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風送爽,丹桂飄香,2020年12月13日, (農曆庚子年十月二十九日),良時吉日,我們懷著萬分激動和自豪的心情,隆重舉行饒平縣所城鎮上灣村李氏宗祠重建落成暨(大根堂)揭牌慶典活動。宗祠(大根堂)張燈結彩,燈火輝煌,祠堂前廣場,彩旗飄揚,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來自饒平縣李氏宗親總會的領導、來自上灣李氏祖地的福建省詔安縣四都鎮後港村李氏宗親代表、祖地福建省詔安縣四都鎮林頭村李氏宗親代表、有來自五世祖梅城樹湖李氏宗親會代表、南沃縣後宅鎮李氏宗親代表、有饒平縣李姓鄉村宗親代表、還有慷慨解囊,鼎力資助,捐款捐物的企業單位、熱心人士等和上灣李氏眾裔孫,共六百多人,歡聚一堂,共慶這盛大喜事。這一天,對於上灣李氏來說,是一個熱烈歡騰,載入族人史冊的日子,對於上灣李氏裔孫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永生難忘的時刻。
樹高千尺必有根,水流萬派總有源,上灣李氏,源遠流長,《上灣李氏族譜》記載,肇世祖為大唐開漳靖閩右將軍君守公(李義),始祖為福建詔安四都厚港分派進龍公。元朝末年,其子南淵公,石淵公,北淵公從閩遷移入粵潮東裡,啟跡上灣,(上灣開基祖)。南淵公 (二世祖),生一子東岡,東岡生一子西嶽,西嶽公移居西山(今新圩西山),晚年居古篤(今聯饒古篤),西嶽公三位孺人共生九子,族譜只有記載忠齋、篤齋、簡約、簡逸公,其餘五人失傳沒有記載。簡逸公( 五世祖),移居程鄉南門外樹湖坪,(今廣東梅州梅城樹湖坪)為入程始祖(開基祖)。石淵公( 二世祖),生一子蘭軒,蘭軒生一子淵岡,淵岡生一子嘉猷,嗣守先業,永居上灣。北淵公失傳無記載。上灣李氏自三淵啟跡六百四十多年來,經過歷代的變遷,除居住上灣外,還有移居柘林、黃岡、西山、古篤、梅州、所城等地及海內外,傳承薪火,生息繁衍,瓜瓞延綿。
祖先及子孫所走路線是:山西省汾陽縣——河南省開封府固始縣——福建省雲霄縣火田村——丹詔——福建省詔安縣四都鎮厚港村——詔安縣四都鎮林頭村(待考)——廣東省饒平縣上灣村。上灣李氏宗祠(大根堂),卜築於饒平縣所城鎮上灣村蓮花峰下,巾石盤根,背靠蓮花巨石,《李氏族譜》記載,祠堂座庚向甲,庚申庚寅分金。祠埕廣闊,前有李厝大塘,前左側翕鐘山形似一面旗,前右側有大石堆形似鼓,由此固有左旗右鼓之稱。《李氏族譜》記載,李氏宗祠,始建於明嘉靖三年甲申十一月(公元1524年)。明嘉靖四十年辛酉(公元1561年),因倭寇陷大城,恣意焚燒,祠宇飛灰,直到清康熙三十七年戊寅(公元1698年)重修。門樓修茸,修建始於孟冬,竣工於辛已。宗祠因歷史年代久遠失修,僅存遺址。公元2016年,本村祖地成立宗祠重建理事會,同年8月1日發出倡議,得到了族人的積極響應,出錢出力,自籌資金;得到饒平縣李氏宗親總會,鄰裡氏族的大力支持與贊助,企業單位慷慨解囊;得到了五世祖簡逸公之後裔,梅州梅城樹湖坪、旺巷口、官田村三屋宗親的鼎力資助。在宗祠 重建理事會全體成員率領下,眾族人團結奮力,同心同德,義工善舉,不憚勞苦,力克時艱,宗祠按原坐向庚字分金,以原明式祠堂古建築結構,在原遺址上,於丙申年(公元2017 年)十二月十三日動工興建,宗祠佔地面積1162平方米,建築面積325平方米,歷時三年多,耗資一百九十多萬元,於庚子年(公元2020年)八月初三重建鼎成。李氏宗祠,一座嶄新明式古建築結構祠堂,呈現在族人面前,整座祠堂屋面蓋著綠色的琉璃瓦,光彩奪目。綠色寓意為,蓮花葉、李子常綠,朝氣蓬勃,大根堂,參天大樹,根深葉茂,李氏家族,瓜瓞延綿,繁衍昌盛。李氏宗祠為二進式二廳堂相朝,前廳和後廳各為一廳二房的建築結構。首進前面大門為高大的石門鬥,凹式三面牆砌築大幅石雕,大門上方石匾額鐫刻「李氏宗祠」四個大金字,(是原宗祠保留下來的),石匾下方鑲託著兩隻石獅,一對雕刻精緻的石鼓分立門兩側(也是原保留下來的),門聯為「柱下家聲遠,隴西世澤長」 。祠堂前埕左右兩側各立三座旗杆石,大部分旗杆石為原保留下來,少數因破損殘缺而復原。左側一座旗杆石上刻有「清欽點翰林院庶吉士,十五世孫李黼平立」字樣,左右還有解元李汝謙、知縣李成渠等立的旗杆石。邁進祠堂,前座廳堂有左右庫房,前廳進賢門上方懸掛「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李黼平」的匾牌。前廳堂和後廳堂中間為天井,後廳堂大廳為二十一路瓦,左右房各十二路瓦。廳堂內豎有左右對稱的明式建築結構石柱,廳堂兩旁石柱上是木瓜抖載飛梁木結構,楹頭、木枕等雕刻花鳥龍獅等,栩栩如生。大廳正中懸掛「大根堂」匾牌,左右房懸掛「解元」李汝謙和「進士」李成渠的匾牌。大根堂正中設有主龕一座,左右設副龕各一座,分別擺放歷代祖先和各族人公祖牌位,供眾裔孫奉拜。祠堂大廳石柱懸掛對稱的祠聯有「入廟常思敬祖意,出門猶存愛宗心;源遠流長浚發蓮峰光奕葉,本深英毓超然巾石大盤根;春禴夏祀秋嘗冬蒸四時屬、屬其忠亦猶存古,尊祖敬宗收族嚴廟百世親、親之義允出在茲」 。祠聯中可以看出李氏祖先早就倡導尊祖敬宗的愛心和道德風範。
祠堂,是祭祀先祖,敬親睦族的場所,也是福蔭子孫,策勵後人,弘揚祖德,建功立業的殿堂。李氏宗祠(大根堂)正中設立主龕一座,供奉歷代祖先牌位,左右各設立副龕一座,供奉各家各戶的公祖牌位。農曆庚子年二0二0年八月十八和十九日,良時吉日,舉行隆重又莊嚴的請祖進祠,榮龕升座儀式。十八日舉行請歷代先祖進祠榮龕升座儀式,由上李氏和梅州梅城樹湖李氏族老,用紅綢布條,背請先祖神牌進祠,點主後請上主龕榮座;十九日舉行上灣李氏各家各戶公祖榮龕升座儀式,按左昭右穆,由各家各戶裔子孫奉請公祖神牌進祠,點主後請上左右副龕榮座。大廳正中主龕,按《李氏族譜》記載的祖先牌位擺放順序,最上層中間擺放肇世祖:考皇唐敕封永協靖閩右將軍君守府君神位:第二層中間擺放始祖:考厚港分派進龍府君、妣安邑發創蕃助陳氏神位;按左昭右穆,始祖進龍公左旁,擺放二世祖:考南淵府君、妣裕後吳氏之神位;二世祖:考石淵府君、妣淑慎陳氏之神位;二世祖:考北淵府君之神位。右旁擺放三世祖:考東岡府君、妣慈順範氏之神位;三世祖:考蘭軒府君、妣貞懿陳氏之神位。第三層左旁擺放四世祖:考西嶽府君、妣素質林氏、妣善柔蔡氏、妣慈懿蔡氏之神位;四世祖:考淵岡府君、妣純會林氏之神位。右旁擺放五世祖:考忠齋府君、妣孀耄趙氏之神位;五世祖:考簡逸府君、妣純慈林氏之神位;五世祖:考嘉猷府君、妣貞壺鄭氏之神位。第四層和第五層分別擺放六世祖至十九世祖上灣李氏歷代眾祖神位。
左右兩座副龕,按左昭右穆,左龕擺放二十世祖以下雙數輩份的各家各戶公祖神牌和長生祿位牌;右龕擺放二十一世祖以下單數輩份的各家各戶公祖神牌和長生祿位牌。左右各座副龕,分別從上層到下層,按順序編牌位號,神牌擺放按編號,輩份大者擺在前,輩份小者擺在後,同一輩份先逝者擺在前,慢逝者擺在後,順後擺放長生祿位牌。今後各家各戶逝者的公祖要請入宗祠升座左龕或右副龕時,按各座副龕的牌位順序號,不論輩份大小,以先逝者為大,神牌擺在前,慢逝者擺在後。宗祠理事會規定,逝者公祖要請入祠堂副龕,一是必須巳經具備「公級」 (內公或外公)條件;二是必須三年「換紅」之後,才能擇日請入祠堂升座副龕;三是必須用宗祠理事會提供統一規格製作的神牌;四是必須請宗祠理事會和族老等進行主持,並按宗祠請祖進祠的有關規定和儀式,舉行請祖進祠上龕及祭拜。八月十八和十九日, 請祖進祠榮龕升座後,舉行隆重祭拜儀式,司儀宣布祭拜開始,主祭人、陪祭人盥洗淨手後,主龕案前跪拜,敬香、敬茶、敬酒,念誦祝文,李氏族老和眾裔孫恭恭敬敬向祖先三獻九叩首,祭拜完畢,各家各戶敬奉紅圓再祭拜先祖。上灣李氏外嫁女都回娘家祭拜先祖,食紅圓。李氏宗祠香火嫋嫋,熱鬧非常。李氏宗祠(大根堂)重建落成,凝聚了李氏宗親的心血和辛勤的汗水,彰顯了李氏族人的精誠團結,和睦共生的宗族情誼,更體現出李氏裔孫尊祖敬宗的愛心。上灣李氏宗族輩份冠字,根據《李氏族譜》記載,譯文:上灣李氏宗祠於清康熙戊寅三十七年(公元1698年)重修落成,除夕(年三十)前一日,安置肇世祖先祖神位於中孝享,此舉是後裔裔孫邦球等人所做,在先祖前說:我李氏先代歷來名目十分明確,都有冠字在家譜,但現在已經遺失,自家族傳播遷移一百四十多年來,裔孫們已不知道輩份排序了,先前長輩也沒有辦法,所以子孫們也未傳承冠字了,現在從我輩起,在肇世先祖面前商議冠字,以傳之後世,使之做到輩份不亂,代代相傳,這不是我們的人之常倫的嗎?經過遠地及本地眾多裔孫商榷定下了十六字,告許給子孫後代,以告慰肇世祖先祖,奉命寫在如下:長發其祥、孫曾象賢,奕世滋大、枝本延綿。即從長字輩開始排為第十一世,綿字輩止排為二十六世。重新冠字,上灣李氏裔孫到現在,共五十九戶,總人口近三百人,現在裔孫最小輩份己經排到第二十四世了,即本字輩,距離綿字輩僅存二個字輩,以下未有再冠字了。為避免混淆輩份,必須重新輩份冠字,參照五世祖裔孫梅州梅城樹湖李氏宗親會的做法,適逢李氏宗祠重建,鐫刻李氏宗祠後記時,李氏裔孫族老在祖公面前說:為不忘世代,紀念上祖,吾李氏輩份冠字,從綿字輩以下起,循環冠上先祖排字輩份,重新從長字輩開始冠字:即長發其祥、孫曾象賢、奕世滋大、枝本延綿十六字。長字輩排第二十七世,綿字輩排四十二世,世世代代相傳,永葆上灣李氏子孫繁衍昌盛。先賢仕宦,李氏宗祠(大根堂)卜築於蓮花峰下,是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歷代以來,湧現有翰林、進士、解元、舉人、知縣等諸多名人才子,仁人志士。上灣李 氏歷代主要先賢仕宦名錄有:
李黼平:欽點翰林院庶吉士,清嘉慶十年(公元1805年)乙丑科進士(李氏宗祠匾牌)。
李汝謙:清嘉慶三年(公元1798年)戊午科解元(李氏宗祠匾牌)。
李烽: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丁卯科武舉人(李氏族譜第五十三面記載)。
李晃:清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甲午科舉人,科考超等第一名(李氏族譜第五十三面記載)。李成渠: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己酉科舉人,中第七十三名舉人,官任浙江遂安縣知縣,(饒平縣誌記載,東裡大觀第218面)。碑文:清鄉進士特授遂安縣知縣。李琮: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已卯科舉人,中第七十四名(饒平縣誌記載,東裡大觀第218面)。以上仕宦,他們都在上灣李氏宗祠面前埕左右兩側分別立了旗杆石,還有部份先賢仕宦沒有到祠前立旗杆石;還有一些因歷史資料記載不詳和失傳而未被列入。祭拜祖先,是為了慎終追遠,報本反始,緬懷祖德。每年農曆十二月十四日,李氏裔子孫都到聯饒七鶴歸洞,四世祖西嶽公孺人蔡氏墓地掃墓祭拜先祖;每年清明節第三天,裔子孫還到仙春山,二世祖南淵公、吳氏孺人墓地掃墓祭拜祖公;到大港南山白馬翻肚墓地,掃墓祭拜五世祖簡逸公先祖。每年清明節當天,裔子孫還到上灣村北石坵塘頂,李成渠公、吳氏孺人墓地掃墓祭拜先祖。伏望我祖,保佑李氏裔子孫,人人平安,家家興旺,萬方吉利,事業有成,人才輩出,財丁興旺,繁衍昌盛,長發其祥。李氏宗祠(大根堂),歷代先祖和各家各戶公祖入祠榮龕升座後,宗祠理事會在祖公前商定,每年春分(農曆二月十五月日)、中元節(農曆七月十五日)、冬至、除夕(農曆十二月二十九或三十日)等四個節,上灣李氏眾裔子孫集中宗祠,舉行隆重祭拜祖公和各家各戶的公祖(各家各戶家裡不再祭拜公祖)。規定每個節,每戶必須上繳宗祠理事會適當定量的祭拜禮金。另外,根據各家戶或個人的心意可增加或喜題祭拜禮金。祭拜禮金由宗祠理事會統一管理(統一開支、專人負責、數務公開),安排人員統一買辦所需的祭拜物品,集中蒸煮等,然後集中祭拜公祖,祭拜完畢,眾裔孫集中在宗祠用餐。宗祠理事會還規定,各個節在宗祠集中祭拜公祖過程中,各家戶或個人不得擅自帶買辦的祭拜物品進宗祠祭拜,如有心意,想增加祭拜物品,可向宗祠理事會喜題禮金,登得理事會同意,由理事會安排人員統一買辦。李氏眾裔孫集中宗祠祭拜先祖此舉,使宗祠香火永旺,增進李氏族人的精誠團結,和睦共生的宗族情誼,也能使子孫後代永存尊祖敬宗之心,做到入廟常思敬祖意,出門猶存愛宗心。文/李秋亮