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宗祠 尋根祭祖

2021-03-01 李氏家風

進宗親群,請點擊上面藍字 尋根、聯誼、合作


李氏大宗祠,即火德公祠(也稱惇敘堂),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建省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李氏大宗祠始建於清道光16年。是李氏後裔為紀念其入閩始祖李火德公建造的宗祠。從李火入閩至今800餘年,其後裔遍布閩、臺、粵、贛、桂及東南亞各國。近年來海外李氏子孫到此尋根謁祖者絡繹不絕。李氏大宗祠坐落在上杭稔田鄉官田村河谷盆地,四周群山疊翠,風景秀麗。李氏大宗祠系三進四落式的磚木結構建築。有大廳二棟、大小客廳26間,住房104間,佔地5600平方米。這座結構嚴謹、氣勢非凡的宗祠造型,充分體現了客家宗法制度的建築藝術,在八閩極為罕見。

▼每年春分至清明期間,李氏大宗祠迎來世界各地李氏後裔的拜謁高峰,宗祠前鞭炮煙塵瀰漫……▼宗祠內有眾多各式各樣的牌匾……
▼剛剛到達準備進入主宗祠的永定縣一李氏祭祖隊伍……
▼供品之全豬,全羊等……
▼人頭攢動的宗祠內……▼香火煙瀰漫整個宗祠大堂……
▼宗祠右側廂房天井內仍在燃燒的香燭,在旁邊經過,熱浪襲人……▼李氏大宗祠旁的民俗表演

李火德【入閩始祖】

宋寶慶三年,李珠二子木德和四子火德,從寧化石壁出發,沿汀江來到上杭,因「見其山川風土」之勝,遂定居於上杭勝運裡豐朗村。李火德被其後裔尊為李氏入閩始祖。

李火德是個傳奇人物,具有非常的民間色彩。李火德來自隴西望族,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二十八代裔孫,但是改朝換代已使隴西李氏只能感嘆「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到李火德的父親李珠這一代時,時值客家先民大舉南遷,舉家從江西石城遷居寧化石壁。由於石壁人多地少,加上宋元兵亂,李珠動員兒子們外遷,並寫下「繼先續後,根枝一處,綿遠幸澤,舉祖流芳」的紙條交給兒子們。李火德和哥哥木德沿著寬闊的汀江來到上杭豐朗,「見其山川風土之勝,遂興爰止之思」,兄弟倆在豐朗定居下來。不久,哥哥木德繼續外遷,李火德開始了他的獨立人生,也開啟了他身後空前的宗族膜拜。

他差一點絕後。在封建社會絕後是大事情,「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對於後人來講也是大事情,因為明擺著沒有火德公就沒有他遍及世界各地的裔孫。根據史料記載,在他六十歲以前的人生並無什麼輝煌壯舉。唯有與常人不同的是,他沒有自己的後代,忠貞地守著元配夫人伍氏,過著兩人世界的寂寥生活。這是難能可貴的,三妻四妾風行的年代,又面臨無後的悲境,他的選擇彰顯了他的品格。他是有品德的人,也是有一定經濟基礎的,史書記載他「為人直諒溫愨,有孝義忠信之行,非其義不苟取」,「殷於資,不嗇施予」,因此他在當地獲得了很高的威望。但是,封建偏見還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一天,他外出路過鄰家,不小心驚動了惡狗狂吠不止。剛好鄰居是位潑婦,從家裡探出來見是他,便張口就罵:「我說是誰?原來是老絕後呀!」六十三歲的李火德聽到如此毒語傷透了心,回到家裡大哭一場。他的夫人伍氏知道後極力勸解他,並慫恿他納原潭州太守移居豐朗的陳梅山之女為側室。這裡有二個看點,一個是夫人為自己的夫君取小老婆,另一個是六十三歲的老男人要娶一個十九歲的官宦之家小姐。當伍氏託付的媒婆到陳家求婚的時候,理所當然地遭到拒絕,但是陳家是有身份的知書達理的人家,不會一口回絕,就出了道難題,想讓李家不拒自退。陳母對媒人說:「要娶吾女,須排滿七桌銀兩,九桌緞錦,作為聘禮,如果無法籌措,則另聘名門閨秀。」媒人無奈只得如實稟報伍氏。伍氏一聽傻了,這不是故意為難我麼。但伍氏或者李火德並沒有打退堂鼓,苦思暝想之後,終於想出了一個對策。定親的日子到了,李家派人將銀兩、緞錦挑到陳府時,令家人將銀子和緞錦分二大圓桌擺設,一邊大紅漆桌上擺滿銀子,並把銀子將桌腳楔起,另一邊圓桌中央放一壇老酒,周圍排滿緞錦後,請陳夫人過目收下。陳夫人一看也傻了眼:「七桌」變「漆桌」,「九桌」變「酒桌」,當時只是信口開河,根本沒有字據,李家的這一著妙琪無可挑剔。言而有信的陳家終於答應了這門親事。後人評價這段奇婚記的時候說:巧對顯才情,年侄變女婿,喜靄滿門庭。至此,李火德開始了他人生最大的轉折,在他與陳氏結婚後的九年裡連續生育了三子二女,李家的香火就此連綿不絕。

六十三歲梅開二度,在九年內連續生育三子二女,按此算來,李火德至少在七十歲的時候還有生育能力。這不能不令人稱奇。李火德的不凡還體現在他的喪事。相傳,李火德在八十七歲(公元1292年)壽終正寢,送葬至豐朗崗頭,原本晴好的天氣,霎時風雨交加,電閃雷鳴,送葬抬棺之人只好將棺木放好,到別處避雨。待雨過之後,停棺處陷落,形似一汪湖水,陰陽地理先生認定此為「螃蟹遊湖」之風水寶地,並稱日後子孫任其外遷,定可興旺發達,因此就在原地造墳。墓地經多次重修,現在碑頭刻有「種族文明」,墳前對聯是:「宋代開基遠,杭川衍派長。」後人有詩讚曰:「豐朗崗上一真龍,天葬隴西火德翁。嗣後房房連及第,榮華富貴永興隆。」李火德辭世後六年即公元1298年伍氏夫人於九十一歲去世,其墓與火德墓相去數丈,是「孩兒坐欄」形;陳氏夫人只活了五十三歲,於公元1300年去世,其墓在豐朗李家山,人稱「烏鴉落洋」形。客家李氏最大的一族完成了最初的繁衍發展,在元成宗大德元年謝幕而去。

正是這不同凡響的開端給了李氏家族強盛的繁衍能力,李氏後裔呈幾何級數增長,火德兒孫先後離開了豐朗村,播遷他鄉。從李火德神奇的遊湖墓葬開始,經陰陽地理先生斷言子孫必須外遷才有發展,為其後裔向外發展崛起,奠定了堅實的祖地根基和精神動力。火德後裔第二代就從豐朗村遷到了第一站本鎮大湖村。在大湖發展了,又遷到永定的湖坑,到第八代時又遷至閩南平和小溪西山。從此,李火德後裔首批進入閩南地界,他的第八代孝梓成了閩南李氏始祖。後來,他們在閩南發展了,又遷到東南亞各國。而火德的另一支則沿著汀江到達廣東、廣西,或者進入浙江,後因「湖廣填四川」進入四川;第三支則尋找先民足跡回遷江西、湖南一帶,形成一支龐大的隊伍。這樣一來,李火德後裔就遍布全國乃至東南亞、世界各國。據不完全統計,李火德後裔分布在我國16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特別行政區)及海外13個國家。有人形容李火德「裔孫蕃衍,瓜瓞綿綿,詩禮簪纓,代有英才」,因此李火德一支影響巨大,其知名度遠遠超過了他的兄弟。他在被其後裔尊稱為「稔田李氏一世祖」、「李氏閩粵大始祖」、「李氏入閩始祖」的同時,知名度早已享譽全世界。清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為紀念李火德公,他的嗣孫在上杭縣稔田鎮官田村興建了規模宏偉的「李氏大宗祠」——惇敘堂,熔宮殿建築和客家民居為一爐,「蜘蛛結網」形的結構象徵著裔孫以祖地為中心衍派四面八方。宗祠建成後,立即成為李姓族人尊祖敬宗收族之聖地,宗祠內李火德神位前燭光盈盈,香菸嫋嫋,終年不斷。1996年,李氏大宗祠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般人看不出來 不信你試試】


關注平臺後,回復寶馬獲取答案

《李氏家風》參悟國學經典,傳承優良家風,宣揚愛國、愛家、愛生活的積極人生觀。學習傳統經典,熟悉名人傳記,掌握實時新聞,弘揚家族文化,以理服人,禮尚往來;優良家風,代代相傳。共同參與,集思廣益,歡迎大家積極投稿:lishijiafeng@yeah.net


↑↑↑長摁二維碼 一鍵關注

相關焦點

  • 九連池李氏宗親迎靈歸祠祀典、宗祠落成慶典!
    經典山歌:《梁四珍與趙玉麟》,《歌王鬥歌仙》歡迎加入【李氏總會】,服務廣大李氏宗親,發布李氏文化、李氏歷史、李氏企業、李氏聯誼、李氏慈善、李氏尋根問祖等信息。【電視媒體宣傳】 【央視】 李氏傳奇文化,《客家足跡行》【地方臺】 五華李氏祭祖【李氏各地資訊】【河北】邢臺市 - 隆堯懇親大會祭祖
  • 全球李氏宗親回祖根地尋根拜祖 老子銅像安放揭幕暨中華李氏大宗祠拜殿封頂慶典舉行
    全球李氏宗親回祖根地尋根拜祖 老子銅像安放揭幕暨中華李氏大宗祠拜殿封頂慶典舉行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4月24日,全球李氏宗親回祖根地尋根拜祖、老子銅像安放揭幕暨中華李氏大宗祠拜殿封頂慶典在鹿邑李氏宗祠隆重舉行,來自香港、澳門等13個省市自治區的500餘名李氏宗親代表出席慶典。
  • 李氏李姓家人尋根敬祖的聖地是哪裡?你知道嗎
    >【地方臺】 五華李氏祭祖【李氏各地資訊】【河北】邢臺市 - 隆堯懇親大會祭祖,李氏企業家祭祖滄州市 - 祭祖大典【江蘇】徐州市>陝西】定西市 - 李家龍宮【廣西】玉林市 - 隴西紀念堂慶典,六靖鎮大坡村宗祠盛會,北流大宗祠落成貴港市 - 宗親認祖歸宗儀式【李氏總會】李氏李姓家人尋根敬祖的聖地是哪裡?
  • 李氏(六箴堂)庚子重陽祭祖典禮紀實
    上午6時起各區域宗親代表和企業家代表陸續進入李氏宗祠,籤名報到、捐贈功德善款。上午9時,李氏宗祠鐘鼓齊鳴,全體參祭人員在宗祠四柱九樓前的廣場上整裝淨手列隊,在族長李士發的率領下沿祭祀大道緩步走向祭祀大廳。9時9分,全體參祭人員抵達祭祀大廳,祭祀典禮正式開始。主持人:庚子重陽,我李氏始祖先祖之子孫,舉行祭拜先祖儀式,恭迎列祖列宗前來入座,享用子孫香燭祀物。
  • 劉氏宗祠落成暨祭祖儀式
    劉氏宗祠依山傍水,山川秀麗,歷史悠久。此次劉氏宗祠重建落成暨祭祖儀式,上可告慰列祖列宗在天之靈,下可教化後裔子孫,崇宗祭祖,承前啟後,砥礪奮進,讓傳統宗祠文化在新時代的精神文明建設中熠熠生輝。這項活動凝聚著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深負尋根傳情宗親血緣香火重任,為劉氏宗親祝福!01.該祠堂裡面將購置圖書,象棋、樂器等供孩子和村民使用。02.將在祠堂前面種上花草、安裝體育器材供村民們觀賞和健身。
  • 小岞李氏宗祠舉行「李文會春秋諭祭"之春祭祀典
    戊戌年(2018年)農曆二月十五日,一年一度的春季祭祖大典在泉州市惠安縣小岞李氏宗祠舉行春秋諭祭大典,完整地保留和記錄了漢族傳統宗祠活動的傳統規則和一些規範禮儀。特別是其中祭祖儀式中許多禮儀,保留著漢族古典祭祖禮儀。春秋二祭都依循古禮的最隆重的「三獻禮」、「 三祭拜」儀式進行祭祀。這種「三獻禮」古典祭祀儀式已經很難完整地見到了。但是,小岞李氏宗祠春秋祭祖大典中,李氏宗親比較完整的演繹,保留了完整的漢族傳統祭祀禮儀。
  • 李氏文化:李氏尋根敬祖的聖地
    五、臨洮是隴西李氏尋根敬祖聖地漫長的李氏歲月中,李氏已經發展到一億多人,成為中國最大的姓氏,今天在臨洮也有不少。現在臨洮的56萬人口中,有8萬人姓李,佔全縣人口的七分之一。現在臨洮仍保存李氏元祖李耳(老子)飛升地鳳臺、隴西李氏祖居地槐裡村,隴西李氏始祖李崇作隴西郡守時興築的戰國秦長城遺蹟,現存最早的隴西李氏祖墳—西漢太尉李仲翔家族墓群(甘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西涼武昭王李暠衣冠冢、唐西平王李晟父左金吾衛將軍李欽墓等遺址及 「隴西李氏」根在狄道的諸多墓志銘等史料。
  • 普洱何氏祭祖尋根夢圓
    中國雲南普洱敦莊堂何氏宗親會,組織何地何氏家親族人,在敦莊堂何氏宗祠,舉行清明節祭祖超度活動。祭祖,是中華民族數千年的傳統習俗,是緬懷先祖恩德,慎終追遠,傳承孝禮文化最好的方式之一。祭祖,是每個何氏子孫一生中,都要常常參加的祭祀活動,無論你在哪裡,無論貧富貴賤,都不能忘記了祖宗的恩德。
  • 李氏火德公全國各地宗祠匯總
    關注並「置頂」方便看「李氏家族l」了解更多李氏歷史文化祭祖視頻嘉應州新建祠堂,位於嘉應州之城南內,乾隆元年丙辰(1736)購地,二年丁巳(1737)秋興築,四年己未(1739)夏工成,前堂後寢各三間,大門一間,旁二間為庫房,東西齊房橫列十二間。門餘地:橫六丈六尺、直二丈六尺,兩邊造鋪面五間,內側為室。統福建、廣東各地火德公後裔在嘉應州(梅州)城建火德公總祠,坐北向南,深一十六丈,寬一十二丈,備銀三千三百造成,備買備造共計六千有餘。
  • 李家龍宮,歷經一千四百年,全球李氏一族追本溯源的宗祠
    李家龍宮(李氏祠堂)始建於唐初,是唐代宮廷式古建築群,是天下李氏族人敦宗睦族、祭祀先祖的宗祠,因唐太宗李世民御筆親書「李家龍宮」而聞名海內外
  • 【李氏總會】歷史上的李氏王朝(7)-大唐盛世
    ,服務廣大李氏宗親,發布李氏文化、李氏歷史、李氏企業、李氏聯誼、李氏慈善、李氏尋根問祖等信息。(3)【李氏總會】歷史上的李氏王朝(2)【李氏總會】歷史上的李氏王朝(1)【李氏總會】商丘召開李氏宗親文化研討會【李氏總會】李家龍宮【李氏總會】李氏的宗祠楹聯【李氏總會】李氏的郡望堂號【李氏總會】李氏的遷徙傳播【李氏總會】李氏的人口分布
  • 【喜訊】黃山市汪華文化研究會一行參加望江味根堂汪氏宗祠上梁祭祖慶典活動!
    【喜訊】黃山市汪華文化研究會一行參加望江味根堂汪氏宗祠上梁祭祖慶典活動!  2020年10月3日至4日,研究會一行9人在汪煒會長帶領下,應邀參加瞭望江慈湖味根堂汪氏宗祠上梁祭祖慶典活動。望江汪氏數千人通過各種方式紛紛來到規模宏大的宗祠及廣場,有十多個鑼鼓隊沿路吹著嗩吶敲鑼打鼓聚在祠堂門前,汪氏宗親自髮帶來近百箱煙花爆竹置放在規定的場地,等待上梁吉時到來。上午10時30分,鑼鼓敲起來,迎接貴賓進場,汪煒會長一行9人和安慶市汪華文化研究會常務副會長汪生等,在味根堂裔孫、原黃山學院黨委書記、院長汪良發等陪同下步入宗祠大殿。
  • 廣東粵東林氏宗祠理事會多祝分會丁酉年祭祖
    多祝分會自二0一0年開始,在每年正月初六這天,都會組織三鎮二十五個自然村的宗親,到宗祠舉行統一祭祖活動,由於事前的精心策劃和動員,三鎮二十五村的宗親,都會積極參與祭祖活動.。有緣千裡來相會,宗親情誼深似海。
  • 金鄉縣李樓李氏家族軼事及家譜——李氏文化
    洪洞縣移民尋根祭祖大典現場 山西洪洞縣尋根大典中查證的以唐太宗李世民為首的李氏家訓… 墓碑後銘刻《族源》… 2017年5月我攜妻回李樓尋根拜祖,見到了四爺爺有金家的叔父李肇旭,他老人家現已七十多歲了,身子還很硬朗,每天的開著電動車走東走西的遊玩,很是瀟灑。
  • 敘永李氏宗祠上梁典禮活動回顧!
    敘永李氏宗祠上梁視頻天運丁酉,歲值中秋,敘永李氏宗祠沉寂百年之後,涅槃重生。在全族宗親的支持下,經兩年的準備,大半年的修復,在共和建國六十八周年大慶之際,敘永李氏宗祠迎來了三百年後的又一次上梁典禮。臨近活動這一個月以來,祠堂修復負責人李子傑、李子興等日夜趕工,幾班輪換,爭取在上梁活動之前,完成了左右廂房、前廂房的主體工程建設。
  • 李氏祭祖文!字字珠璣!句句經典!
    l」了解更多李氏歷史文化祭祖儀式大禮告成,伏維尚饗!虔誠祭祖,事死如生,秉承傳統,禮儀復興。浩浩中華,李氏宗族,祖宗美德,道法自成。崑崙巍巍,長河悠悠,千古偉業,世界文明。開天闢地,三皇五帝,夏商西周,燦爛如珠。
  • 上灣李氏宗祠(大根堂)重建落成暨揭牌慶典儀式圓滿舉行
    《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宗祠,始建於明嘉靖三年甲申十一月(公元1524年)。明嘉靖四十年辛酉(公元1561年),因倭寇陷大城,恣意焚燒,祠宇飛灰,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公元1698年)重修。門樓修茸,修建始於孟冬,竣工於辛已。宗祠因歷史年代久遠失修,僅存遺址。
  • 三千楊氏祭祖尋根,彩旗飄,鑼鼓響,場面堪比大過年!
    1900餘名播州楊氏族人帶著對祖輩的緬懷追思,不遠千裡趕來「尋根」,共同追思先人、禮敬祖宗。來自重慶的楊氏後人說,這次他帶著妻子兒子來祭祖,就是為了讓兒子知道自己的根在哪裡,無論身在何處,莫忘故土、莫忘先人、莫忘傳統。
  • 中國人為什麼要建宗祠
    宗祠除了是供設祖先的牌位、舉行祭祖活動的場所,還是執行族規家法的地方。族人的冠禮、婚禮、喪禮基本上都在祠堂進行的。 有的宗族規定族人之間或族人家庭之中發生爭執,都要到祠堂中裁決。所以,在封建時代,祠堂在一定意義上又成了衙門,具有一族「公堂」的性質。
  • 周寧縣一帶的李氏唐嶽王后裔「三年一貢」祭祖習俗
    祭祖自古以來就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習俗,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寧德市周寧縣一帶的李氏後裔,千餘年來依然保存著「三年一貢」的祭祖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