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早沛秦川雨
五夜長明書室燈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秦末農民起義領袖,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公元前256-公元前195),字季,沛縣人。曾任泗水亭長。秦末陳勝起義時,他起兵響應,稱沛公。初屬項梁,後與項羽領導的起義軍同為反秦主力。公元前206年,率軍攻入秦都鹹陽,推翻秦朝的統治。廢除秦的嚴刑苛法,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廢除秦代苛政,深得民心,得到秦人的擁護。項羽入關,他被封為漢王。隨即與項羽展開楚漢戰爭,最終戰勝項羽,建立漢朝。加強中央集權,控制六國舊貴族,發展農業生產,制定了《漢律》。
下聯典指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劉向,字子政,沛縣人。曾官諫議大夫、中正,屢次上書劾奏宦官、外戚專權。成帝時,任光祿大夫、中壘校尉。曾在天祿閣校閱群書,撰成《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又著有《洪範五行傳》《說苑》《新序》《列女傳》《五經通義》等。
劉娘申哀真命薄
徐女泣告果心貞
——李文鄭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朝梁文學家劉孝綽的三妹劉三娘,文章清新挺拔,嫁給東海人徐悱。徐悱死,劉三娘為他寫祭文,言詞悽愴,令人讀之落淚。徐悱的父親徐勉,想寫哀辭,讀了三娘的文章,便不再寫了。
下聯典指宋代龍遊人劉愚,字必明,歷任江陵府教授、安鄉縣知縣,頗有惠政。後辭官,在城南筑草廬著書。其妻徐氏,娘家原打算將她嫁給富人家,她泣告母親:不願做富人家的妻子。於是嫁給了劉愚。一次,劉愚帶金子回家,她發怒道:「我以為你是賢人,怎麼拿別人金子回來?馬上給人家送回去!」劉愚忙拿出書本給她看,說是教書的報酬,這才罷休。
先代蒲鞭昭德澤
後人藜閣繼書香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華陰人劉寬,字文饒,桓帝時官南陽太守,為人溫和仁義。吏民有過錯時,只用蒲鞭懲罰,表示恥辱而已,始終不讓人受苦刑。「蒲鞭」,是用蒲草做的鞭子。
下聯典指西漢劉向,相傳他在天祿閣校書時,有個穿黃衣、執青藜杖的老人,吹杖頭火焰,為他講開天闢地的故事。當問老人名字時,老人自稱「太乙之精」。
守本忿耕讀第一
盡人倫孝友俱先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劉氏宗祠沛豐堂通用堂聯。
功垂淮海冠裳肅
澤派罏山俎豆馨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閩侯縣南嶼鎮罏峰劉氏宗祠聯。罏峰劉氏宗祠始建於明朝中期,坐落在南嶼鎮罏峰南麓劉厝街,坐北朝南,木石磚混合結構,總佔地面積達2000平方米。祠堂前廣場佔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廣場上豎立長約10米的附鬥旗杆一對(已毀)。正廳前上橫柱懸掛「萬代如見」4字金匾,正中龕殿擺放列祖列宗神位,龕前供桌寬大氣派。祠堂第二院落中間為過道,兩旁建有屋房,供休息、議事之用。第三院落,要登上10多層石階梯,石階頂砌一面橫牆,橫牆中開一月型門,月型門上端寫有「七業俱興」4字。進入月型門,內建有一大廳堂,左堂正門上額懸「藜光書室」4字金匾,舊時是供族內子弟讀書的私塾。整個祠堂氣勢恢宏,肅穆莊嚴。祠堂內歷經近400年的滄海桑田,進行了多次修建。20世紀60、70年代被改作隊(村)辦企業的生產場所,損壞嚴重。1994年,由臺灣的33世孫劉紹英出資人民幣40萬元進行全面整修。
無欲常教心似水
有言自覺氣如霜
——明·劉宗周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明代天啟初禮部主事劉宗周自題聯。劉宗周,山陰人。
世號五忠光世第
家傳七業振家聲
——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福建省地區劉氏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福建省劉氏分支在宋代有劉頜、劉純、劉鉿、劉子羽、劉珙5人被諡為「忠」公的歷史。
下聯典指劉氏在晉朝時,著名學者劉殷的7個兒子分別攻讀「五經」和《史記》《漢書》,後來都功成名就的典故。
六代大夫一二品
九重恩遇百千秋
——清·劉鳳誥題江西省萍鄉縣蘆溪鎮劉氏宗祠聯
五百年衣冠舊第
十七世弓馬名家
——佚名撰江蘇省姜堰市舊城劉氏宗祠聯
兄弟狀元天下少
公孫宰相世間稀
匾額:狀元及弟
——佚名撰江蘇省姜堰市橋頭鎮雁子墩孫家莊劉狀元府聯
劉狀元府門廳內掛著一塊頂頭匾,寫有:「聖旨狀元及弟。」門廳對面建有宅神龕,兩邊為磚雕雙獅盤球。宅神龕上方均為磚雕八仙過海和武戲文圖案。3間卷簷九架梁做為客廳,屋山尖上安有6根卷鬚獸頭。房屋布局為前後五進,東西兩邊有十間廂房,正所謂「五進十廂」。靠西河邊建有荷花池、假山等。院子裡有兩口水井,井臺均為花崗石所建。東邊一口井,水為鹹味,西邊為淡味,至今仍可飲用。
史書記載,橋頭鎮孫家莊一門劉氏家族,明清500年間武功顯赫,將才輩出。劉福春為明蘇州衛指揮副使,永樂年間始遷姜堰;劉應祚為順治九年(1652年)武進士;劉卜師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武進士;劉夢鰲為乾隆十二年(1747年)武舉人;劉夢金為乾隆十七年(1753年)武傳臚,先後任參將,協鎮和臺灣總鎮;劉維馨為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武進士,後任參將、協鎮。
最具傳奇色彩的是清乾隆年間,劉氏家族出現同胞兄弟狀元劉榮慶、劉國慶。清乾隆四十九年九月(1784年),劉榮慶在乾隆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中登上榜首,榮獲一甲第一名武狀元,被授予一等侍衛,官至從一品。嘉慶十六年(1811年)任直隸宣化鎮總兵,後官至貴州提督、廣東陸路提督。
相傳當年劉榮慶考中武狀元時,京城捷報傳到了劉榮慶的家鄉,鄰居百姓爭相傳頌,為家鄉出了狀元感到榮耀。劉氏家中更是喜氣洋洋,登門道喜的鄉鄰絡繹不絕。其中一位白髮老人看到劉榮慶的弟弟劉國慶,信口說道:「年輕人身強力壯,一表人材,將來跟你哥哥一樣,也中個武狀元。」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劉國慶不假思索,脫口而言:「男子漢大丈夫頂天立地,敢說敢做,要中就中個武狀元。」
人們沉浸在興奮之中,只當劉國慶年少氣盛,說句玩笑話,不當一回事。誰知劉國慶是個有抱負和志向的血性男兒,從此發憤攻讀兵書,練功習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己酉科,劉國慶在殿試中登上榜首,榮獲欽點武科舉一甲第一名進士及第武狀元,後多次升遷,官至山西大同鎮總兵,正二品。
劉榮慶、劉國慶同胞兄弟雙雙成為武狀元,在中國科舉史上實屬罕見,從此傳為佳話,流傳於世。
五行金木水火土
世裔公侯伯子男
——南宋·朱熹撰廣東省潮州市東津鄉桃坑村劉允祠聯
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年)晚年遊歷潮州、揭陽時,曾留下了不少墨寶。這位碩彥名儒似乎與潮州有著一種特殊的感情,每到一地必潑墨揮毫、吟詩作賦:他作詩於揭陽飛泉嶺、刻字於攬勝亭、撰文於京崗隱相堂、題匾於潮州金山南麓……為潮汕增添了一批珍貴的文物。
朱熹還在潮州東津桃坑劉允祠(也稱「劉氏家廟」)中題下了這副對聯。這副對聯懸掛於祠堂中廳之圓石柱上,用半圓狀硬質木板製作,真書正楷,黑字金底,落款是「朱熹敬題」。
一代大儒朱文正公為什麼要在劉祠題寫此聯?《劉氏族譜》載:」朱熹曾尊龍圖公為師之故也。「龍圖公」即劉□(1108-1150年),劉允長子,曾任「龍圖閣學士」,世稱「劉龍圖」。劉□任潭州(今湖南省長沙)知州期間在當地設帳授徒,深為理學家朱熹所景仰,尊之為師。
朱熹從福建來潮,特前往桃坑劉允祠拜謁並題寫了此聯。聯語嵌入「金公」二字(劉允為劉□之父,北宋海陽縣東津人,生卒年約1077-1126年,潮州前八賢之一,歷任化州、桂州知州,劉允去世後,宋高宗贈諡「上柱國左金紫光祿大夫」,族人尊稱為「金紫公」)以示對「金紫公」劉允的敬重,並褒讚其榮耀家世。
潮州桃坑劉氏家廟連同朱熹楹聯在抗日時期毀於兵燹,因而朱熹對聯一直鮮為人知,幸好《劉氏族譜》沒有失傳,朱子名聯不致湮沒。近年,劉氏後人在潮州東津古祠原址重興「劉氏家廟·敦睦堂」,祠堂正廳大石柱重新掛上仿真的朱熹楹聯,同時新掛出的對聯還有劉允手書的對聯等。朱子名聯由此得以存世流傳。
門閭高大容車馬
山水盤旋嘯鳳凰
——劉允手書廣東省潮州市東津鄉桃坑村劉允祠聯
一等人忠臣孝子
二件事耕田讀書
——佚名撰臺灣省屏東縣萬巒鄉五溝水劉氏宗祠聯
萬卷珠璣朝漢室
一天星鬥照彭城
——佚名撰廣東省南雄縣梅嶺山珠璣巷劉氏宗祠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