氏宗祠建得怎麼樣?
    弘揚陳氏優秀文化傳播正能量 紫金百姓宗祠街 【祠堂街】位於廣東省紫金縣紫城鎮下厚街和儒林街。 這兩條呈十字交叉、僅有2公裡長的古街上,建有明代不同姓氏、不同風格的宗祠祠堂34座。
  • 永盛梁氏宗祠的修繕故事
    25日,記者來到位於三江口的梁厝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探訪正在修繕中的省級文保單位永盛梁氏宗祠。歷史: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在此講學記者看到,於本月初啟動修繕的永盛梁氏宗祠東、西、南、北立面均已搭好腳手架,施工人員堅守在現場。宗祠前由省政府於2009年立的一塊「福建省級文保單位」石碑格外醒目。
  • 莫氏宗祠·莫家建祠堂的奇蹟:羅定深埒莫氏宗祠
    深埒村莫氏宗祠歷史悠久,根據建築結構分析,祠堂估計始建於明萬曆年間,中間曾經修葺,因無文字記載,無從考究。祠堂對聯:「深江通學海」丶「埒水湧文波」。修葺前期,經費不足,莫添來宗親身體力行,出錢出力的引領下,修葺籌建委員會工作得到賢裔孫莫燕騰丶莫泉芳父子大力協助,賢裔孫莫賢桂丶莫偉芳等帶領全族裔大力捐資,因全體族人齊心協力,祠堂修葺在短短兩個多月時間得以修復,捐款人數及維修時間創造祠堂修葺的奇蹟。遵循風水原理,為保祠堂風水,後背崗丶門口逆丶瑤山丶崗山塝上述地方後輩不要搭建任何建築物。
  • 陳氏宗祠該怎麼建?別丟了風水!以後就這麼照著修祠堂
    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空間要大,建築要高大,材質要好,採光要足。方能陰陽相濟,虛實相生,剛柔互補。 3.水塘:祠堂門前一定要有水塘,或拱橋、大路,因為水主管族運財源。若想要家族人丁財運兩旺,必須背靠為實,水抱宗門。
  • 宗祠|開國將軍故裡江西興國縣宜桂塅邱氏宗祠
    高山落平岡之處,馬鞍石束氣過峽,其後曲轉如生蛇過水,蜿蜒三、四裡後,跌斷過峽,結一土山,形如龜蓋,入首處,短而細,為蛛絲馬跡,土山下左右山岡環抱,下手右砂伸至河邊,宗祠就建在山崗環抱之處,呼形蜘蛛結網,穴結蜘蛛吐絲之口。穴地可見左前文筆峰,右前筆架山,正面案後席帽方山,來龍主星秦山。
  • 臺灣臺中市林氏宗祠
    核心提示:位於臺中市南區的林氏宗祠,建於一七九六到一八二0年清嘉慶年間,由於林氏宗祠是集合中部各大林姓族裔出資所建的宗廟,在資金充裕下,建築與裝飾的講究可想而知,不僅規模宏大、裝飾...  位於臺中市南區的林氏宗祠,建於一七九六到一八二0年清嘉慶年間,由於林氏宗祠是集合中部各大林姓族裔出資所建的宗廟,在資金充裕下,建築與裝飾的講究可想而知,不僅規模宏大、裝飾雕工精美,光是一間宗祠就有三對龍柱,為其它宗祠所不及。  林氏宗祠創建於清嘉慶年間(公元一七九六年至一八二0年),由林姓先祖迎祖先神位到大裡杙(今大裡市),自立堂號為「尚親堂」。
  • 王氏宗祠|王正宇
    子喬祠是王氏宗祠的代表,是1526年明代重臣王瓊為紀念先祖太子晉所建。聽導遊一番講解介紹,原來太原的王氏是中華民族王氏宗族的開元始祖啊。一行六人中就有三個姓王的,大家說,我們此行算是尋根拜祖來了。看了王氏宗祠以後,大家又馬不停蹄地趕去靈石縣的王家大院參訪。縝密的布局、壯觀的建築、恢宏的氣勢,讓一行人讚嘆不已。
  • 譚氏宗祠的對聯(部分節選)
    譚氏宗祠(湖北省通山縣譚氏宗祠) 湖北省通山縣大畈鎮白泥村有一座建造精緻、氣勢宏偉、風格獨特的漢族祠堂建築,它就是遠近聞名的譚氏宗祠。據介紹,這座佔地2100餘平方米的宗祠,始建於乾隆戍寅年間(1758年),為譚氏祖人譚計六首捐建造。宗譜記載:「譚計六首捐百金為合族先聲始建」。
  • 祠堂有宗祠與公祠(祖祠)之分,不能都稱為「宗祠」
    因此,初看此圖時,我對懷集宗親說,潮陽海門姚氏祠堂不能叫宗祠。——鬧了笑話,鬧了誤會。潮陽海門鎮有姚氏祠堂,二世祖祠致誠堂。潮陽姚氏始祖姚孚公(號宣教),單傳建中公(字衛伯,號致政)。建中公有三子:姚鼎(【宋】知縣公,字憲民,號宗工),文規(號閤門),洪道(字憲安,號雲心,【宋】都倉使);潮陽姚氏自三世分孟仲季3房。
  • 八步古村落——臨賀故城宗祠群
    臨賀故城宗祠群位於河西城池內,現存有王、鄧、龍、劉、李、廖、邱、鄒、岑、陳、羅、莫、張、楊、黃、謝、潘、鍾、蘇、黎、秦、蔡等總共24座姓氏宗祠。這些宗祠的建築年代始於明朝,清朝達到高潮,大部分為清朝中期所建。在一座具有行政、軍事、商業、學宮、民居為一體的古代城池中,同時存在著這麼多姓氏宗祠建築,在全國古代城池中是極為罕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