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氏宗祠的對聯(部分節選)

2021-02-11 譚氏宗親


關於譚氏宗祠對聯

據譚氏老前輩講最初建造的譚氏宗祠至今已有幾百多年歷史,在抗日戰爭時期譚氏宗祠有著舉足輕重的核心作用,這是一篇關於譚氏宗祠對聯大全,供您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您! 

譚氏宗祠(湖北省通山縣譚氏宗祠) 

湖北省通山縣大畈鎮白泥村有一座建造精緻、氣勢宏偉、風格獨特的漢族祠堂建築,它就是遠近聞名的譚氏宗祠。據介紹,這座佔地2100餘平方米的宗祠,始建於乾隆戍寅年間(1758年),為譚氏祖人譚計六首捐建造。宗譜記載:「譚計六首捐百金為合族先聲始建」。宗祠的屋脊上有兩條盤虯著的長龍,互相嬉戲著一顆紅色的龍珠,四周屋朵點綴著各種水墨山水畫,遠遠望去,整個建築錯落跌宕、渾然有致。大門坐北朝南,兩旁各有1個石門墩和1隻姿態威武的石獅子,前牆上還有4個十分别致的石馬栓。大門頂上有一幅造型生動的浮雕和遒勁有力的「譚氏宗祠」四個大字。在10餘米高的前牆頂端有一尊「魁星點鬥」的塑像,那是族人冀望多出文人墨客的美好標誌,宗祠代表著漢族祖先信仰的優秀文化形式,具有較大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廣東廉江市青平鎮譚氏宗祠

譚氏宗祠位於廣東省廉江市青平鎮老街325國道旁祠堂座東向西,分上中下三座,為四水歸堂格局,譚氏宗祠外牆以紅色為主,室內圖案雕塑精美,工藝精細,風格獨特。 

據譚氏老前輩講最初建造的譚氏宗祠至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在抗日戰爭時期譚氏宗祠有著舉足輕重的核心作用,成了抗日革命根據地和臨時指揮中心,並在此順利舉行了多次抗日戰爭會議,可見「譚氏宗祠」有著重要的歷史和教育意義。因文革時期動亂被毀掉沒能及時重修,事隔多年後,譚氏宗親經多方研究最終決定於原地重建祖祠,並於1995順利竣工,2006年青平鎮「譚氏宗祠」被廣東省廉江市評定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東肇慶金利鎮深巷譚氏宗祠 

燕居深巷; 

翼振宏陽。 

上下聯首字利用該村「燕翼堂」的堂號,上聯亦說明了一直以來居住於深巷村,下聯說明了要傳承祖業、發揚光大和子孫滿堂、開枝散葉的意思。據譚有方了解,深巷開村也有近七百年歷史,擁有譚氏宗祠也近四、五百年,現在使用的譚氏宗祠重建於兩百年前左右,深巷村自有譚氏宗祠以來一直沿用此對聯。

譚氏宗祠四言通用聯

七齡登第; 

三策攄奇。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古代「神童」譚昭寶事典。下聯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譚世勳(字彥成,長沙人)事典。

宣猷邊塞; 

錫春土茅。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末長沙人譚世勳,字彥成,元符年間進士,歷官郴州教授、秘書省正字。曾扈從皇帝到金兵帥帳,以十條理由說金兵進軍之弊、講和之利。張邦昌建傀儡政權稱「楚帝」時,請他直學士院,他以病為藉口不上任。著有《師陶集》等。下聯典指明代滁州人譚淵,英武而有膂力,洪武年間襲父親譚勝的職務,任燕山衛副千戶。後跟從燕王朱棣(成祖)起兵,奪九門,破雄縣,立有戰功。土茅,土階茅屋,以土為階,以茅草蓋屋。指居住簡樸。

土茅錫券; 

邊塞宣猷。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同上(上下聯互易),上聯典指明代副千戶譚淵,滁州人。有膂力,引兩石弓,發無不中,從燕王起兵,奪九門,破雄縣,驍勇善戰,夾河之戰中,以馬蹶被殺,諡壯節。下聯典指宋代郴州教授譚世勳,元符進士,又中詞學兼茂科,後扈駕至金帥帳,以十害說其用事者,言講和之利,詞意中激,金人聳聽。

譚氏宗祠六言通用聯 

七歲能登上第; 

三子盡作大夫。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人譚昭寶,相傳七歲應童子試而登上第。下聯典指北宋始興人譚佚,皇祜年間進士,三個兒子也都成為名大夫。

仙客練月得到; 

烈婦漬血留痕。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南唐譚峭煉丹得道,後仙去。下聯典指宋譚氏婦趙氏為元兵所害,血濺殿楹,如婦人抱嬰兒狀。

譚氏宗祠七言通用聯 

十載父子雙進士;

一時兄弟兩將軍。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元符進士譚世勳與其父譚申政和進士,其間時隔約十年。本聯可作譚姓家祠聯。下聯典指元代帥左都監譚資榮,以其弟資用攻汴梁有功,舉資用代其職。 

為人樹起脊梁鐵;

把卷撐開眼海銀。 

--清·譚嗣同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自題聯。

頗有清香留畫戟; 

翩然彩服效扁舟。 

--清·譚延闓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光緒進士譚延闓自題聯。

吟看桂生溪月上;

醉聽鯤化海濤翻。 

--五代·譚用之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五代詩人譚用之《送友人歸青社》詩句聯。

竹徑支分班玉筍 

江灣族聚躍金麟。 

--佚名撰廣東省英德市英城鎮江灣村譚氏宗祠聯

據譚氏族譜載,其入英始祖譚嗣敬於洪武十二年 (1379年)「自南京住機遷茲英土竹逕都(今大站鎮樟灘管理區果樹頭村)居住」。譚嗣敬於洪武十九年獲貢,曾出任浙江慈谿縣令(見《韶州府志》、《英德縣誌》)。六世祖譚竹坡約於明嘉靖初年,攜室來村創業。至乃孫譚亮採(字熙臺以武舉人資格出任湖南湘鄉、善化兩任知縣)在村中毗鄰而建乃兄雲臺及自身祠兩座,於是,譚姓遂為村中望族。長房雲臺祠於1992年重修。據譚姓族譜稱,其遠祖「可奕公於唐鹹通十四年(873年)次子守祿公,自江西吉安泰和縣遷居湖南茶陵州上塘太平圍落籍。」「湘省譚氏之盛,居全國之冠。蓋可奕公元孫十八宏中,除宏政改宏帙遷江西虔州,復遷廣東落籍外,其餘十七宏後裔,俱散布湖南全省,其盛可知。而茶陵譚氏尤稱巨族,民國偉人譚延闓屬焉。」該譜又稱:「考譚氏有虔翁,諱崇紀,號宏帙。誥贈資政大夫。原由湖廣遷居江西堯州虔化縣西俊村。今屬贛州,隋唐稱虔州,故名虔,嗣因避亂,於宋建隆三年(962年)壬戌,率眾裔遷居南雄珠璣巷沙水村。寧靜後復遷於虔。至何時再來廣東,未有記載,大約在洪公(虔公長子,登進士,任廣州儒學提舉)出任廣州時間耳。」據此可知,譚宏帙乃隨子遷粵,成為譚氏之「入粵始祖」 。

譚氏宗祠九言及以上通用聯

攬湖海英豪,力維時局;

勖沅湘子弟,共贊中華。 

--清·譚嗣同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清末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譚嗣同1897年自撰聯。 

終南山上神人,涉獵文史;

棲隱洞中道士,出入金門。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南唐國子司業譚峭,泉州人。好仙術,居嵩山十餘年,後登青城山,相傳仙去。亦稱紫霄真人。

勳名炳炳,榮列戊戌六君子; 

偉績昭昭,號稱關隴一文人。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末維新派譚嗣同,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曾設立算學會,結合維新志士講求變法救亡之道。1896年至南京任候補知府。1898年授四品卿銜軍機章京,參與新政。戊戌政變時為袁世凱出賣,遇害。為「戊戌六君子」之一,有《譚嗣全集》。下聯典指清代洮州訓導譚詠昭,字仲回,武威人。制行堅潔,擅詩文,為同光間「關隴文人第一」。有《看雲書屋詩文集》。 

祖宗來自江西,慕三閭風景、五指煙霞,欽仰大夫先屈子; 

嗣孫守成湖北,綿千秋俎豆、萬古馨香,堪羨公爵邁邢侯。 

--佚名撰譚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北省秭歸縣樂平裡譚氏宗祠聯。 

今日之東,明日之西,光陰冉冉,歲月攸攸,走不盡楚峽秦關,填不滿深潭慾海,力如項羽,智若曹操,烏江赤壁空煩惱,為什麼?請君息坐片時,試把寸心思前想後,得安閒處且安閒,留些奔波過明日; 

這條路來,那條路去,風塵僕僕,道途茫茫,牽未住朱顏白髮,帶未走黃金碧玉,富似石崇,貴比楊素,綠珠紅拂皆成夢,今何在?替我解下數文,沽酒半壺猜三通兩,會暢飲時應暢飲,西出陽關無故人。 

--佚名撰廣西壯族自治區梧州市城東西江北岸山譚公廟聯(76+76=152字) 

廟祀元代寧海(今屬浙江省,一說山東省弁平縣)人譚處端,「全真教」創始人王重陽七大弟子之一,小說《射鵰英雄傳》中稱為「全真七子」。其人道行高深且《射鵰英雄傳》中稱為「全真七子」。其人道行高深且行俠丈義,頗得人心;在廣西梧州城東,西江北岸山上,舊時立有「譚公廟」,所紀念為他正直俠義,扶危濟困,尤其是對水火災禍預見異常準確,而舊時的梧州水火兩災頻繁,故人們立廟祀之,以求蔭佑。該廟已毀多年,今僅存遺址,在梧州家用電器廠內。據地方志載,舊時廟中有這副長柱聯,內容頗有意思和哲理。

轉載自網絡,作者不詳 ,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僅供參考。轉載目的為傳播更多資訊,版權屬原作者並深表敬意。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宗親爆料:拍照+文字上傳  感謝支持

左下點分享轉發,右下點讚在看,就是最好支持

相關焦點

  • 周氏宗祠對聯
    在中國很多地區省份都有姓氏宗祠的存在,然而姓氏是代表一個人及其家族的一種符號。有關周氏宗祠對聯您了解多少呢,下面不妨來看看小編為您整理的吧!周氏宗祠對聯    周氏宗祠  周氏宗祠位於南京市高淳區磚牆鎮三和村
  • 湖南譚氏 | 湖南省各地區 譚氏始祖 源流簡介
    長沙雲蓋譚氏始祖可亦公,字彥明,號宣義,行六,唐鹹通4年(863)由江西泰和高行鄉早禾渡官楚南,居茶陵。傳二十一代至元公,明洪武間徙居善化六都雲蓋,生二子:忠仁徙雲南,忠義生寶一、寶二,衍兩房。清道光20年(1840)寶一房始修支譜,同治7年(1868)寶一、寶二兩房合修,1917年兩房又續修。宗祠建於雲蓋柏梓塘。
  • 安氏宗祠對聯
    安氏宗祠那麼您知道有關安氏宗祠對聯有哪些嗎,下面不妨來看看文章吧!——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安姓的源流和郡望。(2)才堪濟世;學足通經。——佚名撰安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北魏遼東人安同,性格端莊來謹,有濟世之才,為道武帝所器重。太武年間被封為高陽公,歷任徵東大將軍,冀州、青州刺史。為官嚴明,長於校練,一時為人稱頌。
  • 劉姓宗祠通用對聯——劉氏文化
    ——秀月(筆名)撰香港特別行政區松柏塱劉氏宗祠聯    松柏塱原是一個窮鄉僻壤,在數十年前,滿地都種了松樹及柏樹,而「塱」字下面加一個「土」字,正是指這個地方有很多肥沃的泥土,可種植樹木及開發田地,因之而名松柏塱。今日的松柏塱還剩下十餘株松樹。最早遷進來居住的人為松柏塱興建了數座祠堂,每逢新年都貼上對聯。黃氏宗祠「玉堂富貴;金屋榮華。」簡氏宗祠:「敦詩說禮;厚德深仁。」
  • 劉姓宗祠通用對聯及故事(上)
    最早遷進來居住的人為松柏塱興建了數座祠堂,每逢新年都貼上對聯。黃氏宗祠「玉堂富貴;金屋榮華。」簡氏宗祠:「敦詩說禮;厚德深仁。」鄺氏宗祠:「宣維海雪;城溯廬江。」以上的祠堂是由現居民的祖父母們共同建造的,用的材料是最簡陋的磚瓦,並塗上漆油。直至今日,橫列築成的數座祠堂,已具體證明居民對於先人們精神存在著一種崇敬的心。
  • 湖南湘鄉譚氏始祖宏妙公源流考
    ,十八功名聞四海」,這是湘鄉毛田譚氏宗祠門聯,漢白玉陰刻楷書碑。宗祠位於毛田鎮花亭村,其內供奉著湘鄉譚氏始遷祖譚丙十二郎太公神像。譚丙十二郎太公,即宏妙公,官名:丙,字離山,行十二郎,仕宋員外郎。查中華譚氏源流,有《通志•氏族略》云:「譚氏,子爵。莊十年,齊滅之。今齊州歷城有古譚城。子孫以國為氏」。又《姓解•十七》載:「春秋時譚國,為齊所滅。譚子奔莒,以國為氏。漢有河南尹譚閎」。又《急就章》曰:「漢有譚平定,巴南六姓有譚氏,盤….之後也」。
  • 王氏宗祠千古對聯!王家人果斷收藏!
    王姓宗祠四言通用對聯三槐世澤兩晉家聲          ——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出宋·王旦之父王佑,於庭院植槐樹三株,曰:「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王姓宗祠五言通用對聯一經傳舊德五字耀英才——王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採用清代吏部員外郎、書法家王澍聯。
  • 於都銀坑各姓氏的宗祠概況
    門樓「盈門秀色」對聯:「門庭煥彩千載秀,樓閣重光萬裡長」。廳內對聯:「貴由瑞金老居源流䖳裡綿世澤,祥發豫章郡地派衍平安振宗風」。何氏宗祠    有洋河村官田腦何氏「玉茂堂」、洋河村樟樹灣何氏「敦仁堂」。洋河村官田腦何氏「玉茂堂」:又名「何氏宗祠」。
  • 劉氏宗祠對聯大全! 劉家人的文化財富!
    守本忿耕讀第一盡人倫孝友俱先——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劉氏宗祠沛豐堂通用堂聯。功垂淮海冠裳肅澤派罏山俎豆馨——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閩侯縣南嶼鎮罏峰劉氏宗祠聯。罏峰劉氏宗祠始建於明朝中期,坐落在南嶼鎮罏峰南麓劉厝街,坐北朝南,木石磚混合結構,總佔地面積達2000平方米。
  • 劉氏宗祠對聯大全! 姓劉的都要看看!
    守本忿耕讀第一盡人倫孝友俱先——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劉氏宗祠沛豐堂通用堂聯。功垂淮海冠裳肅澤派罏山俎豆馨——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閩侯縣南嶼鎮罏峰劉氏宗祠聯。罏峰劉氏宗祠始建於明朝中期,坐落在南嶼鎮罏峰南麓劉厝街,坐北朝南,木石磚混合結構,總佔地面積達2000平方米。
  • 劉氏宗祠對聯大全!姓劉的都要看看!
    守本忿耕讀第一盡人倫孝友俱先——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劉氏宗祠沛豐堂通用堂聯。功垂淮海冠裳肅澤派罏山俎豆馨——佚名撰劉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福建省閩侯縣南嶼鎮罏峰劉氏宗祠聯。罏峰劉氏宗祠始建於明朝中期,坐落在南嶼鎮罏峰南麓劉厝街,坐北朝南,木石磚混合結構,總佔地面積達2000平方米。
  • 從鄧氏宗祠對聯看鄧氏文化源遠流長
    平叔下士伯道存侄上聯典指東漢·鄧訓,字平叔,明帝初為郎中,謙恭下士,人多歸附之。下聯典指晉·鄧攸,字伯道,攜家避亂,憐其弟早亡,危急關頭時,存侄而棄子,時人敬其德而哀之。工山水,能詩文。好宋儒書。有《易解》、《常熟志》、《濮州志》等。〖鄧氏祠堂七字以上通用楹聯〗大小行事執快心,東平云為善最樂古今義禮歸何處,朱子曰讀書更高此聯為鄧氏宗祠南陽堂通用聯(6)。全聯勸誡族中子孫為善、讀書。
  • 王氏宗祠對聯,王家人你知道其中的涵義嗎?
    王姓宗祠四言通用對聯三槐世澤兩晉家聲——佚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出宋·王旦之父王佑,於庭院植槐樹三株,曰:「吾之後世,必有為三公者王姓宗祠五言通用對聯一經傳舊德五字耀英才——王澍撰王姓宗祠通用聯採用清代吏部員外郎、書法家王澍聯。
  • 【蕭氏文化】全國各地蕭氏宗祠部分對聯詮釋
    信佛教,能文章,曾招攬文學之士,編集《文選》30卷,世稱《昭明文選》,選錄了自先秦至梁的詩文辭賦及部分詩書(不選經、子)共38類、700餘篇,已初步注意了文學與其他著作的區分。是現存最早的詩文選集,對後代文學頗有影響。
  • 王氏宗祠千古對聯
    「校園小說的介入,給了學生一個思緒縱橫馳騁,恣意飛揚的空間,為枯燥單調的校園生活增添了盎然生機,在現實中無法得到的可以在虛構的小說中得到滿足,在小說中,可以由自己來決定人物的命運和情節的發展,往往寫著寫著,小作者就把自己寫進去了,這也正是學生喜歡創作小說的原因。」胡文杰說,「兒童文學,讓學生的聲音更純淨,讓學生的語言更具有文學味,讓學生的心靈更豐盈和充實。」
  • 廣東新會臺山譚氏源流,譚氏必看!
    譚君逃到莒國(現在山東莒縣)去,他的後人就「以國為姓」,稱作譚氏。原始譚氏遠祖諱虢號徵音翁,自東周列國時輔齊為太史,居於弘農都,稱為弘農齊郡,配毛氏淑人,生二子,長滕,次昭。傳至十六世,(即唐朝)十六世祖諱世績,號彥威,是大唐吏科都給事,由湖南長沙湘譚縣徙居於江西虔州,大宋乾德年間,陳橋兵變,宏軼翁與妣由江西虔州西後村,遷入廣東南雄府始興縣珠璣巷居住。
  • 馬氏宗祠楹聯、對聯大全!
    骨氣乃有老松格,神妙直到秋毫顛——馬曰璐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此聯為清代詩人馬曰璐(約康熙、乾隆時人)撰書聯。馬曰璐、字佩兮、江蘇省江都人。有《南齋集》。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馬寅初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此聯為當代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1882-1982)自題聯。
  • 全國26地梁氏宗祠專用對聯來了! 梁家人速收藏!
    註:(1)3—4是江蘇淮安梁紅玉祠歌頌梁紅玉功績的兩副對聯。1、萃鳳傳家遠,隴西世澤長。註:(1)肥東桑園梁氏自明初從江蘇句容由梁永貴始遷安徽肥東東鄉,「家聲五鳳」是萃鳳堂梁氏宗祠匾額。古代鳳凰池是文職官員為皇帝起草詔書的地方,後來泛指鳳凰代表最高文職官員。所謂「一舉名登龍虎榜,十年身到鳳凰池」。
  • 臺山譚氏源流
    原始譚氏遠祖諱虢號徵音翁,自東周列國時輔齊為太史,居於弘農都,稱為弘農齊郡,配毛氏淑人,生二子,長滕,次昭。傳至十六世,(即唐朝)十六世祖諱世績,號彥威,是大唐吏科都給事,由湖南長沙湘譚縣徙居於江西虔州,大宋乾德年間,陳橋兵變,宏軼翁與妣由江西虔州西後村,遷入廣東南雄府始興縣珠璣巷居住。
  • 【張氏文化】張氏宗祠對聯詮釋
    【張氏文化】張氏宗祠對聯詮釋化孫公遺訓十八子一百零八孫詩:清河系出源流長  卜處移居閩上杭百忍家聲思祖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