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山譚氏源流

2021-02-17 譚氏宗親總群

原始譚氏遠祖諱虢號徵音翁,自東周列國時輔齊為太史,居於弘農都,稱為弘農齊郡,配毛氏淑人,生二子,長滕,次昭。傳至十六世,(即唐朝)十六世祖諱世績,號彥威,是大唐吏科都給事,由湖南長沙湘譚縣徙居於江西虔州,大宋乾德年間,陳橋兵變,宏軼翁與妣由江西虔州西後村,遷入廣東南雄府始興縣珠璣巷居住。翁為入粵始祖,諱虔,字崇紀,號宏軼,宋建隆資政大夫吏部侍郎,遷刑部尚書,加封三千歲,生二子,長子洪翁,次子瀚翁。


虔翁祠建於廣州城隍廟后街舊倉巷口(即今越華路)。清乾隆年間,幸莊、有恭取回重修宏軼書舍,設立「光裕堂。」抗日期間(民國二十七年五月間)遭日機空襲,全座蕩然無存。另有譚氏宗祠建於禪山沙仔尾寶山鋪。


二世伯祖諱洪翁,字文彥(疊山),號少參,宋慶曆間登進士承務郎,任廣東儒學提舉。配曾氏,生一子,諱嘉言,字芝水,號知美,宋熙寧間登進士,特授博士。


二世祖諱瀚翁,字文江(美水),號少浩,宋資政大夫吏部侍郎,配關氏,誥封二品夫人。生一子,諱伯倉。瀚翁墳葬於廣州白雲山,祠建於臺山城龍藏裡,立「思源堂」。


三世祖諱伯倉,原名煥,字雲扶,號松雪。宋乾道年間中經元連捷進士,特授資政大夫吏部侍郎,遷刑部尚書,恩榮九錫,誥封三代。配張氏,生八子,皆為大夫。伯倉太祖譚氏大宗祠於清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建在金魚塘分府衙門。


四世祖朝安太祖祠建在廣州市小馬站,創於清道光十五年三月初十。朝安生三子。


四世祖朝政居番禺縣小龍村;朝瑞居高要縣;朝用居樂昌縣平浦;朝貴居東莞縣;朝賢居陽江縣雅韶村。

五世祖達翁,字廷顯,號待聘,奉議大夫,配何氏,生六子。


五世惟曰居高明縣;琰翁居長沙;瑤翁居陽春。


六世祖慕凌太祖祠於清雍正十一年建在新會城金紫街。


十世興龍居恩平縣吳德,起龍居新會縣城西門,顯龍居中山縣小欖鎮。


六世祖慕凌公又是四邑之始祖。公乃五世祖達翁之四房遺烈翁之後裔。公初居新會縣古岡州,隨遷白龍池。慕凌公傳至七代裔孫子政公,原居新會東門,後遷炎洞村,生三子,長子茂義擇裡而居。


茂義公又生三子:德官、德秀、德寶。翁與三子由炎洞村遷入新寧(即今臺山市)境內濠衝墟。


茂義翁是遷臺山之始祖,一直在臺山繁衍後代,傳至十二世在臺山縣境建立幾個祖祠:「子政太祖祠」建在臺城倉盈路(今健康路);「茂義祖祠」建在大江區濠衝堡。十四世「德官祖祠」建在臺山白水遊魚村,墳在漲村;「元實祖祠」建在臺山白水倉前村。


五世遠翁居海宴。十世希顏居水口、松朗、長塘、新會南門、凌衝;希孟居白水、廣海。十一世祖康寧,號雪島,配姜氏生七子,分居臺城南門、溫邊、洗布山,分支居橫湖、香頭墳。十二世色麟居塔腳;天麟居白水。十四世德官翁,裔居遊魚、倉前、琴古、三合白石塘、南山、南蛇、黑石塘、下秀墩等地。十四世祖德彥翁,裔居臺城西門、譚屋、南門正街。十四祖德實翁裔居來安市、南門五福裡、上澤七角、牛眠塘、墩寨、譚屋人形山、廣海望洞、下川、鎮口、沙江頭等地方。十七世仲嚴。廿一世爾掭,生四子:昌惟、昌蕃、昌立、昌賀。廿三世是友山、友恭(現附城鎮元山仔建有友恭譚公祠,即昌蕃學校)廿三世友恭公生五子:延饒、延綱、延康、延琚、延會。延饒翁生二子:即廿五世嗣炳、嗣煥(分居元山仔、潮盛、潮陽、潮安、張邊等),廿六世是銓捷、捷驥,廿七世是開榻、開軫等,廿八世是文字派。

十二世祖天麟翁為臺城譚氏始祖,天麟翁生四子:德瑞、德常、德超、德瓊。德瑞翁子孫分居北閘、書坑、月山、圓坑、聯安裡等地,立祠在書坑村。德常翁子孫現居河北鄉新村咀、大安、仁安、常安、白水舊村、石仔路、坑尾、遊魚、大嶺厚、湖邊為多。德超翁,名為慕景公,原住坡厚村,為了耕種利便後遷筋坑常興村開枝長葉。


為紀念祖先,後人曾在臺城龍藏裡(今為環城西路)立「天麟譚公祠」奉祀,該祠堂解放前為育英學校小學部課室,一九五二年因殘舊拆建為臺山縣展覽館,育英中學復校後,因校舍不敷應用,於一九九O年拆除新建一幢雄偉壯觀共高五層之臺山育英中學教學樓,並於同年十月份剪彩,交付使用。若以廣東宏軼始祖為第一世,延至第十二世,其字派不詳。若以天麟為第一世,相加本身所屬何字派,便知自身屬第幾代。字派聯曰:「爾昌友延嗣,捷開文裔光,宗傳世澤遠;晉本立道隆,積善家國重,學業廣成芳。


宋末,四世朝安翁隨尚書羅貴避亂遷南雄珠璣巷。因宋帝失妃事,走難南下廣州,居舊倉巷宏秩公譚公祠原址。配徐氏,生達、遠、逵三子。因避兵亂,奔走南下。達翁遷開平龍壙,後遷臺山白水。遠翁遷新會白龍池,後遷臺山端芳,再遷海宴小擔,為海宴族之始祖。逵翁遷陽江雅韶。從此,朝安翁之後代蕃衍,分布於四邑兩陽各地。


海宴譚族之始祖乃五世遠翁,行二,號廷田。由臺山端芬遷到海宴小擔舊村立交椅村開族。大力發展海宴沿海漁鹽實業,積資巨萬。以三千兩白銀獻京都授鹽課提舉員外銜。配朱氏,生玩、琰二子。在小擔村建有廷田譚公祠。玩翁配鄧氏,生三子二女。長子偉翁,次子倬翁,三子侯翁,四女名不詳適容姓,五女名韶,適趙亦是堂,未婚夫死守節終生,人稱貞女譚韶五娘。偉翁、倬翁居小擔舊村,子孫蕃衍,在立交椅村前沙侖立新村,即今小擔村。侯翁於明初由小擔遷小芰荷村,為小芰荷譚族之始祖,建有侯翁譚公祠。側祠供祀韶五娘。


七世偉翁配蘇氏,生憲文、憲武二子。憲文翁配趙氏,生監之,擇倬翁之曾孫騏入繼。開緣葆、梅主兩房。緣葆房遷奇猷(小部分在小擔),為遠翁祖之長嫡。憲武翁配何氏,生立之、興之、益之、成之五子,均無孫,先後擇倬翁之曾、玄孫入繼。傳至立之翁之玄孫第十三世康成翁遷居丹堂北頭村山園,為丹堂譚族之始祖,在北頭村建有康成譚公祠,早已倒塌。康成翁配彭氏,生一子紹康。紹康翁配巫氏,生玉生、乾護二子。其後裔分居丹堂北頭、南頭及沙邊各村。北頭建有玉生譚公祠,已倒塌;文煜房還建有譚文煜學堂。南頭建有乾護譚公祠、梅莊譚公祠、宗盛房還建有宗盛譚公禎,後座已倒塌。


現在分布在海宴的譚族,絕大部分是遠翁之後裔,有小部分是從開平、新會、陽江等地遷來的達翁和逵翁的後裔。據九O年不完全統計,海宴(含上下川)譚族共有2368戶,9600多人,是海宴大姓族之一。至於分居海外及已遷出在國內謀生的估計也不下四千人之多。


究竟海宴譚族之分布情況如何?字派怎樣?現簡介如下:
小擔村譚族:主要屬偉翁、倬翁之後裔及部分侯翁後裔。現有300多戶,1400多人。其他系字派詩曰:「君任乾綱重,臣寅坤德宏;時清世道泰,運顯祚昌隆」。長沙子桐翁續新班派詩曰:「傳家照禮義,華國煥文章;裕後鴻恩普,治謀燕翼長。」奇猷村譚族:屬遠翁祖之長嫡子孫。其字派與小擔村字派相同。現有70多戶,300多人。


北頭村譚族:絕大部分是偉翁世系康成祖房及牛欄房之後裔。其字派與小擔字派相同。還有部分是從新會遷來南頭再遷來的宗盛房後裔,其字派詩曰:「國安肇鴻業,家齊隆帝基;文運宏開顯,姓名遠播揚」。現有300戶,1300多人。


南頭村譚族:大部分是康成祖後裔。其字派與小擔、北頭字派相同。另一部分是由新會遷來的宗盛房的後裔,其字派與北頭宗盛房字派相同。現有200戶,900多人。


小芰荷譚族:屬侯翁祖後裔。字派與小擔、北頭字派相同。現有70戶,近1000人。


凌衝村譚族:屬達翁祖世系,由新會凌衝遷來。現有250戶,1150人。其字派分為三種:彥實祖字派是:「仲德茂家昌,仁昭時耀義,立世光承基纘緒,嗣美揚芳,福隆祚永,慶厚胤長」。伯良祖字派是:「本發蒼峰,忠厚宏開,大業名揚,華殿顯承,紹述鴻猷。」後到凌衝定居的二十戶的字派是:「經綸興美孫,猷衍慶祥光;濟禮傳芳宗,澤延流永遠」。


侖定村譚族:一部分是由新會遷來的達翁世系的衝耀祖房後裔,字派與凌衝彥實房字派相同。一部分是由陽江雅韶遷來的逵翁世系的寅光祖房後裔,字派是:「寅錫卿相榮世澤,廣傳宗德達賢良。」另一部分是由開平長沙遷來的遠翁世系的仲和祖房後裔,字派是與小擔字派相同。現在三房共近100戶,400人。侖定村建有譚公祠。


南陽裡(牛軛墩)譚族:是由開平長沙遷來的遠翁世系的老二房琰翁祖之後裔,入遷田二芝堂範圍。字派與小擔相同。現有136戶,600人。


西昌裡(寨仔)譚族:琰翁祖後裔,由開平長沙遷來,字派與小擔字派相同。現有136戶,600人。


沙邊村譚族:是北頭山園乾護房及南頭宗盛房分支出來的,其字派分別與乾護及宗盛房的字派相同。現有10多戶,50多人。


沙橋村譚族:是小擔一誠房支下,字派與小擔相同。現有36戶,近200人。


海宴街譚族:共有14戶,100人。其中十一戶由三水遷來西新裡的遠翁世系的巨恆祖房後裔,字派與小擔相同。另三戶由三水遷來的達翁世系的後裔。


上下川譚族:一部分屬遠翁世系的牛欄房後裔,字派與小擔相同。另一部分是在下川島川東村開族的屬達翁世系的耕隱祖後裔,其宗派是:「捷開文裔光,宗傳世澤遠;後本立道揚,學業廣成昌」。與白水天麟祖房字派有些異樣。在下川建有耕隱書室。其子孫半漁半農。兩房共有400戶,1800多人。

譚氏歷史上人才輩出。唐朝有國子司業譚銖,以煉丹聞名的紫霞真人譚峭和長勝將軍譚忠;宋有譚佚一門三大夫:朝儀大夫譚粹、朝靖大夫譚銳、中散大夫譚拼;明朝有國子學博士譚子發,創造「竟陵體」的文學家譚元春,有譚青天美譽的戶部尚書譚太初和與戚光繼同名的抗倭名將譚綸;清朝有「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近代有譚延遺闓和譚人鳳:


譚廷闓,1892年入府學授翰林院,1904年進士及第,1909年被推舉為湖南諮議局議長,1912年為湖南國民黨支部部長,後出任孫中山大元帥府建設部長,1926年代理國民政府主席和中央黨部主席。歷任國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長要職。


譚人鳳,1905年發動實慶會黨起羲失敗後,東渡日本,加入同盟會,後參加1907年廣西鎮南關起義和1908年雲南河口起義。1911年與宋教仁等正式成立同盟會中部總部,設機關於上海,為中部總部與黃興的聯繫人。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他作為湖南代表,參與政府成立的工作。中華民國成立後,任粵漢鐵路督辦兼巡閱使。「二次革命」時,參加討袁運動,迫袁退位。上述可見,由古至今,譚氏族人弘揚祖德為國建功立業垂名史冊無愧於後人者不少。


自開放改革以來,臺山譚氏以譚國渠、譚炳根、譚偉濤、譚廣平、譚景雲、譚汝熙、譚廣倫、譚廣永、譚卓輝、譚振湘、譚偉洪、譚兆鈞、譚琪添、譚子云、譚燦良、譚良安、譚炳垣、譚炳煊、譚永宏……等為首,團結內外鄉親和華僑社團,興辦各種公益事業,為僑鄉的繁榮作出了貢獻。如1989年籌建育英中學教學大樓,短短一年時間就籌得資金人民幣82萬元,使新教學樓在1990年峻工,改善了教學條件,為培養優秀人才奠定基礎;又如1982年復辦的譚氏《光裕月刊》,至今已出版41期,成為傳播鄉訊族聞聯絡宗誼的橋梁。今年還先後為育英中學辦學基金會和《光裕月刊》基金會籌集了基金人民幣100多萬元和41萬多元。

相關焦點

  • 廣東新會臺山譚氏源流,譚氏必看!
    另有譚氏宗祠建於禪山沙仔尾寶山鋪。二世伯祖諱洪翁,字文彥(疊山),號少參,宋慶曆間登進士承務郎,任廣東儒學提舉。配曾氏,生一子,諱嘉言,字芝水,號知美,宋熙寧間登進士,特授博士。二世祖諱瀚翁,字文江(美水),號少浩,宋資政大夫吏部侍郎,配關氏,誥封二品夫人。生一子,諱伯倉。瀚翁墳葬於廣州白雲山,祠建於臺山城龍藏裡,立「思源堂」。三世祖諱伯倉,原名煥,字雲扶,號松雪。
  • 譚氏源流最詳見解,值得譚氏宗親一看!
    一:譚氏源自姬姓,周穆王始封譚子譚氏出自姬姓,帝嚳高辛氏之裔。刺桑譜系、浯溪譜系、都昌譜系、廣東梧溪譜與湖南部分地區的族譜及近代洛陽出土的大隋大業時代的譚君墓志銘皆言:「譚氏出自姬姓」。江西浯溪譚氏族譜與大隋大業譚君墓志銘言:「譚」為周初所封(見:江西浯溪譚氏族譜世錄、隋大業六年十二月十七日癸酉故清河縣令譚君之墓志銘)。江西刺桑譚氏源流序、湖南弘農堂譚氏源流序及廣東梧村譚氏族譜記載:「譚」為周穆王所封(見:江西刺桑譚氏大宗祠序、江西澄溪族譜源流記、湖南弘農堂五修源流序、廣東梧村譚氏族譜序)。
  • 湖南譚氏 | 湖南省各地區 譚氏始祖 源流簡介
    1943年橫塘譚氏六修族譜。字派:……政春萬大丕宗其忠良詠遠承仁義德仔庭宇啟正朝定安邦國泰平禮學……。27. 湘潭馬橋譚氏始祖可奕公。始遷祖繼孫於元末明初因避亂徙居湘潭八十四都馬橋之下沙衝。清嘉慶22年(1817)纂有族譜。28. 湘潭、湘鄉譚氏一世祖可亦。
  • 譚氏根源—龍西世系始祖甫壽公
    遂開山東齊郡譚氏,祁義公成為譚氏開派一世始祖。      歷經數世源衍譚氏己徏繁於中原各地,至西漢時居於江蘇南京(相鄰安微當塗縣)的金陵路烏衣巷的玉成公譚閎因世家佐齊王誅諸呂有功,皇室親王與譚氏聯姻而受封「頃元侯」侯爵,並受封前往河南靈寶、洛陽等弘農郡為官,首開河南弘農譚氏望郡。
  • 湖南湘鄉譚氏始祖宏妙公源流考
    「 加入譚氏群「三進文武皆兩全,十八功名聞四海」,這是湘鄉毛田譚氏宗祠門聯,漢白玉陰刻楷書碑。宗祠位於毛田鎮花亭村,其內供奉著湘鄉譚氏始遷祖譚丙十二郎太公神像。譚丙十二郎太公,即宏妙公,官名:丙,字離山,行十二郎,仕宋員外郎。查中華譚氏源流,有《通志•氏族略》云:「譚氏,子爵。莊十年,齊滅之。今齊州歷城有古譚城。子孫以國為氏」。又《姓解•十七》載:「春秋時譚國,為齊所滅。譚子奔莒,以國為氏。漢有河南尹譚閎」。又《急就章》曰:「漢有譚平定,巴南六姓有譚氏,盤….之後也」。
  • 【印象臺山】臺山排球究竟有多厲害
    自9月9日起,開始推出【印象臺山】系列,臺山也是第一個推出系列報導的縣級市。下面請看【印象臺山】之臺山排球。 2020年初,「粵港澳大灣區排球促進會」和「廣東省排球協會臺山訓練基地」兩個牌子落戶臺山。隨著它們的落戶,再次向世人揭示了臺山與排球的百年情緣。
  • 【霸氣航拍】廣東臺山汶村鎮沙奇西昌村210多名出嫁女集體回娘家,場面震撼!
    點擊上面「世界譚氏宗親」加入譚氏大家庭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譚」;請點擊上面「世界譚氏宗親」再點「關注」,即可擁抱譚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聚譚氏親情,揚譚氏文化,傳播譚氏正能量,共築和諧繁榮譚氏。
  • 唐期首茶譚氏鼻祖譚仁京探源
    」加入譚氏大家庭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譚」;請點擊上面「世界譚氏宗親」再點「關注」,即可擁抱譚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聚譚氏親情,揚譚氏文化,傳播譚氏正能量,共築和諧繁榮譚氏。  如此茶陵譚氏族譜的修輯呈更大規模,涉及面廣是前所未有的。相繼成立了茶陵譚氏十八宏通譜和茶陵譚氏通志両大機構,廣泛地收集到了九個省區的譚族有關史料,探夲窮源以了解夲氏族蕃衍發展的淵源。可惜的是茶譚両通為了各自的私慾已利不惜手足親情而鬩牆,不是資源共享而是各自為政,各使奇招相互拆臺克制,都想在出版刊物上獨樹一幟。
  • 譚氏全國字輩—四川
    四川廣安武勝譚氏字派:天榮宗景 五世單名 志仕廷元 孟良學成 朝久光祖 明德昌興 萬邦克和 帝心安順 文武慶職 永靖大定 惟先恩廣 佑啟後人 道尊義重 祿位高升四川廣安市廣安縣桂興鎮旭豐村譚氏字派:世子永必勝正通,文武全才萬代宗!
  • 最全譚氏遠祖世系表,1-40世都有了
    譚氏世系源流1世譚 祁zhi  妣胡氏生子錦2世譚 錦 妣 陳氏生子春3世譚 春 妣方氏生子梅4世20世譚太定太德太常妣郭氏生二子:玉成、玉潤叔勝居河南弘21世譚玉成諱頃,居金陵[江蘇南京清涼山,即南京別稱],西漢時呂后末[公元前179年],佐齊王起兵誅諸呂有功,封元侯[老譜稱頃元侯是也],為弘農郡主[今河南靈寶縣北],遂開弘農譚氏
  • 譚氏宗祠的對聯(部分節選)
    關於譚氏宗祠對聯據譚氏老前輩講最初建造的譚氏宗祠至今已有幾百多年歷史,在抗日戰爭時期譚氏宗祠有著舉足輕重的核心作用
  • 36、湖南湘潭譚氏花市(石)宗支概況
    世系源流可奕公世系、宏智公派下15世東江公(諱德辛),明洪武二年(公元1370年)首遷攸縣,再遷湘潭十五都七甲花市
  • 湖南茶陵譚氏始祖—可奕公
    眾所周知,湖南譚氏始祖是譚可奕,字彥明,生於唐憲宗元和一年(公元806年)三月十八日子時,中和三年癸卯(公元883年)三月十三日歿,葬二十七都,地名竹子田。龍形。配伍氏、李氏、左氏夫人,子三:守福,守祿,守壽。
  • 譚氏王家山朝祥後裔族譜
    二   譚氏源流詩     三  譚氏是蒙古族嗎     四  譚氏的起源,遷徙與名人     五 譚姓和覃姓的淵源     六  譚氏是黃帝的後裔之說     七  湖廣填四川     八  入川譚氏族譜歌     九  譚氏先祖今看     十  入川譚朝祥後代分布情況
  • 奉節縣三江譚氏家族史
    點擊上面「譚氏宗親總群」關注!
  • 臺山9人入圍!江門市優秀教師擬表彰人選公示
    臺山9人入圍!閔書銀(臺山市赤溪鎮中心學校)開平市(9人)鄺國祥(開平市第一中學)陳 勁(開平市開僑中學)郭夢詩(開平開放大學)傅進敏(開平市金山中學)李志鋒(開平市金雞初級中學)馮嫦芬(開平市世界譚氏中學
  • 譚氏王家山朝祥支系老二房族譜
    吾譚氏先祖,攜老扶幼,翻山越嶺,爬山涉水,從麻城祖籍迤邐入川。奈何實局動蕩,迫於生計,於今巫山爐陵岸上含淚作別,各奔東西。吾祖朝祥,居於石柱王場,後遷忠州,再徙墊江。其間篳路藍簍,艱苦創業。蒼天有幸,吾譚氏支系開枝散葉,無處不有。乃至九十四代,吾祖天偉一脈,遷徙於王家山麓,更是光大門庭,子孫繁衍,代出人傑,不負地靈之喻。
  • 【生活】江門—臺山
    此外「廣東第一泉」——三合溫泉人潮如流,富都溫泉應接不暇,北峰山漂流、鳳凰峽漂流刺激有趣,還有銅鼓黑沙灣,大浪灣、石花山旅遊風景區、北峰山森林公園、臺山市第一峰獅子頭(海拔高度982米)、廣海「海永無波」石刻公園、臺山僑墟、碉樓和洋樓等景點,每年吸引了數百萬遊客到臺山觀光旅遊。臺山有山地、丘陵、平原、灘涂,土地肥沃,氣候溫和,物產豐饒,是珠江三角洲著名的「魚米之鄉」。
  • 刺桑譚氏先代源流考(三) 天爵公世系正表(貳) 譚富斌
    刺桑譚氏先代源流考(三)                           天爵公世系正表(貳)第六世  欽,廷取長子,字宗敬,號秀峰,行清一,葬本裡獅子形;娶未詳。                 銓,廷取次子,字宗衡,行清五;娶劉氏,與夫同葬本裡徐家葉旋網形丙壬向;子一:糾;女一:適本裡徐。
  • 我們的臺山核電站,槓槓的!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早前報道造謠位於廣東的臺山核電站「核輻射威脅」,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15日在例會上表示,臺山核電站的有關狀況滿足技術規格書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