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檢察 | 宗族祠堂修繕,謹防違法亂建!

2020-12-16 澎湃新聞

公益檢察 | 宗族祠堂修繕,謹防違法亂建!

2020-10-10 16: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福建正能量 檢察好聲音

歡迎訂閱福建檢察微信號!

宗祠,即宗族祠堂、宗廟,

是供奉與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記錄著家族傳統與曾經的輝煌,

是故土的標誌物和一個家族的精神家園,

具有幫助人們尋根問祖、緬懷先祖、

激勵後人、互相協作的意義,

往往是城鄉中規模最宏偉、

裝飾最華麗的建築群體,

與古塔、古橋、古廟宇相映,

成為地方上一大獨特的人文景觀。

根據《福鼎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福鼎全市宗祠類普查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的有23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處,福鼎市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

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和鄉村振興的帶動,不少富裕的家族致力將本族宗祠朝富麗堂皇、雄偉寬廣的方向重建,不同程度存在未經審批的拆舊建新、添新毀舊及盲目亂建等不法情形。

今年2月至3月間,福鼎市太姥山鎮屯頭村部分村民在明知屯頭黃氏宗祠(含麟江歷史紀念堂)系已列入「福鼎市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情況下,組織人員對其拆除重建,經勸阻後仍然繼續拆建,造成黃氏宗祠整體損毀滅失,僅剩部分石碑、旗杆石等。目前,相關行為人正被追究責任,福鼎市人民檢察院亦啟動公益訴訟檢察職能,督促相關部門啟動殘體保護、評估受損情況、落實後續修復等工作。

黃氏宗祠簡介

屯頭黃氏宗祠,位於太姥山鎮屯頭村,始建於清道光二十三年( 1843),1997-1999年重修。坐北向南,一進合院式磚木結構。通面闊16.3米,通進深30.9米,面積503平方米。中軸建築由大門、戲臺、天井、正廳組成,門額書「黃氏宗祠、麟江歷史紀念堂」,兩旁對聯「千頃汪波綿世澤,一家元氣肇宗黃」。正廳面闊三間,進深五柱帶前廊,抬梁穿鬥混合式懸山頂。正廳上鋪三個並列藻井。

1933 年,黃丹巖把宗祠創辦為「麟江學校」,成為掩護地下革命和宣傳抗日活動陣地,並培養出大批革命人才,為革命事業做出貢獻。自明、清至民國時期黃氏族人為國壯烈捐軀達數十人(其中為革命獻身16 人)。2013年1月被列入福鼎市第三批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

黃氏宗祠原貌

黃氏宗祠現狀

殘剩的石碑和旗杆石

檢察官說法:

對已列入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宗祠、宮廟類建築,確需維護修繕的,應合法合規辦理審批手續,規範修復,杜絕盲目亂建、拆舊建新、添新毀舊等違法行為,否則不僅會因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同時還可能因涉嫌故意毀損名勝古蹟罪承擔刑事責任。

#法律小貼士#

《文物保護法》第二十六條:

使用不可移動文物,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負責保護建築物及附屬文物的安全,不得損毀、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動文物。

《寧德市紅色文化遺存保護條例》第十五條規定,

《寧德市紅色文化遺存保護條例》第十五條:

不可移動紅色文化遺存的保護與修繕,不得破壞歷史風貌,不得毀損、改變主體結構及其附屬設施。

《刑法》第三百二十四條:

故意損毀國家保護的名勝古蹟,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註:故意損毀名勝古蹟罪中的「古蹟」指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外的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以及雖非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但已列入不可移動文物名錄的文物單位。)

轉自:福鼎檢察微信號

點個

原標題:《公益檢察 | 宗族祠堂修繕,謹防違法亂建!》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哪些地方是姚氏家譜、祠堂、宗族空白省?——姚氏家譜、祠堂、宗族空白省名單
    229+6=235部(截止於2003年),未有姚氏家譜被《總目》收錄的省份就叫做《總目》的「姚氏家譜空白省」】⑵、路明(原名姚廷明)主編,《中國姚氏祠堂》,北京:中國民族攝影藝術出版社,2017年4月,100千字,ISBN 978-7-5122-0968-8——簡稱《祠堂集》堯曰:《祠堂集》收入中國19省市區各縣姚氏祠堂近200個:不計入湖南九嶷山
  • 安徽公益訴訟向「亂政、怠政」說不 糾正琅琊山違規批建別墅...
    新華社合肥3月17日新媒體專電(記者徐海濤)糾正規劃局在琅琊山景區違規批建別墅和高爾夫球場的「亂作為」,起訴蚌埠市國土局在處理違法佔地問題上的「不作為」,關停在大別山區長期排汙、亂佔耕地的鉛鋅礦……  據悉,作為全國13個公益訴訟試點省之一,安徽省檢察機關一年來堅決向「行政亂作為、不作為」說不,目前已審定公益訴訟線索
  • 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化:中國宗族文化,祠堂的修建意味著什麼?
    二:中國的祠堂 每個姓氏中,在不同地方都有自身的祠堂,為了紀念祖先而建的,這也成後代銘記祖先的地方。有名有貢獻的先輩,也會名列牌位上。
  • 檢察機關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本案中,違法行為人盜掘古墓葬致使墓葬受到嚴重破壞,檢察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的同時,對其提起民事公益訴訟,並委託文物考古研究機構出具勘察報告,準確確定其修復責任和費用,在懲治犯罪的同時,保證被破壞文物得以有效、專業的修復,為民事公益訴訟制度在文物保護方面的應用提供了有益樣本。
  • 高新區關於依法整治私搭亂建和違法建設的通告
    高新區關於依法整治私搭亂建和違法建設的通告 2020-05-10 00:3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現在各地在修建祠堂,這是被允許的嗎?祠堂的意義是什麼
    祠堂哪裡情況下不允許修建祠堂修建,應是在守法的基礎上,不能因為村裡有錢了,覺得以前的祠堂不夠大氣,就去移址重建。像是一些農村,會在基礎農田修建自己的祠堂,這種做法是不允許。基礎農田是活的人的生活保證,這是國家明文要求,不能去改變它們的使用用途,哪怕是建宗祠也是不允許的。
  • 新聞發布會丨檢察公益訴訟 助力文物保護!
    在充分總結去年文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試點工作的基礎上,我們將「擅自對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修繕、改建、添建、遷移、拆除」等8類違法情形作為監督重點,紮實開展精準監督。對於普遍性問題,需要制度機制建設解決的,列入監督省級監管單位範圍;對於重點、難點問題,列入監督市級政府範圍;對於具體問題,能及時整改到位的,列入監督基層行政機關範圍。
  • 一份檢察建議出手了!
    從所涉的文物類型來看,包括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傳統建築、傳統村落等;從監督的具體情形看,包括法人違法施工破壞文物、文物被違法改建或佔用、文物被盜掘受損、產權人擅自修繕或無力修繕致文物受損等;從被監督對象來看,包括地方政府、文物部門或其他行政機關、破壞文物的單位或個人等。
  • 孫氏宗親:祠堂的五大功能!
    宗祠即是祠堂,是漢民族供奉祖先和祭祀場所,是宗族的象徵。宗廟制度產生於周代。上古時代,士大夫不敢建宗廟,宗廟為天子專有。宋代朱熹提倡家族祠堂:每個家族建立一個奉祀高、曾、祖、禰四世神主的祠堂四龕。
  • 甘肅省人民檢察院 甘肅省文物局聯合召開「檢察公益訴訟 助力文物保護」新聞發布會
    活動聚焦「法人違法」,重點對擅自在文物保護單位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建設工程等8類高發頻發、且查辦難度較大的違法情形開展監督。專項活動期間,全省共摸排文物保護案件線索503件,立案471件,通過磋商解決問題14件,發出行政公益訴訟訴前檢察建議419件,99.7%的問題通過訴前程序得到了有效解決。
  • 南方人都很注重宗族祠堂,為何北方卻沒這些建築?並非你想的那樣
    現代對於中國宗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華南地區,也就是福建、廣州、浙江等地。因為相對於北方地區,華南地區宗祠林立,宗族文化興盛;而俗稱中原正統的北方,對於漢人傳統的宗族文化卻沒有保留下來多少,究其原因,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 【祠堂文化】揭秘這個地方為什麼村村有祠堂?平均每一萬人竟然擁有359座祠堂
    ,村中不光有總祠,各房各脈也有支祠,祠堂內供著著一脈相傳的列祖列宗牌位,紅白喜事也都在祠堂舉辦,逢年過節燒香祭祖也都在祠堂裡,可見福建宗族文化多麼盛行。       在古代,宗廟為天子專有,士大夫不能建宗廟。漢朝以前,有官爵者才能建立家廟,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但那時叫宗廟或者祖廟。唐朝始創私廟,以祭祀先祖。宋代朱熹提倡建立家族祠堂改為家廟。
  • 四川省人民檢察院新年首場新聞發布會聚焦公益訴訟檢察工作
    通過公益訴訟案件辦理,督促修復被汙染、破壞、違法佔用的林地、耕地、溼地、草原5598畝,督促整治造成環境汙染的企業、養殖場 136家,督促查處銷售假冒偽劣食品藥品6669千克,收回國有土地出讓金7.7億元,挽回國有財產損失6608萬元。
  • 最高檢發布敦煌莫高窟行政公益訴訟案等10起典型案例
    從本次發布的典型案例所涉的文物類型來看,包括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傳統建築、傳統村落等; 從線索來源看,有群眾舉報、代表交辦、文物部門或其他機關、組織移送、刑事檢察案件發現、專項排查發現等; 從監督方式來看,既有行政公益訴訟,也有民事公益訴訟; 從監督的具體情形看,包括法人違法施工破壞文物、文物被違法改建或佔用、文物被盜掘受損、產權人擅自修繕或無力修繕致文物受損等
  • 祠堂文化縱橫談
    與此同時,在華人集中居住的地區,還建了一些典型意義上的中國祠堂。大陸全面開放後,港澳臺的文字文化,東南亞華人的宗親文化,開始進入內地並與尋根訪祖活動結合。這種進入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即行推開,當然,很大程度上是與探親、投資、經商並行的,他們把大陸熟悉的宗族血緣、姓氏祠堂的傳統帶回來了。這樣的情況促進了內地祠堂文化的興起,甦醒了人們對姓氏、宗親、修譜的意識。
  • 異姓共建祠堂的文化現象———以石城溫、黃兩姓為例
    摘要:客家區域內姓氏宗族建祠堂,是客家人尊祖敬宗重要的表現形式。元代以前,石城縣的祠堂由各姓氏宗族單獨建造,而從明朝中期開始,石城縣有一定數量的祠堂是由不同姓氏之間共同出資合建,共同使用,世代傳承。本文對石城縣這一異姓間共建祠堂的客家文化現象作一初步分析。關鍵詞:異姓 共建 祠堂 客家文化尊祖敬宗,是客家精神之一,從古到今,在客家區域姓氏宗族建祠堂,是客家人尊祖敬宗重要的表現形式。
  • 最高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從本次發布的典型案例所涉的文物類型來看,包括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傳統建築、傳統村落等; 從線索來源看,有群眾舉報、代表交辦、文物部門或其他機關、組織移送、刑事檢察案件發現、專項排查發現等; 從監督方式來看,既有行政公益訴訟,也有民事公益訴訟; 從監督的具體情形看,包括法人違法施工破壞文物、文物被違法改建或佔用、文物被盜掘受損、產權人擅自修繕或無力修繕致文物受損等; 從被監督對象來看,包括地方政府
  • 富而思源,尊祖敬宗 - 關於重建企公祠堂的倡議書
    宗祠也稱祠堂、宗廟、家廟,是一種紀念性的建築,被視為血緣崇拜的聖殿,是宗族血脈所系和宗族盛衰的標誌;是同族人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場所;也是宗族開展活動和宣傳姓氏文化的重要場所,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徵意義。祠堂成為家族具有凝聚力和團結、和諧的象徵。    據海南省《高陽君許氏續修族譜》記載:渡瓊許氏始祖模公,字聖哲,號宏楷,官名元範。
  • 甘肅緊盯文保難點痛點的檢察擔當
    收到檢察建議後,該縣文旅局多次邀請專業機構組成勘查組現場勘查考察,經反覆論證制定了科學合理的保護修繕施工方案,塔院寺金塔歷史風貌得以恢復。 這是甘肅檢察機關開展國有文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專項活動的一個縮影。
  • 最高檢發布10起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公益訴訟典型案例
    從本次發布的典型案例所涉的文物類型來看,包括古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傳統建築、傳統村落等;從線索來源看,有群眾舉報、代表交辦、文物部門或其他機關、組織移送、刑事檢察案件發現、專項排查發現等;從監督方式來看,既有行政公益訴訟,也有民事公益訴訟;從監督的具體情形看,包括法人違法施工破壞文物、文物被違法改建或佔用、文物被盜掘受損、產權人擅自修繕或無力修繕致文物受損等;從被監督對象來看,包括地方政府、文物部門或其他行政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