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人都很注重宗族祠堂,為何北方卻沒這些建築?並非你想的那樣

2020-12-26 小羊讀詩

傳統的華夏漢地共分為三個部分,黃河流域為北部,長江流域為中部,珠江流域為南部。現代對於中國宗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也就是福建、廣州、浙江等地。因為相對於北方地區,華南地區宗祠林立,宗族文化興盛;而俗稱中原正統的北方,對於漢人傳統的宗族文化卻沒有保留下來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在中國歷史上,無論是改朝換代的動蕩時期,還是某個朝代中期發生動亂,首當其衝的便是北方地區,很多政權都集中在黃河流域,彼此之間爭權奪利,導致北方一向是戰亂不止。每當北方發生戰亂,就會有大批漢人南遷,諸如755年至763年的安史之亂、316年至439年的五胡亂華等時期。

而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南方之後,同一個家族的就會依偎在一起抱團取暖,相依為命,久而久之就發展起了自己的宗族勢力,繼而開始修建祠堂,訂立族譜。

南方在古代統治者看來一向都是蠻荒之地,是流放犯人的絕佳場所;歷史上北方外來民族也很少有能打過長江的。因此南方地區在社會環境上比北方更為安穩,也就更利於宗族勢力的發展壯大。

第二,北方地區離境外遊牧民族較近,經常有胡漢雜居,互相通婚的情況,外來文化對北方的漢傳文化產生衝擊,文化的多元性導致北方越來越不重視漢族禮儀。而遷到南方去的漢人則由於空間距離遙遠,不受胡人文化的影響,仍然遵循著祖宗留下來的規矩,保留著最正宗的漢族宗族傳統。

第三,祠堂文化的興盛與宋朝以後的平民造祠有很大關係。宋朝(920年-1279年)時期,以朱熹等人為代表的大儒們重視儒家思想傳播的平民化,理學發展十分迅速。而當時的南宋王朝偏安江南一隅。

北方地區多為遼、金所控,在文化上尊崇佛教。兩相比較之下,南方更深受程朱理學的薰陶,是為當時的文化中心,理學的興旺自然也就推動了民間宗族的發展和凝聚力。

還有一部分原因則是自然環境造成的,古代兩湖平原、華北平原常發洪水,洪澇災害一來造成祠堂毀壞,二來造成人口流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北方宗族文化的發展;而南方地區珠三角平原就比較緩和,沒受到多少水患衝擊,受自然災害的影響較小。再者南方地勢多山,有些地方交通不便,與世疏遠,宗族文化在這樣的地方更容易得到傳承。

最後,由於北方地區歷來都屬於我國的政治中心,古時中央集權,皇權至上,政治上絕不會允許民間出現大範圍的宗族勢力,當一個宗族發展到一定階段時,便會面臨皇權的打壓,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限制了宗族的發展。而南方由於距離遠,皇權的影響程度較低,就給了宗族勢力發展的空間。

宗祠起源於周代,是我國儒家傳統文化的象徵,上古時代,宗廟為天子專有,士大夫不得建宗廟,宋代之後,宗祠又成為了同族人祭祀祖先的場所,是儒教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又是從事家族事務活動的地方,而我國的宗祠 ,一半都分布在南方地區,因為各地風俗不同,所以北方很少能見到這樣的建築,這本《江南風俗》,其中就講述了我國南方地區的各種風俗文化,和南北文化差異,原價138,現價僅78元,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

相關焦點

  • 為啥南方注重宗族祠堂,在北方卻沒怎麼見過?北方沒有這個條件麼
    不誇張的說:北方的宗族祠堂早不知道換了多少輪了,一些人甚至連個根底都找不到!很早之前我們就聽過這樣一句話:落葉歸根。哪怕現階段我們從電視劇裡面,從影視劇裡面甚至一些訪談裡面都能夠聽到這句話,一些老人最大的願望就是落葉歸根,這個根是哪呢?
  • 「北方出當官的,南方出經商的」宗族祠堂南重北輕的原因是什麼?
    宗族祠堂文化源起於春秋儒家,是一種由祭祀為源頭,逐漸形成的家族、宗親制產物。久而久之,宗族祠堂的作用愈發廣泛,逐漸成為了一個家族的象徵性建築,有著凝聚族人力量、鞏固血緣的重要作用。南重北輕的宗族祠堂文化但是近現代以來,宗族祠堂文化卻發生了這樣一個怪現象:南重北輕。南方人對於宗族祠堂的注重程度有增無減,而宗族祠堂的發源地北方卻有所減少,這又是什麼原因?原因只有一點:華夏民族的遷移活動所導致。
  •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中國宗族文化,祠堂的修建意味著什麼?
    但在宗族上,也有一些特殊情況,異姓中,他們同宗不同祖,合姓中,他們同宗不同祖,同姓中,他們同宗不同祖。而這些都是由歷史造成的,異姓,他們原本不同祖,卻同宗,這和封王等有關,在諸侯王管轄的地方,許多人為了紀念這位諸侯王,他們共同認為是自己的祖宗,但祖先卻不是同一個。 合姓,則是在古代人口遷移過程中,一群移民,有多個姓氏。
  • 古代祠堂的建築格局有何講究?
    古代宗祠的建築格局祠堂是一個家族權勢的象徵,神龕和牌位、燭臺和高堂以及雕刻有龍、鳳的高臺,給人一直是莊嚴、肅穆的感觀,讓人心生敬畏之心。正是如此,族人在祠堂選址、布局上顯得格外講究。宗祠一般坐落在村落中風水最好的位置。
  • 揭秘你可能不知道的南方宗族械鬥!是不是慶幸沒生活在那些年代
    據歷史資料記載,光緒年間,福建晉江塔頭村劉姓建祠堂,奠基過高引起蔡姓不滿,由此引發一場大規模械鬥,周邊二百多個村莊捲入其中,男丁16歲以上全部參與,最終雙方360多人慘死,傷者更多。這場大案震動海內外,史稱「劉蔡冤」或「都蔡冤」。
  • 國內祠堂形成南多北少「兩極分化」,為何在北方,祠堂如此之少?
    直到明代後期,此政策才得以廢除,之後除皇帝和各諸侯的姓氏所建祠堂被稱為家廟後,其餘都被稱為"宗祠"。國內著名的祠堂有江氏濟陽堂、羅東舒祠、吳氏著存堂、胡村程氏祠等。這些祠堂中的多數都被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成為了比較知名的旅遊景點。
  • 南方在古代被看做化外之地,為何現代社會中,南方卻宗族文化盛行
    不管是作為儒家發源地的山東,還是作為周朝核心地域的陝西,都是毫無疑問的北方。按理說更應該受到傳統的宗祖觀念的侵襲,可現代社會之中,宗族觀念比較盛行的,偏偏是南方,這是為什麼呢?一、漢末以後,中原數次戰亂,掌握著文化傳承的士族豪閥紛紛南渡,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帶去了南方
  • 為什麼河南沒有祠堂?
    但這並不表示這一地區人們的宗族觀念徹底消失了。電影《一九四二》逃荒出發前有這樣一個場景,長工家在收拾逃荒要帶的東西,他特意囑咐兒子,把祖宗牌位帶上,走到哪裡都不要忘了自己是哪裡人。「知道」(nz_zhidao)告訴你為什麼河南沒有祠堂?
  • 為什麼南方地區熱衷於修建祠堂?
    永新縣龍田鄉一祠堂遊走在南方地區的農村,你會發現凡是在住戶集中的地方都會建有很多特別的建築,這些建築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建得恢宏壯觀,看起來比私人別墅還氣派但你如果以為這是當地有錢人家建的私宅的話,那就錯了,這可是當地人建的祠堂。祠堂是什麼呢?對於北方人和像我這樣的西南人來說還不太明白建它們來幹啥?直到我在吉安市永新縣的龍田鄉,遇到一個剛建好的祠堂準備辦慶典才知道。
  • 潮汕宗族,為何如此發達?
    /視覺中國為什麼潮汕宗族如此發達?為什麼在北方宗族結構基本瓦解殆盡的今天,潮汕依然能將宗族發揚光大?潮汕宗族到底給潮汕人帶來了什麼?其實,當代潮汕宗族的繁盛,並非憑空出現,而是深遠的歷史傳統於今日再現。多難興宗族需求驅動市場。歷史上,潮汕宗族這一「產品」的出現與興旺,全賴民眾在苦難現實中的呼喚。
  • 哪些地方是姚氏家譜、祠堂、宗族空白省?——姚氏家譜、祠堂、宗族空白省名單
    229+6=235部(截止於2003年),未有姚氏家譜被《總目》收錄的省份就叫做《總目》的「姚氏家譜空白省」】⑵、路明(原名姚廷明)主編,《中國姚氏祠堂》,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7年4月,100千字,ISBN 978-7-5122-0968-8——簡稱《祠堂集》堯曰:《祠堂集》收入中國19省市區各縣姚氏祠堂近200個:不計入湖南九嶷山
  • 祠堂與大祠堂有何區別?
    宗祠,又稱宗廟、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設祖先的神主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又是從事家族宣傳、執行族規家法、議事宴飲的地方。民間建造家族祠堂,可追溯到唐五代時期。人們常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你並不知道其中的由來,通過追根溯源,你就會知道了你從哪裡來。古人云:「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不忘先人,樹高千丈,葉落歸根,你的根底在哪裡?
  • 廣州百年老祠堂,薈聚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10元門票值得來!
    新世紀羊城八景為:雲山疊翠、珠水夜韻、越秀新暉、天河飄絹、古祠留芳、五環晨曦、黃花皓月、蓮峰觀海,其中最為獨特的要數這個「古祠留芳」了,它並非自然景點,而是指的一個祠堂,即「陳家祠」。它是廣東規模最大、裝飾華麗、保存完好的傳統嶺南祠堂式建築,集中了廣東民間建築裝飾藝術之大成,巧妙運用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銅鐵鑄和彩繪等裝飾藝術。其題材廣泛、造型生動、色彩豐富、技藝精湛,是一座民間裝飾藝術的璀璨殿堂。
  • 安仁侯氏祠堂,重獎宗族大學生!
    位於安仁縣城老正街的侯氏宗祠,這幾年成了城南的地標性建築,祠堂規模宏大,坐北朝南、建築風格復古又前衛,青磚白瓦、雕龍畫鳳,雖沒有會當凌絕頂的制高點,卻有海納百川的開闊氣勢,令人肅然起敬,是安仁侯氏宗親祭拜祖先的神聖之地。
  • 國內十大姓氏宗族祠堂,看你姓氏是不是大家之後
    因為他們是王者之後,時人稱之為「王家」,於是以王為姓,以太子晉為系姓始祖,從而開創了太原王氏。晉溪書院原名晉溪園,是明朝大臣王瓊的別墅,建成於明嘉靖五年(1526)。晉溪書院的主建築子喬祠,是為紀念太子晉而建,子喬祠就是王氏始祖的宗祠。 3.上海杜氏祠堂 民國時期的上海聞人、青幫大亨杜月笙建造的杜家祠堂。
  • 徽式建築特色(2)
    祠堂是全宗族或是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員共同擁有的建築,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左宗右族,往往建有幾座甚至幾十座祠堂。祠堂連雲,遠近向望,是徽州一個重要而獨特的現象。宗祠是全宗族或宗族的某一部分成員共同擁有的建築,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同時,它又是敬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是祖先魂魄的歸依之所,具有宗教性和神聖性。所以,與一般的民居相比較,宗祠建造的高大氣派,它既要符合宗族全體成員進行祭祖儀式的需要,又要使人在它面前產生肅穆和敬畏的感覺。
  • 中國南北從這個圓球分界,紅色是南方藍色是北方,很多人都沒見過
    中國的陸地面積有960萬平方公裡,是全世界國土面積第三大的國家,因中國地大物博,中國的南方和北方都存在氣候、文化、飲食、生活等方面的差異,而我們都知道,自古以來都把秦嶺-淮河作為中國的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線,秦嶺以北是北方,秦嶺以南是南方,南方和北方兩邊的自然條件都存在非常大的差異。
  • 公益檢察 | 宗族祠堂修繕,謹防違法亂建!
    公益檢察 | 宗族祠堂修繕,謹防違法亂建!宗祠宗祠,即宗族祠堂、宗廟,是供奉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記錄著家族傳統與曾經的輝煌,是故土的標誌物和一個家族的精神家園
  • 這些水果是南方特有,北方人都沒聽說過,更別說吃過了
    我們中國地域遼闊,有南北方之分,然而南方和北方除了在地形上有一定的差異以外,在文化習俗這方面有很大的差異,除此之外在飲食口味這方面更是如此。而且自古以來,南北方之爭都沒有停歇過,哪個地方的人都覺得自己所在地域的食物是最好的,而談起對方的一些食物,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 王氏宗祠的宗族風骨
    宗族風骨在靜靜流淌的還鄉河畔,有一座清代建築,青磚小瓦,木雕明簷。這就是位於玉田縣楊家套鎮的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達王莊王氏宗祠。這座有著一百多年歷史的建築,承載了一個宗族的風骨。這樣的一座祠堂,該是王氏後人心中永遠鮮活跳躍的脈搏。她帶給王氏兒女的該是何其珍貴的一份財富。宗祠小院,是中華藝術瑰寶之一北方「崑曲」的發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