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鄉譚氏始祖宏妙公源流考

2021-02-06 譚氏文化

點上面「譚氏文化加入譚氏家族群

屬於我們譚家人的公眾號,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點擊上面譚氏文化」再點「關注」,即可加入譚氏大家庭群。

 長按二維碼關注 」譚氏文化「 加入譚氏群



「三進文武皆兩全,十八功名聞四海」,這是湘鄉毛田譚氏宗祠門聯,漢白玉陰刻楷書碑。宗祠位於毛田鎮花亭村,其內供奉著湘鄉譚氏始遷祖譚丙十二郎太公神像。譚丙十二郎太公,即宏妙公,官名:丙,字離山,行十二郎,仕宋員外郎。查中華譚氏源流,有《通志•氏族略》云:「譚氏,子爵。莊十年,齊滅之。今齊州歷城有古譚城。子孫以國為氏」。又《姓解•十七》載:「春秋時譚國,為齊所滅。譚子奔莒,以國為氏。漢有河南尹譚閎」。又《急就章》曰:「漢有譚平定,巴南六姓有譚氏,盤….之後也」。當代漢族譚氏已逾870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之0.3%,為全國第六十七大姓。湖南為譚氏第一大省,其譚姓約佔全國22%。當前湘鄉譚氏約3萬人,為湘鄉第八大姓。據考證,湖南譚氏分為六大派系,其中最為興旺的當數茶陵譚氏始遷祖可奕公一支。據民國十年(1921)森竹堂刊湘潭《中湘下馬山譚氏四修族譜•總序》載:「彥明祖,諱可奕,攜子守祿徙居江西吉州泰和縣,復遷於湘茶之茶陵上塘太平園。今譚氏各族奉之為鼻祖者,以其為遷湘之始祖也。」又民國二十五年(1936)刊湘潭《青山譚氏五修族譜•序》載:「一代始祖可奕公,字彥明,唐鹹通十四年(873)遷居茶陵十五都鄧塘」。又民國三十二年(1943)刊湘潭《橫塘譚氏六修族譜》載:「始祖可奕公,居茶陵」。1999年溯源堂刊《湘鄉東郊譚氏六修族譜》載:「始祖彥明公,諱可奕,唐鹹通元年(860)由宣州當塗縣貴遊鄉徙居江西泰和縣早禾市,後徙居湖南茶陵鄧塘」。又民國十九年(1930)刊《湘鄉七星橋譚氏三修支譜》載:「鼻祖可奕,字彥明,唐授宣儀郎,上世祖居金陵鄰近之當塗。鹹通元年(860),金陵天道不順,黎叔僵僕,公乃徙居江西吉州太和縣高行鄉六十七都,地名早禾市烏龍山石壁渡。鹹通十四年,又遷楚之茶陵十五都鄧塘。尊為茶陵始祖,一派祖」。而民國十一年(1922)刊《湘潭學前譚氏四修支譜》更是詳述可奕公遷湖南茶陵時乃唐鹹通十四年(873)八月十三日也。民國丁亥冬(1947)奪錦堂刊《譚氏六修支譜•例言》載:「彥明公,諱可奕,任唐宣儀郎,生守祿。守祿生武興。武興生進峰、進鴻、進頗。進峰生宏儉、宏賽、宏仁、宏福、宏亮、宏秀、宏智、宏政、宏韜;進鴻生宏義、宏德、宏崇、宏廣;進頗生宏肇、宏益、宏妙、宏伸、宏佐,是為茶陵太平園十八戶」,世稱「三進十八宏」。於此,毛田花亭譚氏宗祠有碑記曰:「始祖彥明公,諱可奕,仕唐宣議郎,生守祿。守祿生武興。武興生子三:進峰,仕楚授左領將軍,敕朝議大夫;進鴻,仕楚授信勇校尉,敕司馬朝奉大夫;進頗,仕楚授金吾左殿鎮國將軍,敕武工大夫。進峰生九子:宏儉,吏部大郎;宏賽,刑部大堂;宏仁,授儒學;宏福,授省糧道;宏亮,授禮部大堂;宏秀,授荊州儒學;宏智,授列定候;宏政,授知州府;宏韜,授湖南訓導;進鴻生四子:宏義,授浙江提督太守;宏德,授饒州陸本正印;宏崇,儒生奇才;宏廣,進士;進頗生五子:宏肇,武良候;宏益,官居左相;宏妙,戶部尚書,晚年潛心行醫道;宏伸,都憲尚書;宏佐,兵部尚書,是為茶陵太平園十八戶。」「譚氏『三進十八宏』在唐宋時為楚湘茶陵巨族。」語出2007年醉經堂刊湘鄉《上湘蘇坡塅譚氏三修支譜•序》。可奕傳至進頗,進頗生宏肇、宏益、宏妙、宏伸、宏佐,為四十七世。進頗三子宏妙,字離山,官名:丙,行十二,故後世又稱其為譚丙十二郎太公。原居茶陵,由次子全深迎徙湘鄉一都屯落村,歿葬東鳳一都霈霖塘(今湘鄉東郊鄉境內),其下各宗各支皆尊為祖,今毛田譚氏宗祠內供有譚丙十二郎公木雕神像。譜載:「譚宏妙(進頗公三子),字離山,官名:丙,行十二郎,居茶陵州城沙園下市街,妣馬氏,生子全祿,繼妣周氏,生子全深」。又《上湘塘灣譚氏支譜卷》:「宏妙次子,全深,迎父徙湘鄉第一都屯落村,歿葬鐵鑼衝。配:李氏,歿葬鐵鑼衝與夫合冢」,宏妙公次子全深系湘鄉譚氏脈祖。又民國丁亥奪錦堂刊《譚氏六修支譜•例言》載:「丙公唐時居茶陵杉木園下市街,後遷今湘鄉東鳳一都桐木衝,即今屯落村,歿葬一都霈霖塘」。以宏妙公為始遷祖的湘鄉譚氏,自第21世開始,總祠總譜合族班序詩為:「文學成一鴻(原班序:文光成一鴻),維兆起家聲,安邦興世緒(總祠總譜:緒字易代字),永遠定宗盟(總祠總譜:永字易久字)。」增續班序詩是:「禮義昭先澤,詩書廣令名,忠信敦言行,修齊裕治平,崇本基原厚,開來蔭益榮,錦堂謀燕翼,繼述慶時英。」國民革命軍高級將領譚道源將軍,便是宏妙公派下「邦」字派嗣孫,即湘鄉譚氏三十二世。根據族譜記載,宏妙公子孫至今已繁衍四十餘代,散居各地。現有居株洲茶陵者,有居湘潭雲湖、澗子塘者,有居婁底婁星區、雙峰者,有居湘鄉東郊、東山、潭市、花橋、湖山、山棗、壺天、花亭、橫鋪、肖家衝等地者,更有徙居湖北、雲南、四川、臺灣等外省者,還有移居國外者。

宏妙公墓曾於一九二二年整修。後又有一九九二年,湘鄉譚氏族人合議,成立「譚丙十二郎公古墓重修籌建委員會」,決定重修始遷祖丙公墓。二月二十八日尋墳,發現丙公墓位於今湘鄉東郊鄉皂角阜霈霖塘,原墓史逾千年,能保存下來實屬不易,據當年曾參與原墓清理的譚耀宗老人回憶,丙公棺木在當時地下兩丈一尺九處。新墓八月初十奠基,十月初十重修落成,十月十二日舉行墓慶典禮,八房子孫會宴;十四日祭墓,次年正月初六全族掃墓。(原載《水府文藝》第二期)



請點擊下面藍色字連結閱讀

相關焦點

  • 湖南譚氏 | 湖南省各地區 譚氏始祖 源流簡介
    寧鄉譚氏始祖忠凡公,由江西遷居湖南茶陵,至九派祖仔顯公,由茶陵徙居湘鄉七星街。明末,十派祖庭秀公繼徙寧鄉八都楊梅衝。清道光19年(1839)始修支譜,同治10年(1871)續修。派行:忠良永遠承,仁義德仔庭,世學勝朝定,安邦國泰平。誠孝傳家本,詩書裕後基,慶延鴻業振,喜起際昌期。10.
  • 湖南茶陵譚氏始祖—可奕公
    眾所周知,湖南譚氏始祖是譚可奕,字彥明,生於唐憲宗元和一年(公元806年)三月十八日子時,中和三年癸卯(公元883年)三月十三日歿,葬二十七都,地名竹子田。龍形。配伍氏、李氏、左氏夫人,子三:守福,守祿,守壽。
  • 譚氏根源—龍西世系始祖甫壽公
    源流序                     (譚氏根源~龍西世系始祖甫壽公)    遂開山東齊郡譚氏,祁義公成為譚氏開派一世始祖。      歷經數世源衍譚氏己徏繁於中原各地,至西漢時居於江蘇南京(相鄰安微當塗縣)的金陵路烏衣巷的玉成公譚閎因世家佐齊王誅諸呂有功,皇室親王與譚氏聯姻而受封「頃元侯」侯爵,並受封前往河南靈寶、洛陽等弘農郡為官,首開河南弘農譚氏望郡。
  • 譚氏源流最詳見解,值得譚氏宗親一看!
    一:譚氏源自姬姓,周穆王始封譚子譚氏出自姬姓,帝嚳高辛氏之裔。刺桑譜系、浯溪譜系、都昌譜系、廣東梧溪譜與湖南部分地區的族譜及近代洛陽出土的大隋大業時代的譚君墓志銘皆言:「譚氏出自姬姓」。江西浯溪譚氏族譜與大隋大業譚君墓志銘言:「譚」為周初所封(見:江西浯溪譚氏族譜世錄、隋大業六年十二月十七日癸酉故清河縣令譚君之墓志銘)。江西刺桑譚氏源流序、湖南弘農堂譚氏源流序及廣東梧村譚氏族譜記載:「譚」為周穆王所封(見:江西刺桑譚氏大宗祠序、江西澄溪族譜源流記、湖南弘農堂五修源流序、廣東梧村譚氏族譜序)。
  • 湖南湘鄉湘潭伯萬公後裔38支源流,看看有你的支系嗎?
    1、湘鄉石獅江陳氏遷湘始祖伯萬公,行名頂一郎,字金峰,號鵝塘,官都督,江西泰和縣早禾渡梅子坡圳上人,後唐同光2年(924)奉旨過湖廣編插,由沔陽州歷潭州龍城至邵州府上高縣(今新化)太陽三都卜居,地名橫陽山鵝塘金臺山梅子灣。三傳至朔,由新化分居湘鄉,為遷湘鄉始祖,至十八世文質公,字彬卿,號華叔,譜尊為一世祖,生八子:鎔、鐸、鑌、銘、釗、鑑、錿、鉞。
  • 江西遷湖南王姓源流——王氏文化
    三子霸公,生國清、國高、國真、國壽、國源,國高仍居桃花源,餘無傳。(9) 始祖晉公,諱喬,傳四十九代至疇公,生六子:劼、勃、勔、 、助、勸。勃公四傳至維國,諱鼎蘭;日昌,諱鼎桂。助公四傳至均德,諱鼎騰;均輝,諱鼎芳。後裔蕃衍,徙居星散。明末清初,自粵、贛遷瀏陽。
  • 譚氏宗祠的對聯(部分節選)
    據譚有方了解,深巷開村也有近七百年歷史,擁有譚氏宗祠也近四、五百年,現在使用的譚氏宗祠重建於兩百年前左右,深巷村自有譚氏宗祠以來一直沿用此對聯。--佚名撰廣東省英德市英城鎮江灣村譚氏宗祠聯據譚氏族譜載,其入英始祖譚嗣敬於洪武十二年 (1379年)「自南京住機遷茲英土竹逕都(今大站鎮樟灘管理區果樹頭村)居住」。譚嗣敬於洪武十九年獲貢,曾出任浙江慈谿縣令(見《韶州府志》、《英德縣誌》)。六世祖譚竹坡約於明嘉靖初年,攜室來村創業。
  • 廣東新會臺山譚氏源流,譚氏必看!
    譚君逃到莒國(現在山東莒縣)去,他的後人就「以國為姓」,稱作譚氏。原始譚氏遠祖諱虢號徵音翁,自東周列國時輔齊為太史,居於弘農都,稱為弘農齊郡,配毛氏淑人,生二子,長滕,次昭。傳至十六世,(即唐朝)十六世祖諱世績,號彥威,是大唐吏科都給事,由湖南長沙湘譚縣徙居於江西虔州,大宋乾德年間,陳橋兵變,宏軼翁與妣由江西虔州西後村,遷入廣東南雄府始興縣珠璣巷居住。
  • 【周氏家族】湖南周氏入湘各地始祖簡歷(下)
    上編三卷,附補刊一卷,下編傅公塘支十四...湘鄉周家灣周族五修譜: 十卷,首二卷:[湖南湘鄉]題名 湘鄉周家灣周族五修譜: 十卷,首二卷:[湖南湘鄉]作者 周世穀等主修版本 民國26年(1937), 木活字本居地 湖南, 湘鄉堂號 光霽堂摘要 為館藏6796足本。
  • 唐期首茶譚氏鼻祖譚仁京探源
    「鹹通十三年壬辰孟冬元泰手肅接可奕公書不僅是樸塘一處載有,堯溪舊譜與各地均有記載,若證元泰接可奕公書一事,還有深塘宏妙公派下「譚氏源流記」(宣統二年庚戊四十二世孫純青剛成謹識)同樣有此類記載:「。。。。江南雪深七尺,山城野市谷價騰湧,鬥值三貫。黎庶僵僕,餒死者甚眾,官司不加恤憂,繼以苛政,醫瘡剜肉不能自存。
  • 臺山譚氏源流
    原始譚氏遠祖諱虢號徵音翁,自東周列國時輔齊為太史,居於弘農都,稱為弘農齊郡,配毛氏淑人,生二子,長滕,次昭。傳至十六世,(即唐朝)十六世祖諱世績,號彥威,是大唐吏科都給事,由湖南長沙湘譚縣徙居於江西虔州,大宋乾德年間,陳橋兵變,宏軼翁與妣由江西虔州西後村,遷入廣東南雄府始興縣珠璣巷居住。
  • 最全湖南傅(付)氏源流及支系始祖,致湖南的家人!有你家沒?
    湘潭塔嶺傅氏:始遷祖乾一公,清順治十八年(1661)避亂由湘陰十一都龍王山遷居湘潭二都八甲塔嶺。1914年二修族譜,堂號務本。湘鄉大塘傅氏:始祖太什公,傳十七派至慎植公,字三槐,宋嘉定六年生,景定五年卒,自寧鄉花園塘遷居湘鄉獨木橋。
  • 茶陵譚氏、馬家河羅氏、百井袁氏...株洲有這些名門望族
    圖源「株洲發布」茶陵譚氏「三進十八宏」茶陵譚氏始祖譚可奕,父親由河南遷徒到江西泰和縣,可奕生守祿,可奕攜守祿遷入茶陵十五都鄧塘,後居十三都堯水(今嚴塘鎮)。守祿生武興,武興生三子。長子譚進峰,官居左領將軍,次子譚進鴻,授信勇校尉、司馬朝奉大夫,三子譚進頗,官拜武功大夫、金吾左殿鎮國將軍。
  • 譚氏王家山朝祥支系老二房族譜
    天下譚姓始祖祁,錦春梅奕世代傳。     十五簡公遷南海,十六時英徙太原。     十八譚淡立淡姓,炎火譚姓天下傳。      傳與二十一代孫,   弘農郡主譚玉成。      功封元候諱為傾,世居弘農譚姓顯。      二十三世譚祥昭,景帝時任西昌撫。
  • 刺桑譚氏仕宦錄(據刺桑譚氏招攜九修族譜,撫樂池溪十四修族譜,澄江譚氏二聯族譜整理)
    據刺桑譚氏宗譜載:餘譚氏乃商湯之後,春秋有譚子國。稱宏農郡者,周武王封仲叔於宏農,即陝西鳳翔府寶雞縣。稱齊郡者,仲叔6世孫懿公討平東方之亂,周穆王封公於譚,既山東濟南府屬是也。周幽失政,懿公8世孫熹公率兵勤王,立平王,自此始,天下乃知有譚氏。魯莊公十年,齊師圍譚 ,譚子奔莒,子孫因以為氏由此始。由於文革,宗譜不全,於譜序中得知這些。故以此請教各位宗仁。望賜教。
  • 湖南湯姓源流,看看你屬於哪一支?
    寧鄉麻山湯氏該族先世居江西泰和縣,唐黃巢之亂時遷長沙,後唐時又因募遷湘鄉。其族譜以南宋度宗時宗一公為始祖,第四世載榮,明初遷湘潭七都獅子山,四子:勝祖、勝宗、勝名、勝德,共遷寧鄉麻山。清康熙50年(1711)創建宗祠。清鹹豐9年(1859)六修族譜。寧鄉兜潭湯氏始祖宗一公,南宋時人。
  • 湖南周氏312個支系
    35、湘鄉周氏   始祖良俊公,明邑庠生,由江右遷邵陽,六傳至大信公,清初由邵陽徙湘鄉,世居二十三都。 36、湘鄉周氏   始遷祖廷芳、辛六昆仲,元明之際自江西永新厚田遷居湖南星沙城南,後遷上湘南門,辛六公又移居挽泥塘。清乾隆間,廷芳一支建宗祠於二十都之鬥鹽,辛六一支建宗祠於三十五都榔樹井七星塘。
  • 【珍藏版】湖南周氏源流
    湘鄉周氏   始祖良俊公,明邑庠生,由江右遷邵陽,六傳至大信公,清初由邵陽徙湘鄉,世居二十三都。湘鄉華廈周氏   始祖德明公,字必信,號成仲,行三,原任襄陽府校尉,元季奉父命自江西泰和圳上小田坪徙居湖南湘鄉神泉。三傳至榮膺公,偕子開道再徙湘鄉弦歌十四都金石區之華廈。清乾隆52年(1787)建宗祠於華廈。
  • 全國孫氏始祖及其遷徒情況
    二十九、湘鄉孫氏始祖,及其遷徙情況始祖:孫卲寰遷徙:孫卲寰,其先祖安國公,官長沙太守,遂徙家楚地(今天湖南省境),傳至南重公,築室於湖湘之東,自後,子孫分遷各地,其高高祖孫景鶴,為寧國府萬戶候,卜居卲陽(今天湖南省卲陽市)冷水坑,傳十世至孫卲寰,由卲陽冷水坑遷湘鄉之新均碧溪十六都吉家岡,再遷鶴山十五都古塘,是為由卲遷湘鄉之支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