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譚氏遠祖諱虢號徵音翁,自東周列國時輔齊為太史,居於弘農都,稱為弘農齊郡,配毛氏淑人,生二子,長滕,次昭。傳至十六世,(即唐朝)十六世祖諱世績,號彥威,是大唐吏科都給事,由湖南長沙湘譚縣徙居於江西虔州,大宋乾德年間,陳橋兵變,宏軼翁與妣由江西虔州西後村,遷入廣東南雄府始興縣珠璣巷居住。翁為入粵始祖,諱虔,字崇紀,號宏軼,宋建隆資政大夫吏部侍郎,遷刑部尚書,加封三千歲,生二子,長子洪翁,次子瀚翁。
虔翁祠建於廣州城隍廟后街舊倉巷口(即今越華路)。清乾隆年間,幸莊、有恭取回重修宏軼書舍,設立「光裕堂。」抗日期間(民國二十七年五月間)遭日機空襲,全座蕩然無存。另有譚氏宗祠建於禪山沙仔尾寶山鋪。
二世伯祖諱洪翁,字文彥(疊山),號少參,宋慶曆間登進士承務郎,任廣東儒學提舉。配曾氏,生一子,諱嘉言,字芝水,號知美,宋熙寧間登進士,特授博士。
二世祖諱瀚翁,字文江(美水),號少浩,宋資政大夫吏部侍郎,配關氏,誥封二品夫人。生一子,諱伯倉。瀚翁墳葬於廣州白雲山,祠建於臺山城龍藏裡,立「思源堂」。
三世祖諱伯倉,原名煥,字雲扶,號松雪。宋乾道年間中經元連捷進士,特授資政大夫吏部侍郎,遷刑部尚書,恩榮九錫,誥封三代。配張氏,生八子,皆為大夫。伯倉太祖譚氏大宗祠於清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建在金魚塘分府衙門。
四世祖朝安太祖祠建在廣州市小馬站,創於清道光十五年三月初十。朝安生三子。
四世祖朝政居番禺縣小龍村;朝瑞居高要縣;朝用居樂昌縣平浦;朝貴居東莞縣;朝賢居陽江縣雅韶村。
五世祖達翁,字廷顯,號待聘,奉議大夫,配何氏,生六子。
五世惟曰居高明縣;琰翁居長沙;瑤翁居陽春。
六世祖慕凌太祖祠於清雍正十一年建在新會城金紫街。
十世興龍居恩平縣吳德,起龍居新會縣城西門,顯龍居中山縣小欖鎮。
六世祖慕凌公又是四邑之始祖。公乃五世祖達翁之四房遺烈翁之後裔。公初居新會縣古岡州,隨遷白龍池。慕凌公傳至七代裔孫子政公,原居新會東門,後遷炎洞村,生三子,長子茂義擇裡而居。
茂義公又生三子:德官、德秀、德寶。翁與三子由炎洞村遷入新寧(即今臺山市)境內濠衝墟。
茂義翁是遷臺山之始祖,一直在臺山繁衍後代,傳至十二世在臺山縣境建立幾個祖祠:「子政太祖祠」建在臺城倉盈路(今健康路);「茂義祖祠」建在大江區濠衝堡。十四世「德官祖祠」建在臺山白水遊魚村,墳在漲村;「元實祖祠」建在臺山白水倉前村。
五世遠翁居海宴。十世希顏居水口、松朗、長塘、新會南門、凌衝;希孟居白水、廣海。十一世祖康寧,號雪島,配姜氏生七子,分居臺城南門、溫邊、洗布山,分支居橫湖、香頭墳。十二世色麟居塔腳;天麟居白水。十四世德官翁,裔居遊魚、倉前、琴古、三合白石塘、南山、南蛇、黑石塘、下秀墩等地。十四世祖德彥翁,裔居臺城西門、譚屋、南門正街。十四祖德實翁裔居來安市、南門五福裡、上澤七角、牛眠塘、墩寨、譚屋人形山、廣海望洞、下川、鎮口、沙江頭等地方。十七世仲嚴。廿一世爾掭,生四子:昌惟、昌蕃、昌立、昌賀。廿三世是友山、友恭(現附城鎮元山仔建有友恭譚公祠,即昌蕃學校)廿三世友恭公生五子:延饒、延綱、延康、延琚、延會。延饒翁生二子:即廿五世嗣炳、嗣煥(分居元山仔、潮盛、潮陽、潮安、張邊等),廿六世是銓捷、捷驥,廿七世是開榻、開軫等,廿八世是文字派。
十二世祖天麟翁為臺城譚氏始祖,天麟翁生四子:德瑞、德常、德超、德瓊。德瑞翁子孫分居北閘、書坑、月山、圓坑、聯安裡等地,立祠在書坑村。德常翁子孫現居河北鄉新村咀、大安、仁安、常安、白水舊村、石仔路、坑尾、遊魚、大嶺厚、湖邊為多。德超翁,名為慕景公,原住坡厚村,為了耕種利便後遷筋坑常興村開枝長葉。
為紀念祖先,後人曾在臺城龍藏裡(今為環城西路)立「天麟譚公祠」奉祀,該祠堂解放前為育英學校小學部課室,一九五二年因殘舊拆建為臺山縣展覽館,育英中學復校後,因校舍不敷應用,於一九九O年拆除新建一幢雄偉壯觀共高五層之臺山育英中學教學樓,並於同年十月份剪彩,交付使用。若以廣東宏軼始祖為第一世,延至第十二世,其字派不詳。若以天麟為第一世,相加本身所屬何字派,便知自身屬第幾代。字派聯曰:「爾昌友延嗣,捷開文裔光,宗傳世澤遠;晉本立道隆,積善家國重,學業廣成芳。
宋末,四世朝安翁隨尚書羅貴避亂遷南雄珠璣巷。因宋帝失妃事,走難南下廣州,居舊倉巷宏秩公譚公祠原址。配徐氏,生達、遠、逵三子。因避兵亂,奔走南下。達翁遷開平龍壙,後遷臺山白水。遠翁遷新會白龍池,後遷臺山端芳,再遷海宴小擔,為海宴族之始祖。逵翁遷陽江雅韶。從此,朝安翁之後代蕃衍,分布於四邑兩陽各地。
海宴譚族之始祖乃五世遠翁,行二,號廷田。由臺山端芬遷到海宴小擔舊村立交椅村開族。大力發展海宴沿海漁鹽實業,積資巨萬。以三千兩白銀獻京都授鹽課提舉員外銜。配朱氏,生玩、琰二子。在小擔村建有廷田譚公祠。玩翁配鄧氏,生三子二女。長子偉翁,次子倬翁,三子侯翁,四女名不詳適容姓,五女名韶,適趙亦是堂,未婚夫死守節終生,人稱貞女譚韶五娘。偉翁、倬翁居小擔舊村,子孫蕃衍,在立交椅村前沙侖立新村,即今小擔村。侯翁於明初由小擔遷小芰荷村,為小芰荷譚族之始祖,建有侯翁譚公祠。側祠供祀韶五娘。
七世偉翁配蘇氏,生憲文、憲武二子。憲文翁配趙氏,生監之,擇倬翁之曾孫騏入繼。開緣葆、梅主兩房。緣葆房遷奇猷(小部分在小擔),為遠翁祖之長嫡。憲武翁配何氏,生立之、興之、益之、成之五子,均無孫,先後擇倬翁之曾、玄孫入繼。傳至立之翁之玄孫第十三世康成翁遷居丹堂北頭村山園,為丹堂譚族之始祖,在北頭村建有康成譚公祠,早已倒塌。康成翁配彭氏,生一子紹康。紹康翁配巫氏,生玉生、乾護二子。其後裔分居丹堂北頭、南頭及沙邊各村。北頭建有玉生譚公祠,已倒塌;文煜房還建有譚文煜學堂。南頭建有乾護譚公祠、梅莊譚公祠、宗盛房還建有宗盛譚公禎,後座已倒塌。
現在分布在海宴的譚族,絕大部分是遠翁之後裔,有小部分是從開平、新會、陽江等地遷來的達翁和逵翁的後裔。據九O年不完全統計,海宴(含上下川)譚族共有2368戶,9600多人,是海宴大姓族之一。至於分居海外及已遷出在國內謀生的估計也不下四千人之多。
究竟海宴譚族之分布情況如何?字派怎樣?現簡介如下:
小擔村譚族:主要屬偉翁、倬翁之後裔及部分侯翁後裔。現有300多戶,1400多人。其他系字派詩曰:「君任乾綱重,臣寅坤德宏;時清世道泰,運顯祚昌隆」。長沙子桐翁續新班派詩曰:「傳家照禮義,華國煥文章;裕後鴻恩普,治謀燕翼長。」奇猷村譚族:屬遠翁祖之長嫡子孫。其字派與小擔村字派相同。現有70多戶,300多人。
北頭村譚族:絕大部分是偉翁世系康成祖房及牛欄房之後裔。其字派與小擔字派相同。還有部分是從新會遷來南頭再遷來的宗盛房後裔,其字派詩曰:「國安肇鴻業,家齊隆帝基;文運宏開顯,姓名遠播揚」。現有300戶,1300多人。
南頭村譚族:大部分是康成祖後裔。其字派與小擔、北頭字派相同。另一部分是由新會遷來的宗盛房的後裔,其字派與北頭宗盛房字派相同。現有200戶,900多人。
小芰荷譚族:屬侯翁祖後裔。字派與小擔、北頭字派相同。現有70戶,近1000人。
凌衝村譚族:屬達翁祖世系,由新會凌衝遷來。現有250戶,1150人。其字派分為三種:彥實祖字派是:「仲德茂家昌,仁昭時耀義,立世光承基纘緒,嗣美揚芳,福隆祚永,慶厚胤長」。伯良祖字派是:「本發蒼峰,忠厚宏開,大業名揚,華殿顯承,紹述鴻猷。」後到凌衝定居的二十戶的字派是:「經綸興美孫,猷衍慶祥光;濟禮傳芳宗,澤延流永遠」。
侖定村譚族:一部分是由新會遷來的達翁世系的衝耀祖房後裔,字派與凌衝彥實房字派相同。一部分是由陽江雅韶遷來的逵翁世系的寅光祖房後裔,字派是:「寅錫卿相榮世澤,廣傳宗德達賢良。」另一部分是由開平長沙遷來的遠翁世系的仲和祖房後裔,字派是與小擔字派相同。現在三房共近100戶,400人。侖定村建有譚公祠。
南陽裡(牛軛墩)譚族:是由開平長沙遷來的遠翁世系的老二房琰翁祖之後裔,入遷田二芝堂範圍。字派與小擔相同。現有136戶,600人。
西昌裡(寨仔)譚族:琰翁祖後裔,由開平長沙遷來,字派與小擔字派相同。現有136戶,600人。
沙邊村譚族:是北頭山園乾護房及南頭宗盛房分支出來的,其字派分別與乾護及宗盛房的字派相同。現有10多戶,50多人。
沙橋村譚族:是小擔一誠房支下,字派與小擔相同。現有36戶,近200人。
海宴街譚族:共有14戶,100人。其中十一戶由三水遷來西新裡的遠翁世系的巨恆祖房後裔,字派與小擔相同。另三戶由三水遷來的達翁世系的後裔。
上下川譚族:一部分屬遠翁世系的牛欄房後裔,字派與小擔相同。另一部分是在下川島川東村開族的屬達翁世系的耕隱祖後裔,其宗派是:「捷開文裔光,宗傳世澤遠;後本立道揚,學業廣成昌」。與白水天麟祖房字派有些異樣。在下川建有耕隱書室。其子孫半漁半農。兩房共有400戶,1800多人。
譚氏歷史上人才輩出。唐朝有國子司業譚銖,以煉丹聞名的紫霞真人譚峭和長勝將軍譚忠;宋有譚佚一門三大夫:朝儀大夫譚粹、朝靖大夫譚銳、中散大夫譚拼;明朝有國子學博士譚子發,創造「竟陵體」的文學家譚元春,有譚青天美譽的戶部尚書譚太初和與戚光繼同名的抗倭名將譚綸;清朝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近代有譚延遺闓和譚人鳳:
譚廷闓,1892年入府學授翰林院,1904年進士及第,1909年被推舉為湖南諮議局議長,1912年為湖南國民黨支部部長,後出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建設部長,1926年代理國民政府主席和中央黨部主席。歷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要職。
譚人鳳,1905年發動實慶會黨起羲失敗後,東渡日本,加入同盟會,後參加1907年廣西鎮南關起義和1908年雲南河口起義。1911年與宋教仁等正式成立同盟會中部總部,設機關於上海,為中部總部與黃興的聯繫人。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他作為湖南代表,參與政府成立的工作。中華民國成立後,任粵漢鐵路督辦兼巡閱使。「二次革命」時,參加討袁運動,迫袁退位。上述可見,由古至今,譚氏族人弘揚祖德為國建功立業垂名史冊無愧於後人者不少。
自開放改革以來,臺山譚氏以譚國渠、譚炳根、譚偉濤、譚廣平、譚景雲、譚汝熙、譚廣倫、譚廣永、譚卓輝、譚振湘、譚偉洪、譚兆鈞、譚琪添、譚子云、譚燦良、譚良安、譚炳垣、譚炳煊、譚永宏……等為首,團結內外鄉親和華僑社團,興辦各種公益事業,為僑鄉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如1989年籌建育英中學教學大樓,短短一年時間就籌得資金人民幣82萬元,使新教學樓在1990年峻工,改善了教學條件,為培養優秀人才奠定基礎;又如1982年復辦的譚氏《光裕月刊》,至今已出版41期,成為傳播鄉訊族聞聯絡宗誼的橋梁。今年還先後為育英中學辦學基金會和《光裕月刊》基金會籌集了基金人民幣100多萬元和41萬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